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交替的驱动表面的模块化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70534发布日期:2021-12-14 11:5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具有交替的驱动表面的模块化传送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模块化传送带。

背景技术

无论何时当物体必须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运输时,并且特别是在生产现场内运输时,模块化传送带是合适且通常使用的工具。根据模块化传送带用于的实际应用,模块化传送带必须符合不同的要求。

特别地,用于食品工业的模块化传送带必须易于清洁。此外,模块化传送带的材料不应以任何方式污染食品。因此,在食品工业中塑料的传送带被广泛使用。与金属传送带相反,塑料的传送带不会腐蚀、重量轻且易于清洁。为了更容易扩展,经常使用模块化的塑料传送带,这些模块化的塑料传送带由模制的塑料带模块形成,这些模制的塑料带模块可以并排地布置成可选宽度的排的形式。布置在模块的前缘(前侧)和后缘(后侧)处的一系列间隔开的链接端部包括对齐的开口以便容纳枢转杆。沿着一排带模块的一侧的链接端部与相邻排的带模块的链接端部相互连接。轴颈安装在连接的模块的对齐开口中的枢转杆在相邻排之间形成铰接件。然后成排的带模块连接在一起以形成能够围绕驱动链轮铰接的环形传送带。如果模块化传送带的长度超过一定尺寸,通常会使用传送器辊或支撑滑轨来支撑该模块化传送带。这种传送器辊可以被动地滚动(实质上是由模块化传送带驱动),或者这种传送器辊可以是主动式的,这表示这种传送器辊主动地驱动该模块化传送带。在后一种情况下,通常使用链轮。

此外,在食品工业中,实心的或平坦顶部的模块化塑料传送带经常用于肉类、鱼类或滴落或易于落下碎屑或颗粒的其他产品。这种带的顶部可以呈现光滑平坦的表面,在两个相邻的带模块之间的邻近区域处具有非常小的间隙。由于具有包括枢转杆开口和穿过这种枢转杆开口布置的枢转杆的链接端部的通常设计,可以使模块化传送带围绕链轮弯曲,特别是围绕端部位置的链轮弯曲,使得可以形成环形带。在相邻的带模块相对于彼此倾斜的这种区域中,间隙通常在两个相邻的带模块之间敞开。这使得可以清洁相邻的带模块之间的间隙,特别是链接端部,这在食品工业中特别重要。可以包含清洁剂和消毒剂的蒸汽或热水可以用于此类清洁目的。

在一些情况下,模块化传送带需要具有相对较小的带模块和小的节距,尤其是2.54厘米(1英寸)或更小的节距。这就给模块化传送带的驱动带来了问题,因为驱动链轮的驱动齿不能做得太薄,否则驱动齿容易断裂。为了仍然能够使用足够厚而不会断裂的齿,已经发现了一种传送器设计,在该传送器设计中驱动链轮的齿仅接触间隔的带模块排。但是,这种设计有些问题,因为只有有限数量的带模块必须将驱动链轮的驱动力传递到模块化传送带的其余带模块。这会导致稳定性问题和模块化传送带的显著增加的磨损。为了使这些问题最小化,通过设置在其整个长度上的插嵌的链接端部来连接相邻排的带模块的相邻带模块。缺点是这种带模块的清洁有些麻烦。

US 4 556 142 A公开了具有模块化传送带的另一传送器,其中具有两个平行系列齿的驱动链轮交替地啮合第一排的带模块上的驱动表面和第二排的带模块上的驱动表面,其中第一排的带模块和第二排的带模块彼此交替地相互链接。所公开的模块化传送带容易聚集污垢或细菌,并且清洁起来很麻烦。

需要一种模块化传送带,特别是具有相对较小的带模块和小节距、特别是2.54厘米(1英寸)或更小的节距的模块化传送带,该模块化传送带更易于清洁和/或不易受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通过提供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的模块化传送带和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3的包括这种模块化传送带的传送器来满足上述需要。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以下内容:一种模块化传送带包括多个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和多个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每个带模块包括至少两个链接段,并且所述第一排和所述第二排通过插嵌相邻的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相邻的带模块的链接段而彼此交替地相互链接。第一排中的每一排包括第一驱动表面,所述第一驱动表面用于接收驱动链轮的第一系列传力表面的传力表面,所述第一排的所述第一驱动表面被布置成沿着带行进方向上的第一线。所述第二排中的每一排包括第二驱动表面,所述第二驱动表面用于接收所述驱动链轮或另一驱动链轮的第二系列传力表面的传力表面,所述第二排的所述第二驱动表面被布置成沿着所述带行进方向上的第二线。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相对于彼此偏置。所述第一排中的一排的所述带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带模块包括在两个链接段之间的第一中间段,所述第一中间段具有第一平坦顶表面、并且被布置成与相邻的第二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的两个链接段之间的第二中间段相邻,所述第二中间段具有第二平坦顶表面。所述第一平坦顶表面和所述第二平坦顶表面在所述带行进方向上至少在相邻区具有不同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一中间段和所述第二中间段没有链接装置。

