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升降装置及仓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6269发布日期:2021-12-01 09:29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物流升降装置及仓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智能仓储物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流升降装置及仓储系统。


背景技术:

2.物流升降装置也可称为升降机,物流升降装置可以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升降部,升降部可沿机架上升或下降,并将货物传递至与物流升降装置相邻的装置中。其中,与物流升降装置相邻的装置可以为货架、搬运机器人、卸料机上和传送装置中的至少一者,货物在物流升降装置与物流升降装置相邻的装置之间传送。
3.现有的升降部可以包括滚筒传输组件,滚筒传输组件包括支架和连接在支架上的多个并排设置的滚筒,滚筒相对于支架绕自身的转动轴线旋转。在安装时,滚筒逐一安装在支架上。
4.但是,当支架上具有两层或者两层以上滚筒时,滚筒的拆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物流升降装置及仓储系统,物流升降装置便于滚筒的安装,提高升降转运结构的安装效率。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物流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和可相对于支撑架升降的升降转运结构,升降转运结构包括安装框和至少一层转运单元,转运单元可拆卸的设置于安装框上;
7.转运单元包括支撑框架和多个并排排列的滚动传送件,支撑框架连接于滚动传送件的两端,滚动传送件具有能够与滚动传送件上的货物滚动接触的外轮廓面,滚动传送件用于绕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传送货物。
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支撑框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滚动传送件均位于两个支撑件之间的间隔中,且滚动传送件的端部和支撑件对应连接。
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滚动传送件包括外滚动件和转轴,转轴的端部连接在支撑件上,外滚动件套设在转轴上且相对于转轴滚动,以传送货物。
1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支撑件包括连接部和与连接部连接的框架支撑部,连接部与安装框连接,转轴的端部连接在框架支撑部上。
1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连接部与安装框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转轴的端部与框架支撑部的外侧面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1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和第二螺纹紧固件,支撑件上具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由连接部延伸至框架支撑部,转轴的端部具有连接柱,连接柱经安装孔伸出框架支撑部的外侧,连接板插设在连接柱上,且连接板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与框架支撑部的外侧面可拆卸连接。
1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连接柱垂直于连接柱的轴线的截面为多边形,连接板上具有连接柱安装孔,连接柱安装孔与连接柱相匹配,连接柱经连接柱安装孔插设在连接柱上。
1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连接柱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重合。
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安装框具有至少两层支撑框,连接部连接在支撑框的上表面,且滚动传送件和框架支撑部位于支撑框围成的区域内。
1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转运单元还包括引导组件,引导组件与支撑框架连接,引导组件用于将货物引导至滚动传送件的外轮廓面上。
1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引导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引导件,引导件分别位于货物移动方向的两侧,引导件的端部朝向安装框外侧折弯。
1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引导件上具有至少两个货物检测组件,两个引导件上的货物检测组件两两相对设置,货物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滚动传送件上的货物是否处于安全位置。
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仓储系统,包括上述的物流升降装置。
20.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及仓储系统,物流升降装置通过设置转运单元,转运单元可拆卸的设置于安装框上,滚动传送件并排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形成独立的转运单元,然后将转运单元安装在安装框上,由此,增加升降转运结构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的俯视图;
27.图6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7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部和部分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部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升降转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3为图11中c

c剖面的剖面图;
35.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5为图14的主视图;
37.图16为图1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38.图17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39.图18为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19为图10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20为图14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21为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43.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3为图22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45.图2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连接单元的调节示意图;
46.图25为图22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47.图26为图1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
48.图27为图1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49.图2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9为图4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51.图3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支撑架的内部、底座、升降转运结构和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31为图30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
53.图3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座和提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附图标记说明:
[0055]1‑
底座;11

