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8542发布日期:2021-12-25 00:4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气针转运箱。


背景技术:

2.血气分析(bg)是应用血气分析仪,通过测定人体血液的h+浓度和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来了解人体呼吸功能与酸碱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它能直接反映肺换气功能及其酸碱平衡状态。采用的标本常为动脉血。适用于: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诊断;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昏迷的鉴别诊断。血气针是进行血气分析过程必备的医疗用品,其是用于抽取患者动脉血的注射器,其与普通注射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针头与针筒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其特点是:由于螺纹的自锁特性,针头与针筒之间连接稳定,拔针时,针头不会脱离针筒,确保针头能被顺利拔出,也因如此,将血气针的针头与针筒分离的过程很麻烦,不能通过普通的锐器桶来去除,通常需要操作者通过手拧来将将针头去除,去除针头的过程很容易造成锐器伤和交叉感染。临床上,由于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的患者较多,需要采集多名患者血液后再一次送检,采血之后往往还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检测,从抽血到送检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大于10分钟,而血液样本在静置过程中容易凝块、分层,检测前,还需要再次搓动针筒,以减少血液的凝结、分层,目前,搓针筒的操作基本是靠人体手掌夹住针筒来回搓,过程不仅耗费操作者大量体力和时间,还容易出现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目前虽然有一些造价较高的针头处带有盖子的血气针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但是此类血气针依旧无法解决需要人工搓匀的问题;目前用于转运血气针的箱子对血气针没有良好的固定和隔离,血气针在转运过程中很容易相互碰撞,从而容易引发交叉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气针转运箱,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4.一种血气针转运箱,包括:
5.底盒:为上端单一开口的盒子,所述底盒的内侧底部覆盖有可更换的软垫;
6.中盒:包括基体、若干血气针座、若干感应开关、若干第一电机、若干电动卡爪、若干第二电机;所述基体的上下两端面为水平面,所述基体的下端面可拆卸盖合固定在所述底盒的开口上,所述基体上间隔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竖直设置,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基体的上下两端;所述血气针座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每一所述血气针座一一对应转动安装在一所述通孔内,转动轴线竖直设置,所述血气针座的中部开设有座舱,所述座舱贯穿所述血气针座的上下两端,所述座舱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翼腔、针筒腔、连通腔;所述翼腔的深度大于血气针针筒的螺纹长度,垂直血气针长度方向的平面为a平面,所述翼腔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与血气针整体位于a平面上的投影外轮廓形状大小一致,所述针筒腔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与血气针的筒身位于a平面上的投影形状大小一致;所述连通腔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为圆
形,所述连通腔的水平截面的直径大于血气针的针头的最大外径,且小于血气针的筒身的最小外径,所述连通腔的深度小于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的长度;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穿设连通腔后,针尖至基体底部的距离为b,软垫至基体底部的距离为c,底盒内侧的底部至基体底部的距离为d,c<b<d;每一所述血气针座内均分别安装一所述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的感应区域为所述针筒腔的内侧;每一血气针座匹配一所述第一电机、一所述电动卡爪和一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基体内,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血气针座连接;所述血气针座的底部转动安装一所述电动卡爪,所述电动卡爪相对所述血气针座转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所述血气针座相对所述基体转动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电动卡爪的爪部环绕在转动轴线的周向,所述电动卡爪的每一爪部的运动方向均与所述电动卡爪的转动轴线垂直相交,所述电动卡爪的爪部至所述针筒腔的底部的距离大于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的长度,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血气针座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动卡爪连接;
7.盒盖:为下端单一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盒盖通过其下端开口可拆卸盖合在所述基体的上端面上。
8.电路部分:包括控制器、内置电源、电源开关和除针开关:所述控制器和内置电源均分别安装在所述基体内,所述电源开关和除针开关分别安装在所述基体的外侧,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内置电源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感应开关、第一电机、电动卡爪、第二电机、除针开关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为中空dd马达,所述血气针座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血气针座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轴线重合;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为中空dd马达,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血气针座的底部,所述电动卡爪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底部,所述电动卡爪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连通腔的水平截面的直径。
10.优选地,所述感应开关为接近传感器。
11.优选地,所述基体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基体的下端面,所述支撑脚的长度大于所述电动卡爪的下端端部到所述基体的下端面的距离。
12.优选地,所述盒盖的上端设置有提手。
13.优选地,所述底盒采用透明材料制作。
14.优选地,所述底盒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
15.优选地,所述软垫为橡胶材料制作;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软垫包括连接部和若干封口部,所述连接部为薄板状结构,所述封口部为凸块状结构,若干所述封口部间隔固设在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上,所述基体的下端面盖合在所述底盒的开口上时,一所述封口部对应一所述电动卡爪设置,且位于该电动卡爪的正下方。
16.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中盒和底盒的设置,使得将血气针装入血气针座后,血气针的针头被隔离开,检测员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再与针头接触,有效解决了检测员容易被针头伤害的问题;一个血气针座只对应装放一个血气针,装入本实用新型内的血气针被有效隔离开来,有效解决了血气针之间的相互接触而引发交叉污染的问题;第一电机带动血气针往复转动,从将血气针
放入血气针座到检测前的这一过程中,都能使血气针保持“搓匀”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血液的凝结,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免去了送测过程中人工搓匀的麻烦,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控制器、电动卡爪、第二电机的配合,能够自动解除血气针的针头与针筒之间的螺纹连接,无需手动去除针头,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降低了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感应开关的设置,使得只有装有血气针的血气针座对应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电动卡爪才会转动,有效减少电量的消耗,增加内置电源的续航和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立体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取下底盒后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电动卡爪和第二电机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血气针转运箱的控制关系示意图。
25.其中:1

