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6973发布日期:2021-10-24 08:2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工人重复枯燥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络筒工序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环节,具有较高的人工成本,一台络筒机需要配备3

5名插纱工人才能完成日常生产,插纱工人每天重复拿取纱筒、抽取线头、放入纱库的机械动作,而络筒车间普遍存在噪音污染大、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短小纤维,工作环境威胁工人健康。因此,对络筒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改善工人工作环境、降低纺织厂用工压力迫在眉睫。
3.在投料设备中,对物料进行初步整理的上料装置是保证物料平稳、顺畅的输送的第一步,因此,如何设计上料装置以平稳、顺畅地输送物料的同时起到稳定的限流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上料装置,该上料装置可以达到平稳、顺畅地输送物料并限流的技术效果。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
6.具有上料腔的上料壳体;
7.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上料壳体的底部,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上料腔内的至少两个上料部,所述至少两个上料部沿物料输送方向依次排布;
8.其中,所述上料部可在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腔包括相对设置的进料端与出料端;
10.所述至少两个上料部沿所述进料端指向所述出料端的方向依次排布。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具有允许物料自所述进料端移动至所述出料端的上料模式,以及阻止所述物料自所述进料端移动至所述出料端的停止上料模式;
12.当所述上料装置处于所述上料模式时,沿所述进料端指向所述出料端的方向,所述至少两个上料部形成呈下降趋势的阶梯结构;
13.当所述上料装置处于所述停止上料模式时,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上料部中,靠近所述进料端的所述上料部低于靠近所述出料端的上料部,以阻挡物料前移。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机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出料端处的物料的数量,所述上料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上升或下降。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上料机构上的物料的数量,以控制输送至所述进料端的物料的数量保持在预设值。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至少两组所述第二检测机构在由所述进料端指向所述出料端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部具有用于承载物料的支承面;
18.沿所述进料端指向所述出料端的方向,所述支承面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延伸。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相邻所述出料端的所述上料部的所述支承面被构造为相对物料输送方向向下延伸的弧形面。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相邻所述出料端的所述上料部相对所述上料腔固定设置。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机构还包括安装底座及升降驱动件;
22.所述安装底座设于所述上料壳体的下方,所述升降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底座朝向所述上料壳体的一侧,所述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上料部以驱动所述上料部在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
23.上述上料装置,通过可相对升降的上料部改变两个上料部的相对高度,当位于物料输送方向的上游的上料部的高度高于位于下游的上料部的高度时,物料可沿上料部正常输送,当位于物料输送方向的上游的上料部的高度低于位于下游的上料部的高度时,物料在下游的上料部的阻挡下无法继续移动,从而可根据需要允许或阻止物料由上料腔的进料端移动至出料端,进而实现了物料的自动限流输送,有效避免了物料堆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料装置与其下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所述上料装置的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100、上料装置;20、上料壳体;21、壳体底壁;22、壳体左侧壁;23、壳体右侧壁;24、壳体前壁;25、上料腔;40、上料机构;41、上料部;43、安装底座;45、升降驱动件;60、第一检测机构;61、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3、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70、第二检测机构;71、光电接近开关;73、接收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上料装置与其下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上料装置的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100,用于将从上游工位获得的物料依次输送至下游装置。具体在下列的实施例中,该上料装置100应用于纺织行业中的络筒工序中,上料装置100的一侧设有用于将料筒从下至上逐个提升的提升装置200。
