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桶领域,具体为一种吸尘垃圾桶。
背景技术:2.细小的垃圾、灰尘等不易打扫干净,通常使用吸尘器进行清洁。现有的家用吸尘器的集尘袋一般较小,且集尘袋一般是循环使用的,需要频繁地清理,而清理过程很容易将手弄脏。此外,将所述集尘袋中的垃圾和灰尘倒入垃圾桶中时,灰尘也容易再次散布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因此,现有的吸尘器具有在清理维护时不方便,也不卫生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尘垃圾桶,集垃圾桶和吸尘器的功能于一身。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吸尘垃圾桶,包括桶体和吸尘系统,所述桶体设有内罩,桶体的上部设有桶盖,所述内罩设有容置腔及通入其容置腔的入口;
6.所述吸尘系统包括进气道、过滤机构、排气道及第一风机,
7.所述桶体设有与所述进气道的一端连通的吸尘入口;所述进气道的另一端则设有通向所述内罩、桶盖之间的空间的尘气出口;
8.所述过滤机构设于所述内罩的上方,且与所述排气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气道另一端则与所述第一风机的抽风口连通,第一风机的排气口则连通至外部;
9.所述桶体内还设有第二风机,所述内罩上开设有与第二风机的抽风口连通的排气孔,第二风机的排气口则连通至外部;
10.吸尘时,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均工作;铺设垃圾袋时,仅第二风机工作。
1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过滤机构为过滤棉或过滤网。
1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内罩与桶体之间,且均位于所述内罩的下方。
13.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内罩上设置的排气孔为若干个,且所述内罩的侧壁、底面上均设有若干排气孔。
14.进一步的,所述内罩或桶盖还设有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内罩的容置腔内是否铺设有垃圾袋;所述吸尘垃圾桶还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则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运转。
1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检测装置为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固定于所述内罩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接收端则固定于所述内罩的另一侧内壁或者底部内壁上。
16.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尘气出口及所述过滤机构设于所述桶盖下侧的中部,且均位于所述内罩的容置腔的上方。
17.进一步的,所述桶体的底部设有多个轮子。
1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多个轮子分为两组,一组为设于桶体底部的一侧内缘的万向轮,另一组为设于桶体底部的另一侧内缘的定向轮。
1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吸尘入口设于所述桶体底面的一侧缘或者所述桶体的侧面上。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所述吸尘垃圾桶既可作为吸尘器使用,又可以作为垃圾桶使用,当垃圾袋装满后,可直接丢弃,既方便又卫生。
22.2、吸尘垃圾桶及吸尘系统的结构合理,吸尘时能够很好地保证垃圾袋贴附在内罩的内壁上,不会被向上吸走。
23.3、所述桶体中设有第一、第二两个风机,分别用于吸尘和垃圾袋限位或铺袋。因此,可根据吸尘、铺袋的不同需要,选择性能参数适宜的风机,提高了该吸尘垃圾桶的可靠性。
24.4、所述内罩内设有用于检测垃圾袋的检测装置,实现了智能检测和智能控制,可在吸尘和铺袋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25.5、根据需要设置所述吸尘入口的位置,使用起来方便、灵活。
附图说明
26.图1为实施例的吸尘垃圾桶的仰视图。
27.图2为图1中e
‑
e方向的剖视图。
28.图3为图1中h
‑
h方向的剖视图。
29.图4为实施例的吸尘垃圾桶的内罩的轴侧示意图。
30.图5为图1中g
‑
g方向的剖视图
31.图6为实施例中,控制装置与第一风机、第二风机、检测装置的连接框图。
32.图号说明:
33.10.桶体,11.内罩,110.容置腔,111.内罩的入口,112.排气孔,12.桶盖,13.吸尘入口,14.万向轮,15.定向轮,16.第二风机。
34.20.进气道,200.尘气出口,21.过滤机构,22.排气道,23.第一风机。
35.30.检测装置,30
‑
a.发射端,30
‑
b.接收端,31.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7.如图1
‑
3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尘垃圾桶主要包括桶体10和吸尘系统。
38.所述桶体10设有内罩11,桶体10的上部则设有桶盖12。其中,所述桶盖12与桶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受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铰接,以翻转的方式打开或者关闭桶盖12。
39.所述内罩11的中部中空构成容置腔110,内罩11的顶侧设有较大的入口111。使用时,垃圾袋(图中未示出)从内罩11顶侧的入口111铺入容置腔110内。内罩11比所述桶体10小,内罩11与桶体10之间的空间用于安装所述吸尘系统。
40.所述吸尘系统包括进气道20、过滤机构21、排气道22及第一风机23。
41.所述进气道20设于所述内罩11与桶体10之间;所述桶体10的下部设有一吸尘入口13,且与所述进气道20的下端连通。所述进气道20的上端则设有尘气出口200,且通向所述内罩11、桶盖12之间的空间。