底盒、11

软垫、111

连接部、112

封口部、12

防滑垫、2

中盒、21

基体、22

血气针座、221

座舱、2211

翼腔、2212

针筒腔、2213

连通腔、23

感应开关、24

第一电机、25

电动卡爪、26

第二电机、24

支撑脚、3

盒盖、31

提手、4

控制器、5

内置电源、6

电源开关、7

除针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部件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

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血气针转运箱,包括:
28.底盒1:为上端单一开口的盒子,底盒1的内侧底部覆盖有可更换的软垫11;
29.中盒2:包括基体21、若干血气针座22、若干感应开关23、若干第一电机24、若干电动卡爪25、若干第二电机26;基体21的上下两端面为水平面,基体21的下端面可拆卸盖合固定在底盒1的开口上,基体21上间隔开设有若干通孔,通孔竖直设置,通孔贯穿基体21的上下两端;血气针座22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每一血气针座22一一对应转动安装在一通孔内,转动轴线竖直设置,血气针座22的中部开设有座舱221,座舱221贯穿血气针座22的上下两端,座舱221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翼腔2211、针筒腔2212、连通腔2213;翼腔2211的深度大于血
气针针筒的螺纹长度,垂直血气针长度方向的平面为a平面,翼腔2211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与血气针整体位于a平面上的投影外轮廓形状大小一致,针筒腔2212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与血气针的筒身位于a平面上的投影形状大小一致;连通腔2213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为圆形,连通腔2213的水平截面的直径大于血气针的针头的最大外径,且小于血气针的筒身的最小外径,连通腔2213的深度小于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的长度;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穿设连通腔2213后,针尖至基体21底部的距离为b,软垫11至基体21底部的距离为c,底盒1内侧的底部至基体21底部的距离为d,c<b<d;每一血气针座22内均分别安装一感应开关23,感应开关23的感应区域为针筒腔2212的内侧;每一血气针座22匹配一第一电机24、一电动卡爪25和一第二电机26,第一电机24安装在基体21内,第一电机24的输出端与血气针座22连接;血气针座22的底部转动安装一电动卡爪25,电动卡爪25相对血气针座22转动的转动轴线与血气针座22相对基体21转动的转动轴线重合,电动卡爪25的爪部环绕在转动轴线的周向,电动卡爪25的每一爪部的运动方向均与电动卡爪25的转动轴线垂直相交,电动卡爪25的爪部至针筒腔2212的底部的距离大于血气针的筒身的螺纹部的长度,第二电机26安装在血气针座22上,第二电机26的输出端与电动卡爪25连接;
30.盒盖3:为下端单一开口的盒状结构,盒盖3通过其下端开口可拆卸盖合在基体21的上端面上。
31.电路部分:包括控制器4、内置电源5、电源开关6和除针开关7:控制器4和内置电源5均分别安装在基体21内,电源开关6和除针开关7分别安装在基体21的外侧,控制器4通过电源开关6与内置电源5连接,控制器4分别与感应开关23、第一电机24、电动卡爪25、第二电机26、除针开关7连接。
32.本实施例的基体为长方体结构,基体上的通孔矩阵间隔排列;本实施例中的感应开关23为接近传感器,此类传感器常被用在手机上,具有体积小、感应准确率高、反应灵敏的特点,满足作为本实施例的感应开关23的要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机24和第二电机26均为中空dd马达,血气针座22安装在第一电机24的输出轴上,血气针座22的转动轴线与第一电机24的输出轴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二电机26安装在血气针座22的底部,电动卡爪25安装在第二电机26的输出轴底部,电动卡爪25的转动轴线与第二电机26的输出轴的转动轴线重合,第二电机26的输出轴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连通腔2213的水平截面的直径;考虑到感应开关23、第二电机26、电动卡爪25是基于血气针座22安装,为了便于线路的设置,第一电机24带动血气针座22单方向的转动角度应小于360
°

