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包装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锁包装盒。
背景技术:2.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门锁的包装类产品的包装盒通常采用苯板(eps)、珍珠棉(epe)等泡沫塑料制成。智能门锁包括安装于门内的内锁体和安装于门外的外锁体。由于智能门锁内置有电子元器件,在搬运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内锁体和外锁体发生碰撞对门锁造成损坏,需要采用分开运输或使用较大包装盒同时运输。而且,还需要在包装盒内填充大量的泡沫缓冲材料,造成包装盒体积加大,搬运困难,不仅增大了包装盒的成本,而且导致运输和仓储成本也相应的升高。
3.此外,塑料材质的门锁包装盒不利于回收利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4.因此,亟需一种门锁包装盒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包装盒,避免智能门锁的内锁体和外锁体发生碰撞,实现智能门锁的安全运输。同时,降低门锁包装盒的成本,便于回收利用且绿色环保。
6.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门锁包装盒,用于容纳门锁,所述门锁包括内锁体和外锁体,所述门锁包装盒由纸质材料折叠而成,包括:
8.外盒;
9.第一内卡,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错位分布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两个所述第一内卡相对设置并分别插接于所述外盒内对应的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一内卡被配置为所述内锁体与所述外锁体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内锁体与所述外锁体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二卡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卡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个侧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所述底板的另一个侧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向上翻折形成所述第一内卡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内卡内部翻折,并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顶壁,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均位于所述顶壁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板的侧边向外延伸有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折板与所述第二折板分别能够翻折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阶梯设置的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二顶板的侧边向外延伸有第三折板和第四折板,所述第三折板与所述第四折板分别能够翻折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阶梯设置的第三缓冲腔和第四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所述第三缓冲腔朝向所述底板翻折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缓冲腔与所述第四缓冲腔朝向所述底板翻折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卡槽。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顶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一板相连,所述第一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一缓冲腔的侧壁,所述第三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一缓冲腔的底壁,并形成所述第一卡槽的底壁;
13.所述第二折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板、第五板和第六板,所述第一顶板的侧边与所述第四板相连,所述第四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二缓冲腔的侧壁,所述第六板朝向所述第五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二缓冲腔的底壁,并形成所述第二卡槽的底壁;
14.所述第三折板包括第七板和第八板,所述第二顶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七板相连,所述第七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三缓冲腔的侧壁,所述第八板翻折形成所述第三缓冲腔的底壁,且所述第八板抵压于所述第三板上;
15.所述第四折板包括第九板和第十板,所述第二顶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九板相连,所述第九板翻折形成所述第四缓冲腔的侧壁,所述第十板翻折形成所述第四缓冲腔的底壁,且所述第十板抵压于所述第六板上。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的侧边向外延伸有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一缓冲板,多个所述第一缓冲板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顶壁;
