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松闸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9836发布日期:2021-12-08 14:0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动松闸扳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检验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手动松闸扳手。


背景技术:

2.制动器是电梯非常重要的安全部件,一旦失效,可能造成轿厢蹲底、冲顶、开门运行以致产生人员受到剪切伤害等严重后果。所以,电梯的制动系统除了电气制动外,还应有一个机电式摩擦型的制动器,其兼备了驻车制动和行车制动的功能。
3.电梯制动器的主要型式有鼓式和盘式,鼓式制动器由于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普遍应用于异步电机曳引机和大部分的同步电机曳引机,其中包括绝大多数的载货电梯和相当数量的乘客电梯都采用这种类型的制动器。在这些鼓式制动器中,除少数同步主机采用两侧分开装设的分块式鼓式制动器外,绝大多数制动器设计上都只配备一套手动松闸装置,图1所示为最常见的一种电梯鼓式制动器。
4.在《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

2003)中,对电梯的机电式制动器有以下规定:
5.当轿厢载有125%额定载荷并以额定速度向下运行时,操作制动器应能使曳引机停止运转。在上述情况下,轿厢的减速度不应超过安全钳动作或轿厢撞击缓冲器所产生的减速度。
6.所有参与向制动轮或盘施加制动力的制动器机械部件应分组装设。如果一组部件不起作用,应仍有足够的制动力使载有额定载荷以额定速度下行的轿厢减速下行。
7.装有手动紧急操作装置的电梯驱动主机,应能用手松开制动器并需要以一持续力保持其松开状态。
8.由此可见,作为电梯的重要安全部件,gb7588

2003对电梯制动器在制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安全冗余度要求,在制动器正常工作时能使载有125%额定载荷的轿厢并以额定速度下行的曳引机停止运转;在可靠性方面要求机械部分分组装设,如果其中一组机械部件不起作用,另一组部件仍有足够的制动力使载有额定载荷以额定速度下行的轿厢减速下行。当松闸扳手6处于自然状态时,2组(或多组)独立制动器的制动闸瓦3均应保持抱闸状态。
9.在日常对电梯制动器进行的检查中,我们曾经发现,一些图1所示的该类制器由于调整不到位或制动器长期抱闸运行等原因导致制动闸瓦3过度磨损,长期处于只有一组制动装置在工作的状态,在只有一组制动装置起作用的初期阶段,电梯往往也能正常工作,由于制动闸瓦3与制动轮毂1之间的工作间隙很小,很多时候失效的一组制动闸瓦3在电梯制动时看上去似乎依旧贴合在制动轮毂1上,上述情况依靠目测往往不能被轻易发现,当发生超载或另一组制动器也出现问题后,即可造成电梯安全事故。
10.在检验该类鼓式制动器制动能力的试验过程中,由于制动器的两组机械部件同时动作,gb7588

