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翻转装置及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23371发布日期:2021-11-03 16:4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翻转装置及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动力翻转装置及包括其的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对工件进行多工序加工时,需要借助传输系统实现工件在各工序之间的传输;而当相邻两个工序中,当前工序的出料导轨上的工件100基准面朝上(a面朝上),而后工序所需要将工件100的基准面朝下导入时(b面朝上),通常需要作业者手动翻转工件,以实现基准面的翻转,具体参阅附图1所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翻转装置,其能够自动实现工件传输过程中的翻转,且无需借助动力装置。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无动力翻转装置的传输系统。
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无动力翻转装置,其包括:
6.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中间限定形成有通道;
7.过渡板,其设于所述通道内并与所述安装架转动相连,所述过渡板的前端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当所述过渡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过渡板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以及
8.缓冲板,其设于所述通道内且间隔位于所述过渡板的前侧,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安装架转动相连,所述缓冲板的转动轴线低于所述过渡板的转动轴线,当所述缓冲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缓冲板呈竖直状或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板上位于其转动位置的后侧部分重于位于其前侧部分的重量,和/或
10.所述缓冲板上位于其转动位置的后侧部分重于位于其前侧部分的重量。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板上位于其转动位置的后侧部分设有第一配重件,和/或
12.所述缓冲板上位于其转动位置的后侧部分设有第二配重件。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板与所述安装架之间连接有弹性件,和/或
14.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安装架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板包括:
16.第一框格,所述限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格上;以及
17.若干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传动辊,所述第一传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格内;和或
18.所述缓冲板包括:
19.第二框格;以及
20.若干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传动辊,所述第二传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框
格内。
21.一种传输系统,其包括:
22.第一导轨,其具有第一传输面;
23.第二导轨,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前侧,所述第二导轨具有第二传输面,所述第二传输面的上料端对应并低于所述第一传输面的下料端;以及
24.如上述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动力翻转装置,其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之间,所述安装架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及所述第二导轨,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传输面及所述第二传输面,所述第一传输面、所述过渡板、所述缓冲板、所述第二传输面依次布置,当所述过渡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过渡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一传输面的下料端相接。
2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过渡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过渡板的后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导轨上。
2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轨上位于所述第一传输面的下料端的下方位置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过渡板的后端的向前翻转角度的第一限位结构;和/或
27.所述第二导轨上位于所述第二传输面的上料端的下方位置设有第二限位结构,当所述缓冲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缓冲板的后端相抵靠。
2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柱及第一限位螺钉,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底部,所述第一限位螺钉螺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柱上,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螺钉限制所述过渡板的后端的向前翻转角度;和/或
29.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柱及第二限位螺钉,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的底部,所述第二限位螺钉螺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柱上,当所述缓冲板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螺钉的后端与所述缓冲板的后端相抵靠。
