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67116发布日期:2022-09-09 21:49阅读:57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图像形成装置的片材输送装置收纳多张片材重叠而成的片材摞。片材输送装置将片材摞的最上面的片材分离后一张一张地输送。
3.在片材的张数增多、片材摞变厚时,难以把片材摞的外周部对齐收纳在片材输送装置中。
4.例如,在与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宽方向上的片材的位置偏移时,片材以在横宽方向偏移的状态被输送。当在片材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将导致图像在横宽方向上偏移。
5.例如,在输送方向上的片材的前端较大地倾斜配置时,有可能无法以图像形成装置的对位来调整歪斜。


技术实现要素:

6.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具备:托盘,供多个片材重叠而成的片材摞沿所述片材摞的厚度方向装载;以及矫正部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托盘进行相对移动,与所述托盘上的所述片材摞的外周部的上层部抵接,并在抵接后从所述片材摞的外侧按压所述上层部,以矫正与所述厚度方向交叉且从所述片材摞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横向上的所述上层部的位置。
附图说明
7.图1是表示包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8.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9.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前侧及左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
10.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后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
11.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
12.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y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13.图7是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矫正机构的分解立体的示意图。
14.图8是从图4中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15.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16.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17.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18.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19.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观察的示意图。
20.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能够使用的矫正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
的示意图。
21.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能够使用的矫正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片材输送装置;15

