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214315发布日期:2021-12-28 21:4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吊装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2.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在铁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钢筋进行吊运,因此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施工装置,在现有的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中,现使用起吊设备对钢筋进行吊运时,一般是由绳子或固定带将钢筋捆住,再将绳子或固定带的一端套到起吊设备的吊环上进行起吊,为保证吊运的过程中不会大幅度的倾斜,捆扎的绳子或固定带会相互远离处于钢筋的两侧,然而在吊运移动的过程中,因钢筋会发生晃动,会使捆扎在两侧绳子或固定带会相互靠拢,且随着绳子或固定带逐渐靠拢,会使钢筋发生大幅度倾斜的几率增大,容易使钢筋发生掉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基于申请人于2021年8月3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方法。
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因此防止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出现爬移现象出现,提高了对钢筋的吊装安全性能。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包含有具有第一座壳的第一绑扎装置、具有第二座壳的第二绑扎装置、设置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之间的防爬装置。
6.由于设计了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通过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实现了对钢筋进行两个端点绑扎,通过防爬装置,实现了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 因此防止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出现爬移现象出现,提高了对钢筋的吊装安全性能。
7.本发明设计了,按照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方式把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相互联接。
8.本发明设计了,按照通过气动伸缩杆实现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方式把防爬装置与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联接。
9.本发明设计了,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设置为还包含有第一扎紧带和第二扎紧带。
10.本发明设计了,防爬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中间套筒和充气装置。
11.以上五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之间的呈随动状态运动的防爬装置,保证了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对钢筋的作用点的固定位置,提高了对钢筋的作用点稳定性能。
12.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衬囊。
13.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挡块、调节杆、充气囊体、压块、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
14.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安装集成。
15.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扎紧带和第二扎紧带分别设置在第一座壳和第二座壳上,在第一座壳上设置有第一套筒并且在第二座壳上设置有第二套筒,在中间套筒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并且第一活塞杆设置在第一套筒中,第二活塞杆设置在第二套筒中并且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中间套筒之间设置有充气装置,在第一扎紧带、第二扎紧带和第一座壳、第二座壳之间设置有衬囊。
16.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座壳、第二座壳、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中间套筒、第一扎紧带、第二扎紧带、衬囊和充气装置,组成了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发明的技术问题。
17.本发明设计了,在第一座壳的座部的内端端面部和在第二座壳的座部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容纳孔体并且座部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联接,座部的前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扎紧带联接并且位于第一座壳的座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联接,位于第二座壳的座部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联接并且位于第一座壳的容纳孔体的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连通式联接,位于第二座壳的容纳孔体的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连通式联接并且容纳孔体设置为通过管道与衬囊联接,座部设置为弧形块状体并且容纳孔体设置为盲孔。
1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容纳孔体,实现了作为气路通道座的设置,实现了衬囊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连通设置,提高了防爬装置的工作性能。
19.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扎紧带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带部和套环部并且第一带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套环部联接,第一带部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座壳和第二座壳联接并且套环部设置为与第二扎紧带联接,第一带部设置为编织带状体并且套环部设置为矩形圈状体。
