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装固体物料胶带输送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料槽缓冲泄压装置。
背景技术:2.胶带输送机常常作为电站、港口、矿山等散装固体物料输送转运的重要工具,导料槽则是胶带输送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利涉及到的导料槽主要用在dt2系列型皮带机和ym96系列型皮带机,将导料槽装于带式输送机的受料处,可使从漏斗落下的物料在达到带速之前集中到输送带的中部,约束物料不往外撒落。同时在有限的长度内,通过结构外形不同,使物料从落料管到达下级皮带过程中产生的诱导风,以及诱导风携带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降到最低,以达到转运站内粉尘浓度最低的目的。传统导料槽动力循环泄压装置或原泄压装置只是简单的扩容,未从空气动力学等方面考虑,只是简单的增大通流面积,以期望降低粉尘及诱导风。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导料槽动力循环泄压装置或原泄压装置简单的扩容来降低粉尘和诱导风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导料槽缓冲泄压装置,以解决传统导料槽泄压装置降低诱导风和粉尘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导料槽缓冲泄压装置,包括沿物料流向设置在导料槽内的入口阻风帘、中间阻风帘和出口阻风帘,还包括设置在导料槽上方、且底部朝向导料槽敞开的泄压箱,所述泄压箱包括连通的第一弧形箱体和第二弧形箱体,所述中间阻风帘设置在第一弧形箱体与第二弧形箱体的连接处下方;所述第一弧形箱体靠近物料入口设置,所述第一弧形箱体上设有百叶窗;所述第二弧形箱体靠近物料出口设置,所述第二弧形箱体内设有阻风长帘,所述阻风长帘向下延伸到中间阻风帘和出口阻风帘之间。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7.1、通过泄压箱的外形优化设计,将卸料箱的外形设置成弧形的箱体,内壁形态更圆滑,降低诱导风的直接冲击,而且外形优化后,降低存集粉尘的几率,防止煤粉在循环泄压箱内堆积引起自燃。
8.2、通过中间阻风帘和阻风长帘这两个长短帘交错使用,来诱导风向改变,从而达到有效的范围内,诱导风的循环,从而降低风速以及粉尘。
9.3、通过百叶窗的设计,使其更快更有效地降低导料槽内的诱导风,让导料槽在最短的距离降低诱导风风压,从而减少其余配套设备的使用,更有效地降低转运站内的粉尘含量。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1.优选的,所述入口阻风帘与所述出口阻风帘的顶端固定安装在导料槽的顶部,所
述入口阻风帘与所述出口阻风帘的顶端均设置成若干并列的第一挡风条、且自然悬挂。
12.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入口阻风帘设置为并排悬挂的多条挡风条,当胶带搭载物料进入导料槽时,卸料产生的一部分诱导风被入口阻风帘阻挡,以降低导料槽内的风压与粉尘。经过导料槽内的中间阻风帘和阻风长帘作用后,跟随物料到达导料槽出口的诱导风较少,出口阻风帘底端设置成第一挡风条的形式,利于物料顺利运输出导料槽,同时对诱导风导料槽内的诱导风和粉尘进行阻挡,减少粉尘流出导料槽的量。
13.优选的,所述入口阻风帘的底端与所述出口阻风帘的底端分别到所述导料槽的底部距离为150-250毫米。
14.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导料槽的入口阻风帘和出口阻风帘的底端各设置一个开口,利于物料顺利进入和运出导料槽。由于入口阻风帘仅作为第一次降低风压使用,此处对风的阻挡效果要求并不高,所以将入口阻风帘底端预留一个物料进入的开口,在进行挡风的同时更侧重的是物料顺利进入导料槽内。同理的,在导料槽的出口,已经经过中间阻风帘和阻风长帘的降压作用,到达导料槽出口的风压已经很小,粉尘也较少,此处的出口阻风帘仅需提供一个较弱的挡风、挡粉尘作用即可,更加侧重的是物料顺利运出导料槽外。所以在出口阻风帘的底端预留一个物料输出的开口,在进行挡风的同时,使物料也能顺利运出导料槽外。