37.如图1至图3所示,上料装置100包括上料壳体20及上料机构40,上料壳体20用于将容置物料,并由上料机构40输送至下游。
38.定义上料壳体20远离提升装置200的一端(即图1中的左侧)为上料壳体20的前端,上料壳体20靠近提升装置200的一端(即图1中的右侧)为上料壳体20的后端,图1中的上料壳体20远离屏幕的一侧为上料壳体20的右侧,图1中的上料壳体20靠近屏幕的一侧为上料壳体20的左侧。
39.具体地,上料壳体20具有上料腔25,上料壳体20包括壳体底壁21、壳体前壁24、壳体左侧壁22以及壳体右侧壁23。壳体底壁21沿第一方向自上料壳体20的前端至上料壳体20的后端倾斜向下延伸。壳体左侧壁22与壳体右侧壁2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且平行设置于壳体底壁21的左右两侧,壳体前壁24设于壳体底壁21在第一方向上高度较高的前端,并连接于壳体左侧壁22和壳体右侧壁23之间。如此,壳体底壁21、壳体左侧壁22、壳体前壁24以及壳体右侧壁23共同界定形成用于储存物料的上料腔25,壳体底壁21沿第三方向贯穿开设有连通上料腔25与外界环境的连接槽。
40.其中,第一方向为图1中的x方向,第二方向为图1中的y方向,第三方向为图1中的z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均平行于水平面,第三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且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41.进一步地,上料腔25设有壳体前壁24的一端为进料端,上料腔25远离壳体前壁24的一端为出料端,壳体右侧壁23靠近壳体前壁24的一端开设有空槽以连接上游工位,上料腔25与壳体前壁24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一侧设有提升装置200。如此,上料腔25的进料端与出料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上料装置100可承接上游工位输送的物料,然后将物料有序地输送至下游的提升装置200,从而实现物料的输送。
42.上料机构40位于上料壳体20的正下方,上料机构40包括安装底座43、至少两个升降驱动件45以及至少两个上料部41。安装底座43设于壳体底壁21的连接槽的正下方,升降驱动件45安装于安装底座43朝向上料壳体20的一侧,且至少两个升降驱动件45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至少部分上料部41对应安装于升降驱动件45朝向上料壳体20的一端,至少两个上料部41沿物料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升降驱动件45可驱动上料部41在竖直方向作升降运动。具体地,上料部41沿第一方向自上料壳体20的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依次排布。
43.如此,上料部41通过壳体底壁21上开设的连接槽伸入上料腔25,至少两个上料部41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升降驱动件45可驱动至少部分上料部41在第三方向上升降,以使每相邻两个上料部41可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升降以改变两者之间的高度差,从而允许或阻止物料在上料腔25内移动,进而实现了物料的自动限流输送,有效避免了物料堆积,提高了生产效率。
44.具体地,上料装置100具有允许物料自进料端移动至出料端的上料模式和阻止物料自进料端移动至出料端的的停止上料模式,上料装置100可选择地在上料模式和停止上料模式之间切换,从而在控制物料顺利上料的同时限制物料的上料速度,避免物料在上料腔25的出料端堆积。
45.当上料装置100处于上料模式时,在由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上,至少两个上料部41形成呈下降趋势的阶梯结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沿上料面从进料端移动至出料端。
46.当上料装置100处于停止上料模式时,在至少两个相邻的上料部41中,靠近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上料部41相对一水平面的高度低于靠近出料端的上料部41相对同一水平面的高度,因此物料被靠近上料腔25的出料端的上料部41阻挡而无法沿第一方向朝出料端移动,从而停止物料的输送。
47.进一步地,上料部41具有用于承载物料并连通上料腔25的支承面,沿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支承面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延伸,因此支承面上的物料可在重力作用下沿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逐渐滚落。
48.具体在一实施例中,上料机构40包括两个上料部41,两个上料部41沿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排列,两个上料部41的支承面均为沿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的光滑平面,从而使物料顺畅沿支承面地移动。
49.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上料装置100处于上料模式时,靠近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上料部41的高度高于另一个上料部41的高度,因此物料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自上料腔25的进料端移动至上料腔25的出料端。
50.当上料装置100处于停止上料模式时,靠近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上料部41的高度低于另一个上料部41的高度,因此位于靠近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上料部41上的物料被另一个上料部41的侧壁阻挡而无法继续移动,从而停止物料的输送。