支撑底框;111

底框连接件;1111

底框连接部;1112

容纳部;1113

第二检测孔; 12

支撑座;13

支撑部;14

避让区域;15

脚轮;16

承载部;
[0056]2‑
支撑架;21

立式支撑柱;211

功能孔;211a

第一装配用孔;211b

第二装配用孔;211c

运输孔;211d

吊装孔;22

顶部支撑臂;221

支撑臂主体;222

延伸臂;2221

第一检测孔;2222

空腔;23

竖向避让槽;24

升降限位组件;241

限位部;242

限位开关;25

第一支撑轮;26

中轴线;
[0057]3‑
升降转运结构;
[0058]
31

安装框;311

支撑框;312

安装架;3121

安装块;3122

第一抵接段;3123

第二抵接段; 3124

第三抵接段;3125

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6

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7

第一螺纹紧固件;3128
‑ꢀ
第二螺纹紧固件;313

安装座;314

安装板;315

防滑件;316

安装板紧固件;
[0059]
32

转运单元;321

支撑框架;3211

支撑件;3212

连接部;3213

框架支撑部;3214

安装孔;3215

连接板;3216

连接柱安装孔;322

滚动传送件;3221

外滚动件;3222

转轴;3223

连接柱; 323

引导件;3231

货物检测组件;
[0060]
33

货物限位组件;331

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1

第一止挡件;3312

抬升单元;3313

电机轴; 3314

转动止挡件;3315

第一止挡部;3316

第二止挡部;3317

滚轮;332

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1
‑ꢀ
第二止挡件;3321a

第二止挡件的第一端;3321b

第二止挡件的第二端;3322

水平转轴;
[0061]
34

移动导向组件;341

导向柱;342

升降移动件;
[0062]
35

连接单元;351

升降连接件;3511

可调间隙;352

导轮座;3521

间距调节孔;
353

配合件;354

导轮;355

间隙调节紧固件;356

固定件;
[0063]
361

第一缓冲件;362

第二缓冲件;
[0064]4‑
检测单元;41

第一检测组件;42

第二检测组件;
[0065]5‑
配重组件;51

提升轮组;511

第一提升轮;512

第二提升轮;52

配重提升件;53

配重单元;531

第一配重体;5311

定位孔;532

配重支架;5321

收容槽;5322

第一槽壁;5323

第二槽壁;5324

底壁;5325

第三槽壁;5326

配重连接杆;533

第二配重体;
[0066]6‑
提升组件;61

提升电机;611

第二支撑轮;62

提升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68]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69]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的俯视图;图6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部和部分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70]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2和升降转运结构 3,底座1用于承载支撑架2和升降转运结构3,升降转运结构3安装于支撑架2上且可相对于支撑架2沿竖直方向升降移动。
[0071]
在本技术中,底座1与物流升降装置的支撑面(例如地面)抵接,从而对支撑架2进行支撑。底座1可以为框架结构,由此,以减小物流升降装置的整体重量,便于物流升降装置运输。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还具有高度可调节的车轮(例如脚轮15),在移动底座1时,脚轮15伸出底座1外,从而使脚轮15用于地面接触,以移动底座1。当底座1移动至预设位置时,可以将脚轮15朝向底座1移动,以使底座1与地面接触,从而使地底座1与地面接触,以使物流升降装置相对于底面固定不动。
[0072]
底座1上具有螺纹孔,脚轮15上具有螺纹柱,螺纹柱插设于螺纹孔内并与螺纹孔连接,通过旋转脚轮15,脚轮15相对于底座1移动,以调节脚轮15的高度。
[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贯通支撑架2的功能孔211,可以通过功能孔211辅助搬运装置搬运物流升降装置,例如在功能孔211上连接钢丝绳吊装物流升降装置,或者功能孔211内插入木板,叉车伸入具有木板的功能孔211内,以移动物流升降装置,或者,脚轮15伸出底座1外,从而使脚轮15用于地面接触,以移动物流升降装置。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吊装、叉车移动或脚轮15移动等方式,以便于在不同的场景中移动物流升降装置。
[0074]
支撑架2与底座1连接,且支撑架2沿竖直方向延伸,支撑架2为升降转运结构3提供支撑,升降转运结构3上用于放置货物,升降转运结构3沿着支撑架2的延伸方向上升或者下降,由此以在物流升降装置与货架、搬运机器人、卸料机和传送装置(例如传送带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之间转运货物。
[0075]
需要说明的上,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升降、上升、下降或者上下移动中,升降中的升、上升或者上下移动中的上均为图4中+z方向,升降中的降、下降或者上下移动中的下均为图4中

