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2.在施工过程中,例如桥梁维修加固、房屋增加层高以及铁路修建等都会应用到顶升装置辅助施工。例如桥梁改扩建工程中,由于纵断面线性抬高需对梁体整体抬升处理,而抬升过程就需要顶升装置对梁体整体进行抬升。
3.目前的抬升方式主要分为双作用长行程的千斤顶和单作用短行程的千斤顶方式进行抬升:双作用长行程的千斤顶本体高度较高,一般梁底与墩台帽之间的净高不能满足双作用千斤顶的要求,需增设基础以及反力支架;单作用短行程的千斤顶的优势为利用现有墩台帽或柱顶作为支撑,由于单作用的千斤顶本体高度较低,一般梁底净高均能满足要求,对于抬升高度较高时,其方式为通过一组顶升装置顶升一段高度,再将顶升装置载重负荷转移至临时支撑上,进而再对顶升装置抄垫,继续抬升一段高度,循环往复,实现抬升高度。
4.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5.现有技术中由于临时支撑累计较多后会产生较大误差,以及实际施工时有不定因素,导致存在无法保证横向同步和没有应对不定因素的方案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临时支撑累计较多后会产生较大误差,以及实际施工时有不定因素,导致存在无法保证横向同步和没有应对不定因素的方案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两组顶升装置,当其中一组顶升装置顶升时,另一组进行抄垫,第一组一段顶升结束时,第二组抄垫完成,进行顶升,在载重负荷完全转移至第二组时,回缩第一组顶升装置进行抄垫,循环往复,直到达到顶升高度时停止。其中,两组顶升装置依据数据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参数,在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提醒并实时动态调节。通过使用顶升装置代替临时支撑,避免出现累积的误差;通过数据监测单元监测实时的顶升数据,当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并动态调节,保证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了得到适用性较强的顶升方案的技术效果。
7.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及系统。
8.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所述系统与一数据监测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根据第一顶升桥
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
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第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获得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第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三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第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四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第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五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第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第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七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
10.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2.由于采用了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顶升装置,当其中一组顶升装置顶升时,另一组进行抄垫,第一组一段顶升结束时,第二组抄垫完成,进行顶升,在载重负荷完全转移至第二组时,回缩第一组顶升装置进行抄垫,循环往复,直到达到顶升高度时停止。其中,两组顶升装置依据数据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参数,在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提醒并实时动态调节。通过使用顶升装置代替临时支撑,避免出现累积的误差;通过数据监测单元监测实时的顶升数据,当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并动
态调节,保证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了得到适用性较强的顶升方案的技术效果。
13.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桥梁的单个顶升位置的顶升装置部署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基于施工环境确定顶升装置部署分布方案的设计方法流程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获得单元11,第二获得单元12,第三获得单元13,第四获得单元14,第一确定单元15,第五获得单元16,第六获得单元17,第七获得单元18,电子设备300,存储器301,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总线架构304。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及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临时支撑累计较多后会产生较大误差,以及实际施工时有不定因素,导致存在无法保证横向同步和没有应对不定因素的方案的技术问题。通过设置两组顶升装置,当其中一组顶升装置顶升时,另一组进行抄垫,第一组一段顶升结束时,第二组抄垫完成,进行顶升,在载重负荷完全转移至第二组时,回缩第一组顶升装置进行抄垫,循环往复,直到达到顶升高度时停止。其中,两组顶升装置依据数据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参数,在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提醒并实时动态调节。通过使用顶升装置代替临时支撑,避免出现累积的误差;通过数据监测单元监测实时的顶升数据,当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并动态调节,保证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了得到适用性较强的顶升方案的技术效果。
21.申请概述
22.在施工过程中,例如桥梁维修加固、房屋增加层高以及铁路修建等都会应用到顶升装置辅助施工。例如桥梁改扩建工程中,由于纵断面线性抬高需对梁体整体抬升处理,而抬升过程就需要顶升装置对梁体整体进行抬升。目前的抬升方式主要分为双作用长行程的千斤顶和单作用短行程的千斤顶方式进行抬升:双作用长行程的千斤顶本体高度较高,一般梁底与墩台帽之间的净高不能满足双作用千斤顶的要求,需增设基础以及反力支架;单作用短行程的千斤顶的优势为利用现有墩台帽或柱顶作为支撑,由于单作用的千斤顶本体高度较低,一般梁底净高均能满足要求,对于抬升高度较高时,其方式为通过一组顶升装置顶升一段高度,再将顶升装置载重负荷转移至临时支撑上,进而再对顶升装置抄垫,继续抬升一段高度,循环往复,实现抬升高度。但现有技术中由于临时支撑累计较多后会产生较大误差,以及实际施工时有不定因素,导致存在无法保证横向同步和没有应对不定因素的方
案的技术问题。
2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所述系统与一数据监测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
25.在介绍了本技术基本原理后,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具体介绍本技术的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所述系统与一数据监测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28.s100: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
