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识别装置及投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8172发布日期:2022-07-30 06:1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提升识别装置及投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识别装置及投料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工人重复枯燥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纺织行业作为主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之一,具有较高的人工成本,特别是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环节的络筒工序,一台络筒机需要配备3-5名插纱工人才能完成日常生产,插纱工人每天重复拿取管纱、抽取线头、放入纱库的机械动作。而且,络筒车间普遍存在噪音污染大、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短小纤维的问题,从而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络筒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降低用工压力成为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在投料设备中,对管纱的大小头进行区分而使管纱的大头朝下放置是投料工序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自动、迅速区分管纱的大小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升识别装置及投料设备,该提升识别装置及投料设备可以自动、迅速地实现管纱的大小头识别的技术效果。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提升识别装置,所述提升识别装置包括:
6.固定框架;
7.提升机构,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所述提升机构具有一传送面,所述传送面用于传送具有第一特征及不同于所述第一特征的第二特征的物料;
8.识别机构,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所述识别机构包括两个识别单元,所述两个识别单元在物料传送方向上分别设于所述传送面的两侧;以及
9.两个触发单元,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识别单元上;每个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仅能在所述物料的第一特征的触发下产生触发信号。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识别单元朝向所述传送面的一侧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仅允许所述物料具有第一特征的部分进入;
11.每个所述触发单元中所述触发件的至少部分伸入对应所述限位滑槽内,并受控产生所述触发信号。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识别单元包括位于所述限位滑槽外周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抵接所述物料具有第二特征的部分并改变所述物料具有第一特征的部分与所述触发件之间的距离。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识别单元中所述抵接面为沿物料传送方向朝另一个所述识别单元中所述限位滑槽倾斜的斜面。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料具有第一特征的部分为管纱的小头端,所述物料具有第二特征的部分为管纱的大头端;
15.其中,每个所述识别单元中所述抵接面抵接所述管纱的大头端并推动所述管纱的小头端朝靠近所述触发件的方向移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识别装置还包括突出所述传送面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并位于所述识别机构的上方;
17.其中,所述顶出机构远离所述传送面的一侧具有顶出面,在物料传送方向上,所述顶出面相对所述传送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构包括主动轮单元、从动轮单元以及提升传送带,所述主动轮单元和所述从动轮单元设于所述固定框架沿物料传送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提升传送带绕设于所述主动轮单元和所述从动轮单元并借助所述主动轮单元和所述从动轮单元循环前移。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多组提升单元,所述多组提升单元沿所述传送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组所述提升单元固接于所述提升传送带。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识别装置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设于所述提升机构的底部,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提升机构的底部的物料的数量。
21.一种投料设备,包括上述的提升识别装置,所述投料设备还包括区分装置,所述区分装置设于所述提升识别装置的所述传送面的一侧,所述区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提升识别装置的所述触发件产生的所述触发信号区分物料。