15.优选的,所述入口阻风帘与所述出口阻风帘均采用橡胶材质。
16.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橡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物料进出时能适应物料发生形变,起到更好的挡风、挡尘作用。
17.优选的,所述中间阻风帘为具有柔性的平面式结构,所述中间阻风帘的顶端固定安装在导料槽的顶部,所述中间阻风帘的底端自然悬挂且延伸到导料槽的底部。
18.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中间阻风帘阻挡绝大多数的诱导风,引导其沿着中间阻风帘上升,因此中间阻风帘与导料槽底部的密封性较为重要。采用平面式的柔性中间阻风帘,中间阻风帘的底端朝向物料前进方向,并适应物料进行适当形变,以减小中间阻风帘与物料之间发生漏风的间隙,加强挡风的效果。该设置将绝大多数诱导风和粉尘留在导料槽内,使得中间阻风帘的挡风、挡尘效果好。
19.优选的,所述中间阻风帘为聚氨酯材质。
20.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聚氨酯具有柔性,能适应物料进行形变,使物料顺利在导料槽内运输。同时其具有较强的耐磨性,在长期与物料的刮擦过程中可以比其他柔性材料,例如橡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21.优选的,所述阻风长帘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第二挡风条,所述第二挡风条的顶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弧形箱体顶端,所述第二挡风条的底端延伸到导料槽的底部。
22.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诱导风携带粉尘经过中间阻风帘后,仍有部分诱导风泄漏到中间阻风帘后,此时阻风长帘辅助中间阻风帘将泄漏的诱导风进行阻挡,使其沿着阻风长帘上升进入第二弧形箱体,继而进入第一弧形箱体最终通过百叶窗排出泄压箱。阻风长帘作为中间阻风帘的辅助设施,将中间阻风帘泄漏的诱导风向泄压箱中引导,由于泄漏的诱导风量不是很大,因此对阻风长帘的密封性要求并不是特别大。将阻风长帘设置为多条并排的第二挡风条,使其在对风向进行引导时具有更好的柔性,使物料顺利运送到导料槽出口。
23.优选的,所述阻风长帘为橡胶材质。
24.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橡胶材质具有较佳的柔韧性以及耐磨性,且成本较低,能满足本实用新型对阻风长帘的要求。
25.优选的,所述百叶窗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滤布。
26.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百叶窗内侧的滤布将诱导风携带的粉尘过滤,使其最终滑落到导料槽内,减少粉尘造成的环境污染。
27.优选的,所述百叶窗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多层滤布。
28.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多层滤布重叠设置,能加强粉尘过滤的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向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向示意图。