通过在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上设置(沿)第一线的第一驱动表面和在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上设置(沿)第二线的第二驱动表面,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链轮的驱动力可以被传递到每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这允许将带模块的驱动表面、(一个或多个)驱动链轮的传力表面以及相邻排的相邻带模块之间的连接部设计得比该至少一个驱动链轮的驱动力仅传递到每隔一排的带模块的情况更小且更不坚固。应当注意,更不坚固的设计通常表示相应的部件可以在尺寸方面减小、和/或可以由较不坚固的材料和/或由更薄的材料层来生产。

由于(沿)第一线的第一驱动表面和(沿)第二线的第二驱动表面(在模块化传送带的与带行进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的偏置,有更多的空间可用于相继的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和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中的驱动表面的布置。该偏置优选地相对较小,优选地,在这两条线的驱动表面之间没有放置未使用的驱动表面。代替(沿)两条线的驱动表面,可以预见(沿)更多数量例如三条线、四条线、五条线或六条线的驱动表面。那些线可以被布置成优选(沿)相邻的(相邻放置的)线的驱动表面的块的线。当然,也可以使用多个这样的块。特别地,这些块可以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例如,如果带模块包括两个(或可能更多个)链接段,则多个链接段或每个链接段可以设置有驱动表面的块,作为在多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上看到(沿)线的驱动表面的块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排中的一排的所述带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带模块包括在两个链接段之间的第一中间段,所述第一中间段具有第一平坦顶表面、并且被布置成与相邻的第二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的两个链接段之间的第二中间段相邻,所述第二中间段具有第二平坦顶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平坦顶表面和所述第二平坦顶表面在所述带行进方向上至少在相邻区具有不同的宽度这一事实,允许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布置相邻的带模块的中间段,并且如果需要的话仍然提供基本闭合的组合平坦顶表面。特别地,该中间段因此更易于清洁并且更不容易受到污染。

第一中间段和第二中间段没有链接装置的事实使它们更易于清洁并且不易受到污染。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没有第一驱动表面,和/或所述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没有第二驱动表面。因为第二排不需要第一驱动表面并且第一排不需要第二驱动表面,因此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驱动表面是有利的。这简化了设计并且使带模块更易于清洁并且不容易受到污染。

在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的一个有利实施例中,所述链接段包括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和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所述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在带行进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带行进方向的方向设置在该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中的枢转杆开口,所述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在与所述带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带行进方向的方向设置在该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中的枢转杆开口,所述链接段中的一个链接段的所述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和相邻的带模块的相邻的链接段的所述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通过穿过所述枢转杆开口中的至少一些枢转杆开口设置的至少一个枢转杆而被插嵌并铰接地连接。

通过插嵌链接端部和枢转杆来铰接地连接相邻带模块的链接段是很容易实现的。此外,使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模块化传送带与现有设计的模块化传送带兼容。因此,该模块化传送带可以与现有设备结合使用,只需稍作修改即可,或甚至根本不需要任何修改。

有利地,沿着所述带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线的两个相继的第一驱动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沿着所述带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线的两个相继的第二驱动表面之间的距离,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表面在所述带行进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偏置所述距离的一半。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对所引入的力的特别有利的分布。由于几何原因,这种设计也是有利的,并且可以容易地实现,例如使用两套不同的带模块或甚至使用包括第一驱动表面和第二驱动表面的单独一套带模块。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表面和/或所述第二驱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由所述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的底侧上的凹口的边界壁和/或由所述链接端部中的一个链接端部的端表面形成。这很容易实现,并且允许减少用于带模块的材料的量,和/或允许使用带模块的无论如何都必须提供的元件(但是可能需要调整相应的元件以用作驱动表面)。