22.上述提升识别装置,触发件可在物料的第一特征的触发下产生触发信号以实现对物料的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的自动识别,从而替代人工识别的识别方式,显著提高了识别效率与识别准确性。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提升识别装置与区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提升识别装置与区分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提升识别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5为图1所示区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所示区分装置的剪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100、提升识别装置;110、固定框架;120、提升机构;121、固定板;123、主动轮单元;1232、第一转动轴;1234、主动轮;1236、惰轮;124、从动轮单元;1241、第二转动轴;1243、从动轮;125、提升传送带;126、提升单元;130、前护板;140、侧护板;150、识别机构;152、识别单元;1521、限位滑槽;1523、抵持面;160、触发单元;162、触发安装件;1621、安装孔;1623、弧形安装槽;164、触发件;1641、触发件主体;1643、触发臂;170、顶出机构;171、安装横杆;173、顶出件;1732、顶出面;180、进料衔接机构;181、进料衔接底板;183、进料衔接左侧板;185、进料衔接右侧板;190、进料检测组件;192、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4、反射板;200、区分装置;210、区分壳体;212、区分壳体前侧壁;214、区分壳体后侧壁;2141、导向段;2143、识别段;216、区分壳体左侧壁;218、区分壳体右侧壁;220、第一区分件;230、第二区分件;240、区分检测组件;250、剪刀组件;252、剪切安装座;254、剪切单元;2541、第一剪切头;2541a、第
一剪切齿;2543、第二剪切头;2543a、第二剪切头主体;2543b、剪切连接座;2543c、第二剪切齿;2545、剪切驱动件;2545a、驱动件主体;2545b、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提升识别装置与区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提升识别装置与区分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提升识别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送、整理具有第一特征及不同于第一特征的第二特征的物料的投料设备。具体地,投料设备输送的物料为管纱,管纱呈筒状结构,管纱的外径自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而形成外径不等的大头端与小头端,小头端即为上述的物料具有第一特征的部分,大头端即为上述物料具有第二特征的部分。
39.为了对管纱的大头端与小头端进行识别与区分,投料设备包括提升识别装置100及区分装置200,提升识别装置100用于由下至上运输管纱并识别管纱的大头端与小头端,区分装置200根据提升识别装置100的识别结果区分管纱的大头端与小头端调整管纱的姿态,最终使管纱以大头端朝下、小头端朝上的姿态沿竖直方向掉落至下游工序。
40.如图1至图3所示,提升识别装置100包括固定框架110、提升机构120、识别机构150以及触发单元160。其中,提升机构120安装于固定框架110,提升机构120形成竖直向上延伸的传送面以自下而上提升物料。识别机构150安装于固定框架110,触发单元160安装于识别机构150,识别机构150与触发机构协同工作以识别管纱的大头端与小头端。
41.具体地,固定框架110包括两根固定竖杆,两根固定竖杆在平行于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每根固定竖杆沿竖直方向延伸。如此,固定框架110整体沿竖直方向纵长延伸,从而为提升机构120提供沿竖直方向的支撑。
42.提升机构120安装于固定框架110,包括固定板121、驱动组件(图未示)、主动轮单元123、从动轮单元124、提升传送带125以及多组提升单元126。固定板121固接于固定框架110,驱动组件、主动轮单元123、从动轮单元124以及提升传送带125传动连接,提升单元126安装于提升传送带125以用于支撑管纱,驱动组件借助主动轮单元123与从动轮单元124带动提升传送带125绕固定板121运行以提升管纱。
43.具体地,驱动组件位于固定框架110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并靠近固定框架110的底部,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轮以及驱动传送带。驱动电机位于固定框架1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驱动电机具有用于输出扭矩的输出轴,驱动轮套设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并可跟随输出轴同步转动,驱动传送带绕设于驱动轮和主动轮单元123以使驱动轮和主动轮单元123传动连接。如此,驱动电机依次借助驱动轮、驱动传送带驱动主动轮单元123工作。可以理解,驱动组件的构造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44.主动轮单元123设于固定框架110的底部,主动轮单元123包括第一转动轴1232、两个主动轮1234以及一个惰轮1236。第一转动轴1232的中心轴线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转动轴123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两根固定竖杆。两个主动轮1234分别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232的两端,惰轮1236套设于第一转动轴1232靠近驱动组件的一端,驱动传送带绕设于惰轮1236。
45.从动轮单元124设于固定框架110的顶部,从动轮单元124包括第二转动轴1241及两个从动轮1243。第二转动轴1241的中心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转动轴124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两根固定竖杆,两个从动轮1243分别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241的两端,并与两个主动轮1234在竖直方向上对应设置。