29.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顶升位置为顶升建筑物预设的多个顶升位置中的一个;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为进行顶升建筑物的第一组设备,顶升原理和千斤顶相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为进行顶升建筑物的第二组设备。在施工时,每一个所述第一顶升位置可以部署一组或多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部署一组或多组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其中,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数量优选的对应相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中的顶升装置相同,数量优选为两个或多个且对应相同。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表示桥梁施工时,顶升桥梁的多个顶升位置的其中一个顶升位置的顶升装置部署示意图,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由两个顶升装置a组成,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由两个顶升装置b组成,此时的单片梁体顶宽为210cm,底端宽度为100cm,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基于可以合理承载压力的标准如图将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两个顶升装置b以梁体中心垂直轴线为基准对称部署在以梁体中心垂直轴线为基准对称部署的两个顶升装置a之间,进行顶升工作时,两个顶升装置a同时顶升,两个顶升装置b底端同步抄垫,在两个顶升装置a顶升至一定高度时,由抄垫完成的两个顶升装置b顶升,在两个顶升装置b承载全部压力时,两个顶升装置a回缩在底端抄垫,以此往复,直到达到预设顶升高度时停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物,再抄垫过高时就会产生累计误差,而本技术实施例选用顶升装置作为支撑物,机械装置的精密性减少了累计误差,再结合后步的实时顶升数据监测,进行动态调节,保证了顶升过程的精准性。
30.s200: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
31.s300: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
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
32.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顶升桥梁信息为需顶升桥梁的基本信息,示例性的:桥梁的原本高度信息、桥梁预抬升高度信息、桥梁支座数量及形状特征等信息;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为提取所述第一顶升桥梁信息中的桥梁预抬升高度信息;所述目标函数为将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顶升高度和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联立的函数;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预设为常数h1,顶升装置未加抄垫的顶升高度为常数a,抄垫的顶升高度为常数b,则单次的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常数2a+b,原本桥梁高度为常数h,则顶升后的高度为h+h1,设顶升次数为x,总交替顶升高度为y,则
[0033][0034][0035]
将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计算出来可以得到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顶升次数,即为计算的x值,依据x值可以确定交替顶升循环周期,为后步数据处理提供了基础。
[0036]
s400: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
[0037]
具体而言,以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一次为一个周期,则当交替顶升至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时,交替顶升的次数即为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示例性的:如上述计算得到x值可以表征所述第一循环周期,基于所述第一循环周期可以确定每一个周期交替顶升时,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同步顶升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载重负荷转移的时间节点、抄垫完成时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这些时间节点的包括压力、水平性、位移量等在内的数据进行测定,可以监测整个交替顶升过程的实时状态数据,在出现异常信息时及时调整,实现动态调节,进而达到了保证施工质量的技术效果。
[0038]
s500: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
[0039]
s600: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
[0040]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监测周期为基于所述第一循环周期预设的监测顶升过程状态信息的最短周期,其中,所述第一监测周期和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相同,对实时显示的数据进行每个交替过程的周期性标记便于进行同步性的复查和问题的核实。确定方式举不设限制的一例:在每一个循环周期中,确定同步顶升时的关键时间节点信息,如载重负荷转移的时间节点、抄垫完成时的时间节点等,并以关键时间节点为中心时间节点,设定重点监测时间节点区间,在此监测时间节点区间内,将监测数据单独随时序提取保存由相关人员可以实时重点观测到关键时间节点的数据;而在其他非关键时间节点的时间内,设定为非重点监测时间区间,则持续性监测,以每个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单位进行存储;进一步的,监测数
据呈现方式为:一处只实时显示关键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另一处实时显示全部关键时间节点数据和非关键时间节点监测数据,便于实时查看,实现了实时监测交替顶升整个过程的状态参数。
[0041]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为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顶升状态数据进行监测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测量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测量位移的位移监测装置等设备;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为基于预设的所述第一监测周期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性监测采集到的监测数据;通过采集到的全面的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为后步模型数据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
[0042]
s700: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
[0043]
s800: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
[0044]
具体而言,所述同步监测模型为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分析监测数据的无监督智能化模型,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旨在反映人脑结构及功能的一种抽象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励函数,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这相当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依照网络的连接方式,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的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能够输出准确的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信息,进而得到表征同步交替顶升状态信息的所述第一同步信息,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达到了准确而高效的技术效果。
