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47316发布日期:2022-02-25 22:3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2.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也有台阶式,踏步板装在履带上连续运行,俗称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垂直升降电梯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
°
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习惯上不论其驱动方式如何,将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交通运输工具的总称,传统方式的电梯配重块是固定重量的,导致电梯载人和不载人钢索受力不均匀,降低其寿命和平衡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包括安装在电梯井的第一限位轨道和第二限位轨道,所述第一限位轨道中滑动连接有第一吊框,且第一吊框中设有载人箱,位于所述第一限位轨道和第二限位轨道的顶部的电梯井外壁均设有转向轮,且两个转向轮之间设有曳引机,所述第二限位轨道中的滑动连接有第二吊框,且第二吊框中设有配重结构,所述电梯井的底部外壁安装有驱动结构,转向轮和曳引机中均卷绕有钢索,且钢索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框和第二吊框的顶端连接。
6.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放置在第二吊框底部内壁的配重块,且配重块的顶部外壁固定有配重箱,所述第二吊框的底部内壁四角均安装有第一称重传感器,且第一称重传感器的一端与配重块接触,所述第二吊框的外部安装有缓冲滚轮,且缓冲滚轮的另一端滚动在第二限位轨道外壁。
7.优选地,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承载箱,且承载箱的顶部外壁安装有第一水泵,且第一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有第一吸水管,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连通管,承载箱的一侧外壁安装有第二水泵,且第二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有第二吸水管,承载箱的一侧外壁安装有中央控制器,且承载箱和配重箱的内壁均安装有液位传感器。
8.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泵输入端的第一吸水管位于承载箱的底部内壁,且第一吸水管的一端固定有第一沉底块,所述第一水泵输出端的连通管另一端与配重箱的内壁顶部连通。
9.优选地,所述第二水泵输入端的第二吸水管与配重箱的底部内壁连通,且第二吸水管位于配重箱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沉底块,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与承载箱的顶部内壁连通,所述第一吸水管和第二吸水管中均套接有单向阀。
10.优选地,所述承载箱的顶部一侧外壁连接有添加管,且承载箱的顶部外壁安装有呼吸阀。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吊框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均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载人箱的顶部和底部外壁焊接,所述第一吊框的底部内壁四角安装有第二称重传感器。
12.优选地,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第一称重传感器通过信号线连接中央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且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曳引机通过导线连接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电源。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第一吊框、第二吊框、曳引机和钢索实现曳引机对钢索进行减速和启动,辅助升降载人箱,且第一吊框中的缓冲弹簧对载人箱进行缓冲,通过第二吊框、缓冲滚轮和第二限位轨道实现缓冲滚轮减少第二吊框与第二限位轨道的摩擦力,提高第一吊框和第二吊框运转时的平衡性;