46.固定板121安装于固定框架110,固定板121沿沿物料传送方向位于主动轮单元123和从动轮单元124之间,固定板121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固定板121的宽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固定板121的厚度方向为垂直于竖直方向和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47.提升传送带125有两条,两条提升传送带125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一条提升传送带125绕设于一个主动轮1234和一个从动轮1243,另一条提升传送带125绕设于另一个主动轮1234和另一个从动轮1243,且两条提升传送带125均绕设于固定板121外,提升传送带125的宽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如此,主动轮1234可在从动轮1243的辅助下驱动提升传送带125循环前移,且提升传送带125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与固定板121共同形成用于传
送管纱的传送面,传送面的宽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
48.多组提升单元126沿传送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每组提升单元126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提升单元126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固接于两条提升传送带125,且提升单元126的中部在第二方向上抵持于固定板121。如此,管纱可支撑于提升单元126上,且管纱的中心轴线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提升单元126可在提升传送带125的驱动下沿固定板12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提升管纱。
49.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单元126包括提升安装座及多个提升齿,提升安装座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提升安装座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条提升传送带125,提升安装座的中部抵持于固定板121,固定板121可对提升单元126起到支撑导向的作用。多个提升齿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提升齿的一端连接提升安装座,提升齿的另一端向上方倾斜延伸,从而避免管纱在输送过程中从提升齿上滚落。
50.进一步地,第一提升部在垂直于传送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与物料的径向尺寸匹配,因此一组提升单元126一次仅可以输送一个物料,从而保证物料的有序输送。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识别装置100还包括前护板130与两组侧护板140。前护板130固接于固定框架110,并在第二方向上与传送面间隔设置,两组侧护板140分别固接于两根固定竖杆,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于传送面的两侧,且每组侧护板140沿竖直方向延伸。如此,可利用前护板130与两组侧护板140防止管纱在输送过程中从提升单元126上滚落。可以理解,前护板130与侧护板140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52.请结合图4所示,图4示出了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53.识别机构150安装于固定框架110,识别机构150包括两个识别单元152,两个识别单元152分别安装于两根固定竖杆上,从而在物料传送的方向上分设于传送面的两侧。触发单元160分别安装于两个识别单元152上,每个触发单元160包括触发件164,两个触发件164仅能在管纱的小头端的触发下产生触发信号。如此,被触发产生信号的触发件164所在的一端即为小头端所在的一端,因此可根据触发信号的来源即可实现管纱的大头端与小头端的识别。
54.具体地,每个识别单元152朝向传送面的一侧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限位滑槽1521,限位滑槽1521的外周设有抵持面1523,每个触发单元160中触发件164的至少部分伸入对应限位滑槽1521内,并受控产生触发信号。限位滑槽15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管纱的小头端的外径且小于管纱的大头端的外径,因此限位滑槽1521仅允许管纱的小头端进入。抵持面1523为沿物料传送方向朝另一个识别单元152中限位滑槽1521倾斜的斜面,抵接面1523抵接管纱的大头端并改变管纱的小头端与触发件164之间的距离。
55.如此,由于限位滑槽15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管纱的大头端的外径,因此管纱的大头端无法进入限位滑槽1521中而是与抵持面1523接触,因此管纱在倾斜延伸的抵持面1523的推动下,沿第一方向朝另一个识别单元152移动。由于限位滑槽15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管纱的小头端的外径,因此在抵持面1523的推动下,管纱的小头进入限位滑槽1521中并沿着限位滑槽1521向上移动,进而可触发限位滑槽1523中的触发件164,触发件164进而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至区分装置200进行储存,而管纱的大头则始终位于限位滑槽1521外而不会与触发件164接触,进而不会产生触发信号,从而实现管纱的大小头的快速识别。而且,由于大小头的识别通过上述机械方式完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56.进一步地,每个触发单元160还包括触发安装件162,触发安装件162固接于识别单元152在第二方向上远离传送面的一侧,触发安装件162开设有沿弧形安装槽1623。触发件164包括触发件主体1641及触发臂1643,触发件主体1641包括第一安装柱与第二安装柱,触发安装件162开设有安装孔1621与弧形安装槽1623,第一安装柱插设于安装孔1621内,第二安装柱限位于弧形安装槽1623内。
57.如此,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二安装柱在弧形安装槽1623中的位置以调整触发件164的安装角度。触发臂1643的一端连接于触发件主体1641,触发臂1643的另一端穿过限位滑槽1521的侧壁伸入限位滑槽1521中。