[0045]
更进一步的,基于所述第一同步状态信息进行判断,对于确定为异常值的数据依据所述第一提醒信息,提醒相关人员或者系统进行动态调整,消除施工隐患。示例性的:若是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转换承重负荷时,位移监测装置监测到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两个顶升装置上升位移量不同,则表明出现异常,即发送提醒信息给相关人员,系统内暂时停止作业,实现了实时监测保障施工质量的技术效果。
[0046]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所述方法步骤s600还包括:
[0047]
s610:所述数据监测单元包括位移监测单元和压力监测单元;
[0048]
s620:根据所述位移监测单元进行位移监测,获得第一位移数据集;
[0049]
s630:根据所述压力监测单元进行压力监测,获得第一压力数据集;
[0050]
s640:通过将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和所述第一压力数据集进行数据分析和波动计算,获得第一状态感应数据;
[0051]
s650:基于所述第一状态感应数据,获得第二提醒信息。
[0052]
具体而言,所述压力监测单元是用来监测并存储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过程中载重负荷造成压力具体数据模块;所述位移监测单元是用来监测并存储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内得顶升装置在顶升过程中的位移量的模块;所述位移监测单元和所述压力监测单元为所述数据监测单元中较重要的两个监测模块,设定为主监测单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为在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
置组交替顶升过程中对各个顶升装置位移监测存储得到的物理量;所述第一压力数据集为在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过程中对各个顶升装置载重负荷造成压力测量的物理量集合;更进一步的,将采集到的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依据采集的时序分为多个监测周期进行存储,每个监测周期内的数据又非为非关键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以及关键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更进一步的,将非关键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及关键时间节点的监测数据又分为诸如压力监测数据、位移量监测数据等信息,进而得到有序的多层级监测数据存储结果。
[0053]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状态感应数据为通过分析每一个交替顶升周期内的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和所述第一压力数据集得到的表征交替顶升过程状态优劣的信息,确定方式举不设限制的一例:在每一个交替顶升周期内,实时采集多组的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并构建折线图,根据折线图分析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的波定性,以及比较相同装置组内的顶升装置位移量是否同步,若是位移数据集变化波动较大,以及相同装置组内的顶升装置位移量不同步,则信息异常,其中各异常信息的判断内容之间为逻辑或的关系,其中任意一项不满足则信息异常。所述第二提醒信息为在对所述第一状态感应数据进行甄别之后,确定采集到的实时信息为异常状态时,发送给系统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整的指令信息。通过对主要包括压力数据及位移数据在内的实时物理量进行监测,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提醒相关人员,避免造成进一步的误差扩大,提高了施工过程的精细性。
[0054]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数据监测单元包括位移监测单元和压力监测单元,所述方法步骤s610还包括:
[0055]
s611:获得所述数据监测单元的第一连接监测装置信息;
[0056]
s612:获得所述第一连接监测装置的第一监测环境信息;
[0057]
s613:通过对所述第一监测环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因子提取,获得第一影响因子,其中,所述第一影响因子为影响数据传输的噪声影响因子;
[0058]
s614:根据所述第一影响因子,获得第一噪声系数;
[0059]
s615:根据所述第一噪声系数对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误差提醒。
[0060]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监测装置信息为连接所述数据监测单元的连接方式信息,例如位移监测装置可固定在桥梁上通过采集图像监测位移,和所述系统通信连接;压力监测装置可固定在所述顶升装置的顶部,和所述系统通信连接;不同的连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而则会因为环境信息对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造成影响,或分类错误,或者物理量错误,这些都被统称为数据噪音,而在实际的施工复杂环境中,噪音不可避免,为修正噪音带来的数据损失,本技术实施例处理方式如下:
[0061]
所述第一监测环境信息为所述交替顶升装置的实际工作环境;所述第一影响因子为对所述第一监测环境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的可能会对数据传输造成影响噪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位移监测时图像采集角度的偏差、环境磁场对于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噪音系数为对基于所述第一影响因子对于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造成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的量化影响系数。优选的确定方式为:将所述第一影响因子输入噪音识别分析模型,噪音识别分析模型为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评估噪音对数据传输影响程度的智能化模型,通过多组的训练数据,每一组训练数据都包括:所述第一影响因子和标识专家计算的所述第一噪音系数的标识信息,直到噪音识别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达到
收敛后,停止训练,得到结果可以准确的表征所述第一监测环境信息对于数据传输的噪音影响,更进一步的,依据所述第一噪音系数表征的量化的噪音造成数据的损失信息,对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误差修正,进而得到较准确的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排除了环境干扰。
[0062]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900:
[0063]
s910: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按照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进行传输数据块划分,获得第一数据块,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块包括所述第一监测周期中的第一子周期对应的传输数据;
[0064]
s920:获得第一预设特殊字符;
[0065]
s930:获得所述第一数据块中传输数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传输开始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传输结束位置;
[0066]
s940:根据所述第一预设特殊字符对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进行标记。
