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底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4812发布日期:2021-11-10 09:5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底托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底托架。


背景技术:

2.电梯是一种用于建筑物中,主要提供升降功能的特种设备。电梯可分为扶梯和厢式电梯。厢式电梯包括井道和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乘客乘坐电梯时便是处于轿厢内。
3.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轿厢的安全性,在轿厢外设置有龙门架,在井道底坑内设置有缓冲器。龙门架包括上梁、下梁和立梁,立梁将上梁与下梁连接,下梁上方连接有轿底托架,轿底托架用于承托轿厢,下梁上还连接有缓冲撞板,缓冲撞板与底坑内的缓冲器配合使用;当电梯出现故障导致轿厢和龙门架下坠时,缓冲撞板最终会撞击到缓冲器上,缓冲器配合缓冲撞板能够对轿厢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轿厢内乘客所受到的伤害。
4.虽然现有技术中龙门架能够提高轿厢的安全性,但由于轿厢下方需要设置轿底托架和下梁,因此轿底下方的龙门架的结构较厚,对应的底坑的深度也需要修建足够深,然而对于某些建筑来说,由于自身地基的限制,底坑的修建深度是有限的,此时若继续使用常规结构的龙门架,会因轿底托架和下梁厚度过大而增大安全隐患,甚至违反电梯相关安全标准规定,所以如何减小龙门架中轿底托架与下梁的厚度之和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轿底托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电梯轿底托架,包括托架本体,所述托架本体为矩形框架,所述托架本体的开口内设置有两根互相平行的中梁,两根所述中梁与托架本体共面,两根所述中梁之间设置间隔,两根所述中梁的下表面共同固定连接有缓冲撞板。
8.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撞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加强板,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两根中梁相对的两个表面贴合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缓冲撞板垂直。
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底边与缓冲撞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缓冲撞板和第一加强板均垂直。
10.进一步的,所述托架本体包括两根第一侧梁和两根第二侧梁,两根所述第一侧梁互相平行,两根所述第二侧梁互相平行且与两根中梁平行;所述第一侧梁包括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第二支撑面平行,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第一支撑面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面将第二支撑面与第一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连接面构成c型,两根所述第一侧梁的开口相对设置;
11.所述第二侧梁包括第三支撑面、第四支撑面、第二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和第四连接面;所述第三支撑面与第四支撑面平行,所述第四支撑面位于第三支撑面上方,所述第三支撑面的下表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面的上表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面将
第四支撑面与第三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面与第四连接面共面且与第二连接面平行,所述第三连接面与第三支撑面远离第二连接面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面与第四支撑面远离第二连接面的一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面、第四支撑面、第二连接面、第三连接面和第四连接面构成c型,两根所述第二侧梁的开口相对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中梁包括第五支撑面、第六支撑面和第五连接面;所述第五支撑面与第六支撑面平行,所述第六支撑面位于第五支撑面的上方,所述第五支撑面的下表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面的上表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接面将第五支撑面与第六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五支撑面、第六支撑面和第五连接面构成c型,两根所述中梁的开口互相背离。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连接面共同连接有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与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和第一连接面均垂直。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加强板在每根第一侧梁上至少设置两个,每根所述第一侧梁上都有两个第三加强板分别与该第一侧梁两端的第三连接面和第四连接面贴合并固定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支撑面、第六支撑面和第五连接面共同连接有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与第五支撑面、第六支撑面和第五连接面均垂直。
16.进一步的,所述第六支撑面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避让口。
17.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支撑面与第二支撑面之间设置间隔。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19.(一)使用时,将托架本体与龙门架的立梁下端固定连接,将轿厢设置于托架本体上,由于托架本体上设置有中梁和缓冲撞板,当电梯故障导致轿厢和龙门架下坠时,缓冲撞板最终会撞击到底坑内的缓冲器上,缓冲器与缓冲撞板配合使用来对轿厢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轿厢内乘客所受到的伤害;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无需在托架本体下方额外设置下梁,因此能够减少位于轿厢下方的龙门架的厚度,从而满足浅底坑建筑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更广。
20.(二)由于设置了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缓冲撞板的强度得到提高;由于设置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托架本体和中梁的强度也得到提高;因此整个轿底托架的强度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得轿底托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1.(三)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可进行标准化批量加工。
附图说明
22.图1是实施例中一种电梯轿底托架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3.图2是用于体现缓冲撞板与中梁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用于体现安装避让口的结构的示意图。
25.附图中标记:
26.1、托架本体;2、第一侧梁;21、第一支撑面;22、第二支撑面;23、第一连接面;3、第二侧梁;31、第三支撑面;32、第四支撑面;33、第二连接面;34、第三连接面;35、第四连接面;4、中梁;41、第五支撑面;42、第六支撑面;43、第五连接面;5、缓冲撞板;6、第一加强板;7、第二加强板;8、第三加强板;9、第四加强板;10、安装避让口。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28.实施例:
29.参照图1