20.本发明设计了,第二扎紧带设置为包含有第二带部和吊环部并且第二带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吊环部联接,第二带部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座壳和第二座壳联接并且第二带部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贯串式联接,第二带部设置为编织带状体并且吊环部设置为圆形圈状体。
21.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钢筋的套筒带绑扎,满足了对不同数量的钢筋进行吊装需要。
22.本发明设计了,第一套筒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第一套筒的内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座壳联接,第一套筒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套装式联接并且第一套筒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连通式联接。
23.本发明设计了,第二套筒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第二套筒的内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座壳联接,第二套筒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活塞杆套装式联接并且第二套筒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连通式联接。
24.本发明设计了,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设置为包含有杆部和螺纹杆部并且杆部的内端端头设置为与螺纹杆部的内端端头转动式联接,位于第一活塞杆上的杆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套筒滑动式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活塞杆上的杆部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套筒滑动式联接,螺纹杆部的外端端头与中间套筒螺纹式联接并且杆部设置为内端端头具有凸缘体的t字形棒状体,螺纹杆部设置为内端端头具有t字形孔体的棒状体。
25.本发明设计了,中间套筒设置为具有双头螺纹体的管状体并且中间套筒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螺纹式联接,中间套筒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活塞杆螺纹式联接并且中间套筒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联接。
26.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以高压气体为介质体的支撑杆设置,防止在吊装过程中对钢筋产生剪切现象发生。
27.本发明设计了,充气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气泵部、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喷射管部、第一电磁阀部和第二电磁阀部并且气泵部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管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第二管部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喷射管部联接,第一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管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连通式联接,第一电磁阀部设置在第一管部上并且第二电磁阀部设置在第二管部上,气泵部的壳体设置为与中间套筒联接并且气泵部设置为充气泵,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分别设置为高压橡胶管状体并且喷射管部设置为扇形喷气嘴。
28.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对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高压气体的补充,实现了对钢筋绑扎点之间距离的保持稳定,通过喷射管部的喷射气流,在钢筋吊装过程中进行气流导向,提高了吊装的钢筋稳定性能。
29.本发明设计了,衬囊设置为包含有气囊部和钉部并且气囊部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钉部联接,气囊部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和第二扎紧带联接并且气囊部分别设置为通过管道与第一座壳和第二座壳联接,气囊部设置为矩形囊状体并且钉部设置为锥形杆状体,钉部设置为沿气囊部的外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
30.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钢筋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增加了对成捆的钢筋的抱紧作用力。
31.本发明设计了,第一座壳、第二座壳、第一扎紧带和第二扎紧带与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中间套筒设置为按照中间隔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座壳、第二座壳、第一扎紧带、第二扎紧带、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中间套筒与衬囊设置为按照增加作用摩擦力的方式分布,第一座壳、第二座壳、第一扎紧带、第二扎紧带、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中间套筒与充气装置设置为按照外置气源的方式分布,一个第一扎紧带、一个第二扎紧带和两个衬囊设置为组成一组绑扎部件并且其中第一组绑扎部件设置在第一座壳上,其中第二组绑扎部件设置在第二座壳上,气囊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联接,第二带部设置为与套环部联接,第一带部和第二带部分别设置为与座部联接。
32.本发明设计了,挡块分别设置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中,调节杆设置在挡块与第
一座壳和第二座壳之间并且在挡块上设置有充气囊体,在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上分别设置有压块和第二电极片并且在压块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片。
