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及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23617发布日期:2022-04-13 13:5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及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讲的是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及升降立柱。


背景技术:

2.升降立柱被广泛应用于电动升降桌、电动升降平台、电动升降床等智能办公设备、家具以及应用于医疗设备等领域。现有技术的升降立柱其结构一般包括相互嵌套且可相对移动伸缩的内管和外管,内管的上端与驱动机构的外壳连接,外管的下端与地面接触;内管内设置有线性传动总成,该线性传动总成一般是由丝杠、丝管和传动螺母组成,丝杠转动带动传动螺母沿丝杠长度方向移动以驱动升降立柱升降。升降立柱有正装升降立柱和倒装升降立柱,正装升降立柱一般是升降立柱的管件在展开状态管件横截面呈上小下大,倒装升降立柱则正好相反;以现有技术的三节的线性传动总成为例,该三节线性传动总成包括驱动内丝杆、套设在内丝杆上的外丝杆,内丝杆和外丝杆周向限位同步转动且可轴向相对移动,内丝杆和外丝杆上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当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转动趋势被升降立柱的腿管阻止时,第一螺母与内丝杆间以及第二螺母与外丝杆间均发生相对位移;该结构的线性传动总成在收缩至最短高度时,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分别处于内丝杆和外丝杆的上端。若想将该结构的线性传动总成用于正装升降立柱,则需要将丝杆倒置,且需要借助支撑套管将第一螺母连接至腿管下端。其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组装较为麻烦,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生产成本较低的线性传动总成。
4.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线性传动总成:它包括
5.与驱动机构传动连接的传动套管;
6.套设在传动套管外的丝管,其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的丝管与传动套管同步旋转且丝管可沿传动套管轴向滑动产生位移;所述的丝管上螺纹连接有传动螺母,且传动螺母周向旋转被限制时,传动螺母相对于丝管可轴向移动产生位移;
7.固定螺母,同轴连接在丝管上,随丝管同步转动,且固定螺母内螺纹的螺旋方向与丝管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
8.丝杠,其一端设置在丝管内,且所述丝杠的外螺纹与固定螺母的内螺纹螺旋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传动套管的外侧壁上设有多条沿其周向分布且沿其轴向延伸的径向凸块;所述丝管的内周壁上设有与径向凸块相配滑动插接的滑槽。
10.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螺母靠近驱动机构的一端插接在丝管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内孔中,且固定螺母的外侧壁与丝管的内壁紧配合。
11.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螺母的中心孔内壁与丝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传动套管运动的运动间隙。
12.作为优选,所述的传动套管通过联轴器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13.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螺母靠近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凸筋,所述凸筋的外侧壁与丝管的内壁紧配合;所述的丝管上径向设有连接孔,所述的连接孔内连接有自由端可卡入固定螺母相邻凸筋之间空隙的连接柱。
14.作为优选,所述丝杠的外端设有环形台阶,且环形台阶的周向分布有多个限位齿牙。
15.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6.1、该线性传动总成采用丝杠倒置,且将固定螺母直接与丝管连接,使固定螺母与丝管可同步旋转,而且将固定螺母内螺纹的螺旋方向与丝管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这样驱动机构驱动传动套管转动使线性传动总成展开时,因传动螺母和丝杠的周向旋转被限制,传动螺母向靠近驱动机构的一侧运动而丝杠向远离驱动机构的一侧运动,从而使线性传动总成展开;线性传动总成收缩的动作与上述运动相反。由于线性传动总成收缩至最短高度时,传动螺母位于丝管的下端,因此其适合安装于正装的升降立柱;如果将该线性传动总成应用在正装的升降立柱上时,无需如现有技术的线性传动总成将固定螺母通过支撑座连接于腿管或立管的下端,而且与现有技术具有倒装丝杠的线性传动总成的升降立柱相比节省了升降立柱的中间立管,从而使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
17.2、传动套管外侧壁上径向凸块与丝管内壁上的滑槽的配合,使丝管可随传动套管同步转动且可相对滑动,其结构稳定性好;固定螺母通过插接进丝管的内孔与丝管直接固定,这样与现有技术的线性传动总成相比,节省了支撑座以及设置在支撑座内的轴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插接进丝管内的固定螺母在固定螺母的中心孔内壁与丝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传动套管运动的运动间隙,这样使该线性传动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传动的平稳性好。固定螺母插入丝管一端的外侧壁上的凸筋的设置以及丝管上连接柱的设置使丝管与固定螺母的连接更加牢固、稳定。