33.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软垫11为橡胶材料制作,目前用于密封血气针的针头的胶塞块也多为橡胶材料制作,橡胶材料能够对插入其中的针头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优选地,软垫11包括连接部111和若干封口部112,连接部111为薄板状结构,封口部112为凸块状结构,若干封口部112间隔固设在连接部111的上表面上,基体21的下端面盖合在底盒1的开口上时,一封口部112对应一电动卡爪25设置,且位于该电动卡爪25的正下方;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减少制作软垫11的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34.请参阅图3和图4优选地,基体21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支撑脚24,支撑脚24的长度方向垂直基体21的下端面,支撑脚24的长度大于电动卡爪25的下端端部到基体21的下端面的距离;支撑脚24的作用是:将底盒1与中盒2分离以倾倒针头时,支撑脚24对中盒2起支撑作用,避免电动卡爪25直接与桌面接触,对电动卡爪25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35.优选地,盒盖3的上端设置有提手31,以方便本实施例的转移。
36.优选地,底盒1采用透明材料制作,以便于观察底盒1内针头的情况以及电动卡爪25的工作的情况。
37.优选地,底盒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12,减少本实施例在放置时可能出现的滑动。
38.基于以上内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如下:
39.将基体21的下端面盖合固定在底盒1的开口上,将抽血完毕的血气针的针头朝下,对应座舱221的水平投影形状,将血气针正对针筒腔2212放入针筒腔2212内,按压血气针的翼板,使翼板进入翼腔2211,使血气针的筒身螺纹部穿设连通腔2213,并使针头插入软垫11,软垫11对插入其中的针头起密封作用。
40.打开电源开关6,感应开关23感应对应的坐腔内是否放置有血气针,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器4,座舱221内如果没放置有血气针,控制器4控制该座舱221对应的第一电机24保持静止,座舱221内如果放置有血气针,控制器4控制该座舱221对应的第一电机24往复转动,由于翼腔2211的任一水平截面均与血气针整体位于a平面上的投影外轮廓形状大小一致,实际中,该外轮廓是非圆形的,翼腔2211有效带动血气针的翼板转动,从而带动血气针往复转动,有效减少血气针内血液的凝结,免去检测前二次手工搓动针筒的麻烦,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盖上盒盖3,即可将装放有血气针的本实施例转往下一个目的地。
41.检测前,开启除针开关7,控制器4控制第一电机24停止转动,并控制电动卡爪25夹紧针头,再控制第二电机26转动,以解除针头与针筒的螺纹连接,解除针头与针筒间螺纹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螺距的存在,对应的血气针的针筒将上行一个螺距的距离,当血气针的针筒上升至最大高度,即可将该血气针从血气针座22内取出,感应开关23将血气针被取出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4,控制器4控制第二电机26停止转动,并控制电动卡爪25松开针头,针头保持插在软垫11上。
42.将底盒1与基体21分离,将针头连同软垫11一起倒出至指定锐器回收点,将底盒1消毒后装入新的软垫11,即可重新使用,如果使用过程中针头接触到本实施例的其他部位,应对相应部位作消毒处理后才能再次使用。
43.中盒2和底盒1的设置,使得将血气针装入血气针座22后,血气针的针头被隔离开,检测员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再与针头接触,有效解决了检测员容易被针头伤害的问题;一个血气针座22只对应装放一个血气针,装入本实施例内的血气针被有效隔离开来,有效解决了血气针之间的相互接触而引发交叉污染的问题;第二电机26带动血气针往复转动,从将血气针放入血气针座22到检测前的这一过程中,都能使血气针保持“搓匀”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血液的凝结,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免去了送测过程中人工搓匀的麻烦,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控制器4、电动卡爪25、第二电机26的配合,能够自动解除血气针的针头与针筒之间的螺纹连接,无需手动去除针头,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降低了锐器伤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感应开关23的设置,使得只有装有血气针的血气针座22对应的第一电机24、第二电机26、电动卡爪25才会转动,有效减少电量的消耗,增加内置电源5的续航和寿命。
44.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