17.所述第六板的侧边向外延伸有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二缓冲板,多个所述第二缓冲板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底壁。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上开设有第一锁止部,所述第六板开设有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九板上开设有第三锁止部,所述底板上对应开设有第四锁止部,所述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二锁止部与所述第三锁止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四锁止部配合安装。
19.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顶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三侧板和第一插舌,所述底板的底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四侧板和第二插舌,所述第三侧板向上翻折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顶壁,所述第一插舌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缓冲腔与所述第三缓冲腔内;所述第四侧板向上翻折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底壁,所述第二插舌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二缓冲腔与所述第四缓冲腔内。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舌上具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一卡槽正对设置,以对所述第一卡槽进行让位;所述第二插舌上具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第二卡槽正对设置,以对所述第二卡槽进行让位。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顶边向外延伸有第三缓冲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底边向外延伸有第四缓冲板,所述第二侧板的顶边向外延伸有第五缓冲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底边向外延伸有第六缓冲板,所述第三缓冲板与所述第五缓冲板朝向所述第一内卡翻折并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顶壁的缓冲层;所述第四缓冲板与所述第六缓冲板朝向所述第一内卡翻折并形成所述第一内卡的底壁的缓冲层。
22.进一步地,所述门锁包装盒还包括用于容置所述门锁的附件的第二内卡,所述第二内卡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外盒的内侧壁或内底壁上。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4.本发明提出的门锁包装盒,包括外盒和第一内卡,每个第一内卡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错位分布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两个第一内卡相对设置,使得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一个与两个第一卡槽插接配合,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卡槽插接配合。由于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错位分布,避免了内锁体和外锁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实现了
门锁的安全运输。同时,内锁体和与外锁体错位安装,不仅避免了内锁体与外锁体发生干涉,而且有利于内锁体与外锁体的紧凑安装,提高了门锁包装盒的空间利用率。
25.此外,相对于塑料材质的包装盒,该门锁包装盒由纸质材料折叠而成,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回收再利用,绿色环保。而且,在门锁包装盒成型前,可以扁平化运输,节约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呈打开状态的门锁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平面展开图;
2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折叠步骤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折叠步骤二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折叠步骤三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折叠步骤四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内卡的折叠步骤五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35.1、外盒;11、第一摇盖;111、第一指孔;112、第三插舌;12、第二摇盖;13、第三摇盖;131、第二指孔;132、插孔;14、第四摇盖;
36.2、第一内卡;210、第一卡槽;220、第二卡槽;20、底板;201、第四锁止部;21、第一侧板;211、第三缓冲板;212、第四缓冲板;22、第二侧板;221、第五缓冲板;222、第六缓冲板;231、第一顶板;232、第二顶板;24、第三侧板;241、第一插舌;2411、第一避让槽;25、第四侧板;251、第二插舌;2511、第二避让槽;26、第一折板;261、第一板;262、第二板;263、第三板;2631、第一锁止部;264、第一缓冲板;27、第二折板;271、第四板;272、第五板;273、第六板;2731、第二锁止部;274、第二缓冲板;28、第三折板;281、第七板;282、第八板;29、第四折板;291、第九板;2911、第三锁止部;292、第十板;