z方向。
[0076]
为了使升降转运结构3能顺畅的沿着支撑架2的延伸方向上升或者下降,支撑架2上具有检测单元4,控制器与检测单元4电连接,检测单元4用于在升降转运结构3移动时,检测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是否有障碍物,控制器用于在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有障碍物时控制升降转运结构3停止移动。
[0077]
需要说明的是,该障碍物可以为与物流升降装置相邻的货架、搬运机器人、卸料机或传送装置,或者部分移出升降转运结构3外侧的货物,或者部分移出货架、搬运机器人、卸料机或传送装置的货物。
[0078]
在申请中,通过设置控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检测单元4,检测单元4在升降转运结构3移动时,检测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是否有障碍物,控制器在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有障碍物时控制升降转运结构3停止移动。由此,实时检测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是否有障碍物,避免升降转运结构3与障碍物之间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升降转运结构3的上升或下降,以保证升降转运结构安全的升降。
[0079]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设置报警装置,升降转运结构3停止移动后,控制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例如语音警报或者指示灯警报,以提醒用户进行移动障碍物,从而使升降转运结构3继续工作。
[0080]
在本技术中,检测单元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检测组件41和至少一个第二检测组件42,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42两两相对设置,且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42分别位于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的两端。由此,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 42检测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的障碍物。
[0081]
在具体实现时,相对设置的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42中的一者为光电开关,另一者为可被光电开关检测的检测物。或者,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42为对射传感器,例如,红外对射传感器。若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上有障碍物,则障碍物遮挡第一检测组件41 和/或第二检测组件42的检测光线或感应光线。
[0082]
下面,结合支撑架2的结构,对检测单元4的具体位置进行说明。
[0083]
在本技术中,支撑架2包括立式支撑柱21和连接在立式支撑柱21顶端的顶部支撑臂22,立式支撑柱21与底座1连接,相对设置第一检测组件41和第二检测组件42分别位于顶部支撑臂 22上和底座1上。
[0084]
其中,顶部支撑臂22包括支撑臂主体221和与支撑臂主体221连接的延伸臂222,延伸臂 222的延伸方向与货物的转运方向平行,延伸臂222延伸方向的两端在升降转运结构3上投影位于升降转运结构3的外侧,延伸臂222的两端均设置第一检测组件41。由此,以检测货物进升降转运结构3和出升降转运结构3这两处是否有遮挡物。
[0085]
其中,延伸臂222延伸方向的两端在升降转运结构3上投影与升降转运结构3的侧
边之间的距离根据需求、以及物流升降装置与和物流升降装置相邻的装置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在此不加以限制。
[0086]
为了便于安装第一检测组件41,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臂222的两端具有容纳部1112,容纳部1112上具有朝向底座1的第一检测孔2221,第一检测组件41位于容纳部内,且第一检测组件41的检测部朝向第一检测孔2221且与第一检测孔2221相对,从而使第一检测组件41的检测部经第一检测孔2221露出容纳部1112外。
[0087]
在具体实现时,延伸臂222内部具有空腔2222,空腔2222延伸至延伸臂222的端部,空腔 2222形成容纳部,第一检测孔2221位于延伸臂222的底部,且第一检测孔2221与空腔2222连通。即第一检测孔2221位于延伸臂222朝向底座1的一面,以使第一检测组件41的检测部经第一检测孔2221与底座1上的第二检测组件42相互感应。
[0088]
其中,延伸臂222可以为由板件围成的长条状的箱体结构,箱体结构内部形成空腔2222。第一检测组件41通过螺钉固定在箱体结构端面板的内表面。由此,在保护第一检测组件41减小第一检测组件41所受到的磕碰的同时,减小延伸臂222的重量。
[0089]
在本技术中,底座1包括支撑底框11,支撑底框11上具有朝向支撑底框11内侧延伸的至少一个底框连接件111,第二检测组件42设置在底框连接件111上,且底框连接件111与第二检测组件42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底框连接件111上设置一个第二检测组件42。
[0090]
其中,底框连接件111包括底框连接部1111和与底框连接部1111连接的容纳部1112,底框连接部1111与支撑底框11连接,第二检测组件42位于容纳部1112内。通过容纳部1112保护第二检测组件42,减小第二检测组件42所受到的磕碰。
[0091]
在安装时,底框连接件111可以通过螺钉与支撑底框11可拆卸连接,位于容纳部1112内的第二检测组件42可以通过螺钉与容纳部1112可拆卸连接。
[0092]
其中,底框连接部1111上具有朝向顶部支撑臂22的第二检测孔1113,第二检测组件42的检测部朝向第二检测孔1113且与第二检测孔1113相对。由此,以使第二检测组件42的检测部与第一检测组件41的检测部相对。
[0093]
在本技术中,支撑底框11可以为由多个连杆依次首尾连接组成的封闭的多边形。两个底框连接件111分别连接在相对的两个连杆上。为了便于固定立式支撑柱21,底座1还包括连接在支撑底框11上的支撑座12,立式支撑柱21与支撑座12连接。
[0094]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部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功能孔211位于立式支撑柱21的侧壁,且功能孔211设置有多个,通过在立式支撑柱21的侧壁上设置多个贯通立式支撑柱21的功能孔211,多个功能孔211可用于升降转运结构3中各零部件与立式支撑柱21之间的装配,或者用于辅助搬运装置搬运物流升降装置,能够提高物流升降装置中各零部件的装配便利性以及物流升降装置的搬运、吊装等便利性,从而提高了装配、搬运或者吊装等工作效率。
[0095]
其中,立式支撑柱21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立柱支撑柱可以并列设置,升降转运结构3水平的设置在两个立式支撑柱21之间,以提高升降转运结构3在转运货物时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0096]
此外,功能孔211贯穿立式支撑柱21的相对两侧,以便于各部位不同位置的零部件的装配,或者在搬运物流升降装置时,便于辅助木板或者其他辅助件的插装,以便于叉车等能够通过辅助木板或者其他辅助件来搬运物流升降装置。
[0097]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多个功能孔211包括装配用孔,装配用孔位于立式支撑柱21的朝向升降转运结构3侧方的侧壁上,通过在转运组件的侧方设置装配用孔,以便于通过装配用孔安装各零部件或者连接件,以便于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感。
[0098]
其中,装配用孔还包括用于安装结构件的第一装配用孔211a,其中,第一装配用孔211a可以用于装配连接件等。
[0099]
在一实施例中,装配用孔还包括第二装配用孔211b,第二装配用孔211b用于安装电连接件,提高安装电连接件的便利性。
[0100]
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功能孔211还包括运输孔211c,运输孔211c用于供运输件穿过,且运输孔211c位于立式支撑柱21朝向升降转运结构3侧方的侧壁上,其中,运输孔可以设置在立式支撑柱21沿竖直方向的中部区域处,这样,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证重心平衡。
[0101]
其中,运输孔211c可用于供叉车在插装时辅助木板穿过,叉车再通过叉装辅助木板来搬运物流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102]
又一种实施例中,多个功能孔211还包括吊装孔211d,吊装孔211d设置在立式支撑柱21的顶部区域,例如,在吊装过程中,吊车的吊臂或者吊绳穿设在吊装孔211d中搬运物流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0103]
其中,各功能孔211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正方形孔、长方形孔、椭圆孔、圆形孔、梯形孔等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支撑架2的支撑强度足够即可,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0104]
下面对于升降转运结构3的结构进行说明。
[0105]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升降转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10和图11所示,升降转运结构3包括安装框31和一层或多层的转运单元32,转运单元32可拆卸的设置于安装框31上。
[0106]
其中,转运单元32包括支撑框架321和多个并排排列的滚动传送件322,支撑框架321连接于滚动传送件322的两端,滚动传送件322具有能够与滚动传送件322上的货物滚动接触的外轮廓面,滚动传送件322用于绕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传送货物。
[0107]
安装时,滚动传送件322并排安装在支撑框架321上,形成独立的转运单元32,然后将转运单元32安装在安装框31上,安装框31上可以安装一层以上转运单元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安装一层、两层、三层转运单元32,转运单元32安装的层数与彼此之间的相隔的距离可依据功能设计而定,三层以上设计时,转运单元32之间可为相同距离、相异距离、或部分相同距离。由此,增加升降转运结构3的安装效率。
[0108]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架32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件3211,滚动传送件322均位于两个支撑件3211之间的间隔中,且滚动传送件322的端部和支撑件3211对应连接。通过两个支撑件3211分别件各滚动传送件322依次连接,由此,稳固连接滚动传送件322的同时节省成本。
[0109]
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 11中c