2003的12.4.2.1中要求的单组制动器机械部件的制动能力未能得到验证,若存在单组机械部件的效能降低或者完全失效,按照现行的制停试验方法也难以发现。
11.究其原因,与该类制动器的结构特点有关,如图1所示,当制动器断电时,在压紧弹簧4的作用下,安装有制动闸瓦3和松闸间隙调整螺栓8的制动臂2,可能受到2个机械元件的限位,其一是通过制动闸瓦3受到制动轮毂1的限位;另一是通过松闸间隙调整螺栓8受到铁芯9的限位,或者2个限位元件都起作用。在制动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当制动器断电时,安装在制动臂2上的制动闸瓦3仅受到制动轮毂1的限位(如图2左侧组机械部件),即制动闸瓦3紧贴在制动轮毂1上而对制动轮毂1进行制动(d1为零),而安装在制动臂2上的松闸间隙调整螺栓8与铁芯9不接触,而是保持很小的间隙(图2的c1),但是,如果制动器调整不当,或者制动闸瓦3过渡磨损,在制动器断电时,在压紧弹簧4的作用下,安装在制动臂2上的松闸间隙调整螺栓8受到右侧铁芯9的限位(图2中c2为零),导致制动闸瓦3与制动轮毂1不接触,即存在一个间隙(图2中的d2),或制动器断电时,制动臂2同时接触铁芯9和制动轮毂1,这将给电梯运行留下了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12.现有的鼓式制动器单组手动松闸扳主要有螺杆型和棘条螺杆型这两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两种手动松闸扳手存在以下缺点:
13.螺杆型,由于在用的电梯品牌和型号规格等方面的不同,制动臂与线圈端盖之间的间距也不同,为适应不同间距的制动器,需要旋转调节螺钉以改变间距,当不同制动器的间距差别较大时,旋转调节螺钉的时间相应也较长,明显影响检验工作效率。
14.棘条螺杆型,这种设计结构制造工艺较复杂,且每次测试需推棘条至工作间距的大致长度,然后再旋转螺杆至工作间距的准确长度,需要上述这两个动作才可完成工作间距调整,同样也影响检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动松闸扳手,快速调整扳手在制动器中的工作间距,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1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手动松闸扳手,包括第一臂、第二臂以及调节杆,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相互铰接,所述调节杆沿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臂上,所述第一臂上设有动进回停组件,所述调节杆沿轴向位置插进所述动进回停组件;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转动张开时,所述第二臂抵接制动臂,所述调节杆的一端抵接线圈盖并撑开所述制动臂远离所述线圈盖。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动进回停组件包括楔块和压紧簧条,所述楔块设于所述安装槽一侧,所述压紧簧条将所述楔块限定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压紧簧条与所述楔块之间留有活动间隙,所述安装槽侧壁设有滑动斜面,所述楔块一侧为插槽,所述楔块一端适于抵接所述调节杆,另一端抵接所述滑动斜面;当所述调节杆在所述插槽内回退时,所述调节杆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所述楔块移动,所述楔块在所述滑动斜面上进行微量移动后夹紧固定所述调节杆。
18.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组所述动进回停组件,每组的所述动进回停组件对称设置,每组的所述楔块之间形成所述插槽。
19.进一步地,所述动进回停组件还包括辊子,所述辊子位于所述楔块和滑动斜面之间。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上设有对所述压紧簧条进行限位安装的横槽和竖槽,所述
横槽与所述竖槽相连通且垂直设置。
21.进一步地,所述楔块上设有限位槽,所述压紧簧条上设有插进所述限位槽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凸起留有活动间隙。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上设有导向块,所述楔块上设有供导向块嵌入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槽留有活动间隙。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拨杆和第一驱杆,所述第二臂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拨杆位置对应的第二拨杆以及位于另一端的第二驱杆,所述第二拨杆上设有与制动臂相抵配合的抵压部,所述第二拨杆上设有供所述调节杆横向穿过的避让孔。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杆和所述第二驱杆之间还设有带动所述第一臂、第二臂摆动的施力机构。
25.进一步地,所述施力机构包括第一施力臂、第二施力臂,所述第一施力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杆的外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施力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杆的外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施力臂和第二施力臂之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施力臂、第二施力臂摆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摆动;所述第一施力臂和第二施力臂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二施力臂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在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二施力臂靠近时,带动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张开;或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二施力臂可转动地交叉设置。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7.1、现有技术中松闸扳手的工作间距通过旋转调节螺钉来进行调节,当不同制动器的间距差别较大时,旋转调节螺钉的时间相应也较长,明显影响检验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臂上设有动进回停组件,调节杆沿轴向位置通过插接的方式插进动进回停组件进行工作间距调节,工作间距调节好后回停组件对调节杆长度进行单向固定,此时松闸扳手可进行正常使用。通过设置的动进回停组件,可快速调整手动松闸扳手在制动器中的工作间距,缩短调节时间,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28.2、当调节杆在插槽内插进时,调节杆与插槽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调节杆可以在插槽内伸进任意长度,实现无级调节。当调节杆在插槽内回退时,调节杆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楔块移动,楔块在滑动斜面上进行微量移动夹紧固定调节杆,此时调节杆被锁死,因此调节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使用时,先将第二臂的一端抵接制动臂,然后再插接调节杆,推进调节杆使得调节杆一端抵接到线圈盖,此时松闸扳手安装到位。
29.3、通过设置至少两组动进回停组件,增大楔块与调节杆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对调节杆更好的进行退回锁死,避免调节杆活动。
30.4、动进回停组件还包括辊子,辊子位于楔块和滑动斜面之间,辊子的设置减小了楔块与滑动斜面的摩擦力,便于调节杆顺利插入插槽内并向线圈盖方向移动,且方便调节杆退回时立即自锁。
31.5、第一臂上设有导向块,楔块上设有供导向块嵌入的导向槽,导向块与导向槽留有活动间隙。通过导向块和导向槽的设置,对楔块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楔块移动后位置发生过大的偏移,导致调节杆无法第二次插进插槽。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背景技术制动器第一状态图;
34.图2为背景技术制动器第二状态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动松闸扳手的第一状态视图;
36.图4为图3中a方向的投影视图;
37.图5为图4中沿b

