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40354发布日期:2022-03-30 10:02阅读:46来源:国知局
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特别是在分拣机中对齐、尤其是重新对齐包裹的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这种装置的包裹输送机以及一种具有这种包裹输送机的分拣机。


背景技术:

2.当特别是在通过包裹输送机进行输送、分拣和分配的分拣机内运送包裹时,常常在单独的包裹被推出常规轨道之外时、特别是在围绕角落移动并且横向突出到包裹输送机之外时发生故障。
3.此外,在托盘倾斜和拉直时单独的包裹会发生变形。
4.突出的包裹会趋于歪斜或卡住,因此阻碍后续包裹的运动。特别是,由于已知的包裹输送机的高速度,大量的包裹可能会随后从包裹输送机上掉落并且必须在出口处被手动地重新引入。还存在损坏包裹、甚至损坏分拣机或包裹输送机的风险。与此同时,首先由于掉落的包裹自身并且其次由于难以进入工作区,因此在消除这些问题时还存在严重的受伤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不会因为突出的包裹而扰乱包裹输送机或分拣机的装置。
6.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4的包裹输送机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分拣机来实现。
7.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特别是在分拣机中对齐包裹的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一连接元件。定线元件连接至第一连接元件。这里,连接元件特别是设置在定线元件的第一端部处。定线元件形成了与包裹进行接触的接触面,以对包裹进行对齐、特别是重新对齐。特别地,在常规操作中,在所述装置与包裹之间没有接触。如果包裹不正确地对齐和/或突出,则包裹就会与定线元件的接触面接触并由此被重新对齐,即,返回到其常规轨道上。这里,接触面被形成为至少部分弯曲。弯曲部确保了通过定线元件在包裹上传递最优的力,使得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已经发现弯曲的接触面使包裹更早地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使得与非弯曲的接触面相比定线元件具有更短的长度就够了。与此同时,弯曲部还确保了防止包裹发生不期望的变形。
8.优选地,定线元件被固定地连接至第一连接元件。这确保了即使在沉重的包裹的情况下也有足够的力能够被传递至包裹从而使所述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
9.优选地,定线元件至少部分是柔性的。因此,定线元件根据包裹的重量而偏转。由于定线元件的偏转,可以对包裹进行最优的力传递,使得其能够被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轻质的包裹仅使得定线元件轻微偏转,而重包裹使得定线元件更大地偏转。由于定线元件的柔性设计,因此产生了返回力。返回力取决于相应的包裹的重量,使得针对重型
包裹产生比更轻的包裹更大的返回力,从而将这些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特别地,由于定线元件自身的柔性设计,因此不需要铰链来确保定线元件的可动性。这简化了结构并且避免了针对例如铰链的易损件的需求。
10.优选地,设置有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二连接元件。这里,第二连接元件特别是被设置在定线元件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定线元件被可动地连接至第二连接元件,使得特别是通过定线元件的柔性设计确保了定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动性。这里,特别是在安装状态下,第二连接元件在运动方向上被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的下游。
11.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包括弹簧元件,以形成用于定线元件的可动连接部。特别地,第二连接元件仅包括一个弹簧元件。仅提供一个弹簧元件确保了定线元件的可动性,使其可以适配独立的包裹。第二连接元件特别是沿着与接触面成垂直的轴线实现可动性。这允许定线元件在与接触面横切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正确适配包裹的形状。
12.优选地,弹簧元件包括连接至定线元件的第一引导元件。此外,弹簧元件包括被可动地连接至第一引导元件或与其互相啮合的固定的第二引导元件。这里,特别地,第一引导元件可抵抗弹簧元件的弹簧力而相对于第二引导元件移动。这里,特别地,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具有允许横向可动性(即,垂直于定线元件的弯曲方向)的间隙。特别地,第一引导元件和第二引导元件是导套和在其中进行引导的导轨。特别地,导套的开口直径大于导轨的外直径,从而确保可动性。特别地,设置有两个导套,它们沿着导轨一个接一个地设置,其中第一导套的开口被形成为大于第二导套的开口。这特别是实现了定线元件的横向可动性。从引导元件开始,第一导套被设置在第二导套前方,此外第二导套的开口直径特别是对应于导轨的外直径。
13.优选地,设置有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三连接元件,其中定线元件被固定地连接至第三连接元件。这里,特别地,第三连接元件被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之间。