c剖面的剖面图。参见图10至图13所示,在本技术中,滚动传送件322包括外滚动件 3221和转轴3222,转轴3222的端部连接在支撑件3211上,外滚动件3221套设在转轴3222上且相对于转轴3222滚动,以传送货物。
[0110]
在具体实现时,转轴3222可以与支撑件3211固定连接,以将滚动传送件322固定在两个支撑件3211之间。升降转运结构3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皮带或链条等传动组件,皮带或链条等传动组件与同层的各外滚动件3221连接,驱动电机的驱动力通过皮带或链条等传动组件传递至同层的各外滚动件3221上,以使外滚动件3221相对于转轴3222滚动,以使外滚动件3221的轮廓面传送货物。
[0111]
下面结合支撑件3211的结构对于转运单元32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
[0112]
在本技术中,支撑件3211包括连接部3212和与连接部3212连接的框架支撑部3213,连接部3212与安装框31连接,转轴3222的端部连接在框架支撑部3213上。
[0113]
在安装时,转轴3222的端部与框架支撑部3213的外侧面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将同层的多个依次转轴3222连接在框架支撑部3213上,由此,形成一个模块化的转运单元32,然后将连接部3212与安装框31通过第一螺纹紧固件3127可拆卸连接,由此,将一层转运单元32安装在安装框31上。采用相同的方式,可以在安装框31上安装一层或多层模块化的转运单元32。
[0114]
在具体实现时,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3215和第二螺纹紧固件3128,支撑件3211上具有多个安装孔3214,安装孔3214与转轴3222一一对应设置,安装孔3214由连接部3212延伸至框架支撑部3213,转轴3222的端部具有连接柱3223,连接柱3223经安装孔3214伸出框架支撑部3213 的外侧,连接板3215插设在连接柱3223上,且连接板3215通过第二螺纹紧固件3128与框架支撑部3213的外侧面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安装孔3214,可将转轴3222的两端的连接柱3223放置在相对的两个安装孔3214内,完成转轴3222的初步安装,然后通过连接板3215和第二螺纹紧固件3128将转轴3222固定在框架支撑部3213上。
[0115]
具体的,连接柱3223垂直于连接柱3223的轴线的截面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是弧线与直线组合的形状,连接板3215上具有连接柱安装孔3216,连接柱3223的轴线与转轴3222的轴线重合,连接柱安装孔3216与连接柱3223相匹配,连接柱3223经连接柱安装孔3216插设在连接柱3223上。即连接柱3223为三棱柱、多棱柱或是特定设计造型,例如正六棱柱,由此,以将转轴3222固定在支撑件3211上,防止转轴3222相对于支撑件3211旋转。
[0116]
安装框31具有至少两层支撑框311,连接部3212连接在支撑框311的上表面,且滚动传送件322和框架支撑部3213位于支撑框311围成的区域内。这样,可将转运单元32插入支撑框311 围成的区域内,连接部3212抵接在支撑框311的上表面,完成转运单元32的初步定位,然后将连接部3212与支撑框311的上表面通过螺纹连接。
[0117]
此外,在本技术中,转运单元32还包括引导组件,引导组件与支撑框架321连接,引导组件用于将货物引导至滚动传送件322的外轮廓面上。
[0118]
具体的,引导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引导件323,引导件323分别位于货物移动方向的两侧,引导件323的端部朝向安装框31外侧折弯。由此,增加货物入口和出口的宽度,便于货物在两个相对的引导件323之间进出。
[0119]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引导件323上具有至少两个货物检测组件3231,在具体实现时,货物检测组件3231可以为对射传感器。两个引导件323上的货物检测组件3231两两相对设置,货物检测组件3231用于检测滚动传送件322上的货物是否处于安全位置。换而言之,货物检测组件3231用于检测货物是否全部处于滚动传送件322上,当货物部分伸出滚动传送件322,有跌落风险时,滚动传送件322可以正转或者反转,以将货物移动至转运单元32
内。
[0120]
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 的主视图。参见图4、图5、图14和图15所示,升降转运结构3还包括货物限位组件33,货物限位组件33设置在安装框31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至少一端,货物限位组件33用于阻止货物移出转运单元32。这样,在升降转运结构相对于支撑架2升降时,避免货物移出转运单元32,即避免货物从货物升降转运结构3上滑落,提高了物流升降装置的安全性。
[0121]
在具体实现时,货物限位组件33设置在安装框31沿货物转运方向的两端。由此,避免货物从转运单元32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移出转运单元32外。
[0122]
下面,对于货物限位组件33的结构进行说明。
[0123]
在本技术中,货物限位组件33包括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和/或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位于安装框31的沿货物运转方向的前端(图4中