18.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升降立柱,它包括驱动机构、由内向外依次套装且可相对滑动的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以及设置在第一立管内孔中的线性传动总成,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采用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所述第一立管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与传动螺母连接,第二立管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与丝杠外端连接。
19.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升降立柱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该升降立柱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从而使该升降立柱可节约一个中间立管,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结构简单、组装更方便。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在图2中的a部放大图。
25.如图所示:
26.1、传动套管,100、径向凸块,2、丝管,200、滑槽,201、连接孔,3、传动螺母,4、固定螺母,400、凸筋,5、丝杠,500、环形台阶,501、限位齿牙,6、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参见图1~图5所示;
29.本发明一种线性传动总成,安装在升降立柱内,用于带动升降立柱的内、外管相对伸缩,其结构包括与升降立柱的驱动机构传动连接的传动套管1,本实施例中,传动套管1通过联轴器6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该传动套管1的外侧壁上设有多条沿其周向分布且沿其轴向延伸的径向凸块100,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径向凸块100也可以是径向凹槽,或者是在传动套管1的外侧壁上同轴连接有花键等;套设在传动套管1外的丝管2,其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丝管2的内周壁上设有与径向凸块100相配滑动插接的滑槽200,在其他实施例中,该丝管2的内周壁上也可以设置与传动套管1的外侧壁上径向凹槽相配插接的凸起,或者是与传动套管1的外侧壁上花键相配合的键槽等。丝管2与传动套管1同步旋转且丝管2可沿传动套管1轴向滑动产生位移;丝管2上螺纹连接有传动螺母3,且传动螺母3周向旋转被限制时,传动螺母3相对于丝管2可轴向移动产生位移;固定螺母4,同轴连接在丝管2上,随丝管2同步转动,且固定螺母4内螺纹的螺旋方向与丝管2外螺纹的螺旋方向相反;丝杠5,其一端设置在丝管2内,且所述丝杠5的外螺纹与固定螺母4的内螺纹螺旋连接,且丝杠5周向旋转被限制时,丝杠5相对于丝管2可轴向移动产生位移。该传动螺母3的外侧壁轮廓为四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圆形;丝杠5的伸出端或者外端设有环形台阶500,且环形台阶500的周向分布有多个限位齿牙501,该限位齿牙501用于与升降立柱底部的连接板连接,防止丝杠5转动,使丝杠5的周向旋转被限制。
30.驱动机构驱动传动套管1转动使线性传动总成展开时,因传动螺母3和丝杠5的周向旋转被限制,传动螺母3向靠近驱动机构的一侧运动而丝杠5向远离驱动机构的一侧运动,从而使线性传动总成展开;线性传动总成收缩的动作与上述运动相反。由于线性传动总成收缩至最短高度时,传动螺母3位于丝管2的下端,因此其适合安装于正装的升降立柱;如果将该线性传动总成应用在正装的升降立柱上时,无需如现有技术的线性传动总成将固定螺母4通过支撑座连接于腿管或立管的下端,而且与现有技术具有倒装丝杠5的线性传动总成的升降立柱相比节省了升降立柱的中间立管,从而使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
31.参见图2和图5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固定螺母4靠近驱动机构的一端插接在丝管2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内孔中,且固定螺母4的外侧壁与丝管2的内壁紧配合。具体地,所述固定螺母4靠近驱动机构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分布的凸筋400,所述凸筋400的外侧壁与丝管2的内壁紧配合;所述的丝管2上径向设有连接孔201,所述的连接孔201内连接有自由端可卡入固定螺母4相邻凸筋400之间空隙的连接柱。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母4的插入端与丝管2的内孔为铆接紧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焊接、螺纹连接等。所述的连接孔201为螺纹孔,所述的连接柱为连接螺丝,连接螺丝的自由端卡入固定螺母4相邻凸筋400之间空隙,从而进一步防止固定螺母4发生松脱或转动,连接牢固性好。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母4的中心孔内壁与丝管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传动套管
1运动的运动间隙;这样使该线性传动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传动的平稳性好。
3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升降立柱,它包括驱动机构、由内向外依次套装且可相对滑动的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以及设置在第一立管内孔中的线性传动总成,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采用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所述第一立管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与传动螺母3连接,第二立管远离驱动机构的一端与丝杠5外端连接。该升降立柱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线性传动总成,从而使该升降立柱可节约一个中间立管,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结构简单、组装更方便。该驱动机构可以为驱动电机,也可以为手动的驱动摇柄。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