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及物料输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1230发布日期:2021-12-04 10:1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及物料输送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及物料输送阀。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气力物料输送料仓系统中,磨盘式物料输送阀都是由气缸作为动力机构推动阀板实现阀门的开闭。因气力输送系统对压缩空气的需求量巨大,分配到输送阀气缸上气压偏低,且传输管道一般距离较远,压力损失较大。而料仓内的压力作用在输送阀阀板上,使输送阀在开启料仓的瞬间需要更大的动力。
3.而输送阀开启并且进、出进出口连通无压力差时,开启力矩会成倍减少。因此物料输送阀常会因为气压较低产生开始开启困难的情况,通常解决办法就是更换更大型号的气缸。但这样会造成开启速度变慢和浪费资源的问题,因此,目前急需一种在压力较低时也能使物料输送阀正常开启的气缸。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及物料输送阀,解决了现有执行机构开启物料输送阀,会因为压力较低导致开启困难,使用更大型号的气缸或油缸开启物料输送阀造成开启速度变慢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包括:缸体,在其内部形成腔体;中间隔套,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并将所述腔体划分为前腔体和后腔体;受力活塞件,滑动设于所述前腔体内形成活塞结构;倍力活塞件,滑动设于所述后腔体内形成活塞结构;其中,所述倍力活塞件一端穿过所述中间隔套与所述受力活塞件相抵接,当所述倍力活塞件在所述后腔体内滑动时,可推动所述受力活塞件在所述前腔体内滑动。
6.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与所述受力活塞件的相抵接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受力活塞件朝向所述倍力活塞件的一端为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相匹配。
7.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包括倍力活塞和倍力活塞杆,所述倍力活塞与所述倍力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倍力活塞杆贯穿所述中间隔套并与所述中间隔套紧密贴合。
8.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另一端与所述后腔体的接触处设有第一进出口,所述后腔体设有靠近所述中间隔套的第二进出口,所述前腔体设有靠近所述中间隔套的第三进出口,所述前腔体远离所述中间隔套的一侧设有第四进出口,所述受力活塞件远离所述倍力活塞件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
9.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腔体远离所述中间隔套的内壁开设有第一环形槽口,且当所述倍力活塞与所述第一环形槽口相接触形成第一环形腔时,所述第一进出口与所述第一环形腔连通。
10.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面向所述中间隔套的侧面的中部为凸起部,且当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中间隔套相接触形成第二环形腔时,所述第二进出口与所述第二环形腔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力活塞件包括受力活塞和受力活塞杆,所述受力活塞与所述受力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受力活塞杆贯穿所述缸体并与所述缸体紧密贴合。
12.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隔套朝向所述受力活塞的侧面的中部为突起部,且当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受力活塞相接触形成第三环形腔时,所述第三进出口与所述第三环形腔连通。
13.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腔体远离所述中间隔套的内壁开设有第二环形槽口,且当所述第二环形槽口与所述受力活塞相接触形成第四环形腔时,所述第四进出口与所述第四环形腔连通。
14.物料输送阀,包括阀体,具有物料输送通道;阀板,被配置在所述物料输送通道上;如以上所述的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与所述阀板相连接,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物料输送通道。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 本实用新型的缸体通过在内部固定设置中间隔套,将内部的腔体划分为前腔体和后腔体,前期动作时,前腔体和后腔体同时动作,并使用后腔体驱动前腔体,形成倍力输出,增加前期开启阀门的力,后期只使用前腔体开启阀门,从而使得在气压较低时,也可以开启阀门,当阀门开启部分后,只使用前腔体,使得不需要全程倍力输出,节省压缩空气或压力油的输入量,也减少本实用新型的缸体的外形尺寸,实现在气压或油压较低的情况下,不需要更换更大气缸或油缸也可完成料仓物料输送阀的开启。
17.2. 针对气力输送物料输送料仓系统的特点,倍力活塞只需要运行一小段距离,不需要全程输出倍力,改进了市面上倍力气缸全程输出的情况,减少外形尺寸,节约了材料和压缩空气或压力油输入量。
18.3.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进出口和第二进出口均在初始推动倍力活塞时形成环形腔体来推动,从而增加初始推动的接触面,使得更容易推动倍力活塞,使得倍力活塞和倍力活塞杆的动作更加稳定。
19.4.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进出口和第四进出口均在初始推动受力活塞时形成环形腔体来推动,从而增加初始推动的接触面,使得更容易推动受力活塞,使得受力活塞和受力活塞杆的动作更加稳定。