优选地,相邻的带模块的相邻的第一中间段和第二中间段具有互补的第一平坦顶表面和第二平坦顶表面,使得当相邻的带模块被布置成基本上呈直线时形成基本闭合的组合平坦顶表面。这使得带模块不易受到污染,尤其是它们的底侧不易受到污染。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的带模块和所述第二排的带模块是相同的,但是所述第二排的带模块相对于所述第一排的带模块转动180°。以这种方式,单一类型的带模块就足够了,这可以便利于该模块化传送带的生产和维护。特别地,仅必须存储单一类型的备用带模块。

在可替代的有利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的带模块和所述第二排的带模块具有不同的设计。例如,在带行进方向上第二中间段可以比第一中间段更宽。这种设计也可以证明是有利的,因为可以将单独的带模块设计得不那么复杂,和/或可以针对模块化传送带的某一功能进行优化。

在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的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排中的一排的带模块与相邻的第二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之间形成间隙,所述间隙朝向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底部变宽。通过这种设计,由于间隙的流体引导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块化传送带的清洁性,特别是在使用冲击的流体射流进行清洁时是这样。换言之,可以以能够改进邻近区域(两个相邻带模块之间的间隙区域)的清洁的方式指引冲击的流体。对于中间段的区域,这尤其如此。

有利地,所述带模块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当所述第一排和所述第二排的相邻的带模块沿大致直线对齐时所述间隙在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顶表面处基本闭合,并且使得当所述第一排和所述第二排的相邻的带模块相对于彼此倾斜时所述间隙在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所述顶表面处敞开。以这种方式,通过该模块化传送带运输的任何货物(或货物的部分)不太可能被卡在相邻的带模块之间、或者甚至可能穿过两个相邻的带模块之间(并因此丢失)。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在某些区域提供非常有效的清洁可能性,特别是在模块化传送带在驱动链轮或惰轮上运行并返回的区域是这样。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所述带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带模块在该带模块的底侧包括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所述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被设计和布置成偏转冲击在所述底侧上的流体射流、并且引导所偏转的流体射流朝向相邻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

在结合模块化传送带的情况下,由于流体射流经常用于清洁目的,特别是在食品工业中,因此这些流体射流可以被指引朝向模块化传送带的特别容易聚集污垢或细菌的部分和/或当使用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时直接从流体喷嘴(无直接视线)射出的流体射流难以到达的部分。从喷嘴出来的流体射流可以被指引到模块化传送带的流体引导结构,并且然后被流体引导结构偏转或重新定向到(相较于流体射流的原始方向)不同的方向。特别地,被偏转的流体射流被引导到一特别是朝向相邻排中的一排的相邻带模块的方向,在该方向上特别需要流体射流的清洁作用。这可以是如下区域:直接冲击的流体射流难以到达的区域;需要特别彻底清洁的区域;如果流体射流沿某个方向冲击(例如因为颗粒将被冲出模块化带)则清洁过程会更有效的区域;以及类似的区域。

例如,流体引导结构可以被成形为使得:在模块化传送带沿其移动方向或带行进方向的向前移动期间(至少在某些重复出现的位置时),流体射流被指引或引导朝向的瞄准点/流出方向或多或少保持恒定。但是,附加地或可替代地,流体引导结构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冲击的流体射流被指引到的瞄准点和/或方向在模块化传送带的向前运动期间变化。冲击的流体射流可以沿基本垂直于带模块的相应底部表面的方向冲击,或者可以相对于带模块倾斜,例如以(相对于垂直方向)高达10°、20°、30°、40°或50°的角度。流体引导结构可以被成形为使得冲击的流体射流的横截面或多或少保持不变。附加地或可替代地,流体射流的横截面也会受到流体引导结构的影响。

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和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的两个相邻带模块彼此靠近(并且可能彼此接触,至少在模块化传送带的运动周期期间的某些位置)的区域可以被称为邻近区域。应当注意的是,这种邻近区域通常需要彻底清洁,这是因为在这些区域中,模块化传送带的其上放置货物的顶表面被小的间隙中断。例如,如果运输食品,从货物流出的任何流体通常都将流过两个相邻带模块之间的小间隙。因此,对相应区域的彻底清洁是重要的。