37.3、第二内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
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43.现有的智能门锁包括安装于门内的内锁体和安装于门外的外锁体。由于智能门锁内置有电子元器件,在搬运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内锁体和外锁体发生碰撞对门锁造成损坏,需要采用分开运输或使用较大包装盒同时运输。而且,还需要在包装盒内填充大量的泡沫缓冲材料,造成搬运困难,导致运输和仓储成本也相应的升高。
44.此外,市场上的智能门锁的包装盒通常采用苯板(eps)、珍珠棉(epe)等泡沫塑料制成,制造成本高,不利于回收利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45.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门锁包装盒,该门锁包装盒用于容纳门锁,方便门锁的安全运输。当然,该门锁包装盒还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包装与运输,例如,工艺品、玩具以及电子产品等。
46.本实施例的门锁包装盒由纸质材料折叠而成,相对于塑料材质的包装盒,该门锁包装盒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回收再利用,绿色环保。而且,在门锁包装盒成型前,可以扁平化运输,节约运输成本。
4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门锁包装盒包括外盒1、两个第一内卡2和第二内卡3。具体地,外盒1为能够打开或关闭的纸质盒体,该外盒1可以由一张纸卡一体折叠成型,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或者通过粘接等方式实现成型,提高外盒1的连接强度。
48.本实施例的外盒1为立方体壳体,具体包括盒体和摇盖,其中盒体的矩形开口沿其四个侧边分别向外延伸有第一摇盖11、第二摇盖12、第三摇盖13和第四摇盖14,第一摇盖11与第三摇盖13相对分布,第二摇盖12与第四摇盖14相对分布。当需要关闭门锁包装盒时,第二摇盖12与第四摇盖14分别朝向门锁包装盒内部翻折90
°
形成门锁包装盒的顶部的缓冲层,使得门锁包装盒的顶部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然后将第三摇盖13朝向门锁包装盒内部翻折90
°
。最后,第一摇盖11朝向门锁包装盒内部翻折90
°
,以封堵盒体的开口端。
49.进一步地,第一摇盖11向外延伸有第三插舌112,第三摇盖13与盒体的侧壁之间有插孔132。第一摇盖11朝向门锁包装盒内部翻折90
°
时,第三插舌112插接于插孔132内,实现四个摇盖的锁紧固定。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摇盖11上开设有第一指孔111,第三摇盖13上对应开设有第二指孔131,第一指孔111与第二指孔131均为贯穿孔。当第一摇盖11与第三摇盖13封堵盒体的开口端时,第一指孔111与第二指孔131正对设置,并连通于外盒1的内腔,方便搬运人员或用户将手指依次伸入第一指孔111与第二指孔131内,便于外盒1的取放操作。
50.继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内卡2与第二内卡3均为扁平的立方体盒体,分别由一张纸卡一体折叠形成,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其中,两个第一内卡2相对间隔设置,门锁的内锁体和外锁体固定安装于两个第一内卡2之间。第二内卡3的数量为一个,主要用于
容置门锁的附件,例如安装于门锁内的电池、锁紧螺丝等零部件。同一个外盒1能够将门锁的内锁体、外锁体以及附件一体包装运输,提高了门锁包装盒的运输效率。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卡3选择性地设置于外盒1的内侧壁或内底壁上。例如,如图1所示,当智能门锁的长度较小时,可以将第二内卡3放置于外盒1的内侧壁上,以减小外盒1的内部空间的长度,实现门锁的紧凑安装,充分利用外盒1的内部空间。当门锁的长度较长时,可以将第二内卡3放置于外盒1的内底壁上。同时,第一内卡2能够形成外盒1底部的缓冲层,提高门锁包装盒的减震缓冲效果,有利于保护门锁的安全。通过第二内卡3的灵活安装,可以根据门锁的安装需求调整外盒1的内部空间,从而使得门锁包装盒能够包装不同长度或类型的门锁,提高了门锁包装盒的空间利用率和适用范围。
52.继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内卡2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错位分布的第一卡槽210和第二卡槽220,两个第一内卡2相对设置并分别插接于外盒1内对应的侧壁上,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两个第一卡槽210内,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插接固定于两个第二卡槽220内。上述的第一方向为竖直放置的第一内卡2的长度方向,即外盒1的高度方向。
5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内卡2相对设置,使得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一个与两个第一卡槽210插接配合,内锁体与外锁体中的另一个与两个第二卡槽220插接配合。由于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20错位分布,避免了内锁体和外锁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实现了门锁的安全运输。同时,内锁体和与外锁体错位安装,不仅避免了内锁体与外锁体发生干涉,而且有利于内锁体与外锁体的紧凑安装,提高了门锁包装盒的空间利用率。