托盘;16、17

支承部件;18

第二引导部件;19

第一引导部件;30

升降机构;31

供纸机构;40

第一矫正部件;41

第二矫正部件;43、53、63

主体部;44

施力部件;50、60

矫正部件;100

图像处理装置;162、171、181、191

平面部;163、223

开口部;431、531、631

第一按压部;432

第一卡止部;433

第二按压部;434

突起部;435、436

侧板部;437

上表面部;438

第二卡止部;532

倾斜部;533

弯曲部;632

第一倾斜部;633

第二倾斜部;b

片材摞;ba、bb、bc、bd

外周部;c、cf、of

中心轴线;f

输送方向;hf

供纸位置;l、lf

上层部;s、st、su

片材;sa、sc

短边;sb、sd

长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具有托盘和矫正部件。托盘将多个片材重叠而成的片材摞沿片材摞的厚度方向进行装载。矫正部件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托盘进行相对移动。矫正部件与托盘上的片材摞的外周部的上层部抵接,在抵接后从所述片材摞的外侧按压上层部。矫正部件矫正与厚度方向交叉并从片材摞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横向上的上层部的位置。
[0025]
(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进行说明。
[0027]
图1是表示包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0028]
在各附图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后面的附图中也一样)。
[0029]
图1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100例如是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围设备)。图像处理装置100具有操作部101、扫描部104、打印部105、盒供纸装置106、及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1。
[0030]
图像处理装置100使用调色剂等显影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处理装置100使用的片材例如是纸、标签纸张、树脂片材、明信片、信封等。只要图像处理装置100能够在片材的表面上形成图像,则不限定片材的种类(纸张种类)。
[0031]
图像处理装置100也可以对片材实施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装置100也可以实施通过对用消色调色剂形成有图像的片材施加热量使片材的图像消失的图像处理。
[0032]
下面在参照图像处理装置100中的相对位置、方向等的情况下,在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使用以图像处理装置100为中心的前、后、右、左、上、下等用语。右、左、上、下是指站立在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前面观察后方时的人的右、左、上、下。
[0033]
有时替代前、后、右、左、上、下,而使用图1记述的xyz直角坐标系。xyz直角坐标系是固定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坐标系。
[0034]
xyz直角坐标系的x轴是指在水平面上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后方向前方延伸的轴线。x轴正方向是指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x轴负方向是指沿着x轴的
方向中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y轴是指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前方向后方观察时在水平面上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左侧向右侧延伸的轴线。y轴正方向是指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y轴负方向是指沿着y轴的方向中与y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及y轴相互正交。z轴是指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下部向上部延伸的轴线。z轴与x轴及y轴正交。z轴正方向是指铅垂向上。z轴负方向是指铅垂向下。
[0035]
沿着x轴、y轴及z轴的各轴线的方向分别被表述为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
[0036]
包括x轴及y轴的平面是xy平面。包括y轴及z轴的平面是yz面。包括z轴及x轴的平面是zx平面。
[0037]
关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各部件的形状、姿态,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对固定于图像处理装置100的状态下的形状、姿态进行说明。
[0038]
操作部101具有显示器102和控制面板103。
[0039]
显示器102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图像表示装置。显示器102显示有关图像处理装置100的各种信息。
[0040]
控制面板103具有多个按钮。控制面板103受理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103将与通过用户进行的操作相应的信号输出至图像处理装置100的控制部。
[0041]
显示器102和控制面板103也可以构成为一体的触摸屏。
[0042]
扫描部104把读取对象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进行读取。扫描部104记录所读取的图像信息。所记录的图像信息也可以经由网络被发送给其它信息处理装置。所记录的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打印部10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0043]
打印部105根据通过扫描部104生成的图像信息或者经由通信路径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0044]
例如,打印部105具有图像形成部、定影部及排纸部。
[0045]
图像形成部具有感光鼓、带电部、曝光部、显影部、中间转印带、一次转印辊及二次转印辊。
[0046]
带电部使感光鼓带电。曝光部向感光鼓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使调色剂附着于在感光鼓形成的静电潜像上,使静电潜像显影。感光鼓上的调色剂通过一次转印辊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被转印的调色剂通过中间转印带被移动到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转印在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片材上。
[0047]
在图像处理装置100中图像形成所使用的调色剂为一种以上颜色。在作为调色剂使用多种颜色的情况下,分别对应各种颜色的调色剂设置感光鼓、带电部、曝光部、显影部及一次转印辊。
[0048]
定影部通过对被转印在片材上的调色剂的图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调色剂的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0049]
定影部例如在被供给用消色调色剂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的情况下,通过对消色调色剂的图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使消色调色剂的图像消色。
[0050]
排纸部将通过定影部被定影有调色剂的图像的片材排出。
[0051]
盒供纸装置106将在打印部105的图像形成或者图像处理中使用的片材收纳在盒中。盒供纸装置106将被收纳于盒中的片材输送至打印部105。
[0052]
盒供纸装置106也可以具有多个盒。
[0053]
片材输送装置1的外形呈长方体状。片材输送装置1被设置在打印部105的下方且盒供纸装置106的右侧。
[0054]
片材输送装置1在内侧收纳多张片材沿各自的厚度方向重叠而成的片材摞。片材输送装置1根据来自操作部101的操作沿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向打印部105供给片材。
[0055]
在片材输送装置1中,朝向打印部105输送片材的方向是输送方向f。在片材的输送开始时,输送方向f是y轴负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输送方向f是指片材的输送开始时的方向。
[0056]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的示意图。
[0057]
如图2所示,片材输送装置1具有壳体11、前盖12及底板13。
[0058]
壳体11呈在x轴正方向形成有开口的长方体形。在壳体11的内部中的y轴负方向的内表面附近设置有与zx平面平行配置的左框架112。在壳体11的内部中的y轴正方向的内表面附近设置有与zx平面平行配置的右框架111。
[0059]
左框架112及右框架111的下端彼此以与xy平面平行的下框架进行连结。左框架112及右框架111的后端彼此以与yz平面平行的后框架进行连结。
[0060]
前盖12可开闭地覆盖壳体11的开口。在前盖12中的x轴正方向的表面设置有在使前盖12沿x轴方向移动时放置手的把手121。
[0061]
底板13是被连结于前盖12的下端部,并能够与前盖12一起移动的板部件。底板13呈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
