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36511发布日期:2021-10-09 18:2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附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


背景技术:

2.当塔吊水平臂超过自由高度时,每隔一段高度都会设置拉杆把塔吊与结构物相连接,为的是起到塔吊垂直牢固,防止因为太高而吊运物体产生的力使塔身摇动或倒塌。当墙体超过一定高度时,每隔一段高度都会设置拉杆把墙体与结构物相连接,为的是起到塔吊垂直牢固,防止因为太高失稳,随着科技的发展,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它的发展给人们在对塔吊附墙的附墙支座进行使用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种类和数量也正在与日俱增。
3.目前市场上的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大多不便于使用,不便于防止螺栓松动,不便于减缓螺栓锈蚀损坏,不便于在支座意外滑脱时进行辅助支撑,因此要对现在的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大多不便于使用,不便于防止螺栓松动,不便于减缓螺栓锈蚀损坏,不便于在支座意外滑脱时进行辅助支撑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包括墙体和挤压块,所述墙体一侧贯穿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一侧连接有螺帽;
6.所述螺纹杆与螺帽内部均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部贯穿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一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侧连接有连接套,靠近连接杆的所述连接套内侧开设有凹槽;
7.靠近螺帽的所述墙体一侧连接有防护盒,所述防护盒一侧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之间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侧连接有挡板,所述固定杆与挡板之间连接有扭簧;
8.所述螺纹杆一侧连接有支座,靠近支座底部的所述螺纹杆一侧连接有保险座,靠近支座的所述螺纹杆一侧连接有塔吊机构,靠近塔吊机构的所述保险座一侧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底部安装有缓冲弹簧,靠近塔吊机构的所述挤压块连接在缓冲弹簧的一端。
9.优选的,所述插槽与插杆均为圆柱状,且插槽与插杆之间为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凹槽与连接套的竖向截面均为圆形,且连接套的最大直径与插槽的竖向截面直径大小相等,并且凹槽的竖向截面直径略大于连接杆的直径。
11.优选的,所述挡板与连接块之间通过固定杆构成翻转结构,且挡板与固定杆之间构成复位结构,并且挡板的外形尺寸与防护盒的内部尺寸相吻合。
12.优选的,所述支座与保险座的侧面均为直角三角形形状,且支座与保险座均有一
个直角边与墙体平行。
13.优选的,所述挤压块与限位块之间通过缓冲弹簧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块与塔吊机构之间为滑动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
15.1.设置有插杆与连接套,将插杆一端的连接套对准插槽插入,连接套与插杆先后进入插槽内直到连接套移出插槽,由于连接套内侧的凹槽直径大于连接杆的直径,因此连接套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下移直到被连接杆阻挡,此时连接套自身的中心与连接杆的中心不再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即连接套与插槽之间错位无法直接拔出,从而固定住螺纹杆与螺帽,只有在用手将连接套上抬与插槽对齐时才能将插杆拔下,限制了螺帽在螺纹杆上进行螺纹滑动,便于防止螺帽松动;
16.2.设置有防护盒与挡板,在用插杆将螺纹杆与螺帽之间固定后,将防护盒一侧的挡板松开,挡板会在扭簧的扭转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杆翻转,直到挡板将防护盒盖住遮挡,这样螺纹杆与螺帽通过外围的防护盒和挡板与外界隔绝,减少与水分和流动空气的接触,便于减缓锈蚀,有益于延长使用寿命;
17.3.设置有保险座与缓冲弹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只有支座对塔吊机构施力支撑,这样在支座长时间使用损坏滑脱时,塔吊机构第一时间下移与限位块之间滑动,同时塔吊机构将挤压块挤压并使缓冲弹簧压缩,最后静止时由保险座支撑,便于减缓保险座突然受到的巨大冲击力,加强支撑能力,多加了一组保险座的预支撑可以应对突发情况。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纹杆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墙体;2、螺纹杆;3、螺帽;4、插槽;5、插杆;6、连接杆;7、连接套;8、凹槽;9、防护盒;10、连接块;11、固定杆;12、挡板;13、扭簧;14、支座;15、保险座;16、塔吊机构;17、限位块;18、缓冲弹簧;19、挤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包括墙体1、螺纹杆2、螺帽3、插槽4、插杆5、连接杆6、连接套7、凹槽8、防护盒9、连接块10、固定杆11、挡板12、扭簧13、支座14、保险座15、塔吊机构16、限位块17、缓冲弹簧18和挤压块19,所述墙体1一侧贯穿连接有螺纹杆2,所述螺纹杆2一侧连接有螺帽3;