关于清洁考虑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另一区域是链接端部的区域。这不仅是因为链接端部的部分布置在邻近区域中,而且是因为在链接端部的区域中,模块化传送带的设计通常相对复杂(至少在带模块的底侧上是这样),并且通常有一些难以从外部到达的区域。经常会存在无法从外部通过视线轴到达的区域,并因此用直接冲击的流体射流进行清洁是有问题的。仅仅为了完成,应当注意的是,流体射流可以例如包含水(特别是高温下的水、和/或包含一些清洁添加剂和/或一些消毒剂的水)。但是,可以用基本上所有种类的流体来实现目前提出的模块化传送带的优点。当谈及流体射流时,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同形状的水流。例如,也可以使用某种水幕。

有利地,所述流体引导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包括向外成扇形部分,所述向外成扇形部分被设计和布置成将冲击的流体射流指引和散布到相邻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将流体指引朝向模块化传送带的相对较大的部分,同时仍然使用相对较小的流体射流。此外,可以将流体射流分成多个流体射流(其中所产生的流体射流不必彼此分离;即可以形成某种流体幕)。以这种方式,特别简单地清洁链接端部的侧表面,特别是具有枢转杆开口的链接端部的侧表面。特别地,使用这种设计可以更容易地清洁链接端部的枢转杆开口与枢转杆之间的接触区域。

当谈及扇形部分时,这优选涉及如下布置:在该布置中具有相对较小直径的圆形射流散布在(特别是在模块化传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一定宽度上,而该圆形射流的高度维持相对较小(例如,与冲击的流体射流的原始直径的尺寸大致相同)。这可以通过某种V形槽道来实现,其中该槽道的张角可以达到10°、20°、30°、40°或50°(其中该角度的下限可以是0°或前面提到的角度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流体引导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被成形为没有边缘或拐角。避免边缘和拐角,即使用圆形或弓形/弧形的形状,导致冲击的流体射流的更加平滑的偏转和引导。可以减少湍流。

在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引导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具有槽道状的设计。这种槽道状的设计使得可以将冲击的流体射流偏转和引导到所需的方向。

优选地,所述流体引导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布置在所述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的两个链接端部之间。这使得可以容易地将冲击的流体射流偏转和引导到两个链接端部的侧表面、以及到相邻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的相邻带模块的插嵌的链接端部的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引导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引导结构具有槽状的形状。这种槽状的形状使得更容易将冲击的流体射流偏转和引导至相邻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的相邻带模块的插嵌的链接端部的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

应该提到的是,在使用多个流体引导结构的情况下,这些流体引导结构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设计和/或可以具有不同的设计。当然,可以使用具有第一设计的流体引导结构的第一分段,而流体引导结构的第二分段可以具有不同的设计。分段的比例以及不同设计的数量可以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传送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和至少一个驱动链轮,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链轮包括第一系列传力表面和第二系列传力表面,所述第一系列传力表面用于啮合第一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的第一驱动表面,所述第二系列传力表面用于啮合第二排的一个或多个带模块的第二驱动表面。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用于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表面的所述传力表面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链轮的第一系列齿上,并且用于啮合所述第二驱动表面的所述传力表面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驱动链轮的第二系列齿上,其中所述第一系列齿和所述第二系列齿优选地被布置成在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带行进方向上彼此偏置。

有利地,所述第一系列齿和所述第二系列齿被布置成在垂直于所述模块化传送带的带行进方向的方向上彼此相邻。

此外,可以设置具有至少一个流体喷嘴或孔口的流体供应系统,该流体供应系统可以被布置成面向模块化传送带的底侧,和/或可以被布置在驱动链轮和/或惰轮(idler)附近。这样,可以轻松高效地清洁该模块化传送带。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相关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的两个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和目的将显而易见,其中附图示出:

图1–根据模块化传送带的第一实施例的三个相邻排的三个相邻带模块的布置的仰视透视图;

图2-图1的模块化传送带的第一类型的带模块的仰视图。

图3-图2所示的第一类型的带模块的俯视图;

图4-图2所示的第一类型的带模块的中间段的一部分和链接段的放大仰视图。

图5-图1的模块化传送带的第二类型的带模块的仰视图。

图6-图5所示的第二类型的带模块的俯视图;

图7-图5所示的第二类型的带模块的中间段的一部分和链接段的放大仰视图;

图8-图1的三个相邻的带模块的布置的侧视图;

图9-与驱动链轮啮合的图1的模块化传送带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图9的布置的侧视图;

图11-从模块化传送带的内部观察的图9的布置的平面图;

图12-模块化传送带的第二实施例的带模块的仰视图;