[0062]
在底板13上设置有升降框架14、托盘15、第一引导部件19、前侧板21、第二引导部件18、后侧板20及支承部件16、17。
[0063]
升降框架14沿z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底板13上。
[0064]
托盘15被固定于升降框架14上,能够与升降框架14一起沿z轴方向移动。
[0065]
托盘15具有供片材摞b装载的上表面151。上表面151在从z轴负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时,具有比片材摞b的面积大的面积。上表面151与xy平面平行。
[0066]
在图2中描画有装载于托盘15之前的片材摞b。
[0067]
片材摞b所包含的片材s呈具有相互对置的长边sb、sd和相互对置的短边sa、sc的矩形。
[0068]
片材摞b是将俯视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的片材s沿片材s的厚度方向重叠多张形成的,整体上呈长方体状。特别是在片材摞b刚刚从包装纸中被小心取出后,片材摞b的外周部ba、bb、bc、bd都与正交于厚度方向的平面对齐。
[0069]
片材摞b被装载于托盘15时的姿态,是各片材s的长边sb朝向y轴负方向、短边sa朝向x轴负方向的姿态。
[0070]
托盘15的上表面151与xy平面平行,所以被装载于上表面151的片材s的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0071]
关于片材摞b中的x轴负方向的外周部ba,各片材s的各短边sa沿片材s的厚度方向对齐排列。关于片材摞b中的y轴负方向的外周部bb,各片材s的各长边sb沿片材s的厚度方向对齐排列。关于片材摞b中的x轴正方向的外周部bc,各片材s的各短边sc沿片材s的厚度方向对齐排列。关于片材摞b中的y轴正方向的外周部bd,各片材s的各长边sd沿片材s的厚度方向对齐排列。
[0072]
但是,在将片材摞b装载于托盘15之前,有可能片材摞b中的片材s彼此的相对位置偏移,在各外周部ba、bb、bc、bd产生凹凸。
[0073]
在片材摞b的最上面bt具有片材st。在片材摞b的最下面bu具有片材su。
[0074]
第一引导部件19从底板13中比x轴正方向的端部靠内侧的端部、即比x轴正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内侧的部位,沿z轴正方向延伸。第一引导部件19被插通于在托盘15形成的贯通孔153中。
[0075]
第一引导部件19与片材摞b的外周部bc抵接,由此限制外周部bc的x轴正方向的位置。
[0076]
第一引导部件19的形状只要能够与外周部bc抵接,并使外周部bc与yz平面平行对齐,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引导部件19也可以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第一引导部件19也可以在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的z轴正方向的表面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
[0077]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前侧及左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
[0078]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引导部件19具有能够与外周部bc抵接的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部191。
[0079]
y轴方向的第一引导部件19的宽度比片材s的短边sc的长度短。z轴方向上的自底板13起的第一引导部件19的高度,比托盘15的上表面151上升最大时的位置高。
[0080]
更优选的是,y轴方向的第一引导部件19的配置位置在y轴方向的托盘15的中央。
[0081]
第一引导部件19的上端部和被固定于前侧板21的上端的固定部件23进行固定。
[0082]
如图2所示,前侧板21从比x轴正方向的底板13的端部靠内侧的底板13的端部、即比x轴正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外侧的部位,沿z轴正方向延伸。
[0083]
第二引导部件18从底板13中比y轴负方向的端部靠内侧的底板13的端部、即比y轴负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外侧的部位,沿z轴正方向延伸。
[0084]
第二引导部件18与片材摞b的外周部bb抵接,由此限制外周部bb的y轴负方向的位置。
[0085]
第二引导部件18的形状只要能够与外周部bb抵接,并使外周部bb与zx平面平行对齐,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二引导部件18也可以是与zx平面平行的平板。第二引导部件18也可以在与zx平面平行的平板的y轴正方向的表面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
[008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部件18具有能够与外周部bc抵接的与zx平面平行的平面部181。
[0087]
x轴方向的第二引导部件18的宽度比片材s的长边sb的长度及x轴方向的托盘15的宽度长。第二引导部件18的平面部181在被装载于托盘15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c的至少上侧的端部中,与长边sb的中央部和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抵接。
[0088]
z轴方向的自底板13起的第二引导部件18的平面部181的高度,与上表面151上升最大时的位置大致相同。
[0089]
如图2所示,在z轴正方向的平面部181的端部设置有随着沿z轴正方向行进而向y轴负方向倾斜的输送引导部182。
[0090]
输送引导部182向斜上方引导沿输送方向f被输送的片材摞b的最上侧的片材st的朝向。
[0091]
第二引导部件18中的x轴正方向的端部与前侧板21中的y轴负方向的端部连接。
[0092]
后侧板20从比x轴负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x轴负方向的底板13的端部沿z轴正方向延伸。
[0093]
后侧板20中的y轴负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引导部件18中的x轴负方向的端部连接。
[0094]
在后侧板20形成有在z轴方向具有长度并沿后侧板20的厚度方向贯通的狭缝203。狭缝203只要有一个以上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203形成于从x轴负方向观察时夹着支承部件16的两处。
[0095]
支承部件16从底板13中比x轴负方向的端部靠内侧的端部、即比x轴负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内侧的部位,沿z轴正方向突出,并在x轴方向上具有长度。支承部件16被插通于在托盘15形成的贯通孔152中。
[0096]
支承部件16限制x轴负方向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a的x轴负方向的位置。
[0097]
支承部件16的形状只要能够沿着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限制外周部ba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支承部件16也可以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支承部件16也可以在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的z轴正方向的表面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
[0098]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6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部161,呈平板部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向x轴负方向弯曲的在z轴方向具有长度的隧道形状。
[0099]
支承部件16具有从平板部161的x轴正方向的表面突出的在z轴方向上细长的阶梯状的平面部162。
[0100]
平面部162具有能够与外周部ba抵接的与yz平面平行的平面。平面部162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比平板部161的宽度窄。平面部162设置于平板部161中的y轴负方向的端部的附近。
[0101]
平面部162是能够与片材摞的外周部抵靠以将横向的外周部的位置对齐的抵靠部的例子。这里,横向是指x轴正方向。
[0102]
更优选的是,平面部162被配置于能够在y轴方向上与外周部ba的中间部抵接的位置。
[0103]
y轴方向上的支承部件16的宽度比片材s的短边sa的长度短。例如,y轴方向上的支承部件16的宽度也可以与y轴方向的第一引导部件19的宽度相同。
[0104]
自z轴方向的底板13起的支承部件16的高度,比托盘15的上表面151上升最大时的位置高。
[0105]
y轴方向的支承部件16的配置位置是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引导部件19相互对置的位置。
[0106]
x轴方向的支承部件16的平面部162与第一引导部件19的平面部191的距离,比片材s的长边sb、sd的长度长。
[0107]
支承部件16的上端部与被固定于后侧板20的上端的固定部件22进行固定。
[0108]
支承部件17从底板13中比y轴正方向的端部靠内侧的底板13的端部、即比y轴正方向的托盘15的端部靠外侧的部位,沿z轴正方向延伸。支承部件17与第二引导部件18对置。x轴负方向的支承部件17的端部与y轴正方向的后侧板20的端部连接。
[0109]
支承部件17限制片材摞b的外周部bd的y轴正方向的位置。
[0110]
