一种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99933发布日期:2021-11-22 16:14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铜包铝漆包线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大规格漆包线的卷收,一般包括立式或卧式,而针对立式而言,将卷收线圈安装在卷绕座上,通过卷绕座的上卷盘的自转,同时通过卷盘上下往复运动,在两者运动的结合下,实现卷收线圈的收线。
3.然而,在卷收过程中,一旦张力控制不好或者在收线过程中出现漆包线的晃动,直接会影响漆包线卷收的品质。
4.同时,在线缆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润滑,从而有效的减少线缆表面的磨损、以及防止线缆的氧化腐蚀,尤其是针对大规格漆包线(直径2~5mm)的卷收而言,如有出现涂油不均,导致漆包线表面氧化腐蚀,且光泽度低。
5.常用的涂油润滑设备有滴液或喷液两种方式,其中滴液的方式存在了滴液在线缆上涂布不均问题,致使润滑效果差,产品合格率下降;喷液方式需要专用一个气压泵,设备成本高,同时喷出的油容易污染周围环境的问题。
6.针对上述难题,市场所出现的涂油机构包括内部形成涂油毛毡或泡棉的涂油盒,其中涂油毛毡或泡棉包括上涂油层和下涂油层,所述的上涂油层和下涂油层之间形成漆包线移动通道。
7.虽然,上述的涂油机构解决了上述的技术问题,但是其存在以下缺陷:
8.1、一旦出现涂油过量,自涂油机构传出的漆包线会带出润滑油,造成漆包线卷收过程中,到处滴油,不仅造成润滑油的浪费,而且滴落的油造成车间环境的污染;
9.2、这种上下涂油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位于上层的油会越来越少,一旦忘记补油,无法确保涂油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12.一种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其包括:
13.涂油机构,其用于对漆包线表面的涂油,且包括内部形成涂油毛毡或泡棉的涂油盒,其中涂油毛毡或泡棉包括上涂油层和下涂油层;
14.收线机构,其用于对漆包线的卷收,且包括收线盘、驱动所述收线盘自转的驱动器,
15.特别是,所述涂油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涂油盒内且能够保持所述上涂油层和下涂油层相对贴合设置的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涂油盒出口的输出模
块,其中所述输出模块上形成有多个相独立的输出通道,且每个所述输出通道包括将漆包线表面多余的油去除的去油管路、用于将去油管路与所述涂油盒相连通的回流管路;
16.所述收线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收线盘一侧且能够上下运动的收线导线轮、用于驱动所述的收线导线轮运动且呈往复式靠近或远离所述收线盘设置的张力调节器。
17.优选地,在收线盘一侧还设有固定导向杆,收线导线轮的轮座能沿着固定导向杆上下往复移动设置。这样一来,上下运动更加的平稳。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轮座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导向杆上的滑套杆、用于安装所述收线导线轮的座本体,其中所述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滑套杆远离所述固定导向杆的端部,所述张力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座本体和所述滑套杆相对运动。不仅便于实施直线升降运动,而且还能够实现座本体和滑套杆相对运动。
19.优选地,在固定导向杆与收线导线轮之间还设有丝杆、以及驱动丝杆转动的驱动马达,其中丝杆穿过滑套杆,且与固定导向杆平行设置。这样一来,在丝杆的传动下,实现滑套杆的上下运动。
20.进一步的,在固定导向杆顶部设有固定安装板,丝杆上端部自由转动设置在固定安装板上。一方面便于丝杆的安装,另一方面也确保丝杆和固定导向杆平行设置。
21.本例中,驱动马达设置在固定安装板上。
22.具体的,在滑套杆中设有螺纹连接套,其中螺纹连接套与丝杆相配合设置。方便实施,而且丝杆螺母配合更加稳定。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固定导向杆上下端部还设有能够上下调节的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所述的滑套杆在所述的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之间往复运动。这样一来,通过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的位置调节,进而满足不同高度卷收线圈进行收线。
24.此外,座本体和所述滑套杆通过竖直方向的枢轴相对转动连接,所述张力调节器用于所述座本体相对所述滑套杆转动和复位之间往复切换运动,所述收线导线轮随着所述座本体的往复运动远离或靠近所述收线盘设置。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远近调节,进而提供卷收合适的张力。
25.优选地,张力调节器包括形成在所述座本体连接端部的传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以及正反转电机。