图13-图12所示的带模块的俯视图;以及

图14-示出根据图12的带模块的形成模块化传送带的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论述适用于后续的描述:如果为了使附图清楚起见附图标记被包括在附图中但未在该描述的直接相关部分中提及,应参考对在描述的前面或后面的部分中的那些参考标记的解释。相反,为了避免附图过于复杂,在所有附图中不包括与直接理解不太相关的附图标记。在这种情况下,应参考其他附图。

图1以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模块化传送带10的一部分的底侧11。示出了三个相邻布置的带模块,其中一种类型的一个带模块40布置在不同类型的两个带模块20之间。每个带模块20包括两个链接段21和在该两个链接段21之间的第一中间段22,如在图2和图3中可以更好地可见的。带模块40包括两个链接段41和在该两个链接段41之间的第二中间段22,如在图5和图6中可以更好地可见的。

每个带模块20形成一个带模块的第一排,而带模块40形成一个带模块的第二排。整个模块化传送带10包括多个第一排的一个带模块20和多个第二排的一个带模块40,其中通过插嵌相邻的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相邻的带模块20、40的链接段21、41来使该第一排和第二排彼此交替地相互链接。

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带模块20、40的第一中间段22和第二中间段42没有链接装置。带模块20的第一中间段22具有第一平坦顶表面220,并且朝向底侧11渐缩,如在图2至图4和图9中最佳可见的。带模块40的第二中间段42具有第二平坦顶表面420,并且在底侧11处呈具有凹的槽道状的凹槽421的板状形状,如在图1、图5至图7和图9中可以最佳可见的。第一平坦顶表面220在带行进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而第二平坦顶表面420在带行进方向T上具有第二宽度,该第二宽度大于第一宽度。第一平坦顶表面220和第二平坦顶表面420是互补的,以便在相邻的带模块20、40被布置成基本上直线时形成基本闭合的组合平坦顶表面,如图1所示。

关于链接段,要注意的是,如从图1至图4中可以看出的,每个链接段21包括在带行进方向T上延伸的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23和在与带行进方向T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29。链接端部23分别具有沿与带行进方向T基本上垂直的方向设置在该链接端部23中的枢转杆开口24。枢转杆开口24彼此对齐,即它们形成呈视觉线的隧道。链接端部29分别具有沿与带行进方向T基本上垂直的方向设置在该链接端部29中的枢转杆开口34。枢转杆开口34彼此对齐,即它们形成呈视觉线的隧道。

如从图1和图5至图7中可以看出的,每个链接段41包括在带行进方向T上延伸的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43和在与带行进方向T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49。链接端部43分别具有沿与带行进方向T基本上垂直的方向设置在该链接端部43中的枢转杆开口44。枢转杆开口44彼此对齐,即它们形成视觉线隧道。链接端部49分别具有沿与带行进方向T基本上垂直的方向设置在该链接端部49中的枢转杆开口54。枢转杆开口54彼此对齐,即它们形成视觉线隧道。

插嵌所述链接段21、41中的一个链接段的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23、43和相邻的带模块20、40的相邻的链接段21、41的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29、49,使得相应的枢转杆开口24、34、44、54对齐,即形成视觉线隧道,并且通过穿过该对齐的枢转杆开口24、34、44、54的枢转杆而铰接地连接。通过两个链接端部23之间的或两个链接端部29之间的空隙25(链接端部23或链接端部29的宽度大于链接端部43或49的宽度)、以及通过两个链接端部43之间的或两个链接端部49之间的空隙45(链接端部43或链接端部49的宽度大于链接端23或29的宽度),使得可以插嵌链接端部23、29、43、49。

特别地参考图2和图4,第一排的带模块20在链接段21的底侧上包括多个凹口30,每个凹口30布置在链接端部23与链接端部29之间的区域中。凹口30的边界壁形成第一驱动表面26,该第一驱动表面26用于接收驱动链轮80的第一系列传力表面83中的传力表面83,参见图9到图11。

特别地参考图5和图7,第二排的带模块40在链接段41的底侧上包括多个凹口46,每个凹口46布置在链接端部43和链接端部49之间的区域中。凹口46的边界壁形成第二驱动表面48,该第二驱动表面48用于接收驱动链轮80的第二系列传力表面84中的传力表面84,参见图9到图11。