14.优选地,定线元件的第一部分被限定在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三连接元件之间。此外,定线元件的第二部分被限定在第三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之间。这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长度比为1:1至1:10,特别是1:2至1:3。
15.优选地,第一部分被构造为平直的,因此不具有弯曲部。替代地或额外地,第一部分被构造为非柔性的。因此,接触面的第一部分特别是形成了在沉重且大型的包裹上产生较大的返回力的部分,从而将这些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
16.优选地,第一部分被设置为与包裹输送机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第一部分在安装状态下沿着运动方向在包裹输送机的方向上倾斜。
17.优选地,第二部分被构造为弯曲的或至少部分弯曲的。替代地或额外地,第二部分被构造为柔性的,因此根据包裹的重量而偏转。这通过提供适配相应的包裹的重量的返回力而提供了相应的包裹的最优返回。
18.优选地,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区域中设置有铰接面,其中定线元件在偏转期间靠在该铰接面上。这里,定线元件的弯曲运动围绕作为铰接点的铰接面进行。通过调整铰接面的位置,可以使定线元件的弯曲特征适配装置的相应应用,并且可以确保定线元件的最优弯曲特征。
19.优选地,接触面具有第一弯曲部和与第一弯曲部相对的第二弯曲部。特别地,在第
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由定线元件限定的情况下,第二部分的弯曲部具有第一弯曲部和与第一弯曲部相对的第二弯曲部。特别是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在运动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设置。特别地,从第一连接元件或第三连接元件开始设置第一弯曲部,而第二弯曲部终止于第二连接元件处。这里,第一弯曲部在安装状态下朝向包裹输送机的方向,并且第二弯曲部背离此方向。这形成了一种基本上s形的接触面。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在曲线参数方面(例如曲线半径和长度)可以被形成为相同或不同的。第一弯曲部最初产生用于使相应的包裹在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的方向上加速的足够的力。该力被第二弯曲部减小,由此特别是避免了包裹在接触面的端部处不期望地变形。
20.优选地,在第二端部处,接触面基本上与包裹输送机的输送方向平行。这基本上确保了在定线元件的第二端部处没有更多的力被传递给包裹。这有效地防止了包裹在包裹输送机中不期望地变形。
21.优选地,接触面由聚乙烯(pe)形成。优选地,接触面由具有特别高的摩尔质量的pe形成(pe-uhmw,即“超高摩尔质量”)。特别优选地,接触面由dryslide形成。特别地,定线元件完全由pe、优选pe-uhmw,特别优选dryslide构成。这在接触面与相应的包裹之间产生了较低的摩擦力。低摩擦力防止了包裹的不期望的变形。与此同时,减少了装置的磨损,并且确保了定线元件通过被定向为基本上与包裹输送机的输送方向垂直的装置产生返回力。
22.优选地,定线元件的重量为3-10kg,特别是4-5kg。较低的重量确保了定线元件即使在轻质包裹的情况下也可以偏转。
23.优选地,定线元件的长度小于2m,特别是小于1.5m。因此,特别是在分拣机内,装置所需的空间较小。这里确保了至少部分弯曲的接触面在相应的包裹上产生足够的返回力,从而可靠地使这些包裹在尽可能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
24.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裹输送机,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输送包裹的输送元件以及固定地设置在包裹输送机上的上述装置。这里,接触面保持与输送元件的运动方向垂直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以用于输送元件的水平运动。所述装置被设置在输送元件旁边,特别是设置在10mm至100mm、优选20mm至70mm的距离处。在常规操作中,在所述装置与输送元件上输送的包裹之间没有接触。在包裹不正确定向和/或突出到输送元件之外的情况下,包裹与定线元件的接触面接触并且由此被重新对齐,即,返回到其常规轨道上。
25.优选地,包裹输送机包括至少两个上述装置。所述装置被设置在包裹输送机的相对两侧上。因此,第一装置首先使一侧上突出的包裹返回到常规轨道上,并且随后第二装置使另一侧上突出的包裹返回。
26.优选地,所述两个装置被设置为沿着包裹输送机的运动方向彼此偏离。
27.优选地,输送元件包括输送带、输送辊、多个运送托盘等等。
28.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分拣机,其具有至少一个上述包裹输送机,以用于对包裹进行输送、分拣和/或分配。
29.现在将在下文中参考优选实施方式和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附图说明
30.附图示出了:
31.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包裹输送机的俯视图;
32.图2是处于偏转状态的图1的装置;
33.图3是图1的装置的第二连接元件的详细视图;并且
