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智能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1220发布日期:2021-12-04 10:1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污泥智能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2.磁混凝沉淀技术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向污水中同步加入磁粉,使之与污染物絮凝结合成一体,以加强混凝、絮凝的效果,使生成的絮体密度更大、更结实,从而达到高速沉降的目的。在实际进行污水处理时,通常使加载池内的污染物保持一定的浓度,以达到后续良好的絮凝效果。目前,一般操作方法是人工检测加载池内的污泥浓度,然后计算需要投入加载池内的污泥量并控制污泥泵将刮泥机排出的污泥部分回流到加载池内。
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回流污泥量控制精度低的不足,导致污泥絮凝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污泥回流量的控制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包括:
7.所述分流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端为封闭端;
8.所述壳体沿着周向开设有进泥口、回泥口和排泥口,所述进泥口连接有进泥管,所述回泥口连接有回泥管,所述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
9.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分流挡板组件,所述分流挡板组件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分流挡板组件能够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摆动以调节进入回泥管和排泥管的泥量;
10.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组件相连,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刮泥机输出的扭矩信号并根据所述扭矩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运行状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刮泥机输出的扭矩信号对回泥量进行自动智能调节,提高了回泥量的控制精度。
12.可选的,所述分流挡板组件包括挡板本体,所述挡板本体邻近回泥口和排泥口的一端靠近端部固定设置有套筒。
13.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外部的直线推动部件、连动杆和转轴;
14.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筒体的两个封闭端转动连接并从其中一个封闭端伸出筒体外部,所述转轴能够带动所述分流挡板组件摆动;
15.所述直线推动部件包括推杆部,所述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推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轴伸出壳体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能够带动分流挡板组件摆动以调整回泥量和排泥量。
17.可选的,所述进泥口在垂直于进泥管的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呈矩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泥口与分流挡板组件的摆动轨迹更加适配,能够减少
进泥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19.可选的,所述分流挡板组件靠近进泥口的一端设置有圆柱分流结构,所述圆柱分流结构的轴线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分流结构能够对污泥的冲击力进行缓冲,提高分流挡板组件的控制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回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回泥口的直径,所述排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泥口的直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泥口与回泥管之间、排泥口与排泥管之间可以实现平滑过渡,减少回泥口和排泥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23.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内设置有第一扭矩阈值和第二扭矩阈值,第一扭矩阈值小于第二扭矩阈值;
24.当刮泥机输出的扭矩大于第二扭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组件运行带动分流挡板组件摆动以降低进入回泥管的泥量,相对增大进入排泥管的泥量;
25.当刮泥机输出的扭矩小于第一扭矩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组件运行带动分流挡板组件摆动以增大进入回泥管的泥量,相对降低进入排泥管的泥量。
26.可选的,所述回泥管和所述排泥管上均设置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控制模块对所述流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至外部监控设备。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回泥量和排泥量进行监控。
28.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根据刮泥机输出的扭矩对回泥量进行动态智能控制,提高了回泥量的控制精度,增强了污泥絮凝效果的稳定性。
30.2.进泥口设置为方形,降低了堵塞的情况发生;