15.2、通过中央控制器、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二称重传感器实现第一称重传感器和第二称重传感器分别对载人箱和配重箱进行称重,使得中央控制器驱动第一水泵或第二水泵对配重箱内部进行添加或减少液体,保持钢索两端受力的均匀性,保持载人箱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配重结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驱动结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载人箱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实时配重调整的电梯用平衡系统的配重流程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限位轨道、2第一吊框、3载人箱、4转向轮、5曳引机、6钢索、7第二限位轨道、8第二吊框、9配重结构、10缓冲滚轮、11驱动结构、12配重块、13第一称重传感器、14承载箱、15 第一水泵、16第一吸水管、17连通管、18第一沉底块、19中央控制器、20第二水泵、21第二吸水管、22、第二沉底块、23液位传感器、 24添加管、25呼吸阀、26单向阀、27第二称重传感器、28配重箱、 29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实施例1:
24.参照图1-4所示,包括安装在电梯井的第一限位轨道1和第二限位轨道7,第一吊框2滑动连接在第一限位轨道1中,且载人箱3设在第一吊框2中,转向轮4分别设在第一限位轨
道1和第二限位轨道7位于电梯井的顶部外壁,且曳引机5设在两个转向轮4之间,第二吊框8滑动连接在第二限位轨道7中的,且配重结构9设在第二吊框 8中,驱动结构11安装在电梯井的底部外壁,钢索6分别卷绕在转向轮4和曳引机5中,且钢索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框2和第二吊框 8的顶端连接,等距离分布的缓冲弹簧29分别焊接在第一吊框2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且缓冲弹簧29的另一端分别与载人箱3的顶部和底部外壁焊接,第二称重传感器27安装在第一吊框2的底部内壁四角,第二称重传感器27、液位传感器23和第一称重传感器13 通过信号线连接中央控制器19的信号输入端,且第一水泵15、第二水泵20和曳引机5通过导线连接中央控制器19,中央控制器19通过导线连接电源;
25.第一吊框2、第二吊框8、曳引机5和钢索6实现曳引机5对钢索6进行减速和启动,辅助升降载人箱3,且第一吊框2中的缓冲弹簧29对载人箱3进行缓冲,通过第二吊框8、缓冲滚轮10和第二限位轨道7实现缓冲滚轮10减少第二吊框8与第二限位轨道7的摩擦力,提高第一吊框2和第二吊框8运转时的平衡性。
26.实施例2:
27.参照图2-5所示,配重结构9包括放置在第二吊框8底部内壁的配重块12,且配重箱28固定在配重块12的顶部外壁,第一称重传感器13分别安装在第二吊框8的底部内壁四角,且第一称重传感器 13的一端与配重块12接触,缓冲滚轮10安装在第二吊框8的外部,且缓冲滚轮10的另一端滚动在第二限位轨道7外壁,驱动结构11包括承载箱14,且第一水泵15安装在承载箱14的顶部外壁,且第一吸水管16连接在第一水泵15的输入端,连通管17连接在第一水泵 15的输出端,第二水泵20安装在承载箱14的一侧外壁,且第二吸水管21连接在第二水泵20的输入端,中央控制器19安装在承载箱 14的一侧外壁,且液位传感器23分别安装在承载箱14和配重箱28 的内壁,第一水泵15输入端的第一吸水管16位于承载箱14的底部内壁,且第一沉底块18固定在第一吸水管16的一端,第一水泵15 输出端的连通管17另一端与配重箱28的内壁顶部连通,第二水泵 20输入端的第二吸水管21与配重箱28的底部内壁连通,且第二沉底块22固定在第二吸水管21位于配重箱28的一端,第二水泵20的输出端与承载箱14的顶部内壁连通,单向阀26分别套接在第一吸水管16和第二吸水管21中,添加管24连接在承载箱14的顶部一侧外壁,且呼吸阀25安装在承载箱14的顶部外壁;
28.中央控制器19、第一水泵15、第二水泵20、第一称重传感器13、第二称重传感器27实现第一称重传感器13和第二称重传感器27分别对载人箱3和配重箱28进行称重,使得中央控制器19驱动第一水泵15或第二水泵20对配重箱28内部进行添加或减少液体,保持钢索6两端受力的均匀性,保持载人箱3的平衡性。
29.工作原理:使用时,当载人箱3进入人员或走出人员时,第二称重传感器27检测出载人箱3的重量并将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19,中央控制器19启动第一水泵15或第二水泵20将承载箱14的液体通过第一吸水管16和连通管7输送到配重箱28中或通过第二吸水管21将配重箱28中的液体抽回到承载箱14中,使得配重箱28的重量大于或小于载人箱14的重量,中央控制器19启动曳引机5,曳引机 5通过钢索6对第一吊框2和第二吊框8进行上下移动和减速,呼吸阀26保持承载箱14内外压力一致,第一沉底块18和第二沉底块22 保持第一吸水管16和第二吸水管21分别位于配重箱28和承载箱14 的底部,承载箱14和配重箱28中的液位传感器23检测到液体不足时通过添加管24对承载箱14内部添加液体,第一限位轨道1和第二限位轨道7分别对第一吊框2和第二吊框8进行限位。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