58.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为了将提升至传送面顶端的管纱推出传送面使其进入区分装置200中,提升识别装置100还包括顶出机构170。顶出机构170安装于固定框架110的顶端,顶出机构170突出传送面,顶出机构170远离传送面的一侧具有顶出面1732,在物料传送方向上,顶出面1732相对传送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59.如此,移动至传送面顶端的管纱在顶出面1732的推动下,向远离传送面的方向移动直至从提升单元126上掉落,从而实现了管纱的逐个输送,有效提高了设有该提升识别装置100的设备的生产效率。
60.具体在一实施例中,顶出机构170包括安装横杆171及两个顶出件173。安装横杆17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位于传送面的前方,安装横杆171的两端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竖杆。两个顶出件173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顶出件173固接于安装横杆171朝向传送面的一侧,且每个顶出件173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形成倾斜延伸的顶出面1732。
61.进一步地,为了避免提升单元126的移动与顶出机构170存在干涉,每组提升单元126设有两个避让槽,两个避让槽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避让槽沿传送面的的延伸方向直线延伸。如此,顶出件173可沿传送面的延伸方向从避让槽中穿过,从而在实现物料掉落的同时避免干扰提升单元126的移动。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识别装置100还包括进料衔接机构180与进料检测组件190。进料衔接机构180用于衔接提升识别装置100的上游工序,进料检测组件190用于检测进料衔接机构180中的管纱的数量。
63.进料衔接机构180设于提升机构120的底部,进料衔接机构180包括进料衔接底板181、进料衔接左侧板183以及进料衔接右侧板185,进料衔接左侧板183与进料衔接右侧板185分别固接于两根固定竖杆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进料衔接底板181连接于进料衔接左侧板183与进料衔接右侧板185之间且位于传送面的底部。提升单元126可从进料衔接底板181的下方穿过进料衔接底板181向上移动。如此,上游工序中输出的管纱进入进料衔接机构180中并支撑于进料衔接底板181上,穿过进料衔接底板181的提升单元126带动位于进料衔接底板181上最靠近传送面的管纱向上移动而实现管纱的输送。
64.进料检测组件190安装于进料衔接机构180而位于提升机构120的底部,进料检测组件190包括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2与反射板194,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2安装于进料衔接左侧板183与进料衔接右侧板185之间且位于进料衔接底板181的上方,反射板194安装于进料衔接底板181,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2可发射信号至反射板194。
65.如此,当进料衔接机构180中存在物料时,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2发射的信号无法
达到反射板194,当进料衔接机构180中不存在物料或物料较少时,进料检测发射单元192发射的信号可达到发射板,从而据此识别进料衔接机构180中的物料的数量,进而控制下游工位停止上料以避免卡料。
66.请结合图5,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区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7.区分装置200位于提升识别装置100的顶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区分装置200包括区分壳体210、第一区分件220以及第二区分件230,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均安装于区分壳体210,用于控制管纱的下落姿态。
68.具体地,区分壳体210包括区分壳体前侧壁212、区分壳体后侧壁214、区分壳体左侧壁216以及区分壳体右侧壁218,区分壳体左侧壁216与区分壳体右侧壁218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区分壳体前侧壁212与区分壳体后侧壁214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分别连接于区分壳体左侧壁216和区分壳体右侧壁218之间。
69.进一步地,区分壳体前侧壁212沿竖直方向延伸,区分壳体后侧壁214包括导向段2141与识别段2143,导向段2141的一端靠近提升识别装置100的传送面,导向段2141的另一端朝区分壳体前侧壁212朝下倾斜延伸,识别段2143的一端连接于导向段2141朝向区分壳体前侧壁212的一端,识别段2143的另一端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区分壳体左侧壁216与区分壳体右侧壁218的一端固接于固定框架110,区分壳体左侧壁216与区分壳体右侧壁218的另一端首先沿第二方向延伸以连接区分壳体后侧壁214的导向段2141,然后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以连接区分壳体后侧壁214的识别段2143与区分壳体前侧壁212。
70.如此,区分壳体前侧壁212、区分壳体后侧壁214、区分壳体左侧壁216以及区分壳体右侧壁218共同界定形成具有进料口与出料口的区分通道,区分通道首先沿水平方向后向下弯折沿竖直方向延伸,进料口朝向提升识别装置100的顶出机构170,进料口与出料口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出料口位于进料口的下方,从提升识别装置100的顶端通过进料口进入区分通道的管纱沿区分壳体后侧壁214滚落。
71.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安装于区分壳体前侧壁212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中至少一者伸入区分通道,并与另一者界定形成一落料口。该落料口连通于进料口与出料口之间,并仅允许管纱的大头端优先落入,从而将管纱的姿态调整为大头端在下方的竖直向下状态。
72.优选的,在物料掉落之前,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均伸入区分通道中,当物料下落后,根据识别装置100的触发信号,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中一者受控退出区分通道至与另一者之间形成落料口。