支承部件17的形状只要能够沿着与zx平面平行的平面限制外周部bd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支承部件17也可以是与zx平面平行的平板。支承部件17也可以在与zx平面平
行的平板的y轴负方向的表面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
[0111]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后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
[0112]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支承部件17具有能够与外周部bd抵接的与zx平面平行的平面部171。
[0113]
这里,平面部171是能够与片材摞的外周部抵靠而将横向的外周部的位置对齐的抵靠部的例子。这里,横向是指y轴正方向。
[0114]
y轴方向的支承部件17的平面部171与第二引导部件18的平面部181的距离,比片材s的短边sa、sc的长度长。
[0115]
x轴方向上的支承部件17的宽度,比片材s的长边sd的长度及x轴方向的托盘15的宽度短。
[0116]
自z轴方向的底板13起的支承部件17的平面部171的高度,比托盘15的上表面151上升最大时的位置高。
[0117]
前侧板21、第二引导部件18、后侧板20及支承部件1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沿着托盘15的x轴正方向、y轴负方向、x轴负方向及y轴正方向的周缘包围托盘15的框架。
[0118]
在片材摞b被装载于托盘15的上表面151时,片材摞b的x轴方向的配置位置被限制在第一引导部件19和支承部件16之间的范围中。同样地,片材摞b的y轴方向的配置位置被限制在第二引导部件18和支承部件17之间的范围中。
[0119]
如图2所示,片材输送装置1中的前盖12和底板13被相互固定,与被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在底板13上的部件一起构成能够拉出到壳体11的前侧的拉出部24。
[0120]
拉出部24通过能够沿x轴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导轨241,和左框架112能够相对移动地进行连结。
[0121]
图2示出了滑动导轨241伸长最大时的拉出状态。在拉出状态下,拉出部24中的托盘15和包围托盘15的框架,从壳体11的开口向x轴正方向突出。在拉出状态下,用户能够将片材摞b从托盘15的上方装载在托盘15上。
[0122]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是滑动导轨241(参照图2)缩短,拉出部24被收纳于壳体11的内部的收纳状态的壳体11的内部。在图5中,为了示出壳体11的内部,省略了覆盖上侧及右侧的盖的图示。
[0123]
在收纳状态下的第二引导部件18的上方具有供纸机构31。
[0124]
供纸机构31从被装载于托盘15的片材摞b的上侧将片材st分离,并向打印部105供纸。
[0125]
例如,供纸机构31具有片材检测传感器316、拾取辊311、供纸辊312及分离辊313。
[0126]
片材检测传感器316检测片材s是否上升到通过供纸机构31开始供纸的供纸位置hf。例如,片材检测传感器316具有:检测板,从上方与片材st抵接;光断续器等传感器,在检测板的高度到达供纸位置hf的高度时生成检测信号。
[0127]
拾取辊311被支承于以在x轴方向具有长度的轴314为中心能够转动的支架315。拾取辊311通过支架315的转动,与片材摞b的最上面的片材s抵接。拾取辊311与供纸辊312联动地进行旋转,使片材s向y轴负方向即输送方向f移动。
[0128]
供纸辊312接受来自驱动电机的驱动力而旋转,使沿着输送引导部182移动的片材s随着沿y轴负方向行进而朝向z轴正方向的倾斜方向移动。在供纸辊312和拾取辊311之间
设置有驱动传递机构,拾取辊311沿与供纸辊312相同的方向旋转。
[0129]
分离辊313在供纸辊312的下侧与供纸辊312抵接。在分离辊313内置有转矩限制器。分离辊313根据与供纸辊312的摩擦力、与片材s的摩擦力以及片材s之间的摩擦力之差,从在与供纸辊312之间移动的片材s中仅将片材st分离。
[0130]
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拉出部24中后侧板20的后侧设置有使升降框架14沿z轴方向移动的升降机构30。
[0131]
升降机构30从x轴负方向观察设置于从支承部件16到狭缝203之间。
[0132]
升降机构30的结构只要能够使升降框架14在z轴方向升降,则没有特别限定。关于升降机构30的一例,参照图6进行说明。
[0133]
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y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0134]
如图6所示,升降机构30具有驱动电机32、第一带轮33、第二带轮34及钢丝绳35。
[0135]
驱动电机32供给使升降框架14升降的驱动力。驱动电机32通过固定器具被固定于底板13。
[0136]
第一带轮33被固定于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321。
[0137]
第二带轮34通过带轮支架36被保持为能够旋转。第二带轮34被固定于后侧板20的上端部的y轴负方向的表面。
[0138]
钢丝绳35被卷绕于第一带轮33和第二带轮34,沿z轴方向被长长地拉伸。
[0139]
钢丝绳35在驱动电机32旋转时,在第一带轮33和第二带轮34之间沿z轴正方向或者z轴负方向移动。
[0140]
升降框架14在支承部件16插通于与贯通孔152在z轴方向对置形成的贯通孔141中时,以水平状态沿z轴方向可移动地被保持于后侧板20。将升降框架14保持于后侧板20的机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升降框架14也可以被固定于移动支架上,该移动支架具有在厚度方向夹持后侧板20的辊,并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
[0141]
在升降框架14的y轴正方向的端部,臂142向x轴负方向突出。臂142被插入后侧板20的狭缝203中(参照图5)。
[0142]
臂142的x轴负方向的端部通过固定部143与钢丝绳35进行固定,能够与钢丝绳35联动地沿z轴方向移动。
[0143]
如图2所示,在支承部件16、17的上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矫正部件40、第二矫正部件41。
[0144]
第一矫正部件40向x轴正方向按压与托盘15一起上升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a的上层部,矫正x轴方向上的外周部ba的位置。
[0145]
第二矫正部件41向y轴负方向按压与托盘15一起上升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c的上层部,矫正y轴方向上的外周部bc的位置。
[0146]
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除设置部位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0147]
对第一矫正部件40进行说明。
[0148]
如图4所示,第一矫正部件40在支承部件16的上端部,z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第一矫正部件40从支承部件16的平板部161向x轴正方向突出。
[0149]
第一矫正部件40的y轴方向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与平面部162的上端部相邻。第一矫正部件40与平面部162一样被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外周部ba的
中间部抵接的位置。
[0150]
图7是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矫正机构的分解立体的示意图。图8是从图4中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示意图。
[0151]
如图7所示,第一矫正部件40具有主体部43和施力部件44。
[0152]
主体部43具有第一按压部431、第一卡止部432、第二按压部433、突起部434、侧板部435、436、上表面部437及第二卡止部438。
[0153]
第一按压部431是相对于yz平面随着沿z轴正方向行进而向x轴正方向倾斜的平板。
[0154]
第一卡止部432是从第一按压部431的z轴负方向的端部向z轴负方向突出的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
[0155]
如图8所示,第一卡止部432的y轴方向的宽度与第一按压部431的y轴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第一卡止部432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y轴方向的宽度短。
[0156]
如图7所示,第二按压部433是从第一按压部431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向z轴正方向突出的与yz平面平行的平板。
[0157]
如图8所示,从x轴负方向观察的第二按压部433的外形呈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的矩形。
[0158]
如图6所示,第二按压部433是从第二按压部433的中心部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凸部。第二按压部433的突出形状只要能够抑制向x轴正方向按压第二按压部433的施力部件44的z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偏移,则没有特别限定。
[0159]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按压部433呈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半球形。
[0160]