y侧为货物运转方向的前端),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位于安装框31的沿货物运转方向的后端(图4中+y侧为货物运转方向的前端)。
[0124]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框31的沿货物运转方向的后端即为转运单元32的入口侧,安装框31 的沿货物运转方向的前端即为转运单元32的出口侧。
[0125]
图16为图1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7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4至图17 所示,具体的,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包括第一止挡件3311和用于驱动第一止挡件3311抬升的抬升单元3312,抬升单元3312设置在安装框31上,第一止挡件3311抬升时,第一止挡件3311 挡设在安装框31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前方。
[0126]
其中,第一止挡件3311在与货物运转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即抬升单元3312抬升第一止挡件3311在与货物运转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从而阻挡在转运单元32的出口侧。
[0127]
在具体实现时,抬升单元3312包括输出电机和转动止挡件3314,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一端连接于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二端和安装框31抵接;输出电机用于驱动转动止挡件3314转动,以使转动止挡件3314带动第一止挡件3311升降,由此,将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的圆周运动通过转动止挡件3314转化为抬升单元3312的上下升降运动,实现转动止挡件3314的自动升降。
[0128]
其中,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二端还可以连接滚轮3317,滚轮3317所在的面与转动止挡件 3314所在的面平行,滚轮3317与安装框31滚动抵接。
[0129]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一端具有沿电机轴3313的径向凸出的止挡部,止挡部用于随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转动时与安装框31的不同部位抵接,以限制转动止挡件3314 的转动角度。
[0130]
在转动止挡件3314带动抬升单元3312上升直预设距离时,止挡部与安装框31的第一部位抵接,输出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第一止挡件3311挡设在安装框31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前方。反向转动输出电机,止挡部与安装框31的第二部位抵接,此时解除第一止挡件3311对货物的阻挡,货物可顺利的移出转运单元32。通过止挡部与安装框31的不同部位抵接,以限制第一止挡件3311 对货物的状态,避免转动止挡件3314整圈旋转,提高了工作效率。
[0131]
在具体实现时,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3315和第二止挡部3316,第一止挡部3315和第二止挡部3316位于电机轴3313的周向的不同方向上。从而使第一止挡部3315和第二止
挡部3316之间形成夹角,该夹角即为转动止挡件3314的转动角度。
[0132]
其中,安装框31上具有安装架312,输出电机连接在安装架312上,安装架312上具有安装块3121,安装块3121上具有抵接部,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反向转动,以使第一止挡部3315 和第二止挡部3316分别与抵接部不同位置抵接。
[0133]
抵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抵接段3122、第二抵接段3123和第三抵接段3124,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转动,以使第一止挡部3315和第一抵接段3122抵接,此时第一止挡件3311挡设在安装框31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前方。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反向转动,以使第二止挡部3316 与第三抵接段3124抵接,此时解除第一止挡件3311对货物的阻挡。
[0134]
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二端呈弧形,输出电机的电机轴3313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抵接段3123 与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二端抵接。其中,第二抵接段3123可以为与转动止挡件3314的第二端相匹配的弧形。
[0135]
此外,本技术还包括电机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和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和输出电机均与电机控制电连接,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用于检测第一止挡部3315与第一抵接段3122是否抵接,电机控制器在第一止挡部3315与第一抵接段3122抵接时,控制输出电机停机。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216用于检测第二止挡部3316与第三抵接段3124是否抵接,电机控制器在第二止挡部3316与第三抵接段 3124抵接时,控制输出电机停机。
[0136]
其中,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位于第一止挡部3315和第一抵接段3122中的至少一者上,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位于第二止挡部3316和第三抵接段3124中的至少一者上。对于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和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的位置本实施例在此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以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位于第一抵接段3122朝向第一止挡部3315的一面,以及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位于第三抵接段3124朝向第二止挡部3316的一面进行说明。
[0137]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位置检测组件3125和第二位置检测组件3126可以均为开关传感器。
[0138]
在本技术中,转运单元32可以设置一层或者多层以上,为了避免各转运单元32上的货物移出转运单元32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止挡件3311由安装框31的底端延伸至安装框31的顶端。其中,第一止挡件3311可以为框形件。例如是四边形的框架。同一第一止挡件3311即同时阻挡或解除阻挡各转运单元32的出口侧。抬升单元3312的数量可以与转运单元32的数量相同,抬升单元3312分别同时抬升第一止挡件3311上下方向的不同侧边,以使第一止挡件3311上下移动。抬升单元3312也可以设置一个,抬升单元3312抬升第一止挡件3311上下方向的任一侧边。
[0139]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转运结构3还包括移动导向组件34,移动导向组件34包括导向柱341 和穿设在导向柱341上的升降移动件342,导向柱341和升降移动件342中的一者位于安装框31 上,另一者位于第一止挡件3311上,在第一止挡件3311在与货物运转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时,导向柱341和升降移动件342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也在与货物运转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上下移动。由此,移动导向组件34限制第一止挡件3311的移动方向,避免第一止挡件3311 产生倾斜。其中,移动导向组件34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导向柱341和升降移动件342中的一者位于第一止挡件3311上下方向的至少一个侧边。