26.优选地,去油管路包括沿着漆包线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段、第二输出段和第三输出段,其中所述的第二输出段为内径逐渐变小的变径段,漆包线进入所述第三输出段时,表面多余的油被所述第三输出段的进料端部截除并通过回流管路回流至涂油盒。
27.进一步的,第三输出段的内径为漆包线外径的1.0~1.2倍。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回流管路与所述去油管路连通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输出段和第二输出段的结合处。这样一来,方便及时将多余的润滑油回流至涂油盒。
29.优选地,第一输出段自进料端部至出料端部内径逐渐变小设置,且变化率小于所述第二输出段的变化率。这样一来,自由滴落、截除多余的润滑油通过倾斜的斜面向较低位置的流动,并最佳的回流至涂油盒。
30.进一步的,回流管路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管体、自第一管体下部向所述下涂
油层下方延伸的第二管体,其中所述第二管体的下端部与所述涂油盒相连通。此时,更加方便润滑油的回流。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上弹性件有多个,且呈阵列模式设置在上涂油层和所述涂油盒顶部内壁之间;所述的下弹性件与所述上弹性件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一来,每根漆包线所承受的应力相同,而且能够确保一直在过量涂油的状态下,进行充分涂油。
32.此外,涂油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涂油盒进料口的接引模块,其中所述接引模块上并排开设有接引孔,漆包线对应自所述接引孔进入所述上涂油层和下涂油层的贴合缝。在接引孔的导向下,将多根漆包线相对隔开的接引至涂油盒。
33.优选地,每个接引孔的外端部形成有接引塞,其中所述的接引塞能够对漆包线表面进行刷扫去除表面粘接物。这样一来,能够对漆包线表面进行清洁,以便于实施均匀涂油。
34.进一步的,每个接引孔的底部设有接引回油管,其中所述接引回油管与所述涂油盒连通。避免润滑油自接引孔处出现漏油。
35.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6.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保持相对挤压下,通过下涂油层的润滑油对上涂油层进行渗透,使得上、下涂油层处于过渡润滑下对漆包线进行涂油,同时在输出端部增设的输出模块,能够有效的将漆包线表面多余和自由滴落的润滑油回流至涂油盒,因此,不仅保证的涂油均匀的特性,而且不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卷收过程中,不仅能够实施卷收过程中的张力控制,而且有效的避免因漆包线的晃动造成卷收品质的破坏,同时可单独驱动,可随时停机,具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收线机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中的收线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40.图3为图1中的涂油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41.附图中:t、涂油机构;1、涂油盒;10、涂油毛毡或泡棉;10a、上涂油层;10b、下涂油层;2、上弹性件;3、下弹性件;4、输出模块;40、输出通道;400、去油管路;a1、第一输出段;a2、第二输出段;a3、第三输出段;401、回流管路;g1、第一管体;g2、第二管体;5、接引模块;50、接引孔;6、接引塞;7、接引回油管;
42.s、收线机构;s1、收线盘;s2、驱动器;s3、收线导线轮;s30、轮座;300、滑套杆;301、座本体;s4、张力调节器;s40、传动齿轮;s41、驱动齿轮;s42、正反转电机;s5、固定导向杆;5a、上限位块;5b、下限位块;s6、丝杆;s7、驱动马达;s8、固定安装板;s9、螺纹连接套;
43.g、漆包线导向轮;
44.q、卷收线圈;
45.x、漆包线。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
ꢀ“
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大规格漆包线的立式收线机,其包括涂油机构t、收线机构s、以及漆包线导向轮g。
52.具体的,涂油机构t用于对漆包线x表面的涂油。
53.收线机构s,其用于对漆包线x的卷收。
54.结合图2所示,收线机构s包括收线盘s1、驱动收线盘s1自转的驱动器s2、位于收线盘s1一侧且能够上下运动的收线导线轮s3、用于驱动收线导线轮s3运动且呈往复式靠近或远离收线盘s1设置的张力调节器s4。
55.具体的,驱动器s2位于收线盘s1的底部,卷收线圈q竖直在收线盘s1上,其中收线盘s1绕自身轴线自转设置。
56.在收线盘s1一侧还设有固定导向杆s5,收线导线轮s3的轮座s30能沿着固定导向杆s5上下往复移动设置。这样一来,上下运动更加的平稳。
57.轮座s30包括滑动设置在固定导向杆s5上的滑套杆300、用于安装收线导线轮s3的座本体301,其中座本体301设置在滑套杆300远离固定导向杆s5的端部。