42.所述过滤机构21优选为过滤棉,或者其它具有较小的孔隙结构的过滤产品,例如海绵、过滤网等。过滤机构21的具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受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容易理解,可以将携带有灰尘的气体中的灰尘和气体分开,使气体可透过而留下灰尘的过滤机构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吸尘系统,以实现尘气分离。所述过滤机构21设于所述内罩11的上方,且与所述排气道22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气道22另一端则与所述第一风机23的抽风口连通,第一风机23的排气口则连通至外部。
43.吸尘时,所述第一风机23运行并且在进气道20、排气道22中形成抽吸气流,将所述吸尘入口13处的灰尘吸入。如图2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携带灰尘的气流经过进气道20,到达所述过滤机构21时,尘气分离,灰尘落入所述内罩11内的垃圾袋内。如图3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剩余的空气透过过滤机构21,进入排气道22,被所述第一风机23抽出。当垃圾袋装满后,可直接丢弃,既方便又卫生。
44.在上述过程中,所述内罩11的上方存在气流,会导致内罩11内的垃圾袋容易被向上吸走,影响使用。此外,在所述内罩11上方的气流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将垃圾袋吸附至所述过滤机构21上,并且阻塞过滤机构21。
45.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述内罩11上开设有若干排气孔112,使得气体能在内罩11内部空间与内罩11与桶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之间流通。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罩11的侧壁、底面上均设有若干排气孔112,排气孔112的孔径相对较小。所述排气孔112与排气孔112之间的间隔均匀,并且较为密集。
46.所述桶体10内还设有第二风机16,其抽风口与内罩11与桶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连通,其排气口则连通至外部。所述第二风机16抽吸时,也在所述内罩11与桶体10之间形成了负压,进而保持所述垃圾袋贴附在内罩11的内壁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第二风机24、16也设于所述内罩11与桶体10之间,且均位于所述内罩11的下方。
47.除了吸尘功能外,上述吸尘垃圾桶也能实现铺袋的功能。垃圾袋铺入所述内罩11中时,所述第一风机23不工作,第二风机16运转,如图5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所述内罩11中,垃圾袋下方及四周的空气逐渐被所述第二风机16抽出,以使垃圾袋与内罩11的内壁贴在一起,完成铺袋。
48.结合图6所示,为了便于对吸尘功能和铺袋功能的选择控制,所述内罩11内还设有检测装置30,用于检测内罩11的容置腔内是否铺设有垃圾袋。当内罩11未铺有垃圾袋时,则禁用所述吸尘功能,即不启动所述第一风机23;吸尘时,则两个风机均启动。相应的,所述吸尘垃圾桶还设有控制装置31。所述控制装置31与所述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16及所述检测装置30电连接,所述检测装置30向所述控制装置20发送检测信号,所述控制装置31则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风机23、第二风机16是否运行。所述控制装置31及检测装置30均为现有的常规产品,可通过市售获得。对两个风机的同步、异步控制也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
49.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30优选为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射端30
‑
a和接收端30
‑
b,所述发射端30
‑
a固定于所述内罩11的一侧内壁上,所述接收端30
‑
b则固定于所述
内罩11的另一侧内壁或者底部的内壁上。所述发射端30
‑
a向所述接收端30
‑
b发射光信号,当垃圾袋铺入完成后,垃圾袋自身挡住所述光信号,此时所述接收端30
‑
b未接收到光信号,所述控制装置31据此判断垃圾袋已铺入,可以启动吸尘;显然,当内罩11内未铺设有垃圾袋时,所述接收端30
‑
b接收到光信号,所述控制装置31据此判断垃圾袋未铺入,禁止启动吸尘。容易理解,采用控制装置31控制风机以及控制装置31与检测装置等电路连接是常规技术手段,且根据具体产品型号的差异导致具体电路连接也有差异,根据相应产品说明书的指示连接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对上述现有产品作详细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本实用新型记载的连接关系和现有的常规技术手段即可实施。所述检测装置30也可以采用接近传感器、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等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根据相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不同,可调整其具体安装位置,例如反射式光电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桶盖12的下侧,或者所述内罩11的底部内壁上均可实现垃圾袋检测。
50.优选的,所述尘气出口200及所述过滤机构21设于所述桶盖12下侧的中部,同时位于所述内罩11的容置腔110的上方,以使过滤机构21所滤下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所述内罩11中的垃圾袋内,不易受气流扰动的影响。
51.进一步的,所述桶体10的底部设有多个轮子,以便于移动吸尘垃圾桶。其中,所述多个轮子分为两组,一组为万向轮14,设于桶体10底部的一侧内缘;另一组为定向轮15,设于桶体10底部的另一侧内缘。
52.优选的,所述吸尘入口13设于所述桶体10底面的一侧缘,且该吸尘入口设置为较大的敞口,在移动所述吸尘垃圾桶的过程中,即可对地面上的灰尘等细小垃圾进行清洁;或者,所述吸尘入口13也可以设于所述桶体10的侧面等其它位置,且将该吸尘入口13设置为接口结构,用于外接软管(图中未示出),便于对除了地面之外的其它地方进行吸尘清洁。
53.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