27.所述螺纹杆2与螺帽3内部均开设有插槽4,所述插槽4与插杆5均为圆柱状,且插槽4与插杆5之间为滑动连接,将插杆5一端的连接套7对准插槽4插入,连接套7与插杆5先后进入插槽4内直到连接套7移出插槽4,所述插槽4内部贯穿连接有插杆5,所述插杆5一端连接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一侧连接有连接套7,靠近连接杆6的所述连接套7内侧开设有凹槽8,所述凹槽8与连接套7的竖向截面均为圆形,且连接套7的最大直径与插槽4的竖向截面直径大小相等,并且凹槽8的竖向截面直径略大于连接杆6的直径,由于连接套7内侧的凹槽8直径大于连接杆6的直径,因此连接套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下移直到被连接杆6阻挡,此时连接套7自身的中心与连接杆6的中心不再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即连接套7与插槽4之间错位无法直接拔出,从而固定住螺纹杆2与螺帽3;
28.靠近螺帽3的所述墙体1一侧连接有防护盒9,所述防护盒9一侧固定有连接块10,所述连接块10之间连接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一侧连接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与连接块10之间通过固定杆11构成翻转结构,且挡板12与固定杆11之间构成复位结构,并且挡板12的外形尺寸与防护盒9的内部尺寸相吻合,防护盒9一侧的挡板12松开,挡板12会在扭簧13的扭转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杆11翻转,直到挡板12将防护盒9盖住遮挡,这样螺纹杆2与螺帽3通过外围的防护盒9和挡板12与外界隔绝,减少与水分和流动空气的接触,便于减缓锈蚀,所述固定杆11与挡板12之间连接有扭簧13;
29.所述螺纹杆2一侧连接有支座14,所述支座14与保险座15的侧面均为直角三角形形状,且支座14与保险座15均有一个直角边与墙体1平行,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只有支座14对塔吊机构16施力支撑,多加了一组保险座15的预支撑可以应对突发情况时进行支撑,靠近支座14底部的所述螺纹杆2一侧连接有保险座15,靠近支座14的所述螺纹杆2一侧连接有塔吊机构16,靠近塔吊机构16的所述保险座15一侧连接有限位块17,所述限位块17底部安装有缓冲弹簧18,靠近塔吊机构16的所述挤压块19连接在缓冲弹簧18的一端,所述挤压块19与限位块17之间通过缓冲弹簧18构成伸缩结构,且限位块17与塔吊机构16之间为滑动连接,在支座14长时间使用损坏滑脱时,塔吊机构16第一时间下移与限位块17之间滑动,同时塔吊机构16将挤压块19挤压并使缓冲弹簧18压缩,最后静止时由保险座15支撑,便于减缓保险座15突然受到的巨大冲击力,加强支撑能力。
30.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塔吊附墙支护体系用的附墙支座时,首先在将支座14或保险座15通过螺纹杆2和螺帽3与墙体1之间连接固定后,将插杆5一端的连接套7对准插槽4插入,连接套7与插杆5先后进入插槽4内直到连接套7移出插槽4,由于连接套7内侧的凹槽8直径大于连接杆6的直径,因此连接套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下移直到被连接杆6阻挡,此时连接套7自身的中心与连接杆6的中心不再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即连接套7与插槽4之间错位无法直接拔出,从而固定住螺纹杆2与螺帽3,只有在用手将连接套7上抬与插槽4对齐时才能将插杆5拔下,限制了螺帽3在螺纹杆2上进行螺纹滑动,便于防止螺帽3松动,在用插杆5将螺纹杆2与螺帽3之间固定后,将防护盒9一侧的挡板12松开,挡板12会在扭簧13的扭转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杆11翻转,直到挡板12将防护盒9盖住遮挡,这样螺纹杆2与螺帽3通过外围的防护盒9和挡板12与外界隔绝,减少与水分和流动空气的接触,便于减缓锈蚀,有益于延长使用寿命,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只有支座14对塔吊机构16施力支撑,这样在支座14长时间使用损坏滑脱时,塔吊机构16第一时间下移与限位块17之间滑动,同时塔吊机构16将挤压块19挤压并使缓冲弹簧18压缩,最后静止时由保险座15支撑,便于减缓保险座15突然受
到的巨大冲击力,加强支撑能力,多加了一组保险座15的预支撑可以应对突发情况,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1.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