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68943发布日期:2021-07-13 16:3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冶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



背景技术:

带材定尺剪切处理生产线不仅要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同时,也要能满足用户对产量与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对设备维护管理的要求。如在定尺剪切机组中,因剪切速度快,带材又软,要求测量滚轮与带材同步又不产生压痕,因而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是高速、高精度、高质量定尺剪切机组的必备的设备之一。

测量滚轮是定尺剪切机组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现有生产线没有考虑到安装调整的精度要求,普遍存在对软带材的擦划伤,目前采用软的测量滚轮材质来解决问题。

采用偏软材质测量滚轮材料,可以减少对带材表面的擦划伤,但是测量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测量滚轮寿命大大降低,同时存在对安装精度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了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目的在于解决采用偏软材质测量滚轮材料时,测量精度会受环境影响较大,测量滚轮寿命也会大大降低,并对安装精度要求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包括:

第一测量滚轮,所述第一测量滚轮中部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测量滚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第一浮动装置,所述第一浮动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本体,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旋转机构;

所述第一浮动装置和所述第一测量滚轮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的旋转端连接。

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的轴向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浮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渡底板和第二过渡底板,所述第一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的旋转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底板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机构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铰接。

所述第一过渡底板的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过渡底板一个表面滑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底板相对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可滑动式旋转。

所述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还包括固定板和弹性件,所述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铰接,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固定板铰接,所述弹性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铰接。

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弹性件铰接的旋转方向、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铰接的旋转方向、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铰接的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一测量滚轮的旋转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过渡底板和第二过渡底板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具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不具有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渡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凹槽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一侧,所述第二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具有所述第一凹槽的间隙。

所述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还包括第二测量滚轮和第二浮动装置,所述第二测量滚轮中部具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测量滚轮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所述第二浮动装置至少包括第二本体,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旋转机构;

所述第二浮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滚轮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的旋转端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的轴向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测量滚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滚轮下端,所述第二测量滚轮与所述第一测量滚轮上下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浮动装置还包括第三过渡底板和第四过渡底板,所述第三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二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的旋转端连接,所述第三过渡底板通过所述第二旋转机构与所述第四过渡底板铰接。

所述第三过渡底板和第四过渡底板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端具有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不具有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凹槽的一端位于所述第四过渡底板一侧,所述第四过渡底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凹槽的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测量滚轮上设置第一浮动装置,在第一测量滚轮进行工作时,第一浮动装置通过第一旋转机构对第一测量滚轮的方位进行浮动式调整,保持第一测量滚轮与带材前进方向的一致性。通过使用第一浮动装置,使测量滚轮的材料选择更为灵活。第一浮动装置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测量滚轮寿命,并且对于测量滚轮的安装精度要求降低,节省测量滚轮的安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1、第二旋转机构;1-2、第三过渡底板;1-3、第二限位板限位螺钉;1-4、第四过渡底板;1-5、第二测量滚轮;1-6、第二本体;2-1、固定板;2-2、微调螺钉;2-3、弹性件;2-4、第一旋转机构;2-5、第二过渡底板;2-6、第一过渡底板;2-7、第一限位板限位螺钉;2-8、第一测量滚轮;2-9、第一本体;3-1、铰接件;3-2、第一凹槽;3-3、第一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方案进行详细介绍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其示意出了本发明一种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包括:

第一测量滚轮2-8,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中部具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第一浮动装置,所述第一浮动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本体2-9,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2-9上的第一旋转机构2-4;

所述第一浮动装置和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2-4的旋转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机构2-4安装在第一本体2-9上,第一旋转机构2-4可以在第一本体2-9上旋转。

例如,第一浮动装置为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不动,其为本实施例的第一本体2-9,第一轴承的外圈转动,其为本实施例的第一旋转机构2-4。第一连接件为固定件,第一连接件一端与第一测量滚轮2-8的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与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当第一轴承的外圈旋转时,第一轴承的外圈左右转动,整个第一测量滚轮2-8也随着第一轴承的外圈的转动而转动。

第一浮动装置通过第一旋转机构2-4使得第一测量滚轮2-8可以相对于带材3,在带材3的运行方向上左右旋转,如图1所示,示意出了带材3的表面,第一测量滚轮2-8在带材3的上表面上,可以进行左右摆动,第一测量滚轮2-8可以同时保持与带材3的接触。

当带材3有略微偏移时,带材3与第一测量滚轮2-8之间会产生一个偏心分力,该偏心分力会带动第一测量滚轮2-8与带材3同步偏移,由于第一浮动装置使用第一旋转机构2-4,使得只需很小的上述偏心分力,便可以带动第一测量滚轮2-8相对于带材3随动。第一测量滚轮2-8通过与带材3同步偏移抵消掉带材3与第一测量滚轮2-8之间由于不同步而产生的较大摩擦力,使得第一测量滚轮2-8工作时,不会对带材产生损伤。

综上,通过在第一测量滚轮上设置第一浮动装置,在第一测量滚轮进行工作时,第一浮动装置通过第一旋转机构对第一测量滚轮的方位进行浮动式调整,保持第一测量滚轮与带材前进方向的一致性。通过使用第一浮动装置,使测量滚轮的材料选择更为灵活。第一浮动装置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测量滚轮寿命,并且对于测量滚轮的安装精度要求降低,节省测量滚轮的安装时间。