3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3.1、百叶窗,2、入口阻风帘,3、中间阻风帘4、泄压箱,401、第一弧形箱体,402、第二弧形箱体,5、阻风长帘,6、出口阻风帘,7、导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5.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料槽缓冲泄压装置,包括沿物料流向设置在导料槽7内的入口阻风帘2、中间阻风帘3和出口阻风帘6,还包括设置在导料槽7上方、且底部朝向导料槽7敞开并与导料槽7密闭连通的泄压箱4,所述泄压箱4包括连通的第一弧形箱体401和第二弧形箱体402,第一弧形箱体401和第二弧形箱体402的截面近似于圆弧状;所述中间阻风帘3设置在第一弧形箱体401与第二弧形箱体402的连接处下方;所述第一弧形箱体401靠近物料入口设置,所述第一弧形箱体401上设有百叶窗1;所述第二弧形箱体402靠近物料出口设置,所述第二弧形箱体402内设有阻风长帘5,所述阻风长帘5向下延伸到中间阻风帘3和出口阻风帘6之间。
36.胶带输送机运转,物料被卸放到胶带上,经过入口阻风帘2进入泄压箱4下方的导料槽7内。卸料产生的诱导风和诱导风携带的粉尘在经过入口阻风帘2的时候被阻挡,进行第一次降低风压,同时部分粉尘沿着入口阻风帘2掉落到物料上。诱导风继续跟随物料前进,遇到中间阻风帘3,由于中间阻风帘3上方为泄压箱4,大部分诱导风沿着中间阻风帘3上升进入泄压箱4内,诱导风沿着第一弧形箱体401的圆弧形内壁进行循环流动。因第一弧形箱体401的内壁形状近似于圆弧状,可减少诱导风与壳体的冲击,使诱导风在泄压箱4内顺滑地过渡,从而在有效的导料槽范围内快速地降低导料槽7内诱导风及粉尘。由于第一弧形箱体401内外的压力差,诱导风从百叶窗1向外吹风,以第二次降低风压。由于中间阻风帘3的高度限制,并不能完全限制泄压箱4内的风向,此时阻风长帘5对泄压箱4内的诱导风进行再次导向,同时对中间阻风帘3泄漏的诱导风进行导向,使其沿着阻风长帘5继续上升。由于第一弧形箱体401的内壁形状近似于圆弧状,诱导风沿着第二弧形箱体402的内壁进行旋
转,第二弧形箱体402内的风旋转后与沿着中间阻风帘3上升的诱导风相干涉,互相降低风速,风中携带的粉尘速度降低,然后沿着泄压箱4的内壁下滑到导料槽7内。最后跟随物料到达出口阻风帘6的诱导风和粉尘非常少,出口阻风帘6对其阻挡,减少了诱导风和其携带的粉尘逸出导料槽7的量,保护了环境。
3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38.本实施例中,所述入口阻风帘2与所述出口阻风帘6的顶端固定安装在导料槽7的顶部,所述入口阻风帘2与所述出口阻风帘6的顶端均设置成若干并列的第一挡风条、且自然悬挂。
39.入口阻风帘2设置为并排悬挂的多条挡风条,当胶带搭载物料进入导料槽7时,卸料产生的一部分诱导风被入口阻风帘2阻挡,以降低导料槽7内的风压与粉尘。经过导料槽7内的中间阻风帘3和阻风长帘5作用后,跟随物料到达导料槽7出口的诱导风较少,出口阻风帘6底端设置成第一挡风条的形式,利于物料顺利运输出导料槽7,同时对诱导风导料槽7内的诱导风和粉尘进行阻挡,减少粉尘流出导料槽7的量。
40.本实施例中,所述入口阻风帘2的底端与所述出口阻风帘6的底端分别到所述导料槽7的底部距离为150-250毫米。
41.在导料槽7的入口阻风帘2和出口阻风帘6的底端各设置一个开口,利于物料顺利进入和运出导料槽7。由于入口阻风帘2仅作为第一次降低风压使用,此处对风的阻挡效果要求并不高,所以将入口阻风帘2底端预留一个物料进入的开口,在进行挡风的同时更侧重的是物料顺利进入导料槽7内。同理的,在导料槽7的出口,已经经过中间阻风帘3和阻风长帘5的降压作用,到达导料槽7出口的风压已经很小,粉尘也较少,此处的出口阻风帘6仅需提供一个较弱的挡风、挡粉尘作用即可,更加侧重的是物料顺利运出导料槽7外。所以在出口阻风帘6的底端预留一个物料输出的开口,在进行挡风的同时,使物料也能顺利运出导料槽7外。
42.本实施例中,所述入口阻风帘2与所述出口阻风帘6均采用橡胶材质。
43.橡胶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物料进出时能适应物料发生形变,起到更好的挡风、挡尘作用。
44.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阻风帘3为具有柔性的平面式结构,所述中间阻风帘3的顶端固定安装在导料槽7的顶部,所述中间阻风帘3的底端自然悬挂且延伸到导料槽7的底部。