33.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的活动长度进行限定,防止钢筋的绑扎点出现在外接作用力下进行被动移位的现象发生。
34.本发明设计了,调节杆的内端头设置为与挡块联接并且调节杆的外端头设置为通过耳座与座部联接,调节杆的外端头设置为与两个螺母联接并且位于调节杆的两个螺母设置为与位于座部的耳座夹持式联接,调节杆的中间部设置有与座部滑动式联接并且调节杆设置为圆形棒状体。
35.本发明设计了,挡块设置为圆形盘状体并且挡块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滑动式联接,挡块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调节杆联接并且挡块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充气囊体联接,挡块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块接触式联接。
36.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中增加阻止台的设置。
37.本发明设计了,充气囊体设置为囊状体并且充气囊体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挡块联接,充气囊体的外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接触式联接。
38.本发明设计了,压块设置为t字形棒状体并且杆部外端头的凸字形孔体设置为与压块滑动式联接,压块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电极片联接并且压块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位于杆部的凸字形孔体中的压缩弹簧接触式联接,压块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挡块接触式联接。
39.本发明设计了,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设置为圆形铜板并且第一电极片设置为与压块联接,第二电极片设置为与杆部的凸字形孔体底端端面部联接并且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别设置为通过线缆与plc控制器输入端口部联接,plc控制器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线缆与第一电磁阀部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二电磁阀部的控制端口部连接。
40.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中保有的高压气体量进行自动控制处理。
41.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方法,其步骤是:由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实现了对钢筋进行两个端点绑扎,由防爬装置实现了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
42.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根据钢筋的长度,使螺纹杆部在中间套筒和杆部之间进行转动,从而对位于第一座壳上的座部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座部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把钢筋放到位于第一座壳上的座部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座部上,把吊环部和第二带部从套环部中串过,把套环部与起重机的吊钩连接,使气泵部处于工作状态,使第一电磁阀部处于开通状态,在第一套筒与第一活塞杆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一座壳上的气囊部注入高压气体,再使第一电磁阀部处于关闭状态,使第二电磁阀部处于开通状态,在第二套筒与第二活塞杆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气囊部注入高压气体,再使第二电磁阀部处于关闭状态,喷射管部喷出扇形气体流,由起重机对钢筋进行吊起,当钢筋进行晃动时,当使位于第一座壳上的座部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座部进行合拢时,第一活塞杆在第一套筒进行压缩运动,第二活塞杆在第二套筒进行压缩运动,对衬囊进行再充气,由钉部再对钢筋增加摩擦作用力,保证对钢筋的作用距离,喷射管部喷出的扇形气体流对吊起的钢筋进行稳向,当完成对钢
筋进行吊起后,使气泵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把吊环部和第二带部从套环部中取出。
43.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通过位于调节杆的两个螺母在调节杆上的转动,调节调节杆在座部中的位置,对挡块分别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中的位置进行调节,再使位于调节杆的两个螺母与位于座部的耳座进行夹持,当钢筋进行晃动时,当使位于第一座壳上的座部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座部进行合拢时,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分别在杆部上进行向内移动,当挡块与杆部接触时,充气囊体被压缩,对杆部产生缓冲作用力,挡块对压块产生推动力,克服位于压块和杆部之间的压缩弹簧的弹性蓄能,使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接触,对plc控制器输入信号,plc控制器对第一电磁阀部和第二电磁阀部输出信号,使第一电磁阀部和第二电磁阀部处于开通状态,气泵部通过第一管部对第一套筒与第一活塞杆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一座壳上的气囊部再注入高压气体,气泵部通过第二管部对第二套筒与第二活塞杆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二座壳上的气囊部再注入高压气体,当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分开后,plc控制器对第一电磁阀部和第二电磁阀部输出信号,使第一电磁阀部和第二电磁阀部处于关闭状态。
44.在本技术方案中,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图2为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中间套筒7和充气装置92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图5为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中间套筒7、挡块93、调节杆94和充气囊体95的连接关系示意图,第一座壳