[0067]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数据块为提取上述多层次的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存储结果中的每个交替顶升周期中的第一监测周期的单个周期内的监测数据得到的结果,每一个周期和一个数据块对应;所述第一预设特殊字符为预设的针对位置进行标识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数据块中开始传输数据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数据块中结束传输数据的位置;进一步的,使用所述第一预设特殊字符依次对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进行标识得到标识结果。通过记录多个数据块的位置信息的标识结果,即可得到整个交替顶升周期中的顶升装置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基于此可对顶升装置的位移量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比较,实现对顶升装置位移量的监控。
[0068]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00:
[0069]
s1010:获得所述第一顶升桥梁的第一施工环境信息;
[0070]
s1020:通过对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进行卷积特征提取,获得第一卷积特征;
[0071]
s1030:将所述第一卷积特征输入材料匹配模型中进行材料匹配,获得第一匹配信息;
[0072]
s1040:根据所述第一匹配信息,构建第一材料筛选规则;
[0073]
s1050:基于所述第一材料筛选规则对顶升装置进行适配。
[0074]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为所述第一顶升桥梁进行施工的实际环境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桥梁柱的分布信息、桥梁的高度信息、桥梁柱的几何信息等数据;所述第一卷积特征为表征对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以对顶升装置的影响的信息,包括:桥梁柱的分布对于顶升装置部署位置的影响、桥梁宽度的对于顶升装置接触面的大小的影响等,优选的确定方式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特征提取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卷积可以作为在机器学习中的特征提取器,从而使得提取到的特征信息具有集中性和代表性,进而获得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的卷积特征,卷积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的一种,对于特征提取尤其是图像特征提取有着优异的识别功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匹配信息为将所述第一卷积特征输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训练的所述材料匹配模型中得到的输出结果,训练方式和上述神经网络模型相同,在模型中,通过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以对顶升装置的影响信息为所述第一顶升桥梁匹配合适的顶升装置的参数数据,例如:顶升装置的垫块大小、顶升装置的千斤顶
大小等数据;更进一步的,将匹配到的参数作为所述第一材料筛选规则选择适配的顶升装置。
[0075]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基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顶升桥梁的第一施工环境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100:
[0076]
s1110:通过对所述第一顶升桥梁进行顶升区域分析,获得第一顶升布置的第一占比信息;
[0077]
s1120:根据所述第一占比信息确定第一布置设计参数;
[0078]
s1130:基于所述第一布置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模拟,获得第一预测顶升效果;
[0079]
s1140:当所述第一预测顶升效果不满足预设效果时,获得第三提醒信息。
[0080]
具体而言,在进行顶升工作前,需要分析所述顶升装置的分布信息是否科学,如下:所述第一占比信息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在所述第一顶升桥梁下部署的位置分布及面积占比数据;进一步的,将当前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部署信息的位置分布及面积占比数据设定为所述第一布置设计参数;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测顶升效果为基于理论的受力信息模拟在所述第一布置设计参数下顶升的过程,得到的所述第一顶升桥梁各处的预测受力效果;所述预设效果为预设的所述第一顶升桥梁顶升过程不会受到影响的预设受力效果值;将所述第一预测顶升效果和所述预设效果进行比较,若是所述第一预测顶升效果不满足所述预设效果,则受力效果对应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部署信息不合理,则发出所述第三提醒信息提醒相关人员对所述顶升装置的分布进行调整。通过在施工前,预设所述顶升装置的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顶升桥梁的受力效果进行模拟,进而得到较科学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部署分布信息,提高了施工质量。
[0081]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所述方法步骤s100还包括:
[0082]
s110:分别获得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第一固定平面和第二固定平面;
[0083]
s120:通过对所述第一固定平面和所述第二固定平面进行平面水平重合检测,获得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
[0084]
s130:分别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与对应固定平面的垂直夹角进行数据检测,获得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
[0085]
s140:将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和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输入倾斜检测模型中进行倾斜度分析,获得第一倾斜系数;
[0086]
s150:根据所述第一倾斜系数,获得第四提醒信息。
[0087]
具体而言,在每周期进行顶升工作前,需要确定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是否呈水平重合,如下:所述第一固定面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固定在地面或者垫块上的固定平面;所述第二固定面为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固定在地面或者垫块上的固定平面;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为检测所述第一固定平面和所述第二固定平面是否和标准水平面检测平行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为检测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是否和所述第一固定面是否垂直以及检测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是否和所述第二固定面是否垂直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倾斜检测模型为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的评估所述顶升装置
组和固定面之间倾斜度、所述固定面和水平面之间倾斜度的智能化模型;将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和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输入所述倾斜检测模型比对每一组对应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之间的角度数据,将角度数据不为90
°
或者所述固定面和水平面之间倾斜度不为0
°