5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料机构40包括三个上料部41,最相邻出料端的上料部41相对上料腔25固定设置,且该上料部41的支承面被构造为相对物料输送方向向下延伸的弧形面,其余上料部41的支承面则为相对物料输送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光滑平面。如此,呈弧形面的支承面能够使物料能够更加高效地调整姿态而使自身的中心轴线平行于第二方向,从而节约因为调整物料姿态而耽误的时间。
52.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上料装置100处于上料模式时,三个上料部41沿上料腔25的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的高度逐渐降低,因此物料沿第一方向自上料腔25的进料端移动至上料腔25的出料端。
53.当上料装置处于停止上料模式时,三个上料部41沿上料腔25的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的高度逐渐升高,因此位于靠近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物料无法继续移动至下一个上料部41,从而停止物料的输送。
54.可以理解,上料部41的数量不限,从而可更加精确地调节物料的输送过程。上料部41的呈弧形面的支承面的形状优选为圆弧面,还可根据需要设置为曲面、连续可求导式弧形,也可设置为带有棱角的多面形等不同形状。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控制上料部41的升降,上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检测机构60,第一检测机构60安装于上料腔25的腔壁,第一检测机构60用于检测出料端中的物料的数量,上料部41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检测机构60的检测结果上升或下降。
56.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机构60位于上料腔25的出料端,包括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1及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1安装于壳体左侧壁22或壳体右侧壁23两者中的一者,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安装于壳体左侧壁22或壳体右侧壁23两者中的另一者,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1及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均沿第三方向纵长延伸,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1和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光栅传感器发射单元61可向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发射光线。
57.当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接收到光线时,表明上料腔25的出料端的物料低于阈值,因此上料装置100处于上料模式,靠近上料腔25的出料端的上料部41的高度相对其余上料部41的高度下降,直至上料部41在沿上料腔25的进料端指向出料端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下降而形成阶梯结构,因此物料从沿着上料面移动至出料端。
58.当光栅传感器接收单元63未接收到光线时,表明上料腔25的出料端的物料超过阈值,因此上料装置100处于停止上料模式,靠近上料腔25的出料端的上料部41高度相对其余上料部41的高度上升,此时在至少两个相邻的上料部41中,靠近进料端的上料部41的高度低于靠近进料端的上料部41的高度,因此物料被靠近出料端的上料部41阻挡而无法移动,从而停止物料的输送而避免物料堵塞在出料端。
5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避免上料腔25中发生物料堆积,上料装置100还包括至少两组第二检测机构70,至少两组第二检测机构70安装于上料腔25的腔壁并位于上料腔25远离出料端的一端,且至少两组第二检测机构70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布,第二检测机构70用于检测上料部41上的物料的数量,从而控制上游工位的物料输送速度,进而控制输送
至进料端的物料的数量保持在预设值,该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可根据需要设置。
60.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料装置100还包括两组第二检测机构70,每组第二检测机构70与一个上料部41对应设置,从而检测每个上料部41上是否存在物料。每组第二检测机构70包括一个光电接近开关71及一个接收板73,光电接近开关71安装于壳体左侧壁22,接收板73安装于壳体右侧壁23,光电接近开关71与接收板7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光电接近开关71可向接收板73发射光线。
61.当任意一个接收板73接收到其对应的光电接近开关71发送的光线时,表明上料腔25中的物料较少,因此上游工位输送物料至上料腔25中。当所有接收板73均未接收到光电接近开关71发送光线时,表明上料腔25中的物料较多,因此上游工位停止输送物料至上料腔25中,从而使进入上料腔25的进料端的物料保持在预设值,避免物料过多而堆积,同时也避免物料过少而影响上料效率。
62.上述上料装置100,可与上游工序配合,通过可升降的上料部41实现物料的平稳、有序输送。而且,上料部41在输送物料的同时可高效地调整物料的姿势,从而便于下游工序的物料输送,有效提高了输送效率。
6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