[0140]
以上为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的结构说明,下面对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的结构进行介绍。
[0141]
图18为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9为图10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0、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技术中,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包括第二止挡件3321,第二止挡件3321可转动的安装于安装框31上。第二止挡件3321在自由状态时,第二止挡件3321处于挡设在安装框31 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前方的阻挡位置。
[0142]
货物沿货物运转方向进入升降转运结构3时,第二止挡件3321在货物的作用力下离开阻挡位置,以使货物顺畅进入升降转运结构3。
[0143]
其中,第二止挡件3321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二止挡件3321分别和升降转运结构3中不同转运单元32对应设置。即一个转运单元32至少对应第二止挡件3321。
[0144]
在具体实现时,第二止挡件3321通过水平转轴3322与安装框31可转动连接,第二止挡件 3321在自由状态时,第二止挡件的第一端3321a位于第二止挡件的第二端3321b的上方,且第二止挡件3321的重心位于水平转轴3322与第二止挡件的第二端3321b之间。
[0145]
即位于水平转轴3322上方的部分第二止挡件3321的重量小于位于水平转轴3322下方的部分第二止挡件3321的重量,例如,位于水平转轴3322上方的部分第二止挡件3321可以为板件,位于水平转轴3322下方的部分第二止挡件3321为可以厚度大于板件重物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第二止挡件3321处于自由状态,即第二止挡件3321呈竖直状态,此时第二止挡件3321处于挡设在安装框31的沿货物转运方向的前方的阻挡位置。货物沿货物运转方向进入升降转运结构3 时,板件带动重物块朝向水平转轴3322旋转,板件和重物块变为为水平状态,并旋转至货物的下方,在货物的作用力下使第二止挡件3321离开阻挡位置,从而使货物顺畅进入升降转运结构3。
[014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货物限位组件332可以设计如同第一货物限位组件331的结构与控制方式。
[0147]
图20为图14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1为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转运单元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2、图14、图20至图23所示,升降转运结构3还包括连接单元35,连接单元35与安装框31连接,连接单元35可移动的设置在支撑架2上,以使连接单元35可带动安装框31以及安装在安装框31上的转运单元32相对支撑架2升降移动。
[0148]
具体的,连接单元35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连接件依次连接在安装框31和支撑架 2之间,且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具有可调整的相对位置,以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的移动使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抵接。
[0149]
其中,连接件可以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状的连接板等结构。
[015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单元35,使连接单元35连接在安装框31和支撑架2之间,而连接单元35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连接件依次连接在安装框31和支撑架2之间,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具有可调整的相对位置,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的移动使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进行抵接,这样,可以使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之间卡紧,可以避免连接单元35相对支撑架2之间因存在间隙而发生偏移,从而减小了移动过程中升降转运结构3的振动,提高了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15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在沿靠近或远离支撑架2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调,这样,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的相对移动,可以使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之间抵接,以避免安装框31相对支撑架2发生偏移和摆动,提高了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152]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连接件包括升降连接件351和导轮座352,导轮座352具有导轮354,导轮354和支撑架2滚动接触,以带动连接单元35相对支撑架2滑动,升降连接件351和安装框31连接。
[0153]
通过在导轮座352上设置导轮354,以使导轮354与支撑架2之间滚动接触,由于导轮354 的轮廓面为弧面,这样,导轮354与支撑架2之间在滚动接触时可以提高导轮354与支撑架2之间的接触可靠性,以避免连接单元35因与支撑架2之间存在间隙而发生偏移,从而提高了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的连接可靠性。
[015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连接单元35还包括配合件353和间隙调节紧固件355,配合件353 通过间隙调节紧固件355连接在升降连接件351上,配合件353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升降连接件351背离支撑架2的一侧具有可调间隙3511,第二区域与导轮座352抵接,通过旋钮间隙调节紧固件355,以使间隙调节紧固件355带动配合件353朝向支撑架2移动,而配合件353上的第二区域通过抵推导轮座352,以使导轮座352带动导轮座352上的导轮354朝向支撑架2移动,从而使导轮354压紧在支撑架2上,以避免连接单元35相对支撑架2发生偏移,进而提高了连接单元35与支撑架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155]
其中,配合件353可以为薄板状结构,而间隙调节紧固件355可以为螺栓、螺钉等。
[0156]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升降连接件351背离支撑架2的一侧上设有凹槽,凹槽形成可调间隙3511。其中,凹槽的宽度可容纳配合件353,以使配合件353上的第一区域可在该凹槽中移动,从而达到调节导轮354与支撑架2的侧面之间的间隙。
[0157]
此外,配合件353可以通过固定件356与导轮座352固定连接,或者,配合件353与导轮座 352一体成型。
[0158]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升降连接件351上也可以不设置凹槽,而是将升降连接件351与导轮座 352之间进行错位放置,即配合件353上的第二区域与导轮座352的端面抵接,而配合件353上的第一区域与升降连接件351之间具有预设间距,该预设间距形成可调间隙3511。
[0159]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导轮座352和升降连接件351的一者上设置有间距调节孔3521,另一者设置有升降连接孔,间距调节孔3521和升降连接孔相对设置,导轮座352通过依次穿设在间距调节孔3521和升降连接孔中的紧固件和升降连接件351连接,紧固件与间距调节孔3521之间具有可调空间,当升降连接件351与导轮座352之间的位置需要调整时,紧固件可在间距调节孔 3521中移动,以使升降连接件351和导轮座352之间的位置相对可调。