1、第二座壳

2、第一套筒

3、第二套筒

4、第一活塞杆

5、第二活塞杆

6、中间套筒

7、第一扎紧带

8、第二扎紧带

9、衬囊

91、充气装置

92、挡块

93、调节杆

94、充气囊体

95、压块

96、第一电极片

901、第二电极片

902、座部

11、容纳孔体

12、杆部

51、螺纹杆部

52、第一带部

81、套环部

82、第二带部

99、吊环部

98、气囊部

911、钉部

912、气泵部

921、第一管部

922、第二管部

923、喷射管部

924、第一电磁阀部

925、第二电磁阀部

926。
具体实施方式
47.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
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4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5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2.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中间套筒7、第一扎紧带8、第二扎紧带9、衬囊91和充气装置92并且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分别设置在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上,在第一座壳1上设置有第一套筒3并且在第二座壳2上设置有第二套筒4,在中间套筒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并且第一活塞杆5设置在第一套筒3中,第二活塞杆6设置在第二套筒4中并且在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和中间套筒7之间设置有充气装置92,在第一扎紧带8、第二扎紧带9和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之间设置有衬囊91。
53.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座壳1的座部11的内端端面部和在第二座壳2的座部11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有容纳孔体12并且座部11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8联接,座部11的前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扎紧带9联接并且位于第一座壳1的座部11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3联接,位于第二座壳2的座部11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4联接并且位于第一座壳1的容纳孔体12的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3连通式联接,位于第二座壳2的容纳孔体12的敞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4连通式联接并且容纳孔体12设置为通过管道与衬囊91联接,座部11设置为弧形块状体并且容纳孔体12设置为盲孔。
54.通过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形成了对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扎紧带8、第二扎紧带9和衬囊91的支撑连接点,由座部11,实现了与第一套筒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套筒4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扎紧带8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扎紧带9的连接,由容纳孔体12,实现了与衬囊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的支撑载体。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3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第一套筒3的内端端口部设置为
与第一座壳1联接,第一套筒3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5套装式联接并且第一套筒3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92连通式联接。
56.通过第一套筒3,形成了对第一座壳1、第一活塞杆5和充气装置9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套筒3,实现了与第一座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活塞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充气装置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活塞杆5的支撑载体。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4设置为圆形管状体并且第二套筒4的内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座壳2联接,第二套筒4的外端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活塞杆6套装式联接并且第二套筒4的中间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92连通式联接。
58.通过第二套筒4,形成了对第二座壳2、第二活塞杆6和充气装置92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套筒4,实现了与第二座壳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活塞杆6的连接,实现了与充气装置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二活塞杆6的支撑载体。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设置为包含有杆部51和螺纹杆部52并且杆部51的内端端头设置为与螺纹杆部52的内端端头转动式联接,位于第一活塞杆5上的杆部5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套筒3滑动式联接并且位于第二活塞杆6上的杆部5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套筒4滑动式联接,螺纹杆部52的外端端头与中间套筒7螺纹式联接并且杆部51设置为内端端头具有凸缘体的t字形棒状体,螺纹杆部52设置为内端端头具有t字形孔体的棒状体。
60.通过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形成了对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和中间套筒7的支撑连接点,由杆部51,实现了与第一套筒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套筒4的连接,由螺纹杆部52,实现了与中间套筒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分别与第一套筒3、与第二套筒4组成伸缩缸的部件。
61.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套筒7设置为具有双头螺纹体的管状体并且中间套筒7的其中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5螺纹式联接,中间套筒7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活塞杆6螺纹式联接并且中间套筒7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充气装置92联接。
62.通过中间套筒7,形成了对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充气装置92的支撑连接点,由中间套筒7,实现了与第一活塞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活塞杆6的连接,实现了与充气装置9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之间连接距离进行调节的部件。
6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扎紧带8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带部81和套环部82并且第一带部81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套环部82联接,第一带部81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联接并且套环部82设置为与第二扎紧带9联接,第一带部81设置为编织带状体并且套环部82设置为矩形圈状体。
64.通过第一扎紧带8,形成了对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和第二扎紧带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带部81,实现了与第一座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座壳2的连接,由套环部82,实现了与第二扎紧带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钢筋进行绑扎的部件之一。