b线的剖视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动松闸扳手的第二状态视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制动轮毂;2、制动臂;3、制动闸瓦;4、压紧弹簧;5、双向松闸转轴;6、松闸扳手;7、松闸线圈;8、松闸间隙调整螺栓;9、铁芯。
41.10、第一臂;11、第一拨杆;12、第一驱杆;13、安装槽;131、滑动斜面;14、插槽;15、导向块;16、横槽;17、竖槽;20、第二臂;21、第二拨杆;211、抵压部;212、避让孔;22、第二驱杆;30、调节杆;40、线圈盖;50、制动臂;60、施力机构;61、第一施力臂;62、第二施力臂;70、动进回停组件;71、楔块;711、限位槽;712、导向槽;72、辊子;73、压紧簧条;731、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6.参照图3

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动松闸扳手,包括包括第一臂10、第二臂20以及调节杆30,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相互铰接,调节杆30沿轴向位置可调地安装在第一臂10上,第一臂10上设有动进回停组件70,调节杆30沿轴向位置插进动进回停组
件70;在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转动张开时,第二臂20抵接制动臂50,调节杆30的一端抵接线圈盖40并撑开制动臂50远离线圈盖40。
47.现有技术中松闸扳手的工作间距通过旋转调节螺钉来进行调节,当不同制动器的间距差别较大时,旋转调节螺钉的时间相应也较长,明显影响检验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臂10上设有动进回停组件70,调节杆30沿轴向位置通过插接的方式插进动进回停组件70进行工作间距调节,工作间距调节好后回停组件对调节杆30长度进行单向固定,此时松闸扳手可进行正常使用。通过设置的动进回停组件70,可快速调整手动松闸扳手在制动器中的工作间距,缩短调节时间,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48.具体地,第一臂10包括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拨杆11和第一驱杆12,第二臂20包括一端与第一拨杆11位置对应的第二拨杆21以及位于另一端的第二驱杆22,第二拨杆21上设有与制动臂50相抵配合的抵压部211。第一拨杆11上设有安装槽13,动进回停组件70包括楔块71和压紧簧条73,楔块71设于安装槽13一侧,压紧簧条73将楔块71限定在安装槽13内,压紧簧条73与楔块71之间留有活动间隙,安装槽13侧壁设有滑动斜面131,楔块71一侧为插槽14,楔块71一端适于抵接调节杆30,另一端抵接滑动斜面131;当调节杆30在插槽14内前进时,调节杆3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楔块71移动并松开调节杆30;当调节杆30在插槽14内回退时,调节杆3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楔块71移动,楔块71在滑动斜面131上进行微量移动后夹紧固定调节杆30。当调节杆30在插槽14内插进时,调节杆30与插槽14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调节杆30可以在插槽14内伸进任意长度,实现无级调节。当调节杆30在插槽14内回退时,调节杆3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楔块71移动,楔块71在滑动斜面131上进行微量移动夹紧固定调节杆30,此时调节杆30被锁死,因此调节杆30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使用时,先将第二臂20的一端抵接制动臂50,然后再插接调节杆30,推进调节杆30使得调节杆30一端抵接到线圈盖40,此时松闸扳手安装到位。
49.作为可变实施例,动进回停组件70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弹性卡块,此时调节杆30上设有若干卡接齿,卡接齿设置为倒齿结构,此时也可满足上述的使用功能和效果,缺点在于此种结构不能进行无级调节。
50.进一步地,手动松闸扳手包括至少两组动进回停组件70,每组的动进回停组件70对称设置,每组的楔块71之间形成插槽14。
5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设置两组动进回停组件70,两组的楔块71相对的一面均为平面,两个楔块71之间形成方形的插槽14。通过设置两组动进回停组件70,增大楔块71与调节杆30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对调节杆30更好的进行退回锁死,避免调节杆30活动。