[0160]
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与间距调节孔3521之间形成的可调空间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可调间隙 3511的延伸方向一致。
[016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间距调节孔3521为腰型孔或条形孔。
[0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连接件351和导轮座352上下层叠设置。例如,导轮座352放置在升降连接件351的上方。
[0163]
图25为图22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6为图1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7为图1中m 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图22、图25和图26所示,为了对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方向进行限位,还设置升降限位组件24。下面结合支撑架2的结构对于升降限位组件24进行说明。
[0164]
在本技术中,支撑架2沿竖直方向上设有升降限位组件24,升降限位组件24用于对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方向进行限位,通过在支撑架2沿竖直方向上设置升降限位组件24,升降限位组件24用于对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方向进行限位,以避免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与其他结构发生碰撞,从而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0165]
升降限位组件24设置在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的至少一端,升降限位组件24包括限位部241,限位部241用于对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方向进行限位。
[0166]
此外,升降限位组件24还包括限位开关242,当升降转运结构3与限位部241触碰时,限位开关242用于控制升降转运结构3停止移动,通过设置限位开关242,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的可控性,进一步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0167]
需要说明的是,图27中以不同状态下限位开关242的位置表现出了限位开关242的移动轨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开关242仅会位于图示移动轨迹中的任一位置。
[0168]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限位部241和/或升降转运结构3上靠近限位部241的一端设有第一缓冲件361(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以第一缓冲件361设置在升降转运结构3进行说明)。通过设置第一缓冲件361,当升降转运结构3与限位部241触碰时,第一缓冲件361可以对升降转运结构 3进行缓冲,避免升降转运结构3与限位部241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提高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0169]
在一种实施例中,升降限位组件24为两个,两个升降限位组件24分别设置在升降转运结构 3的升降轨迹的两端,这样,可以对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两端进行限位,避免升降转运结构3与物流升降装置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触碰,进一步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0170]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底座1上设有支撑部13,在靠近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轨迹的下端的升降限位组件24中,限位部241的上端面与支撑部13的上端面平齐,支撑部13的上端和/或升降转运结构3的下端设有第二缓冲件362。
[0171]
通过支撑部13,当升降转运结构3移动至靠近底座1的位置时,支撑部13可以用于支撑升降转运结构3,可以提高升降转运结构3移动至升降轨迹的下端时,支撑部13对升降转运结构3 的支撑可以减小了升降转运结构3与支撑架2之间连接处的受力,从而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在支撑架2上的悬挂可靠性;另外,在支撑部13的上端设置第二缓冲件362,或者,在升降转运结构3的下端设置第二缓冲件362,通过第二缓冲件362可以减小升降转运结构3与支撑部13之间在发生触碰时的冲击力,提高了升降转运结构3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0172]
此外,在两个升降限位组件24之间,支撑架2面向升降转运结构3的一侧上设有竖向避让槽23,即竖向避让槽23和升降转运结构3对应设置,竖直避让槽可以为矩形或者长条形避让槽,以使竖向避让槽23避让升降转运结构3,这样,升降转运结构3可以沿竖向避让槽23升降移动,从而提高物流升降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0173]
其中,竖向避让槽23的底端的槽壁和顶端的槽壁可以形成限位部241,当升降转运
结构3沿竖向避让槽23移动时,竖向避让槽23上下两端的槽壁可以对升降转运结构3的升降移动进行限位,这样,不用在支撑架2上设置其他额外的限位部241,结构简单且紧凑,加工以及装配成本低。
[0174]
在一个实施例中,竖向避让槽23的顶部的槽壁和/或底部的槽壁形成为限位部241,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
[0175]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361和/或第二缓冲件362为缓冲垫,例如,可以为橡胶材质的缓冲垫,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弹性材质的缓冲垫,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0176]
图2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9为图4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支撑架的内部、底座、升降转运结构和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1为图30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4、图28至图3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还包括配重组件5,配重组件5包括提升轮组51、配重提升件 52和配重单元53,提升轮组51可转动的设置在支撑架2的上部,配重提升件52绕设于提升轮组51上,配重单元53和升降转运结构3分别连接在配重提升件52的两端。
[0177]
其中,可以在支撑架2的顶部设置提升轮组51,例如在支撑臂主体221内设置提升轮组51,提升轮组51可以包括第一提升轮511和第二提升轮512,部分第一提升轮511伸出支撑架2的正面的外侧,部分第二提升轮512伸出支撑架2的背面的外侧。配重提升件52的两端分别连接配重单元53和升降转运结构3,升降转运结构3被驱动上升时,配重单元53由于重力的作用,相对于支撑架2下降,从而减小驱动升降转运结构3上升的驱动力;升降转运结构3被驱动下降时,升降转运结构3带动配重单元53相对于支撑架2上升。
[0178]
具体的,配重单元53包括第一配重体531,配重单元53和升降转运结构3分别位于支撑架 2的背面和正面,第一配重体531位于支撑架2相对的两个侧面。将第一配重体531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相对的两个侧面,即第一配重体531沿升降转运结构3的转运货物的方向设置,由此,减小了第一配重体531对支撑架2的背面空间的占用,从而减小物流升降装置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尺寸。
[0179]
在具体实现时,配重单元53相对于支撑架2的中轴线26对称设置,中轴线26连接支撑架2 的正面(图4中+x侧为支撑架2的正面)和支撑架2的背面(图4中