如图7所示,侧板部435是从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负方向的侧缘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平板。侧板部435在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负方向的端部向x轴负方向弯曲。
[0161]
侧板部436是从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正方向的侧缘整体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弯曲板。
[0162]
如图8所示,侧板部436在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正方向的端部,在随着沿y轴正方向行进而朝向x轴负方向的倾斜方向上弯曲,然后向x轴负方向弯曲。
[0163]
如图6、7所示,上表面部437是弯曲板,在第二按压部433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随着沿x轴负方向行进而朝向z轴正方向的倾斜方向弯曲,然后向x轴负方向弯曲。
[0164]
如图6所示,上表面部437的x轴方向的位置从y轴负方向观察,与第一按压部431的z轴负方向的端的x轴方向的位置相同。
[0165]
如图7所示,第二卡止部438是从上表面部437的x轴负方向的端部向z轴负方向弯曲的平板。
[0166]
如图8所示,第二卡止部438的x轴方向的位置与第一卡止部432的x轴方向的位置相同。
[0167]
主体部43例如能够通过对不锈钢等表面平滑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0168]
如图7所示,主体部43在与支承部件16的固定部件22之间夹着施力部件44,并被卡止于支承部件16及固定部件22。
[0169]
施力部件44的结构只要能够卡止于固定部件22,并在x轴正方向对第二按压部433施力,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施力部件44也可以是压缩螺旋弹簧、板簧、弹性件等弹性体
等。
[0170]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施力部件44是压缩螺旋弹簧,自然长度比从固定部件22的x轴正方向的表面到第二按压部433的x轴负方向的表面的距离长。
[0171]
x轴负方向的施力部件44的第一端部441从x轴负方向卡止于固定部件22。
[0172]
x轴正方向的施力部件44的第二端部442从x轴正方向按压第二按压部433。在第二端部442按压第二按压部433的状态下,突起部434进入到第二端部442的内侧。
[0173]
在安装有第一矫正部件40的支承部件16的上端部,开口部163、164、165、166沿厚度方向贯通。
[0174]
开口部163是具有第一卡止部432及第一按压部431能够插入的尺寸、在y轴方向较长的矩形孔。开口部163具有在第二按压部433沿x轴方向移动时,第一卡止部432能够在开口部163内沿x轴方向平行移动的尺寸。
[0175]
开口部164、165分别是具有侧板部435、436能够插入的尺寸且在z轴方向较长的矩形孔。
[0176]
开口部166是施力部件44的第一端部441能够插通的圆孔。开口部166限制第一端部441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位置。
[0177]
被固定在支承部件16的上端部的固定部件22具有:第一板部221,被固定于支承部件16的x轴负方向的表面;第二板部222,是从第一板部221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向x轴负方向弯曲并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
[0178]
从x轴负方向观察在与开口部163、165、166重叠的位置处,与开口部163、165、166相同形状的开口部223、225、226沿厚度方向贯通于第一板部221。
[0179]
开口部223是与开口部163一样的开口部的例子,能够供第一按压部沿横向平行移动地进行插通。
[0180]
第一板部221在从x轴负方向观察时在与开口部164重叠的位置处将开口部164封堵。被插入开口部164的施力部件44的第一端部441卡止于面对开口部164的第一板部221。
[0181]
在第二板部222,多个螺纹孔224和开口部228沿厚度方向贯通。
[0182]
多个螺纹孔224如图4所示使旋合于后侧板20的上表面部201的螺钉25插通。多个螺纹孔224以能够分多个阶段变更相对于后侧板20的支承部件16的x轴方向的位置的方式,在x轴方向相互分开地形成了多个。
[0183]
如图7所示,开口部228与第一板部221邻接地开设。从z轴负方向观察的开口部228的孔形状呈第二卡止部438能够插入的矩形。
[0184]
在开口部228的x轴正方向的内缘具有第一板部221。
[0185]
如图6中局部切开示出的那样,在形成开口部228的内缘的第一板部221的上端形成有卡止部227。卡止部227在支承部件16中比与开口部228相邻的上端167靠上方。
[0186]
在图8所示的主体部43的安装状态下,侧板部435、436及第一按压部431分别被插入到开口部165(225)、166(226)、163(223)。
[0187]
开口部165、225的z轴方向的宽度分别比侧板部435的z轴方向的宽度稍宽,所以侧板部435能够在开口部165、225内不与开口部165、225的边缘接触地沿x轴方向移动。开口部165、225是为了限制主体部43的z轴方向的移动量而设置的。
[0188]
开口部166、226的z轴方向的宽度分别比侧板部436的z轴方向的宽度稍宽,所以侧
板部436能够在开口部166、226内不与开口部166、226的边缘接触地沿x轴方向移动。开口部166、226是为了限制主体部43的z轴方向的移动量而设置的。
[0189]
开口部163、223的z轴方向的宽度分别为第一按压部431能够不与开口部163、223的z轴方向的边缘接触地沿x轴方向平行移动的尺寸。
[0190]
上表面部437以主体部43的自重从上侧卡止在卡止部227,并能够进行x轴方向的移动。
[0191]
第二按压部433通过施力部件44向x轴正方向被施力。
[0192]
此时,如图6所示,第一卡止部432卡止在开口部223的下侧的第一板部221的x轴负方向的表面。第二卡止部438卡止在开口部228的内缘中的卡止部227的附近的第一板部221。
[0193]
第二按压部433与平面部162平行,比平面部162向x轴正方向突出。
[0194]
在比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大的外力沿x轴负方向作用于第二按压部433时,施力部件44被压缩,第二按压部433沿x轴负方向移动。在第二按压部433的移动中,与第二按压部433一起,侧板部435、436及第一按压部431沿x轴方向移动。
[0195]
侧板部435以被开口部165、225限制z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沿x轴负方向移动,侧板部436以被开口部166、226限制z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沿x轴负方向移动,所以主体部43整体上能够沿x轴方向平行移动。
[0196]
在主体部43平行移动的期间,第一按压部431不与开口部163、223接触。
[0197]
如图6所示,第二矫正部件41中的主体部43、施力部件44在支承部件17的上端部处被设置在比第一矫正部件40相对较低的位置(更靠近托盘15的位置),除此以外与第一矫正部件40中的主体部43、施力部件44相同地进行设置。
[0198]
支承部件17将沿支承部件17的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二矫正部件41的侧板部435、436引导到比第二矫正部件41低的位置,除此以外,具有与支承部件16相同的开口部163、165、166。
[0199]
支承部件17与支承部件16不同点在于,不具有开口部164。第二矫正部件41中的施力部件44的第一端部441与支承部件17直接抵接。
[0200]
在支承部件17也可以设置有限制施力部件44的z轴方向及x轴方向的位置的适当的凹凸部,以替代支承部件16中的开口部164和将其封堵的固定部件22。例如,支承部件17也可以具有在y轴正方向凹陷的半冲孔。支承部件17也可以具有向y轴负方向突出、进入到施力部件44的第一端部441的内侧的半冲切状、半球状等的凸部。
[0201]
第二矫正部件41的主体部43的上表面部437从上侧卡止于在支承部件17的上端部形成的卡止部172。
[0202]
支承部件16中的开口部163是供第一按压部能够沿横向平行移动地进行插通的开口部的例子。这里,横向是指x轴正方向。
[0203]
支承部件17中的开口部163是供第一按压部能够沿横向平行移动地进行插通的开口部的例子。这里,横向是指y轴负方向。
[0204]
参照图8对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的z轴方向的位置关系的例子进行说明。
[0205]
示出将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供纸位置hf作为基准的z轴方向的高度。以表示高度的
尺寸的h开始的附图标记都表示正值。
[0206]
在第一矫正部件40中,第二按压部433的上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上侧为haa的高度处,第二按压部433的下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下侧为hba的高度处。
[0207]
在第一矫正部件40中,在x轴负方向的外力不作用于主体部43的情况下,比平面部162突出的第一按压部431的下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下侧为hca的高度处。
[0208]
在第二矫正部件41中,第二按压部433的上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上侧为hab的高度处,第二按压部433的下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下侧为hbb的高度处。
[0209]
在第二矫正部件41中,在x轴负方向的外力不作用于主体部43的情况下,比平面部171突出的第一按压部431的下端位于从供纸位置hf向下侧为hcb的高度处。
[0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hbb大于hba,hcb大于hca。
[0211]