6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扎紧带9设置为包含有第二带部99和吊环部98并且第二带部99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吊环部98联接,第二带部99的内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联接并且第二带部99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8贯串式联接,第二带部99设置为编织带状体并且吊环部98设置为圆形圈状体。
66.通过第二扎紧带9,形成了对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和第一扎紧带8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带部99,实现了与第一座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座壳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扎紧带8的连接,由套环部82,实现了与起重机的吊钩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钢筋进行绑扎的部件之二。
67.在本实施例中,衬囊91设置为包含有气囊部911和钉部912并且气囊部911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钉部912联接,气囊部911的内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联接并且气囊部911分别设置为通过管道与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联接,气囊部911设置为矩形囊状体并且钉部912设置为锥形杆状体,钉部912设置为沿气囊部911的外端端面部间隔排列分布。
68.通过衬囊91,形成了对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的支撑连接点,由气囊部911,实现了与第一座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座壳2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扎紧带8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扎紧带8的连接,由钉部912,实现了对钢筋插装连接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钢筋进行防滑连接的部件。
69.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装置92设置为包含有气泵部921、第一管部922、第二管部923、喷射管部924、第一电磁阀部925和第二电磁阀部926并且气泵部921的输出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管部922的其中一个端口部、第二管部923的其中一个端口部和喷射管部924联接,第一管部922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一套筒3连通式联接并且第二管部923的其中另一个端口部设置为与第二套筒4连通式联接,第一电磁阀部925设置在第一管部922上并且第二电磁阀部926设置在第二管部923上,气泵部921的壳体设置为与中间套筒7联接并且气泵部921设置为充气泵,第一管部922和第二管部923分别设置为高压橡胶管状体并且喷射管部924设置为扇形喷气嘴。
70.通过充气装置92,形成了对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和中间套筒7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管部922,实现了与第一套筒3的连接,由第二管部923,实现了与第二套筒4的连接,由气泵部921,实现了与中间套筒7的连接,由气泵部921,实现了作为提供高压气体的处理,由喷射管部924,实现了对吊起的钢筋进行稳定方向处理,由第一电磁阀部925,实现了对第一管部922进行通断控制处理,由第二电磁阀部926,实现了对第二管部923进行通断控制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套筒3与第一活塞杆5之间腔体、第二套筒4与第二活塞杆6之间腔体注入高压气体的部件。
7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与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中间套筒7设置为按照中间隔离支撑的方式分布并且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扎紧带8、第二扎紧带9、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中间套筒7与衬囊91设置为按照增加作用摩擦力的方式分布,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扎紧带8、第二扎紧带9、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中间套筒7与充气装置92设置为按照外置气源的方式分布,一个第一扎紧带8、一个第二扎紧带9和两个衬囊91设置为组成一组绑扎部件并且其中第一组绑扎部件设置在第一座壳1上,其中第二组绑扎部件设置在第二座壳2上,气囊部91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带部81和第二带部99联接,第二带部99设置为与套环部82联接,第一带部81和第二带部99分别设置为与座部11联接。
7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
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73.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方法,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其步骤是:根据钢筋的长度,使螺纹杆部52在中间套筒7和杆部51之间进行转动,从而对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座部11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座部1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把钢筋放到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座部11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座部11上,把吊环部98和第二带部99从套环部82中串过,把套环部82与起重机的吊钩连接,使气泵部921处于工作状态,使第一电磁阀部925处于开通状态,在第一套筒3与第一活塞杆5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气囊部911注入高压气体,再使第一电磁阀部925处于关闭状态,使第二电磁阀部926处于开通状态,在第二套筒4与第二活塞杆6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气囊部911注入高压气体,再使第二电磁阀部926处于关闭状态,喷射管部924喷出扇形气体流,由起重机对钢筋进行吊起,当钢筋进行晃动时,当使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座部11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座部11进行合拢时,第一活塞杆5在第一套筒3进行压缩运动,第二活塞杆6在第二套筒4进行压缩运动,对衬囊91进行再充气,由钉部912再对钢筋增加摩擦作用力,保证对钢筋的作用距离,喷射管部924喷出的扇形气体流对吊起的钢筋进行稳向,当完成对钢筋进行吊起后,使气泵部921处于非工作状态,把吊环部98和第二带部99从套环部82中取出。
74.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挡块93、调节杆94、充气囊体95、压块96、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并且挡块93分别设置在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4中,调节杆94设置在挡块93与第一座壳1和第二座壳2之间并且在挡块93上设置有充气囊体95,在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上分别设置有压块96和第二电极片902并且在压块96上设置有第一电极片901。
75.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杆94的内端头设置为与挡块93联接并且调节杆94的外端头设置为通过耳座与座部11联接,调节杆94的外端头设置为与两个螺母联接并且位于调节杆94的两个螺母设置为与位于座部11的耳座夹持式联接,调节杆94的中间部设置有与座部11滑动式联接并且调节杆94设置为圆形棒状体。
76.通过调节杆94,形成了对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和挡块93的支撑连接点,由调节杆94,实现了与第一座壳1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座壳2的连接,实现了与挡块9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挡块93的位置进行调节的部件。