x侧为支撑架2的背面)。由此,以使配重单元53相对于支撑架2平稳的上升和下降。
[018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配重体53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第一配重体531对称设置在支撑架2 的中轴线26的相对两侧。通过增加或减小第一配重体531的数量,从而调节配重单元53的整体质量。这样,可以根据升降转运结构3上运输不同质量的货物,来调节与其相适应的配重组件5 的重量。
[0181]
为了便于放置第一配重体531,在本技术中,配重单元53还包括配重支架532,配重支架532 与支撑架2滑动连接,第一配重体531可拆卸的设置在配重支架532上。
[0182]
具体的,配重支架532包括两个收容槽5321,两个收容槽5321相对于支撑架的中轴线26对称设置,第一配重体531设置在收容槽5321内。其中,收容槽5321的槽口朝向支撑架2的侧面,收容槽5321的槽深均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由此,便于将第一配重体531放置在收容槽5321内。
[0183]
在本实施例中,收容槽5321包括第一槽壁5322、第二槽壁5323、底壁5324和第三槽壁5325,第一槽壁5322朝向支撑架2的正面,第二槽壁5323朝向支撑架2的背面,第三槽壁
5325连接第一槽壁5322的下端和第二槽壁5323的下端,底壁5324连接第一槽壁5322和第二槽壁5323 同侧的侧边。
[0184]
其中,底壁5324竖直设置,底壁5324与收容槽5321的槽口相对,底壁5324形成收容槽5321 的槽底,底壁5324连接第一槽壁5322和第二槽壁5323同侧的侧边,第三槽壁5325连接第一槽壁5322的下端和第二槽壁5323的下端。也就是说,收容槽5321缺少一个与第三槽壁5325相对的第四槽壁,换而言之,该缺少的第四槽壁形成收容槽5321的插入口,第一配重体531经该插入口进入收容槽5321内。
[0185]
第一槽壁5322和第二槽壁5323之间的间距小于底壁532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一槽壁 532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底壁532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二槽壁532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底壁532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这样,部分第一配重体531露出第一槽壁5322和第二槽壁5323,由此,便于将第一配重体531插入收容槽5321内。
[0186]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配重体531沿收容槽5321的槽底至收容槽5321的槽口依次层叠设置。在具体实现时,第一个第一配重体531与底壁5324接触,且通过第三槽壁5325支撑第一配重体531的底部,第一配重体531的两个侧壁可以分别与第一槽壁5322和第二槽壁5323接触,从而将第一配重体531卡在收容槽5321内。第二个以及第二个以后的第一配重体531与前一个第一配重体531抵接。
[0187]
为了固定第一配重体531,防止依次层叠的第一配重体531在配重单元53上升或下降时移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配重体531上设置有定位孔5311,第一配重体531通过穿设于定位孔 5311的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配重支架532。具体的,第一配重体531通过穿设于定位孔5311 的紧固件可拆卸的连接于底壁5324。
[0188]
此外,配重单元53与中轴线26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升降转运结构3与中轴线26的最大距离。也就是说,配重单元53在升降转运结构3内的投影位于升降转运结构3内,这样,避免配重单元53占用支撑架2侧面的空间,从而影响物流升降装置侧方的尺寸。
[0189]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配重体531的重心位于支撑架2的正面和支撑架2的背面之间。即第一配重体531靠近支撑架2的正面设置,减小了第一配重体531对支撑架2的背面空间的占用。
[0190]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重单元53还包括第二配重体533,配重支架532包括连接两个收容槽 5321的两个配重连接杆5326,第二配重体533位于两个配重连接杆5326之间。
[0191]
为了便于配重组件5沿支撑架2顺畅的上升或下降,配重组件5还包括配重连接单元,配重支架532与支撑架2通过配重连接单元滑动连接;配重连接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连接件依次连接在配重支架532和支撑架2之间,且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具有可调整的相对位置,以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的移动以使连接单元与支撑架2抵接。
[0192]
其中,配重连接单元与升降转运结构3中的连接单元35的结构和原理相同,参照上述升降转运结构3中对连接单元35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0193]
图3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中底座和提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4、图25、图31和图32所示,物流升降装置还包括提升组件6,提升组件6包括提升电机61和提升件62,其中,立式支撑柱21的上端设有第一支撑轮25,提升电机61连接有第二支撑轮611,提升件62为环形件,例如,提升件62可以为皮带,而第一支撑轮25和第二支撑轮611均为带轮,提升件62环形套设在第一支撑轮25和第二支撑轮611上,提升件62与升降转
运结构3连接,提升电机61通过第二支撑轮611和提升件62带动升降转运结构3升降。
[0194]
其中,立式支撑柱21为中空结构,支撑座12为框架结构,立式支撑柱21与支撑底框11通过支撑座12连接,立式支撑柱21与支撑座12连通,第二支撑轮611位于支撑座12内,提升件 62和第一支撑轮25位于立式支撑柱21的中空结构中,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使物流升降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0195]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延长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在本实施例中,提升件62与升降转运结构3的中部区域或上部区域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升降转运结构3和提升件62之间的连接处立式支撑柱21上其他结构发生干涉,导致升降转运结构3的底部无法到达更低的位置处,从而延长了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
[0196]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升降转运结构3和提升件62之间通过防滑件315和安装板紧固件316 固定连接,具体的,升降转运结构3上设有安装座313,安装座313上设有安装槽,提升件62卡设在安装槽中,再通过安装板314封盖安装槽的槽口,以使提升件62位于安装槽和安装板314 之间,再通过安装板紧固件316将安装板314与安装座313之间进行固定连接。
[0197]
为了避免提升件62与升降转运结构3之间相对滑动,在本实施例中,提升件62和安装槽之间还设有防滑件315,通过防滑件315防止提升件62与安装槽之间的相对滑动,其中,防滑件 315可以为齿条或者增大提升件62与安装槽之间的摩擦力的结构,安装板紧固件316可以为螺栓、螺钉等结构。
[0198]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升电机61位于升降转运结构3的竖直方向的投影范围外,通过将提升电机61设置在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的侧方,这样,提升电机61可以避让升降转运结构3,进一步延长了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从而增大了升降转运结构3搬运货物的范围。
[0199]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升电机61设置在底座1上,且提升电机61位于支撑架2的一侧,这样,提升电机61可以避让沿竖直方向升降移动的升降转运结构3,从而延长了升降转运结构3 的移动轨迹,增大了升降转运结构3搬运货物的范围,例如,可以搬运高度较高的货物,另外,还可以使物流升降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节省空间。
[0200]
在一个实施例中,升降转运结构3沿支撑架2移动至最下端时,升降转运结构3的底部和底座1的底面齐平,这样,升降转运结构3可以搬运的货物的高度可以更高,进一步增大了升降转运结构3搬运货物的尺寸范围。
[020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底座1上具有避让区域14,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底端位于避让区域14内,通过避让区避让升降转运结构3,延长了升降转运结构3的移动轨迹或者增大了升降转运结构3搬运货物的尺寸范围的同时,可以提高底座1上空间的利用率。
[0202]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底框11围成避让区域14,且支撑底框11的内缘均位于升降转运结构 3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的外侧。
[0203]
在一实施例中,避让区域14的形状与升降转运结构3的轮廓形状相匹配,这样,可以节省空间,以使底座1上的空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0204]
底座1上设有承载部16,承载部16和支撑架2并列设置在避让区域14的同一侧,承载部 16用于承载提升电机61,提高了底座1上各零部件在底座1上排布的紧凑性,从而节省空间。
[0205]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仓储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物流升降装置,其中,
物流升降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赘述。
[020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