本实施方式为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二按压部433在z轴方向中位于比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二按压部433靠托盘15附近的例子。
[0212]
hbb、hba都是正值,所以在片材摞b的片材st上升到供纸位置hf时,片材st从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双方的第二按压部433接受按压力。
[0213]
hbb既可以是hca以上,也可以小于hca。
[0214]
例如,在hbb为hca以上的情况下,上升中的片材摞b的片材st在被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二按压部433按压的状态下,在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被按压。
[0215]
例如,在hbb小于hca的情况下,上升中的片材摞b的片材st在第二矫正部件41及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被按压,然后在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二按压部433被按压之前,在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二按压部433被按压。
[0216]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hbb为hca以上。
[0217]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的各主体部43的形状相同,所以haa大于hab。但是,也可以使各主体部43的形状相互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hab接近haa的尺寸,例如也可以是,hab与haa相等。
[0218]
下面,对片材输送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0219]
在通过片材输送装置1将片材s供给打印部105时,如图2所示,将拉出部24拉出到前侧,在托盘15上装载片材摞b。
[0220]
片材摞b的外周部ba、bb、bc、bd分别被装载在与支承部件16的平面部162、第二引导部件18的平面部181、第一引导部件19的平面部191(参照图3)、支承部件17的平面部171(参照图4)分别对置的位置。
[0221]
平面部181规定了输送方向f上的片材s的供纸的基准位置。更优选的是,为了减小片材s的供纸时的歪斜,在片材s的供纸开始时,片材s以长边sb与平面部181平行的方式与平面部181抵接。
[0222]
但是,平面部181、171的间隔为了使片材摞b容易进入而比片材s的短边方向(沿着短边sa、sc的方向)的宽度宽,所以在片材摞b的装载时,外周部bb有可能未与平面部181抵接。
[0223]
平面部191规定了在与输送方向f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上,从输送方向f观察时左侧的供纸的基准位置。更优选的是,为了减小片材s的供纸时的歪斜,在片材s的供纸开始时,片材s以短边sc与平面部191平行的方式与平面部191抵接。
[0224]
但是,平面部191、161的间隔为了使片材摞b容易进入而比片材s的长边方向(沿着长边sb、sd的方向)的宽度宽,所以在片材摞b的装载时,有可能外周部bc未与平面部191抵接。
[0225]
在前盖12被闭合时,升降机构30的驱动电机32的驱动开始,升降框架14上升。在片材检测传感器316检测出片材摞b的片材st到达供纸位置hf时,拾取辊311下降,片材st的供纸动作开始。
[0226]
根据片材输送装置1,由于具有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所以能够在片材st上升到供纸位置hf之前,至少使片材st的长边sb、短边sc分别以与平面部181、191平行的状态与平面部181、191抵接。
[0227]
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的基本动作相同,所以首先对第一矫正部件40的动作进行说明。
[0228]
图9、10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截面的示意图。
[0229]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关于装载在托盘15的片材摞b,外周部bc与平面部191之间的间隙为dc,外周部ba与平面部162之间的间隙为da。
[0230]
第一矫正部件40的主体部43在片材摞b不抵接的状态下,第二卡止部438和第一卡止部432卡止于第一板部221,第二按压部433位于比平面部162靠x轴正方向的位置。例如,平面部162与第二按压部433的距离为d。d的值比外周部ba与平面部162抵接时的外周部bc(参照双点划线)与平面部191的距离dx大。dx与da和dc之和相等。
[0231]
例如,d也可以是1.1mm。
[0232]
中心轴线of是指片材s的短边sc与平面部191平行且与平面部191抵接时的片材s的x轴方向的宽度的中心轴线。中心轴线of表示片材s的理想的供纸时的片材s的x轴方向的中心位置。
[0233]
中心轴线c是指被放置于托盘15的状态的片材摞b的x轴方向的宽度的中心轴线。中心轴线c相对于中心轴线of向x轴负方向偏移dc。片材摞b的最上面的片材st的长边方向的宽度的中心轴线也是一样的。
[0234]
在片材st以此状态被进行供纸时,片材st相对于理想的供纸路径向x轴负方向偏移dc被进行供纸,产生横向偏移。在图像处理装置100不具备与片材st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横向对位矫正机构的情况下,在片材st形成的图像将形成为在片材st的长边方向上横向偏移。
[0235]
当片材摞b的外周部bc在x轴方向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与凹凸量相应地,片材s的x轴方向的横向偏移量也出现偏差。
[0236]
在托盘15上升时,片材摞b也上升,片材st的短边sa与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抵接。另外,在片材摞b上升时,如图10所示,片材摞b的上层部l由被施力部件44施力的第一按压部431按压,沿着第一按压部431的倾斜向x轴正方向移动。
[0237]
沿着上层部l所包含的各片材s的短边sa的倾斜,在随着沿z轴正方向行进而朝向x轴正方向的倾斜方向倾斜。上层部l的各片材s相互滑动地沿x轴方向移动。
[0238]
第一按压部431根据来自上层部l中的外周部ba的反作用力,施力部件44被压缩。反作用力具有x轴负方向成分和z轴正方向成分。但是,主体部43的侧板部435、436的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分别通过开口部165、225和开口部166、226被限制,所以在z轴方向几乎不移
动。主体部43整体实质上沿x轴负方向平行移动。
[0239]
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为能够抗拒x轴负方向的反作用力成分在上层部l沿x轴正方向移动的大小。
[0240]
上层部l的移动量根据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与来自上层部l的反作用力的平衡来决定。
[0241]
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为在上层部l被夹在第二按压部433和平面部191之间时,外周部ba与第二按压部433、外周部bc与平面部191分别抵接的大小。
[0242]
在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过大时,因从与主体部43的抵接部所作用的外力,上层部l的片材s有可能产生损伤。在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过大时,上层部l上凸地弯曲,有可能不能保持片材st的水平。
[0243]
在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过小时,上层部l的外周部bc不能与平面部191抵接。
[0244]
例如,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只要能够使上层部l的片材st与平面部191抵接,且不对上层部l的片材s造成损伤的大小,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更优选的是,施力部件44的施加力在被压缩0.5mm时为1n。
[0245]
如图10所示,在片材st的短边sc抵接且短边sa到达第二按压部433的z轴负方向的端部时,第二按压部433沿x轴负方向进行移送,与平面部162的距离为d。d与由d减去dc而得的值相等。
[0246]
第一按压部431与厚度为t的上层部l抵接。关于第一按压部431所抵接的上层部l的厚度t的尺寸,在能够向上层部l传递适当的施加力,而且抑制上层部l的损伤的方面上,更优选为1.5mm以下。
[0247]
上层部l中的片材s在越接近最上面的片材st时,x轴正方向的移动量越大,所以在上层部l中相互重叠的各片材s沿x轴方向相互相对移动,相互的密着强度降低。
[0248]
在片材st的短边sc与平面部191抵接时,片材st首先一面通过按压力向上方挠曲一面在第二按压部433与平面部191之间移动。在上层部l进一步上升时,被夹在第二按压部433与平面部191之间的上层部lf的厚度变厚,所以通过上层部lf的自重,上层部lf的挠曲消除。
[0249]
第一按压部431和第二按压部433无阶梯差地平滑地弯曲连接,所以在从第一按压部431移动到第二按压部433的片材s的短边sa,起因于第一按压部431和第二按压部433的连接部而产生损伤的情况被抑制。
[0250]
另外,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连接有朝向x轴负方向弯曲的侧板部435、436。由于第二按压部433和侧板部435、436无阶梯差地平滑地弯曲连接,所以在上层部l被第二按压部433按压而上升的片材s的短边sa,起因于第二按压部433的y轴方向的周缘而产生损伤的情况被抑制。
[0251]
上层部lf一面被第二按压部433沿x轴正方向按压一面朝向供纸位置hf上升。形成上层部lf的外周部bc的各片材s以沿着平面部191的方式被矫正x轴正方向的位置。形成上层部lf的外周部ba的各片材s以沿着第二按压部433的方式被矫正x轴负方向的位置。上层部lf整体移动到x轴方向的宽度的中心轴线cf与中心轴线of一致的位置。