20.5. 本实用新型的倍力活塞杆和受力活塞通过设置相匹配的凹槽和凸台,使得倍力活塞杆更容易推动受力活塞,减少力传递时的损耗。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些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些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的动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为缸筒,2为中间隔套,21为突起部,22为第三环形腔,3为后腔体,31为后端盖,311为第一环形槽口,312为第一环形腔,313为凹陷,32为倍力活塞,321为凸起部,322为第二环形腔,323为凸块,33为倍力活塞杆,331为凹槽,4为前腔体,41为前端盖,411为第二环形槽口,412为第四环形腔,42为受力活塞,421为凸台,43为受力活塞杆,5为第一进出口,6为第二进出口,7为第三进出口,8为第四进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包括:缸体,在其内部形成腔体;中间隔套2,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并将所述腔体划分为前腔体4和后腔体3;受力活塞件,滑动设于所述前腔体4内形成活塞结构;倍力活塞件,滑动设于所述后腔体3内形成活塞结构;其中,所述倍力活塞件一端穿过所述中间隔套2与所述受力活塞件相抵接,当所述倍力活塞件在所述后腔体3内滑动时,可推动所述受力活塞件在所述前腔体4内滑动。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与所述受力活塞件的相抵接处开设有凹槽331,所述受力活塞件朝向所述倍力活塞件的一端为凸台421,所述凸台421与所述凹槽331相匹配。使得所述倍力活塞件更容易推动所述受力活塞件,减少力传递时的损耗。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台421设置在所述受力活塞件中部。进一步减少力传递时的损耗。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包括倍力活塞32和倍力活塞杆33,所述倍力活塞32与所述倍力活塞杆33固定连接,所述倍力活塞杆33贯穿所述中间隔套2并与所述中间隔套2紧密贴合。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件另一端与所述后腔体3的接触处设有第一进出口5,所述后腔体3设有靠近所述中间隔套2的第二进出口6,所述前腔体4设有靠近所述中间隔套2的第三进出口7,所述前腔体4远离所述中间隔套2的一侧设有第四进出口8,所述受力活塞件远离所述倍力活塞件的一端贯穿所述缸体。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后腔体3远离所述中间隔套2的内壁开设有第一环形槽口311,且当所述倍力活塞32与所述第一环形槽口311相接触形成第一环形腔312时,所述第一进出口5与所述第一环形腔312连通。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倍力活塞32面向所述中间隔套2的侧面的中部为凸起部321,且当所述凸起部321与所述中间隔套2相接触形成第二环形腔322时,所述第二进出口6与所述第二环形腔322连通。
39.其中,所述第一环形腔312和所述第二环形腔322均增加了初始推动的接触面,使得更容易推动所述倍力活塞32,使得所述倍力活塞32和所述倍力活塞杆33的动作更加稳定。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力活塞件包括受力活塞42和受力活塞杆43,所述受力活塞42与所述受力活塞杆43固定连接,所述受力活塞杆43贯穿所述缸体并与所述缸体紧密贴合。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中间隔套2朝向所述受力活塞42的侧面的中部为突起部21,且当所述突起部21与所述受力活塞42相接触形成第三环形腔22时,所述第三进出口7与所述第三环形腔22连通。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前腔体4远离所述中间隔套2的内壁开设有第二环形槽口411,且当所述第二环形槽口411与所述受力活塞42相接触形成第四环形腔412时,所述第四进出口8与所述第四环形腔412连通。
43.其中,所述第三环形腔22和所述第四环形腔412均增加了初始推动的接触面,使得更容易推动所述受力活塞42,使得所述受力活塞42和所述受力活塞杆43的动作更加稳定。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体包括后端盖31、缸筒1和前端盖41,所述缸筒1为两端开
口的圆筒,所述后端盖31与所述缸筒1一端开口固定连接且覆盖该端开口,所述前端盖41与所述缸筒1另一端开口固定连接且覆盖该端开口,所述第一进出口5设置在所述后端盖31,所述第四进出口8设置在所述前端盖4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筒1为两端开口的方筒。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缸体为气缸体或油缸体。即所述第一进出口5、所述第二进出口6、所述第三进出口7和所述第四进出口8用于通入压缩空气或压力油。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隔套2与所述缸筒1内壁固定连接,且使得所述后腔体3的内部空间小于所述前腔体4的内部空间。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隔套2设置在所述缸筒1的内部空间的三等分位置上,且使得所述后腔体3的内部空间小于所述前腔体4的内部空间。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32与所述缸筒1内壁的接触处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以防止所述后腔体3内泄。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倍力活塞杆33贯穿所述中间隔套2的中部位置,且贯穿处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以防止所述后腔体3与所述前腔体4相互泄气或泄油。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力活塞42与所述缸筒1内壁的接触处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以防止所述前腔体4内泄。
5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受力活塞杆43贯穿所述前端盖41的中部位置,且贯穿处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以防止所述前腔体4外泄。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31面向所述倍力活塞32的侧面开设有凹陷313,所述倍力活塞32面向所述后端盖31设有凸块323,所述凸块323可嵌入所述凹陷313。该设计可以使得在所述后腔体3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倍力活塞32的行程,从而增加倍力输出的行程。
5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物料输送阀,包括阀体,具有物料输送通道;阀板,被配置在所述物料输送通道上;如以上所述的低压开启短程倍力执行机构,与所述阀板相连接,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物料输送通道。
54.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空气或压力油从所述第一进出口5和所述第三进出口7进入,从而推动所述倍力活塞32和所述受力活塞42,同时所述倍力活塞杆33推动所述受力活塞42,使得所述受力活塞42在所述倍力活塞32的行程范围内受到倍力推动,实现在气压较低时,以2倍单作用气缸的输出力推动所述阀板;当所述阀板被推动一定距离,即所述物料输送阀开启部分后,开启压力减少,所述倍力活塞32被所述中间隔套2阻挡,所述受力活塞42继续被推动,直至所述物料输送阀完全打开。
55.当关闭所述物料输送阀时,压缩空气或压力油从所述第二进出口6和所述第四进出口8进入,从而推动所述倍力活塞32和所述受力活塞42回到初始位置,所述物料输送阀关闭。
56.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