45.中间阻风帘3阻挡绝大多数的诱导风,引导其沿着中间阻风帘3上升,因此中间阻风帘3与导料槽7底部的密封性较为重要。采用平面式的柔性中间阻风帘3,中间阻风帘3的底端朝向物料前进方向,并适应物料进行适当形变,以减小中间阻风帘3与物料之间发生漏风的间隙,加强挡风的效果。该设置将绝大多数诱导风和粉尘留在导料槽7内,使得中间阻风帘3的挡风、挡尘效果好。
46.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阻风帘3为聚氨酯材质。
47.聚氨酯具有柔性,能适应物料进行形变,使物料顺利在导料槽7内运输。同时其具有较强的耐磨性,在长期与物料的刮擦过程中可以比其他柔性材料,例如橡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48.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风长帘5包括多条并排设置的第二挡风条,所述第二挡风条的顶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弧形箱体402顶端,所述第二挡风条的底端延伸到导料槽7的底
部。
49.当诱导风携带粉尘经过中间阻风帘3后,仍有部分诱导风泄漏到中间阻风帘3后,此时阻风长帘5辅助中间阻风帘3将泄漏的诱导风进行阻挡,使其沿着阻风长帘5上升进入第二弧形箱体402,继而进入第一弧形箱体401最终通过百叶窗1排出泄压箱4。阻风长帘5作为中间阻风帘3的辅助设施,将中间阻风帘3泄漏的诱导风向泄压箱4中引导,由于泄漏的诱导风量不是很大,因此对阻风长帘5的密封性要求并不是特别大。将阻风长帘5设置为多条并排的第二挡风条,使其在对风向进行引导时具有更好的柔性,使物料顺利运送到导料槽7出口。
50.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风长帘5为橡胶材质。
51.橡胶材质具有较佳的柔韧性以及耐磨性,且成本较低,能满足本实用新型对阻风长帘5的要求。
52.本实施例中,所述百叶窗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滤布。
53.百叶窗1内侧的滤布将诱导风携带的粉尘过滤,使其最终滑落到导料槽7内,减少粉尘造成的环境污染。
54.本实施例中,所述百叶窗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多层滤布,本实施例优选使用三层滤布。
55.多层滤布重叠设置,能加强粉尘过滤的效果。
56.工作原理:
57.胶带输送机运转,物料被卸放到胶带上,经过入口阻风帘2进入泄压箱4下方的导料槽7内。如图3的风向示意图所示,卸料产生的诱导风和诱导风携带的粉尘在经过入口阻风帘2的时候被阻挡,进行第一次降低风压,同时部分粉尘沿着入口阻风帘2掉落到物料上。诱导风继续跟随物料前进,遇到中间阻风帘3,由于中间阻风帘3上方为泄压箱4,大部分诱导风沿着中间阻风帘3上升进入泄压箱4内,诱导风沿着第一弧形箱体401的圆弧形内壁进行循环流动。由于第一弧形箱体401内外的压力差,诱导风从百叶窗1向外吹风,以第二次降低风压。由于中间阻风帘3的高度限制,并不能完全限制泄压箱4内的风向,此时阻风长帘5对泄压箱4内的诱导风进行再次导向,同时对中间阻风帘3泄漏的诱导风进行导向,使其沿着阻风长帘5继续上升,然后沿着第二弧形箱体402的内壁进行旋转,第二弧形箱体402内的风旋转后与沿着中间阻风帘3上升的诱导风相干涉,互相降低风速,风中携带的粉尘速度降低,然后沿着泄压箱4的内壁下滑到导料槽7内。最后跟随物料到达出口阻风帘6的诱导风和粉尘非常少,出口阻风帘6对其阻挡,减少了诱导风和其携带的粉尘逸出导料槽7的量,保护了环境。
58.本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59.1、通过泄压箱4的外形优化设计,将卸料箱的外形设置成弧形的箱体,内壁形态更圆滑,降低诱导风的直接冲击,而且外形优化后,降低泄压箱4内存集粉尘的几率,防止煤粉在泄压箱4内堆积引起自燃。
60.2、通过中间阻风帘3和阻风长帘5这两个长短帘交错使用,来诱导风向改变,从而达到有效的范围内诱导风的循环,从而降低风速以及粉尘。
61.3、通过百叶窗1的设计,使其更快更有效地降低导料槽7内的诱导风,让导料槽7在最短的距离降低诱导风风压,从而减少其余配套设备的使用,更有效地降低转运站内的粉
尘含量。
6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