52.作为可变实施例,还可以设置四组动进回停组件70,此时四组动进回停组件70环设在插槽14外周。
53.进一步地,动进回停组件70还包括辊子72,辊子72位于楔块71和滑动斜面131之间,辊子72的设置减小了楔块71与滑动斜面131的摩擦力,便于调节杆30顺利插入插槽14内并向线圈盖40方向移动,且方便调节杆30退回时立即自锁。
54.具体地,辊子72采用直排滚针。第一拨杆11上设有对压紧簧条73进行限位安装的横槽16和竖槽17,横槽16与竖槽17相连通且垂直设置。压紧簧条73底部位于横槽16内,侧部位于竖槽17内,横槽16和竖槽17的设置,即对压紧簧条73起到到了限位安装的作用,同时又避免压紧簧条73凸设而干影响到扳手的正常使用。楔块71上设有限位槽711,压紧簧条73的
顶部上设有插进限位槽711的限位凸起731,限位槽711与所述限位凸起731留有活动间隙。此时压紧簧条73设置成沟槽状,可将辊子72和楔块71的部分限定在其形成的凹槽内,对辊子72和楔块71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55.进一步地,第一臂10上设有导向块15,楔块71上设有供导向块15嵌入的导向槽712,导向块15与导向槽712留有活动间隙。通过导向块15和导向槽712的设置,对楔块71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楔块71移动后位置发生过大的偏移,导致调节杆30无法第二次插进插槽14。
56.在使用时,调节杆30可根据不同电梯的制动臂50与线圈盖40之间的间距,调节向背离第二拨杆21一侧伸出的长度,在扳手处于闭合状态时,让扳手的调节杆30和抵压部211能分别与线圈盖40、制动臂50相抵。在扳手张开时,调节杆30和抵压部211远离,撑开制动臂50远离线圈盖40,将制动臂50上的制动闸瓦与制动轮毂分离,对另一侧的制动臂50的制动性能进行测试。通过调节调节杆30远离第二拨杆21的端部到抵压部211之间的间距,从而能插入到不同的电梯的制动臂50和线圈盖40之间,提升了松闸扳手的通用性。通常,抵压部211形成于第二拨杆21的端部位置,便于插到制动臂50与线圈盖40之间,与制动臂50相抵,不占用空间。抵压部211包括位于第二拨杆21端部角落内凹形成的台阶,且台阶位于与第一拨杆11相背的一侧。台阶形状既能便于插入槽制动臂50和线圈盖40之间,又能对插入的深度位置进行限位,方便定位。
57.进一步地,当调节杆30与第二拨杆21正对时,为了避免调节杆30向第二拨杆21一侧伸出过长时影响扳手的闭合,在第二拨杆21上设有供调节杆30横向穿过的避让孔21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二拨杆21做窄,避免与调节杆30有正对。为了让调节杆30向第二拨杆21一侧伸出较长时仍能让抵压部211卡入到制动臂50的侧面,第二拨杆21的端部到第一臂10、第二臂20的转动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拨杆21的端部到第一臂10、第二臂20的转动轴线的距离,避免由于调节杆30的干扰而造成卡入不到制动臂50的侧面。
58.进一步地,第一驱杆12和第二驱杆22之间还设有带动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摆动的施力机构60。
59.具体地,施力机构60包括第一施力臂61、第二施力臂62,第一施力臂61的一端与第一驱杆12的外端转动连接,第二施力臂62的一端与第二驱杆22的外端转动连接。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之间转动连接,在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摆动时带动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摆动。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的转动轴线位于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之间,且靠近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在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靠近时,带动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张开。
60.作为可变实施例,也可用手直接对第一驱杆12和第二驱杆22作用带动第一臂10和第二臂20摆动。第一施力臂61和第二施力臂62也可为转动地交叉设置。
6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