[0252]
在上层部lf的片材st到达供纸位置hf时,片材检测传感器316进行检测。在片材检测传感器316检测出片材st到达供纸位置hf时,停止驱动电机32,托盘15的上升停止。
[0253]
上层部lf中的片材st以x轴正方向的中心轴线cf与中心轴线of一致的状态被配置在供纸位置hf。
[0254]
例如,在根据操作部101的操作而生成供纸开始信号时,拾取辊311、供纸辊312、分离辊313被驱动,朝向打印部105的片材st的供纸开始。
[0255]
在片材st的供纸结束时,托盘15上升,片材st的下方的片材s依次上升到供纸位置hf,供纸继续进行。
[0256]
被供纸于打印部105的片材st,在打印部105中被形成图像并进行图像处理后被排纸。
[0257]
在这样的供纸动作中,第一矫正部件40对以从下方接近第一按压部431的方式依次上升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a向从片材s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横向即x轴正方向进行按压,使形成上层部l、lf。
[0258]
以上对与第一矫正部件40相关的供纸动作进行了说明。在片材s中的外周部bb、bd,在第二矫正部件41和平面部181之间进行大致相同的动作。
[0259]
第二矫正部件41对以从下方接近第一按压部431的方式依次上升的片材摞b的外周部bd向从片材s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横向即y轴负方向进行按压,形成上层部l、lf。第二矫正部件41所形成的上层部lf,外周部ba与第二引导部件18的平面部181抵接。
[0260]
片材s通过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在相互交叉的两个方向上与平面部191、181抵接,所以在上升到供纸位置hf之前,短边sc、长边sb分别与平面部191、181抵接、且xy平面内的姿态被矫正。
[0261]
第二矫正部件41被设置于比第一矫正部件40靠近托盘15的位置,所以先于短边sa与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抵接,片材st的长边sd与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一按压部431抵接。同样地,先于上层部l被夹在第一矫正部件40和平面部191之间而形成上层部lf,上层部l被夹在第二矫正部件41和平面部181之间而形成上层部lf。
[0262]
下面对于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被组合而得的作用,在如图8所示的hbb大于hba、hbb为hca以上的例子中进行说明。
[0263]
图11-1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动作的俯视观察时的示意图。
[0264]
图11示意地表示上升开始前的片材摞b的配置例。
[0265]
在本配置例中,在俯视观察时,外周部bb以不与平面部181平行的状态远离平面部181。在俯视观察时,外周部bd以不与平面部191平行的状态远离平面部191。
[0266]
外周部bb的中心轴线c比中心轴线of靠x轴负方向,向随着沿y轴负方向行进而朝向x轴正方向的方向倾斜。中心轴线c相对于中心轴线of的倾斜角的大小,从中心轴线of沿图示逆时针方向测量为aa。
[0267]
在托盘15开始上升时,片材摞b的外周部bd与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一按压部431抵接。此时,外周部ba和第一矫正部件40不相互抵接。
[0268]
另外,在托盘15上升时,如图12所示,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一按压部431、第二按压部433依次与外周部bd抵接。
[0269]
在外周部bc与第一按压部431抵接的期间,上层部l被第一按压部431沿y轴负方向按压,沿y轴负方向移动。
[0270]
在外周部bd与第二按压部433抵接的期间,从第二按压部433向外周部bd作用按压
力,形成被夹在平面部181和第二按压部433之间的上层部lf。上层部lf的外周部bb通过第二按压部433沿y轴负方向被按压,所以外周部bb追随与第二矫正部件41对置的平面部181,相对于中心轴线of的倾斜角从aa减小为ab。
[0271]
外周部bb在与第二矫正部件41对置的部位被按压于平面部181,在沿x轴正方向远离第二矫正部件41的部位接近平面部181。
[0272]
另外,在托盘15上升时,在第二矫正部件41的第二按压部433按压外周部bd的状态下,外周部ba依次与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第二按压部433抵接。
[0273]
如参照图9、10说明的那样,在外周部ba与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一按压部431抵接的期间,上层部l被第一按压部431沿x轴正方向按压,沿x轴正方向移动。
[0274]
在外周部ba与第一矫正部件40的第二按压部433抵接的期间,形成被夹在平面部191和第二按压部433之间的上层部lf。
[0275]
第一矫正部件40在y轴方向上被配置于外周部ba的中间部,所以能够在片材s的短边方向上平衡良好地按压上层部lf。上层部lf的外周部bd大致整体地被按压于平面部191。外周部bd的位置沿着平面部191被矫正,所以倾斜角ab也被矫正。
[0276]
如图13所示,上层部lf的外周部bb整体被按压于平面部181,上层部lf的外周部bc整体被按压于平面部191。上层部lf的中心轴线cf与中心轴线of一致。
[0277]
这样,使包括片材st的片材摞b的上层部lf的位置与通过平面部181、191进行供纸的基准位置一致。
[0278]
虽然比上层部lf靠下方的片材摞b偏离供纸的基准位置,但是随着片材s的供纸进行,由下方的片材s形成相同的上层部lf,并在供纸开始之前使各片材s与供纸的基准位置一致,。
[027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矫正部件41比第一矫正部件40靠近托盘15,所以随着托盘15的上升,被按压于第二矫正部件41的片材摞b的上层部l先被按压于平面部181。然后,片材摞b的上层部l被按压于第一矫正部件40,再被按压于平面部191。
[0280]
平面部181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平面部191的y轴方向的宽度宽,所以与片材s先被按压于平面部191的情况相比,片材s的姿态被更可靠地矫正。
[0281]
片材s通过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在供纸位置hf与供纸的基准位置一致,由此进行了供纸性能能够改善多少的实验。
[0282]
在本实验中,将被装载有a4尺寸的片材s的片材摞b收纳于片材输送装置1,测定供纸时的片材s的短边sc的倾斜的偏差,作为输送方向f上的短边sc的后端点的x轴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前端点的x轴方向的位置的偏差。短边sc的前端点是指由短边sc和长边sb形成的夹角的顶点。短边sc的后端点是指由短边sc和长边sd形成的夹角的顶点。在把平面部191作为基准,分别用xf、xr表示短边sc的前端点及后端点的x轴方向的位置时,(xr-xf)是表示后端点相对于前端点的横向偏移的后端横向偏移量。
[0283]
短边sc相对于平面部191的倾斜用tan-1
{(xr-xf)/wc}表示。这里,wc表示sc的长度,在片材s是a4尺寸的情况下为210mm。短边sc的倾斜表示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侧端的歪斜量。
[0284]
在本实验中,施力部件44的按压力在施力部件44被压缩0.5mm时为1n,以便使片材s不产生损伤。上层部l的厚度t(参照图10)为1.5mm。
[0285]
对片材s进行供纸180张,测定供纸时的后端横向偏移量,求出后端横向偏移量的标准偏差σ。在把
±
3σ定义为后端横向偏移量的偏差时,后端横向偏移量的偏差为
±
0.98mm。把后端偏移量的偏差换算为短边sc的倾斜的偏差时,为
±
0.27度。
[0286]
为了进行比较,在不具有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的比较例的片材输送装置中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后端横向偏移量的偏差为
±
1.16mm。短边sc的倾斜的偏差为
±
0.32度。
[0287]
在具有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的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1中,输送方向的片材s的侧端的倾斜即歪斜的偏差改善了约15.5%。
[0288]
通过以短边sc被按压于平面部191的状态进行供纸,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s的歪斜减小。后端横向偏移量的偏差减小,与片材s的x轴方向的平均横向偏移量减小相当。
[028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1中,由于具有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所以在被装载于托盘15的片材摞b的各片材s到达供纸位置hf之前,片材s的位置及姿态沿着输送方向f的供纸的基准位置即平面部181、和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的供纸的基准位置即平面部191被矫正。
[0290]
以此状态被供纸的片材s在供纸时的横向偏移和歪斜减小,所以供纸后的打印部105中的输送性能提高。在通过图像处理装置100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图像的横向偏移、歪斜被抑制,画质提高。
[0291]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的实施方式,片材输送装置具有矫正部件,该矫正部件随着托盘上的片材摞在厚度方向上相对接近,从外侧按压片材摞的外周部的上层部,矫正与厚度方向交叉并且从片材摞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横向上的上层部的位置,所以能够提供抑制供纸时的片材的姿态的偏差的片材输送装置。