77.在本实施例中,挡块93设置为圆形盘状体并且挡块93分别设置为与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4滑动式联接,挡块93的外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调节杆94联接并且挡块93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充气囊体95联接,挡块93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块96接触式联接。
78.通过挡块93,形成了对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调节杆94、充气囊体95和压块96的支撑连接点,由挡块93,实现了与第一套筒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套筒4的连接,实现了与调节杆94的连接,实现了与充气囊体95的连接,实现了与压块9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活塞杆5在第一套筒3中、第二活塞杆6在第二套筒4中进行定位的部件。
79.在本实施例中,充气囊体95设置为囊状体并且充气囊体95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挡块93联接,充气囊体95的外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活塞杆5和第二活塞杆6接触式联接。
80.通过充气囊体95,形成了对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挡块93的支撑连接点,由充气囊体95,实现了与第一活塞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活塞杆6的连接,实现了与挡块93
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活塞杆5与挡块93、第二活塞杆6与挡块93之间进行缓冲的部件。
81.在本实施例中,压块96设置为t字形棒状体并且杆部51外端头的凸字形孔体设置为与压块96滑动式联接,压块96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电极片901联接并且压块96的内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位于杆部51的凸字形孔体中的压缩弹簧接触式联接,压块96的外端头设置为与挡块93接触式联接。
82.通过压块96,形成了对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挡块93和第一电极片901的支撑连接点,由压块96,实现了与第一活塞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活塞杆6的连接,实现了与挡块93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电极片90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电极片901的支撑载体。
8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分别设置为圆形铜板并且第一电极片901设置为与压块96联接,第二电极片902设置为与杆部51的凸字形孔体底端端面部联接并且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分别设置为通过线缆与plc控制器输入端口部联接,plc控制器输出端口部设置为通过线缆与第一电磁阀部925的控制端口部和第二电磁阀部926的控制端口部连接。
84.通过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形成了对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和压块9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电极片902,实现了与第一活塞杆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活塞杆6的连接,由第一电极片901,实现了与压块9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气泵部92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部件。
85.一种用于钢筋的吊装方法,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其步骤是:通过位于调节杆94的两个螺母在调节杆94上的转动,调节调节杆94在座部11中的位置,对挡块93分别在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4中的位置进行调节,再使位于调节杆94的两个螺母与位于座部11的耳座进行夹持,当钢筋进行晃动时,当使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座部11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座部11进行合拢时,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4分别在杆部51上进行向内移动,当挡块93与杆部51接触时,充气囊体95被压缩,对杆部51产生缓冲作用力,挡块93对压块96产生推动力,克服位于压块96和杆部51之间的压缩弹簧的弹性蓄能,使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接触,对plc控制器输入信号,plc控制器对第一电磁阀部925和第二电磁阀部926输出信号,使第一电磁阀部925和第二电磁阀部926处于开通状态,气泵部921通过第一管部922对第一套筒3与第一活塞杆5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一座壳1上的气囊部911再注入高压气体,气泵部921通过第二管部923对第二套筒4与第二活塞杆6之间腔体和位于第二座壳2上的气囊部911再注入高压气体,当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分开后,plc控制器对第一电磁阀部925和第二电磁阀部926输出信号,使第一电磁阀部925和第二电磁阀部926处于关闭状态。
86.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方式把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相互联接。
87.在本实施例中,按照通过气动伸缩杆实现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方式把防爬装置与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联接。
8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设置为还包含有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
89.在本实施例中,防爬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中间套筒7和充气装置92。
90.本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衬囊9。
9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挡块93、调节杆94、充气囊体95、压块96、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
92.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其步骤是:由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实现了对钢筋进行两个端点绑扎,由防爬装置实现了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
93.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94.本发明具有下特点:1、由于设计了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通过第一绑扎装置和第二绑扎装置,实现了对钢筋进行两个端点绑扎,通过防爬装置,实现了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 因此防止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出现爬移现象出现,提高了对钢筋的吊装安全性能。
95.2、由于设计了第一座壳1、第二座壳2、第一扎紧带8和第二扎紧带9,实现了窜孔带进行扎紧。
96.3、由于设计了第一套筒3、第二套筒4、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6、中间套筒7和充气装置92,实现了中间气动伸缩杆连接支撑。
97.4、由于设计了衬囊9,实现了对钢筋的摩擦抓紧。
98.5、由于设计了挡块93、调节杆94、充气囊体95、压块96、第一电极片901和第二电极片902,实现了对中间气动伸缩杆中的高压气体自动平衡处理。
99.6、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100.7、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101.还有其它的与对钢筋的两个绑扎端点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绑扎装置、第二绑扎装置和防爬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102.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钢筋的吊装装置和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