3,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梯轿底托架,包括托架本体1。托架本体1为矩形框架,托架本体1的开口内设置有两根互相平行的中梁4,两根中梁4之间设置间隔,两根中梁4的下表面共同焊接有缓冲撞板5。
30.托架本体1包括两根第一侧梁2和两根第二侧梁3,两根第一侧梁2互相平行,两根第二侧梁3互相平行且与两根中梁4平行。第一侧梁2包括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22和第一连接面23。第一支撑面21与第二支撑面22平行,第二支撑面22位于第一支撑面21的上方,第一连接面23将第二支撑面22与第一支撑面21连接,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22和第一连接面23构成c型,两根第一侧梁2的开口相对设置。
31.第二侧梁3包括第三支撑面31、第四支撑面32、第二连接面33、第三连接面34和第四连接面35。第三支撑面31与第四支撑面32平行,第四支撑面32位于第三支撑面31上方,第三支撑面31的下表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面21的上表面贴合并焊接。第二连接面33将第四支撑面32与第三支撑面31连接,第三连接面34与第四连接面35共面且与第二连接面33平行,第三连接面34与第三支撑面31远离第二连接面33的一边固定连接,第四连接面35与第四支撑面32远离第二连接面33的一边固定连接。第三支撑面31、第四支撑面32、第二连接面33、第三连接面34和第四连接面35构成c型,两根第二侧梁3的开口相对设置。
32.中梁4包括第五支撑面41、第六支撑面42和第五连接面43。第五支撑面41与第六支撑面42平行,第六支撑面42位于第五支撑面41的上方,第五支撑面41的下表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面21的上表面贴合并焊接,第五连接面43将第五支撑面41与第六支撑面42连接,缓冲撞板5的上表面与两个第五支撑面41的下表面焊接。第五支撑面41、第六支撑面42和第五连接面43构成c型,两根中梁4的开口互相背离。
33.为了提高缓冲撞板5的强度,在缓冲撞板5的上表面焊接有两个第一加强板6,两个第一加强板6分别与两根中梁4相对的两个表面贴合且焊接,第一加强板6与缓冲撞板5垂直。
34.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冲撞板5的强度,两个第一加强板6之间焊接有第二加强板7。第二加强板7的底边与缓冲撞板5的上表面焊接,第二加强板7与缓冲撞板5和第一加强板6均垂直。
35.为了提高第一侧梁2的强度,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22和第一连接面23共同焊接有第三加强板8。第三加强板8与第一支撑面21、第二支撑面22和第一连接面23均垂直。第
三加强板8在每根第一侧梁2上至少设置两个,本实施例中,第三加强板8在每根第一侧梁2上均设置有三个,每根第一侧梁2上都有两个第三加强板8分别与该第一侧梁2两端的第三连接面34和第四连接面35贴合并焊接,上述设置能提高托架本体1的整体性,从而使托架本体1更加稳定。
36.为了提高中梁4的强度,第五支撑面41、第六支撑面42和第五连接面43共同焊接有第四加强板9,第四加强板9与第五支撑面41、第六支撑面42和第五连接面43均垂直。第四加强板9在每根中梁4上都设置有一个,且第四加强板9位于中梁4的中间位置。
37.第一侧梁2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连接孔用于配合连接件将第一侧梁2与电梯龙门架的立梁连接。因此为了避免中梁4与第二侧梁3对第一侧梁2与立梁的连接造成干涉,在第六支撑面4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避让口10,在第四支撑面32与第二支撑面22之间设置间隔。上述安装避让口10与间隔均为第一侧梁2上的连接件预留安装空间,方便轿底托架的使用。
38.实际使用时,将第一侧梁2与电梯龙门架的立梁连接,将电梯轿厢设置于托架本体1上;当电梯出现故障导致轿厢和龙门架下坠时,缓冲撞板5最终会撞击到底坑内的缓冲器上,缓冲器与缓冲撞板5配合使用来对轿厢进行缓冲,从而减少轿厢内乘客所受到的伤害;综上所述,本轿底托架在使用时无需在托架本体1下方额外设置下梁,因此能够减少位于轿厢下方的龙门架的厚度,从而满足浅底坑建筑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更广;另外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可进行标准化批量加工的优点。
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