3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轨上位于所述第二传输面的前端位置设有缓冲块。
3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面从其上料端至其下料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32.本技术的无动力翻转装置及包括其的传输系统,在两个从后至前间隔布置的导轨中,分别设有第一传输面及第二传输面,第二传输面的上料端较第一传输面的下料端位置较低,且两传输面之间从后至前依次设有过渡板及缓冲板,过渡板及缓冲板均转动连接于一安装架,且缓冲板的转动轴线低于过渡板的转动轴线,在自然状态下,过渡板的后端与第一传输面保持相接;当工件从第一传输面向前传输时,首先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滑动至过渡板上,并带动过渡板转动,此时限位部能够防止工件从过渡板上向下滑落,当过渡板翻转一定角度后工件从过渡板上传递至缓冲板,从而带动缓冲板转动,直至缓冲板与第二传输面的上料端相接,此时工件实现翻转;本技术中的翻转装置无需采用动力装置,而是利用工件的势能实现自动翻转,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33.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
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是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34.图1是现有技术中用于翻转工件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的传输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36.图3是图2中传输系统中的关于无动力翻转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37.图4是图2中的传输系统当工件从第一导轨传输至过渡板上时的示意图;
38.图5是当图4中的工件传输至缓冲板上时的示意图;
39.图6是当图5中的工件从缓冲板传输至第二导轨上时的示意图。
40.图中,100、工件;
41.10、无动力翻转装置;11、安装架;111、通道;12、过渡板;121、限位部;122、第一配重件;123、第一框格;124、第一传动辊;125、第一转轴;13、缓冲板;131、第二框格;132、第二传动辊;133、第二转轴;134、第二配重件;
42.20、第一导轨;21、第一传输面;22、第一限位结构;23、第一延伸板;
43.30、第二导轨;31、第二传输面;32、第二限位结构;321、第二限位柱;322、第二限位螺钉;33、缓冲块;34、第二延伸板;
44.40、第三导轨;41、第三传输面。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6.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47.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48.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
49.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50.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51.如图2-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系统,其包括从后至前间隔设置的第一导轨20及第二导轨30;第一导轨20具有第一传输面21,第二导轨30具有第二传输面31,且第二传输面31的上料端对应于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并低于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在第一导轨20和第二导轨30之间还设有无动力翻转装置10,无动力翻转装置10包括:安装架11、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安装架11连接第一导轨20及第二导轨30,安装架11的中间限定形成有连通第一传输面21及第二传输面31的通道111,过渡板12设于通道111内并通过其上的第一转轴125与安装架11转动相连,过渡板12的前端设有向上延伸的限位部121,当过渡
板12处于自然状态时(具体如图3及图6所示),过渡板12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且过渡板12的后端与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相接,缓冲板13设于通道111内且间隔位于过渡板12的前侧,缓冲板13通过其上的第二转轴133与安装架11转动相连,缓冲板13的转动轴线低于过渡板12的转动轴线,也即第二转轴133位于第一转轴125的下方位置,当缓冲板13处于自然状态时(如图3及图4所示),缓冲板13呈竖直状或者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
5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轨20及第二导轨30通常对应于相邻两个工序位置,且这两个工序位置对于工件100的基准面的要求相反;工件100的翻转过程参阅附图4-图6所示,当工件100从第一传输面21向前传输时,首先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滑动至过渡板12上,并带动过渡板12转动,限位部121能够防止工件100转动过程中从过渡板12上滑落,具体如图4所示,当过渡板12翻转一定角度后工件100从过渡板12上脱离并接触缓冲板13,如图5所示,此时带动缓冲板13转动,直至缓冲板13与第二传输面31的上料端相接,此时工件100实现翻转并在第二传输面31上继续向前传输,如图6所示;本技术中的翻转装置无需采用额外的动力机构,而是通过巧妙设置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以及其相对位置关系,能够利用工件100自身势能实现自动翻转,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53.示例性地,安装架11与第一导轨20及第二导轨30采用一体成型。
54.本实施中,当工件100脱离过渡板12时,为了使得过渡板12能够自动恢复至自然状态,从而便于后面的工件100继续传输翻转,过渡板12上位于其转动位置的后侧部分重于位于其前侧部分的重量,且当过渡板处于自然状态时,过渡板12的后端抵靠于第一导轨20上,且与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平滑过渡,能够防止过渡板12回转过度;具体地,参阅附图4-图6所示,过渡板12上位于其转动位置(即第一转轴125)的后侧部分设有第一配重件122。