实施例2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2-4的轴向方向垂直。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2-4的轴向方向垂直时,第一测量滚轮2-8在发生偏转时,第一测量滚轮2-8的底面可以始终与带材3保持平行。

实施例3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浮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渡底板2-6和第二过渡底板2-5,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与所述第一本体2-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2-4的旋转端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通过所述第一旋转机构2-4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

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的一个表面和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一个表面滑动式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相对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可滑动式旋转。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过渡底板2-6和第二过渡底板2-5用于和第一旋转机构2-4配合,第一过渡底板2-6和第二过渡底板2-5配合作为承载部件,承载第一旋转机构2-4以及第一测量滚轮2-8,使其可以正常工作。

实施例4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还包括固定板2-1和弹性件2-3,所述固定板2-1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所述弹性件2-3一端与所述固定板2-1铰接,所述弹性件2-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

上述实施例中,固定板2-1和弹性件2-3的使用,是为了使第一测量滚轮2-8与带材3之间具有一定的压力,使第一测量滚轮2-8可以贴附于带材表面。使得带材3和第一测量滚轮2-8之间可以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该摩擦力一方面可以使第一测量滚轮2-8随着带材3的输送而转动。该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带材3具有一定偏移时产生上述实施例1中的偏心分力,使得第一测量滚轮2-8可以相对于带材3随动。弹性件2-3可以选择气缸或压缩弹簧。也可以是安装在固定板2-1和第二过渡底板2-5之间的扭簧。固定板2-1通过铰接件3-1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

实施例5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固定板2-1与所述弹性件2-3铰接的旋转方向、所述固定板2-1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的旋转方向、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铰接的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的旋转方向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2-1、弹性件2-3、第二过渡底板2-5和第一测量滚轮2-8之间的铰接方式,可以确保第一测量滚轮2-8可以随着带材3的运行正常工作。

实施例6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和第二过渡底板2-5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具有第一凹槽3-2;

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不具有第一凹槽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渡底板2-6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第一凹槽3-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一侧,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与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具有所述第一凹槽3-2的间隙。

上述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限位板用于限定第二过渡底板2-5的旋转角度,使第二过渡底板2-5不至于旋转角度过大而造成第一测量滚轮2-8跑偏或者旋转超过九十度。影响第一测量滚轮2-8的工作精度。

第一限位板通过第一凹槽3-2内还设有第一限位板限位螺钉2-7,第一限位板限位螺钉2-7用于调整第一测量滚轮2-8的可偏转角度。

实施例7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还包括第二测量滚轮1-5和第二浮动装置,所述第二测量滚轮1-5中部具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测量滚轮1-5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所述第二浮动装置至少包括第二本体1-6,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本体1-6上的第二旋转机构1-1;

所述第二浮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测量滚轮1-5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1的旋转端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1的轴向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测量滚轮1-5设置在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下端,所述第二测量滚轮1-5与所述第一测量滚轮2-8上下相对设置。

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浮动装置还包括第三过渡底板1-2和第四过渡底板1-4,所述第三过渡底板1-2与所述第二本体1-6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渡底板1-4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1的旋转端连接,所述第三过渡底板1-2通过所述第二旋转机构1-1与所述第四过渡底板1-4铰接。

所述第三过渡底板1-2和第四过渡底板1-4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一端具有第二凹槽3-3;

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不具有第二凹槽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底板2-5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凹槽3-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四过渡底板1-4一侧,所述第四过渡底板1-4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凹槽3-3的间隙。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旋转机构1-1安装在第二本体1-6上,第二旋转机构1-1可以在第二本体1-6上旋转。

例如,第二浮动装置为第二轴承,第二轴承的内圈不动,第二轴承的内圈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本体1-6,第二轴承的外圈转动,第二轴承的外圈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旋转机构1-1。第二连接件为固定件,第二连接件一端与第二测量滚轮1-5的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另一端与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当第二轴承的外圈旋转时,第二轴承的外圈左右转动,整个第二测量滚轮1-5也随着第二轴承的外圈的转动而转动。

第二测量滚轮1-5与第一测量滚轮2-8的结构相同。第二测量滚轮1-5设置在第一测量滚轮2-8的下端。通过第一测量滚轮2-8和第二测量滚轮1-5共同作用于带材3的上下表面。获得的效果是第一测量滚轮2-8和第二测量滚轮1-5通过带材3接触式连接。第一测量滚轮2-8和第二测量滚轮1-5与带材3之间的接触力增大。可以更为准确的测量带材3。

第二限位板与第一限位板的功能相同。第二限位板通过第二凹槽3-3限定第二旋转机构1-1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的,本发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固定板2-1上还设置有微调板和微调螺钉2-2,所述微调板安装在固定板2-1和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所在的设备壳体之间。所述微调板用于限定固定板2-1和所述壳体之间的安装角度。确保固定板2-1在固定安装时,第二测量滚轮1-5的底表面能够与带材3平行。

用于限定微调板在安装时,固定板2-1与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所安装的设备的相对位置。由于固定板2-1为承载整个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的支撑件。因此调整好固定板2-1与设备的相对位置后,同时也调整了整个浮动式测量滚轮系统与设备的相对位置。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