58.本例中,座本体301和滑套杆300通过竖直方向的枢轴相对转动连接,张力调节器s4用于座本体301相对滑套杆300转动和复位之间往复切换运动,收线导线轮s3随着所述座本体301的往复运动远离或靠近收线盘s1设置。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远近调节,进而提供卷收合适的张力。
59.张力调节器s4包括形成在所述座本体301连接端部的传动齿轮s40、与所述传动齿轮s40相啮合的驱动齿轮s41、以及正反转电机s42。
60.至于,上述滑套杆300如何实施沿着固定导向杆s5上下往复移动设置,具体如下:
61.在固定导向杆s5与收线导线轮s3之间还设有丝杆s6、以及驱动丝杆s6转动的驱动马达s7,其中丝杆s6穿过滑套杆300,且与固定导向杆s5平行设置。这样一来,在丝杆的传动下,实现滑套杆的上下运动。
62.本例中,在固定导向杆s5顶部设有固定安装板s8,丝杆s6上端部自由转动设置在固定安装板s8上。一方面便于丝杆的安装,另一方面也确保丝杆和固定导向杆平行设置。
63.驱动马达s7设置在固定安装板s8上。
64.同时,在滑套杆300中设有螺纹连接套s9,其中螺纹连接套s9与丝杆s6相配合设置。方便实施,而且丝杆螺母配合更加稳定。
65.此外,固定导向杆s5上下端部还设有能够上下调节的上限位块5a和下限位块5b,滑套杆300在上限位块5a和下限位块5b之间往复运动。这样一来,通过上限位块5a和下限位块5b的位置调节,进而满足不同高度卷收线圈进行收线。
66.结合图3所示,涂油机构t包括内部形成涂油毛毡或泡棉10的涂油盒1、上弹性件2、下弹性件3、以及设置在涂油盒1出口的输出模块4,其中涂油毛毡或泡棉10包括上涂油层10a和下涂油层10b,上弹性件2和下弹性件3分别设置在涂油盒1内且能够保持上涂油层10a和下涂油层10b相对贴合设置,输出模块4上形成有多个相独立的输出通道40。
67.具体的,每个输出通道40包括将漆包线x表面多余的油去除的去油管路400、用于将去油管路400与涂油盒1相连通的回流管路401。
68.本例中,去油管路400包括沿着漆包线x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段a1、第二输出段a2和a3,其中第二输出段a2为内径逐渐变小的变径段,漆包线x进入第三输出段a3时,表面多余的油被第三输出段a3的进料端部截除并通过回流管路401回流至涂油盒1。
69.具体的,第三输出段a3的内径与漆包线的外径相等。
70.第一输出段a1自进料端部至出料端部内径逐渐变小设置,且变化率小于所述第二输出段a2的变化率。这样一来,自由滴落、截除多余的润滑油通过倾斜的斜面向较低位置的流动,并最佳的回流至涂油盒。
71.回流管路401与去油管路400连通的端部位于第一输出段a1和第二输出段a2的结合处。这样一来,方便及时将多余的润滑油回流至涂油盒。
72.本例中,回流管路401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管体g1、自第一管体g1下部向下涂油层10b下方延伸的第二管体g2,其中第二管体g2的下端部与涂油盒1相连通。此时,更加方便润滑油的回流。
73.上弹性件2有多个,且呈阵列模式设置在上涂油层10a和涂油盒1顶部内壁之间;下
弹性件3与上弹性件2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一来,每根漆包线所承受的应力相同,而且能够确保一直在过量涂油的状态下,进行充分涂油。
74.此外,涂油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涂油盒1进料口的接引模块5,其中接引模块5上并排开设有接引孔50,漆包线x对应自接引孔50进入所述上涂油层10a和下涂油层10b的贴合缝。在接引孔50的导向下,将多根漆包线x相对隔开的接引至涂油盒1。
75.每个接引孔50的外端部形成有接引塞6,其中所述的接引塞6能够对漆包线表面进行刷扫去除表面粘接物。这样一来,能够对漆包线表面进行清洁,以便于实施均匀涂油。
76.每个接引孔50的底部设有接引回油管7,其中接引回油管7与涂油盒1连通。避免润滑油自接引孔处出现漏油。
77.综上,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势:
78.1、在保持相对挤压下,通过下涂油层的润滑油对上涂油层进行渗透,使得上、下涂油层处于过渡润滑下对漆包线进行涂油,同时在输出端部增设的输出模块,能够有效的将漆包线表面多余和自由滴落的润滑油回流至涂油盒,因此,不仅保证的涂油均匀的特性,而且不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
79.2、由输出模块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将粘附在漆包线表面的杂物剔除,而且还能够将表面多余的油去除,避免涂油过渡,此外,还能够准确输出;
80.3、由接引模块和接引塞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漆包线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便于实施涂油;另一方面不仅有效的避免自接引孔处漏油,而且便于漆包线准确的进入涂油盒;
81.4、在卷收过程中,不仅能够实施卷收过程中的张力控制,而且有效的避免因漆包线的晃动造成卷收品质的破坏;
82.5、可单独驱动,可随时停机,具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
83.6、上下升降控制精确,且满足不同高度卷收线圈的卷收;
84.7、张力大小由座本体转动角度大小进行设定,以确保在卷收状态提供适合的张力。
8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