的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和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提取出来,为不合格的所述顶升装置部署方式,依据所述第四提醒信息进行提醒相关人员进行调整。通过在每周期进行顶升工作前,检测所述顶升装置组和固定面之间倾斜度、所述固定面和水平面之间倾斜度是否满足标准值,对于不满足的所述顶升装置组进行调整,保证整个顶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0088]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及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89]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通过设置两组顶升装置,当其中一组顶升装置顶升时,另一组进行抄垫,第一组一段顶升结束时,第二组抄垫完成,进行顶升,在载重负荷完全转移至第二组时,回缩第一组顶升装置进行抄垫,循环往复,直到达到顶升高度时停止。其中,两组顶升装置依据数据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参数,在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提醒并实时动态调节。通过使用顶升装置代替临时支撑,避免出现累积的误差;通过数据监测单元监测实时的顶升数据,当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并动态调节,保证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了得到适用性较强的顶升方案的技术效果。
[0090]
2.通过在施工前,预设所述顶升装置的分布信息对所述第一顶升桥梁的受力效果进行模拟,进而得到较科学的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部署分布信息,提高了施工质量。
[0091]
3.通过在每周期进行顶升工作前,检测所述顶升装置组和固定面之间倾斜度、所述固定面和水平面之间倾斜度是否满足标准值,对于不满足的所述顶升装置组进行调整,保证整个顶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0092]
实施例二
[0093]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
[0094]
第一获得单元11,所述第一获得单元11用于获得第一顶升位置的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
[0095]
第二获得单元12,所述第二获得单元12用于根据第一顶升桥梁信息,获得第一预设顶升高度;
[0096]
第三获得单元13,所述第三获得单元13用于将所述第一预设顶升高度作为目标函数的输出信息,获得第一交替顶升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为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与第二顶升装置组交替顶升的高度和;
[0097]
第四获得单元14,所述第四获得单元1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交替顶升高度,获得第一循环周期,其中,所述第一循环周期为交替顶升的循环周期;
[0098]
第一确定单元15,所述第一确定单元1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循环周期,确定第一监测周期;
[0099]
第五获得单元16,所述第五获得单元16用于将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输入数据监测单
元中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第二顶升装置组进行周期数据监测,获得第一实时监测数据;
[0100]
第六获得单元17,所述第六获得单元17用于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输入同步监测模型中,根据所述同步监测模型,获得第一输出结果,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结果为第一同步信息;
[0101]
第七获得单元18,所述第七获得单元18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息,获得第一提醒信息。
[0102]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03]
第一存储单元,所述第一存储单元用来存储所述数据监测单元包括位移监测单元和压力监测单元;
[0104]
第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八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位移监测单元进行位移监测,获得第一位移数据集;
[0105]
第九获得单元,所述第九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压力监测单元进行压力监测,获得第一压力数据集;
[0106]
第十获得单元,所述第十获得单元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位移数据集和所述第一压力数据集进行数据分析和波动计算,获得第一状态感应数据;
[0107]
第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状态感应数据,获得第二提醒信息。
[0108]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09]
第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数据监测单元的第一连接监测装置信息;
[0110]
第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三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连接监测装置的第一监测环境信息;
[0111]
第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四获得单元用于通过对所述第一监测环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因子提取,获得第一影响因子,其中,所述第一影响因子为影响数据传输的噪声影响因子;
[0112]
第十五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五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影响因子,获得第一噪声系数;
[0113]
第一提醒单元,所述第一提醒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噪声系数对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进行误差提醒。
[0114]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15]
第十六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六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实时监测数据按照所述第一监测周期进行传输数据块划分,获得第一数据块,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块包括所述第一监测周期中的第一子周期对应的传输数据;
[0116]
第十七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七获得单元用于获得第一预设特殊字符;
[0117]
第十八获得单元,所述第十八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数据块中传输数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为传输开始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传输结束位置;
[0118]
第一标记单元,所述第一标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设特殊字符对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进行标记。
[0119]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20]
第十九获得单元,所述第十九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第一顶升桥梁的第一施工环境信息;
[0121]
第二十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获得单元用于通过对所述第一施工环境信息进行卷积特征提取,获得第一卷积特征;
[0122]
第二十一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一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卷积特征输入材料匹配模型中进行材料匹配,获得第一匹配信息;
[0123]
第一构建单元,所述第一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匹配信息,构建第一材料筛选规则;
[0124]