34.图4是图1的包裹输送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图1所示的包裹输送机10例如被构造为托盘式包裹输送机,并且为此目的而具有多个托盘14,包裹16(例如邮包等等)在托盘上在运动方向15上进行输送。每个包裹都基本上设置在一个托盘14上。然而,在大型包裹16的情况下,包裹16在多个托盘14上延伸。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围绕角落移动时并且当包裹输送机10的托盘倾斜和拉直时,包裹16会滑动,使得包裹16横向突出到托盘14之外。因此,包裹16会卡在包裹输送机10的其他部件上,阻挡后续包裹的输送方向,使得这些包裹由于托盘14连续移动而移出它们的常规轨道并且从包裹输送机10上掉落。它们随后必须在出口处被手动地重新引入,这浪费了成本和时间。此外,包裹16可能被损坏或者包裹输送机10或分拣机可能被损坏。
36.根据本发明的装置18允许不再在常规轨道上、特别是在托盘14内移动的包裹16相应地进行对齐,从而避免卡在包裹输送机10的固定部件上。在常规操作中,即,在包裹16正确对齐的情况下,在装置18与所输送的包裹16之间没有接触。装置18因此在包裹16完全对齐时不在包裹流上产生作用。然而,如果包裹16由于不正确的对齐离开其常规轨道和/或包裹16特别是横向地突出到包裹输送机10之外,则包裹16与装置18接触,从而将包裹16重新对齐并且使它们返回到相应的常规轨道上。
37.为此,装置18具有定线元件20,其中定线元件20形成接触面22;这里,包裹16与接触面进行接触并且沿着其移动,由此被相应地对齐。定线元件20通过第一连接元件24、第二连接元件26和第三连接元件28连接至包裹输送机10。第一连接元件24和第三连接元件28被构造为不可移动或固定的。然而,这里,第二引导元件被形成为可动的。第一连接元件24被设置在定线元件20的第一端部21处。第二连接元件26被设置在定线元件20的第二端部23处。第三连接元件28被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24与第二连接元件26之间。
38.第一连接元件24和第三连接元件28限定了定线元件20的第一部分30。在第一部分30中,定线元件20仅具有轻微的可动性。此外,在第一部分30中,由定线元件20形成的接触面22是平直的或者是非弯曲的。定线元件20的第一部分30沿着运动方向15在包裹输送机10的方向上倾斜。此外,第二部分32被限定在第三连接元件28与第二连接元件26之间。在第二部分32中,定线元件可移动,如箭头34所示。这里,在第二端部23处,定线元件20通过第二连接元件26可动地进行连接。如果包裹16与定线元件20的第一部分30进行接触,则在不考虑包裹16的重量的情况下在包裹16上产生返回力,以使其移回到其在包裹输送机中的常规轨道上。特别地,由于包裹输送机在运动方向15上的运动,包裹16沿着接触面22移动并因此到达定线元件20的第二部分32。由于定线元件20的柔性,第二部分32在箭头34的方向上偏转,如图2所示。这里的偏转基本上与包裹16的重量成比例。这里,设置有铰接面29,其作为第二部分32中用于定线元件20的弯曲运动的铰接点。与此同时,第二部分32的偏转在包裹16上产生返回力,以使其移回到包裹输送机10中的常规轨道上。由于所设置的定线元件20的第二部分32的弯曲部,可以较早地在包裹16上产生足够的返回力。因此,可以将定线元件20的
总长度选择为较短。为此,第一部分在包裹输送机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弯曲部36。其随后在运动方向15上转变为相对的第二弯曲部38。在定线元件20的第二端部23处,接触面22基本上与包裹输送机的运动方向15平行。这确保在定线元件20的端部处避免了包裹的不期望的变形。
39.特别地,定线元件20完全由dryslide构成并因此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这确保了定线元件20在包裹10上施加基本上垂直于运动方向15起作用的返回力。由摩擦力在包裹16上产生的扭矩被最小化,由此也避免了包裹16的不期望的变形。
40.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元件24、第二连接元件26和第三连接元件28通过共用框架40和对应的托架42连接至包裹输送机10。其他实施方式明显也是可行的。
41.附图还示出了一种托盘式包裹输送机。作为使用托盘14的替代,所述装置还可用于具有被构造为输送带、输送辊等等的输送元件的包裹输送机。
42.图3示出了第二连接元件26。第二连接元件26具有连接至定线元件20的第一引导元件50。特别地,第一引导元件50被构造为导销。第一引导元件50因此在第二连接元件26的第二引导元件52中进行引导。第二连接元件26包括第一导套52以及设置为在定线元件的方向上与其间隔开的第二导套53。导销50被可动地安装在第一导套52和第二导套53内,如箭头56所示,其中设置有弹簧元件58。因此,对抗弹簧元件58的弹簧力确保了方向56上的可动性。在与定线元件20的接触面22进行接触的情况下,在定线元件偏转时产生方向56上的运动。
43.此外,第一导套52具有用于对导销50进行引导的开口,其中第一导套52的开口基本上对应于导销50的外直径,从而仍然确保了沿着箭头56的可动性。此外,第二导套具有用于对导销50进行引导的开口,其中第二导套的开口直径大于第一导套52的开口直径。这实现了与箭头54对应的横向可动性,其中通过适当地选择直径,可以使所需的可动性与应用适配。由于横向可动性,定线元件20适配包裹的相应的形状并且在不损坏包裹或装置自身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包裹的有效引导。
44.第二连接元件26沿着箭头54的横向可动性确保了定线元件20的横向可动性。这特别是由于仅设置一个弹簧元件58、一个第一引导元件50和一个第二引导元件52而实现的。横向可动性允许定线元件20最优地适配包裹16的不同的形状。
45.在图4中显而易见的是,所述装置被设置在特别是被构造为托盘14的输送元件旁边,特别是与其具有20mm与100mm之间的距离。定线元件在运动方向15上延伸。定线元件特别是具有小于2m、优选小于1.5m的长度。这确保了装置18的紧凑结构。
46.特别地,弯曲的接触面22确保了包裹安全地返回到包裹输送机10的常规轨道上,其中防止了包裹16的不期望的变形。与此同时,装置18是完全机械式的并且不具有大量的易损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