54.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内卡2的平面展开图中,第一内卡2包括底板20,底板20的一个侧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21和第一顶板231,底板20的另一个侧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二侧板22和第二顶板232,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分别向上翻折形成第一内卡2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第一顶板231与第二顶板232分别朝向第一内卡2内部翻折,并共同形成第一内卡2的顶壁,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20的开口均位于顶壁上。
55.为了提高第一内卡2的缓冲效果,第一顶板231与底板20之间以及第二顶板232与底板20之间分别具有多个缓冲空腔,缓冲空腔均由纸板一体折叠成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
56.具体地,第一顶板231的侧边向外延伸有第一折板26和第二折板27,第一折板26与第二折板27分别能够翻折形成沿第一方向呈阶梯设置的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第一折板26与第二折板27分开设置且分别与第一顶板231的侧边的不同部分一体连接,使得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沿第一方向呈阶梯结构布置。第二顶板232的侧边向外延伸有第三折板28和第四折板29,第三折板28与第四折板29分别能够翻折形成沿第一方向呈阶梯设置的第三缓冲腔和第四缓冲腔。第三折板28与第四折板29分开设置且分别与第二顶板232上的侧边的不同部分一体连接,使得第三缓冲腔和第四缓冲腔沿第一方向呈阶梯结构布置。
57.本实施例的第一顶板231与第一折板26之间具有第一压痕线,第一顶板231与第二折板27之间具有第二压痕线,且第一压痕线与第二压痕线不共线。第二顶板232与第三折板28之间具有第三压痕线,第二顶板232与第四折板29之间具有第四压痕线,且第三压痕线与第四压痕线不共线。第一压痕线的长度大于第二压痕线的长度,第三压痕线的长度大于第四压痕线的长度。同时,第一压痕线的长度等于第四压痕线的长度,第二压痕线的长度等于
第三压痕线。使得第一顶板231与第二顶板232均为l型板,分别具有呈阶梯状的两条压痕线。第一顶板231与第二顶板232关于底板20的中心中心对称分布。
58.如图2所示,第一缓冲腔与第三缓冲腔朝向底板20翻折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卡槽210,第二缓冲腔与第四缓冲腔朝向底板20翻折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卡槽220。且第一缓冲腔的侧壁与第二缓冲腔的侧壁至少部分抵接到一起,使得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20隔离开,避免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20受到内锁体或外锁体的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连通,导致内锁体与外锁体发生接触或碰撞,提高了门锁的安全运输和存储。
59.为了便于理解,现结合图3
‑
图7说明第一内卡2的详细折叠过程。
60.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折板26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板261、第二板262和第三板263,第一顶板231的侧边与第一板261相连,第二折板27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板271、第五板272和第六板273,第一顶板231的侧边与第四板271相连。第三板263的侧边向外延伸有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一缓冲板264,多个第一缓冲板264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第一缓冲腔的顶壁,第六板273的侧边向外延伸有多个依次相连的第二缓冲板274,多个第二缓冲板274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第二缓冲腔的底壁。
61.如图4所示,第三板263朝向底板20向上翻折90
°
,第二板262反向向下翻折90
°
,使得第三板263与第二板262叠置到一起,且第三板263与第一板261垂直抵接。此时,第一板261、第三板263与多个第一缓冲板264围成第一缓冲腔的腔体。同样地,第六板273朝向底板20向上翻折90
°
,第五板272反向向下翻折90
°
,使得第六板273与第五板272叠置到一起,且第六板273与第四板271垂直抵接。此时,第四板271、第六板273与多个第二缓冲板274围成第一缓冲腔的腔体。
62.此时,由于第三板263与第二板262叠置到一起,第六板273与第五板272叠置到一起增强了第三板263和第六板273的厚度,避免内锁体和外锁体捅破第三板263和第六板273,提高了第一内卡2的结构强度。
63.如图5所示,继续将第一板261、第三板263与多个第一缓冲板264朝向底板20连续两次翻转90
°
,使得第一板261翻折形成第一缓冲腔的侧壁,第三板263朝向第二板262翻折形成第一缓冲腔的底壁,并形成第一卡槽210的底壁,第二板262与第三板263垂直连接。继续将第四板271、第六板273与多个第二缓冲板274朝向底板20连续两次翻转90
°
,使得第四板271翻折形成第二缓冲腔的侧壁,第六板273朝向第五板272翻折形成第二缓冲腔的底壁,并形成第二卡槽220的底壁,第五板272与第六板273垂直连接。经过上述翻折过程完成了第一缓冲腔与第二缓冲腔的折叠成型。