第一适配单元,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材料筛选规则对顶升装置进行适配。
[0125]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26]
第二十二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二获得单元用于通过对所述第一顶升桥梁进行顶升区域分析,获得第一顶升布置的第一占比信息;
[0127]
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占比信息确定第一布置设计参数;
[0128]
第二十三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三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布置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模拟,获得第一预测顶升效果;
[0129]
第二十四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四获得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预测顶升效果不满足预设效果时,获得第三提醒信息。
[0130]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31]
第二十五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五获得单元用于分别获得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的第一固定平面和第二固定平面;
[0132]
第二十六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六获得单元用于通过对所述第一固定平面和所述第二固定平面进行平面水平重合检测,获得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
[0133]
第二十七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七获得单元用于分别对所述第一顶升装置组和所述第二顶升装置组与对应固定平面的垂直夹角进行数据检测,获得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
[0134]
第二十八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八获得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水平检测数据集和所述第一垂直检测数据集输入倾斜检测模型中进行倾斜度分析,获得第一倾斜系数;
[0135]
第二十九获得单元,所述第二十九获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倾斜系数,获得第四提醒信息。
[0136]
示例性电子设备
[0137]
下面参考图5来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0138]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系统以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0139]
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02、通信接口303、存储器301。可选的,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总线架构304。其中,通信接口303、处理器302以及存储器301可以通过总线架构
304相互连接;总线架构30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架构3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0140]
处理器302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技术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0141]
通信接口3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系统,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有线接入网等。
[0142]
存储器301可以是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
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
‑
only memory,cd
‑
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架构304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0143]
其中,存储器301用于存储执行本技术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302来控制执行。处理器302用于执行存储器301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
[0144]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14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单作用同步交替顶升的方法,通过设置两组顶升装置,当其中一组顶升装置顶升时,另一组进行抄垫,第一组一段顶升结束时,第二组抄垫完成,进行顶升,在载重负荷完全转移至第二组时,回缩第一组顶升装置进行抄垫,循环往复,直到达到顶升高度时停止。其中,两组顶升装置依据数据监测单元实时采集参数,在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立即发出提醒并实时动态调节。通过使用顶升装置代替临时支撑,避免出现累积的误差;通过数据监测单元监测实时的顶升数据,当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同步信息出现异常时及时提醒并动态调节,保证两组顶升装置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了得到适用性较强的顶升方案的技术效果。
[014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等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实施例的范围,也不表示先后顺序。“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者多个。“至少一个”、“任意一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种),可以表示:a,b,c,a
‑
b,a
‑
c,b
‑
c,或a
‑
b
‑
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0147]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
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系统。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0148]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单元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系统,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系统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0149]
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单元、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单元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
‑
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媒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处理器和存储媒介可以设置于asic中,asic可以设置于终端中。可选地,处理器和存储媒介也可以设置于终端中的不同的部件中。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50]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技术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技术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