73.如此,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根据管纱的来料状态择一地退出区分通道,从而可靠、快捷地控制管纱的掉落姿态。
74.具体地,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首先均伸入区分通道中。当管纱的大头端位于区分通道设有第一区分件220一侧时,第一区分件220退出区分通道,第二区分件230维持伸入区分通道的状态不变,因此管纱的小头端被第二区分件230阻挡,管纱的大头端优先下落而使管纱形成大头端朝下的姿态。当管纱的大头位于区分通道设有第二区分件230一侧时,第二区分件230退出区分通道,因此管纱的小头端被第一区分件220阻挡,管纱的大头端优先下落而使管纱同样形成大头朝下的姿态。当区分完成后,退出区分通道的第一区分件220或第二区分件230重新伸入区分通道内以准备进行下一次区别。
75.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分件220和第二区分件230均为笔型气缸控制,笔型气缸包括缸筒及活塞杆,第一区分件220和第二区分件230安装于活塞杆,缸筒固接于区分壳体前侧壁212背离区分通道的一侧,活塞杆可穿过区分壳体前侧壁212伸入区分通道内,以使第一区分件220或第二区分件230伸入区分通道内。
76.区分装置200还包括区分检测组件240,区分检测组件240设于区分壳体210并位于第一区分件220和第二区分件230的上方,区分检测组件240用于检测区分通道内是否存在物料。
77.具体地,区分检测组件240包括两个区分检测单元,其中一个区分检测单元设于区分壳体前侧壁212,另一个区分检测单元设于区分壳体后侧壁214,且两个区分检测单元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如此,当物料经过区分检测组件240时,区分检测组件240可识别物料的存在并控制相应的第一区分件220或第二区分件230动作。当没有物料经过区分检测组件240时,则控制第一区分件220与第二区分件230维持现有的工作状态。
78.请结合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整料装置的剪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区分装置200还包括剪刀组件250,剪刀组件250设于区分壳体后侧壁,剪刀组件250具有用于剪切物料的余线的剪切缝隙,且剪切缝隙位于进料口的底部并连通进料口。如此,剪刀组件250可对进入区分通道中的管纱的余线进行剪切,从而防止过长的余线在后续工序中发生缠绕及落料挂线造成的卡料现象而影响管纱的正常输送。
80.具体地,剪刀组件250包括剪切安装座252及多个剪切单元254,剪切安装座252固接于区分壳体后侧壁214远离区分通道的一侧表面,多个剪切单元254安装于剪切安装座252,并沿第一方向从区分壳体后侧壁214的一端至另一端依次排布,从而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剪切缝隙。
81.每个剪切单元254包括第一剪切头2541、第二剪切头2543以及剪切驱动件2545。第一剪切头2541固接于剪切安装座252,第一剪切头254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剪切齿2541a,且多个第一剪切齿2541a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剪切头2543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剪切齿2543c,多个第二剪切齿2543c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剪切头2543与第一剪切头254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层叠设置,第一剪切齿2541a与第二剪切齿2543c共同构造形成剪切缝隙。
82.剪切驱动件2545包括驱动件主体2545a及驱动轴2545b,驱动件主体2545a固接于剪切安装座252,驱动轴2545b的一端连接于驱动件主体2545a,驱动轴2545b的另一端配接于第二剪切头2543,驱动轴2545b用于驱动第二剪切头2543相对第一剪切头2541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以剪切物料的余线。
83.进一步地,第二剪切头2543包括第二剪切头主体2543a及设于第二剪切头主体2543a一侧的剪切连接座2543b,第二剪切头主体2543a设有多个第二剪切齿2543c,剪切连接座2543b开设有配合槽。驱动轴2545b包括第一驱动轴及第二驱动轴,第一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于驱动件主体2545a,第二驱动轴的一端偏心连接于第一驱动轴的另一端,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伸入配合槽中并可相对第二剪切头2543转动。
84.如此,偏心设置的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转动转化为第二剪切头254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剪切头2541的往复运动,从而可不断地对纱管上过长的余线进行修剪。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区分装置200还包括辅助剪切单元(图未示),辅助剪切单元设于区分壳体210设有出料口的一端并位于区分壳体2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辅助剪切单元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辅助剪切缝隙,辅助剪切单元用于剪切从出料口掉落的管纱的余线,从而进一步保证余线去除效果。可以理解,辅助剪切单元的具体构造与剪切单元254的构造大致相同,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86.上述提升识别装置100可利用识别机构150与触发单元160相互配合,方便、快捷、可靠地实现了管纱大小头的识别。具体地,识别装置200可识别出目标管纱的小头在第一方向上的朝向,然后发送识别信号至区分装置200中储存。当目标管纱进入区分装置200后,区分装置200根据提升识别装置100的识别信号调整第一区分件220或第二区分件230的工作状态,从而令管纱的大头朝下稳定下落。如此,提升识别装置100与区分装置200协同工作,高效、可靠地实现了管纱的自动输送与姿态调整。
8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