[0292]
下面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293]
对于矫正部件的第一变形例,以与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0294]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能够使用的矫正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0295]
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矫正部件50具有主体部53,替代第一矫正部件40的主体部43。
[0296]
主体部53具有第一按压部531,替代主体部43的第一按压部431,除此以外与主体部43相同。
[0297]
第一按压部531从第一卡止部432朝向第二按压部433依次具有倾斜部532和弯曲部533。
[0298]
倾斜部532与第一按压部431相同,是从第一卡止部432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朝向第二按压部433而与第一按压部431相同地倾斜的平板部。
[0299]
弯曲部533从倾斜部532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朝向z轴正方向,从y轴正方向观察呈円弧状弯曲。
[0300]
弯曲部533与倾斜部532及第二按压部433分别无阶梯差地平滑地连接。
[0301]
矫正部件50能够替代实施方式的第一矫正部件40及第二矫正部件41中的至少一方而使用。
[0302]
根据本变形例的矫正部件50,第一按压部531的倾斜在弯曲部533中,从倾斜部532
的倾斜朝向z轴正方向连续地逐渐变化,所以随着片材摞b上升,能够更顺畅地横向按压片材摞b的外周部。
[0303]
根据矫正部件50,能够比实施方式更顺畅地使片材摞b从第一按压部531移动到第二按压部433,针对片材s的损伤抑制效果提高。
[0304]
对于矫正部件的第二变形例,以与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0305]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能够使用的矫正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0306]
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矫正部件60具有主体部63,替代第一矫正部件40的主体部43。
[0307]
主体部63具有第一按压部631,替代主体部43的第一按压部431,除此以外与主体部43相同。
[0308]
第一按压部631从第一卡止部432朝向第二按压部433依次具有第一倾斜部632和第二倾斜部633。
[0309]
第一倾斜部632与第一按压部431相同,是从第一卡止部432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朝向第二按压部433与第一按压部431相同地倾斜的平板部。
[0310]
第二倾斜部633从第一倾斜部632的z轴正方向的端部朝向第二按压部433的z轴负方向的端部,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比第一倾斜部632平缓地倾斜。例如,在第一倾斜部632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角为锐角θ、第二倾斜部633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角为锐角φ时,锐角φ的大小小于锐角θ的大小。
[0311]
第二倾斜部633与第一倾斜部632及第二按压部433分别无阶梯差地平滑地连接。
[0312]
根据本变形例的矫正部件60,第一按压部631相对于yz平面的倾斜,在第一倾斜部632、第二倾斜部633中分别呈两个阶段变化地靠近z轴正方向,所以随着片材摞b上升,能够更顺畅地横向按压片材摞b的外周部。
[0313]
根据矫正部件60,能够比实施方式更顺畅地使片材摞b从第一按压部631移动到第二按压部433,针对片材s的损伤抑制效果提高。
[031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的z轴方向的位置在支承部件16、17中分别被固定,通过升降机构30,托盘15朝向第一矫正部件40和第二矫正部件41靠近。
[0315]
但是,矫正部件和托盘只要能够以在片材的厚度方向上相对接近的方式进行相对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托盘静止,矫正部件朝向托盘移动,还可以是,托盘和矫正部件双方移动并相互靠近。为了将片材摞的最上面的片材保持在输送位置,还可以具有使托盘和矫正部件双方移动的移动机构。
[0316]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矫正部件与包括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的主体部和施力部件是不同的部件。但是,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及施力部件也可以被一体化。例如,作为施力部件,还可以在第二按压部设置有从对片材摞的按压没有妨碍的部位朝向支承部件延伸的板簧部。作为对按压没有妨碍的部位,例如可以举出实施方式中的侧板部435、436及上表面部437的一部分、第二按压部433的x轴负方向的表面等。
[031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矫正部件的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一起平行移动,并且维持移动中的第一按压部的倾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按压部只要倾斜方向变
化不大,则也可以因来自片材摞的反作用力而变形,由此倾斜变化。
[031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矫正部件的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一起平行移动,并且维持移动中的第一按压部的倾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按压部的下端部也可以以不沿第二按压部的移动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或者固定于支承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按压部的倾斜也可以根据来自片材摞的反作用力而变化。
[0319]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矫正部件比第一矫正部件靠近托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第一矫正部件沿横向中与输送方向交叉的第一横向按压片材摞的外周部,第二矫正部件沿横向中与输送方向相同方向的第二横向按压片材摞的外周部。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矫正部件40的主体部43和第二矫正部件41的主体部43是彼此相同的形状,所以第二矫正部件41中的第二按压部433及第一按压部431都位于比第一矫正部件40中的第二按压部433及第一按压部431靠近托盘15的位置。
[0320]
但是,只要第一矫正部件及第二矫正部件在供纸位置中沿第一横向及第二横向按压片材摞,则第一矫正部件和第二矫正部件既可以配置为相同的高度,也可以是第一矫正部件更接近托盘。
[032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矫正部件及第二矫正部件分别各设置一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矫正部件及第二矫正部件至少一方被设置两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矫正较大尺寸的片材s的位置。
[032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矫正部件及第二矫正部件分别各设置一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矫正部件及第二矫正部件中的一方被省略。
[0323]
例如,当在装载片材摞时,能够将输送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一方的外周部按压于引导部件进行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不易按压于引导部件的方向设置有按压片材摞的外周部的矫正部件。
[032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片材摞的尺寸为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宽方向的长度比输送方向的宽度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片材输送装置也可以从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横宽方向的长度为输送方向的宽度以下的片材摞中供给片材。
[032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图像处理装置为复合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图像处理装置不限定于复合机。例如,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
[0326]
另外,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也可以连接图像处理装置以外的片材处理装置进行使用。例如,作为能够使用实施方式的片材输送装置的片材处理装置,可以举出原稿输送装置等。
[0327]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