图9、图10和图11示出了处于如下情况的模块化传送带10:该模块化传送带10与用于驱动该模块化传送带10的驱动链轮80啮合。图9示出了该情况的透视图,图10是侧视图,以及图11是从模块化传送带内部观察的平面视图。

可以看出,驱动链轮80包括第一系列齿81和第二系列齿82,所述第一系列齿81和第二系列齿82被布置成在模块化传送带10的带行进方向T(驱动链轮80的旋转方向)上彼此偏置。驱动链轮80的齿81啮合到第一排的带模块20的凹口30中,而驱动链轮80的齿82啮合到第二排的带模块40的凹口46中。与第一驱动表面26啮合的传力表面83设置在第一系列齿81上,并且与第二驱动表面48啮合的传力表面84设置在第二系列齿82上。

从图9、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驱动链轮80的第一系列齿81和第二系列齿82在该驱动链轮80的轴向方向85(模块化传送带1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略微偏置。因此,沿带行进方向T上的第一线布置被第一系列齿81啮合的第一排的第一驱动表面26,沿带行进方向T上的第二线布置被第二系列齿82啮合的第二排的第二驱动表面48,并且第一线和第二线相对于彼此偏置。

带模块20和40的其他有利特征是流体引导结构,该流体引导结构在图1、图4和图7中最佳可见。从那里可以看出,带模块20、40在底侧上分别包括多个流体引导结构27和47,所述多个流体引导结构27和47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冲击在底侧上的流体射流偏转、并且引导被偏转的流体射流朝向相邻排中的一排的相邻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每个流体引导结构27、47包括向外成扇形部分,该向外成扇形部分稍微呈V形,被设计和布置成将冲击的流体射流朝向相邻排中的一排的相邻带模块中的一个带模块指引和散布。流体引导结构27、47布置在链接段21、41中在链接端部23、29、43、49与凹口30、46之间。

流体引导结构27、47优选地具有弓形形状,使得沿大致垂直于带模块20、40的底表面的方向冲击的流体射流被重新定向成沿稍微平行于该模块化传送带1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或与其具有最大约20°的某一角度)。

流体引导结构27、47被制成圆形或弓形的形状,没有边缘或拐角。流体引导结构27、47具有类似槽道的设计,以用于引导被偏转的流体射流朝向相邻排的相邻的带模块。流体引导结构27、47还具有类似于槽的形状,以便将冲击的流体射流偏转和引导至相邻的带模块的插嵌的链接端部的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

图8示出另一重要特征,即是,在第一排中的一排的带模块20与相邻的第二排中的一排的相邻的带模块40之间形成间隙61,该间隙61朝向模块化传送带10的底部11变宽。带模块20、40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当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相邻带模块20、40沿基本上直线对齐时,间隙61在模块化传送带10的顶表面12处基本闭合,如图8所示;并且使得:当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相邻带模块20、40相对于彼此倾斜时,间隙61在顶表面12处敞开。

图12至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传送带100的第二实施例。相比于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带模块20、40的模块化传送带10的第一实施例,模块化传送带100仅使用一种类型的特殊形状的带模块110。图12以仰视图示出了这种带模块110,而图13以俯视图示出了该带模块110。

带模块110具有两个不同的半部111、112。半部111包括链接段121和中间段部分122。半部112包括链接段141和中间段部分142。中间段部分122和142一起形成带模块110的中间段。

包括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123、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129、凹口130和驱动表面126、128的链接段121的设计以及带模块110的第一半部111(图12中的右侧)的中间段部分122的设计类似于如图2至图4所示的第一类型的带模块20的链接段21和中间段22的设计。包括第一组多个链接端部143、第二组多个链接端部149、凹口140和驱动表面146、148的链接段141的设计以及带模块110的第二半部112的中间段部分142的设计(图12中的左侧)类似于如图5至图7所示的第二类型的带模块40的链接段41和中间段42的设计。

图14示出了形成模块化传送带100的方式的多个带模块110的布置。为此,每隔一个带模块110围绕中心轴线转动180°。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带模块110的多个第一排和一个带模块110的多个第二排,其中第一排的带模块110和第二排的带模块110是相同的,但是,第二排的带模块相对于第一排的带模块转动180°。类似于模块化传送带10的第一实施例,第一排的带模块110和第二排的带模块110通过枢转杆150相互链接。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模块化传送带100的设计思想的优点在于,仅需要单一类型的带模块110,从而可以简化备用零部件的存储。此外,仅需要一套用于制造带模块110的注塑模制用模具的工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