55.另外,为了防止过渡板12在传输工件100时向前翻转过度,第一导轨20上位于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的下方位置设有限制过渡板12的后端的向前翻转角度的第一限位结构22,当过渡板12转动至如图5所述的状态时,第一限位结构22与过渡板12相抵靠,从而对过渡板12进行有效限位。
56.同样地,当工件100承载于缓冲板13上时并转动至与第二导轨30相接时,为了防止缓冲板13向前过度翻转,此时缓冲板13的前端与第二导轨30抵靠,具体参阅附图6所示,且在第二导轨30上位于第二传输面31的前端位置处设有缓冲块33,以减轻缓冲板13与第二导轨30之间的硬性磕碰;且当工件100脱离缓冲板时,为了使得缓冲板13能够自动恢复至自然状态,缓冲板13上位于其转动位置(即第二转轴133)的后侧部分重于位于其前侧部分的重量,具体可通过在缓冲板13的后端设置第二配重件134;另外,为了防止缓冲板13回转过度,在第二导轨30上位于第二传输面31的上料端的下方位置设有第二限位结构32,当缓冲板13回转至自然状态时,第二限位结构32与缓冲板13的后端相抵靠,具体如图6所示。
57.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导轨20的底部向前延伸设有第一延伸板23,第一限位结构22设于第一延伸板23的前端;在第二导轨30的底部向后延伸设有第二延伸板34,第二限位结构32设于第二延伸板34的后端,缓冲块33设于第二延伸板34的后端的上表面处,具体参阅附图4-6所示。
58.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结构22包括第一限位柱及第一限位螺钉(附图中未具体示出),第一限位柱连接于第一延伸板23的前端,第一限位螺钉螺接于第一限位柱上,通过第一限位螺钉与过渡板12配合相抵以进行限位,通过拧动第一限位螺钉能够适当
调整其位置,从而对过渡板12的最大翻转角度进行调整。
5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限位结构32包括第二限位柱321及第二限位螺钉322,第二限位柱3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延伸板34的后端,第二限位螺钉322螺接于第二限位柱321上,当缓冲板13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限位螺钉322的后端与缓冲板13的后端相抵靠,能够防止缓冲板13回转过度;且拧动第二限位螺钉322能够适当调整其沿前后方向的位置,从而对缓冲板13的回转位置进行微调。
60.作为上述采用配重方案使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自动回转的可替换方案,过渡板12与安装架11之间、以及缓冲板13与安装架11之间均连接有弹性件(附图中未具体示出),弹性件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复位,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工件100在翻转过程中发生较强的磕碰。
61.为了使得在翻转过程中,工件100能够同时在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上的顺畅传输,过渡板12包括第一框格123及若干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传动辊124,第一传动辊124转动连接于第一框格123内,限位部121连接于第一框格123上,缓冲板13包括第二框格131及若干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传动辊132,第二传动辊132转动连接于第二框格131内;通过设置传动辊能够减小工件100在传输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保证传输顺畅。
62.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在第二导轨30上的无动力传输,第二传输面31从其上料端至其下料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63.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输系统还包括第三导轨40,第三导轨40具有第三传输面41,第三传输面41的上料端与第二传输面31的下料端相连。
64.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工件100传输顺畅,通常第一传输面21、第二传输面31及第三传输面41均由若干从前至后依次间隔设置的转动辊限定形成,具体参阅附图2所示。
65.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系统,在两个从后至前间隔布置的导轨上,分别设有第一传输面21及第二传输面31,第二传输面31的上料端较第一传输面21的下料端位置较低,且两传输面之间从后至前依次设有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过渡板12及缓冲板13均转动连接于一安装架11,且缓冲板13的转动轴线低于过渡板12的转动轴线,在自然状态下,过渡板12的后端与第一传输面21保持相接;当工件100从第一传输面21向前传输时,首先由于其自身重力作用滑动至过渡板12上,并带动过渡板12转动,此时限位部121能够防止工件100从过渡板12上向下滑落,当过渡板12翻转一定角度后工件100从过渡板12上传递至缓冲板13,从而带动缓冲板13转动,直至缓冲板13与第二传输面31的上料端相接,此时工件100实现翻转;本技术中的翻转装置无需采用动力装置,而是利用工件100的势能实现自动翻转,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66.本说明书参考附图来公开本技术,并且还使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技术,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装置或系统、采用合适的材料以及使用任何结合的方法。本技术的范围由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并且包括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实例。只要此类其他实例包括并非不同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字面语言的结构元件,或此类其他实例包含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字面语言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等价结构元件,则此类其他实例应当被认为处于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