64.如图6所示,第三折板28包括第七板281和第八板282,第二顶板232的侧边与第七板281相连,第七板281翻折形成第三缓冲腔的侧壁,第八板282翻折形成第三缓冲腔的底壁。第四折板29包括第九板291和第十板292,第二顶板232的侧边与第九板291相连,第九板291翻折形成第四缓冲腔的侧壁,第十板292翻折形成第四缓冲腔的底壁。经过此步骤完成了第三缓冲腔与第四缓冲腔的折叠成型。此时,第一缓冲腔与第三缓冲腔以及第二缓冲腔与第四缓冲腔分别位于底板20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65.相对于第一折板26和第二折板27,本实施例的第三折板28和第四折板29的长度较短,有利于减少耗材的用量,降低门锁包装盒的成本。同时,降低了第三折板28和第四折板29的折叠工艺和步骤,有利于提高门锁包装盒的生产效率。
66.如图7所示,将第一缓冲腔与第二缓冲腔朝向底板20翻折90
°
后,第三缓冲腔与第四缓冲腔继续朝向底板20翻折90
°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板263与第六板273的宽度与底板20的宽度相等,使得第三缓冲腔抵压于第三板263上,第四缓冲腔抵压于第六板273上,即第八板282抵压第三板263上,第十板292抵压于第六板273上。
67.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一缓冲腔的第一板261与第四缓冲腔的第九板291抵接连接,以使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20隔离开,避免两者连通。
68.为了保证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以及第四缓冲腔稳定地贴合于底板20上,如图6所示,第三板263上开设有第一锁止部2631,第六板273开设有第二锁止部2731,第九板291上开设有第三锁止部2911,底板20上对应开设有第四锁止部201,第一锁止部2631、第二锁止部2731与第三锁止部2911分别与对应的第四锁止部201配合安装。
69.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锁止部2631、第二锁止部2731与第三锁止部2911均为去除切除材料的模切孔,第四锁止部201为未去除材料的模切孔,通过底板20上未切除的部分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锁止部2631、第二锁止部2731与第三锁止部2911卡接配合,增强了第一内卡2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第一内卡2发生变形。
70.本实施例的底板20上的第四锁止部201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四锁止部201上未去除的部分与第一锁止部2631卡接配合,另一个第四锁止部201上未去除的部分同时与第二锁止部2731和第三锁止部2911卡接配合。
71.继续如图7所示,第一缓冲板264和第二缓冲板274的长度均与底板20的宽度相等,使得多个第一缓冲板264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第一内卡2的顶壁。多个第二缓冲板274堆叠设置并翻折形成第一内卡2的底壁。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板264与第二缓冲板274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第一缓冲板264和三个第二缓冲板274分别堆叠并翻折成第一内卡2的顶壁和底壁,使得第一内卡2的的顶部和底部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有利于保护内锁体和外锁体的安全,进而避免增加其它缓冲材料导致包装盒制造成本增加。
72.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侧板21的顶边向外延伸有第三缓冲板211,第一侧板21的底边向外延伸有第四缓冲板212,第二侧板22的顶边向外延伸有第五缓冲板221,第二侧板22的底边向外延伸有第六缓冲板222。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翻折,将第三缓冲板211与第五缓冲板221朝向第一内卡2翻折并形成第一内卡2的顶壁的缓冲层。第四缓冲板212与第六缓冲板222朝向第一内卡2翻折并形成第一内卡2的底壁的缓冲层。
73.此时,第三缓冲板211与第五缓冲板221分别叠置于第一缓冲板264上,第四缓冲板212与第六缓冲板222分别叠置于第二缓冲板274上,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内卡2的顶壁和底壁的缓冲效果,提高了对内锁体和外锁体的保护强度。
74.如图2和图8所示,底板20的顶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三侧板24和第一插舌241,底板20的底边向外延伸有依次相连的第四侧板25和第二插舌251。第三侧板24向上翻折形成第一内卡2的顶壁,第一插舌241分别插接于第一缓冲腔与第三缓冲腔内。第四侧板25向上翻折形成第一内卡2的底壁,第二插舌251分别插接于第二缓冲腔与第四缓冲腔内。
75.具体地,第一插舌241能够从第一顶板231与第一缓冲板264之间插入第一缓冲腔内,且第一插舌241能够从第二顶板232与第一缓冲板264之间插入第三缓冲腔内。第二插舌251能够从第一顶板231与第二缓冲板274之间插入第二缓冲腔内,且第二插舌251能够从第二顶板232与第二缓冲板274之间插入第四缓冲腔内。通过第一插舌241与第二插舌251锁定
了第一内卡2的结构,提高了第一内卡2的结构稳定性,使得第一内卡2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加强了对门锁的保护强度。
76.本实施例的第一插舌241上具有第一避让槽2411,第一避让槽2411与第一卡槽210正对设置,以对第一卡槽210进行让位。第二插舌251上具有第二避让槽2511,第二避让槽2511与第二卡槽220正对设置,已对第二卡槽220进行让位,避免第一插舌241与第一卡槽210之间以及第二插舌251与第二卡槽220之间发生干涉。
77.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插舌241的对应位置的边缘切除部分材质,即可得到第一避让槽2411,第一避让槽2411的宽度等于或大于第一卡槽210的槽宽。同样地,通过在第二插舌251的对应位置的边缘切除部分材质,即可得到第二避让槽2511,第二避让槽2511的宽度等于或大于第二卡槽220的槽宽。
78.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