31.3.圆柱分流结构能够对污泥的冲击力进行缓冲,提高了分流挡板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污泥智能分流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33.图2是分流模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分流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分流挡板组价与驱动组件的爆炸结构图;
36.图5是壳体展示进泥口视角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分流模块;11、壳体;111、筒体;1111、进泥口;1112、回泥口;1113、排泥口;112、端盖;12、进泥管;13、回泥管;14、排泥管;15、分流挡板组件;151、挡板本体;152、套筒;153、圆柱分流结构;16、驱动组件;161、直线推动部件;1611、推杆部;162、连动杆;163、转轴;2、控制模块;3、刮泥机。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污泥智能分流装置,包括分流模块1和控
制模块2,其中,控制模块2接收刮泥机3输出的扭矩信号,控制模块2根据该扭矩信号控制分流模块1动作以调整经分流模块1回流至加载池内的污泥量。在相关技术中,已有在刮泥机3上设置扭矩仪以检测刮泥机3的刮泥装置在刮泥过程中的扭矩的技术方案,此处不再赘述。容易理解的是,刮泥装置的扭矩与刮泥机3内的泥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40.参照图2,分流模块1包括壳体11,壳体11两端为封闭端。具体的,壳体11包括筒体111,筒体111呈圆柱形,壳体11的一个封闭端设置为与筒体111一体成型,筒体111的另一端设置为开口端并采用端盖112盖合,端盖112与筒体111可采用法兰连接。
41.参照图3,筒体111沿着周向开设有进泥口1111、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进泥口1111连接有进泥管12,回泥口1112连接有回泥管13,排泥口1113连接有排泥管14,进泥管12、回泥管13、排泥管14均可采用法兰与外部相应管路连接。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可以设置为圆形且二者相对于进泥管12的轴线对称。
42.参照图3和图4,壳体11内设置有分流挡板组件15,分流挡板组件15连接有驱动组件16。当驱动组件16运行时能够带动分流挡板组件15摆动,从而调节进泥口1111相对于回泥管13一侧的开度大小,从而达到调节进入回泥管13的泥量的目的。
43.分流挡板组件15包括挡板本体151,挡板本体151与壳体11的轴线相平行。在挡板本体151邻近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的一端靠近端部设置有套筒152,套筒152的轴线与壳体11的轴线相平行,套筒152的外径大于挡板本体151的厚度,套筒152内部沿着轴向形成贯通的轴孔。挡板本体151靠近进泥口1111的一端能够在进泥口1111处摆动,以调整进泥口1111相对于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的开度。挡板本体151邻近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的端部以及靠近壳体11封闭端的两个表面与壳体11抵接或设置有弹性密封条,从而防止污泥沿着挡板本体151与壳体11之间的缝隙泄漏,影响污泥回流量控制的准确性。
44.参照图2和图4,驱动组件16包括设置于壳体11外部的直线推动部件161、连动杆162和转轴163,其中,直线推动部件161可以为液压缸或电动推杆,直线推动部件161包括推杆部1611,直线推动部件161远离推杆部1611的一端与端盖112铰接。
45.转轴163穿设于分流挡板组件15的套筒152内并通过键连接实现传动。转轴163的一端位于壳体11内部并与壳体11远离端盖112的封闭端转动连接,壳体11远离端盖112的封闭端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与转轴163相配合的圆形凹槽,凹槽内可以设置有与转轴163的端部配合的轴承。转轴163的另一端,伸出壳体11外部并与端盖112转动连接,转轴163与端盖112的转动连接处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回转密封结构进行密封。
46.连动杆162的一端与推杆部1611的端部转动连接,连动杆162的另一端与转轴163伸出壳体11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由此,当推杆部1611进行伸缩运动时,连动杆162能够带动转轴163旋转,转轴163进一步带动分流挡板组件15摆动。
47.参照图5,在本技术中,进泥口1111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优选设置为矩形,以便于与分流挡板组件15靠近进泥口1111的一端的运动轨迹相匹配,减少进泥口1111堵塞的情况发生,提高回泥和排泥的效率。
48.参照图3和图4,为了降低污泥对分流挡板组件15的冲击,在挡板本体151靠近进泥口1111的一端设置有圆柱分流结构153,圆柱分流结构153的轴线与壳体11的轴线平行且与挡板本体151共面。由此,污泥进入进泥口1111后能够沿着圆柱分流结构153的表面流动,从而缓冲污泥对挡板本体151的冲击力,提高分流挡板组件15的稳定性,保证回泥量的控制稳
定性。
49.参照图3,回泥口1112可以设置为圆形,回泥管13的直径设置为小于回泥口1112的直径,从而使回泥口1112与回泥管13之间形成较为光滑的过渡,减少污泥堵塞的情况发生。同理,排泥口1113也可以设置为圆形,排泥管14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排泥口1113的直径。在本技术中,由于回泥量较小,因此可以将回泥管13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排泥管14的直径。
50.在本技术中,控制模块2可以采用单片机、plc等用于工业控制的设备。控制模块2内可以设置有第一扭矩阈值和第二扭矩阈值,第二扭矩阈值大于第一扭矩阈值。当刮泥机3的扭矩大于等于第一扭矩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扭矩阈值时,表明刮泥机3内的泥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无需对回泥量进行调整。当刮泥机3的扭矩大于第二扭矩阈值时,说明刮泥机3内的泥量偏大,回泥量过多,刮泥机3负荷增大,此时控制模块2控制驱动组件16运行,驱动组件16带动分流挡板组件15向对应于回泥口1112的一侧摆动,进泥口1111对应于回泥口1112的部分开度减小,从而使回泥量减小,则进入排泥管14的泥量相对增大。当刮泥机3的扭矩小于第一扭矩阈值时,说明刮泥机3内的泥量偏小,污泥絮凝效果变差,此时控制模块2控制驱动组件16运行,驱动组件16带动分流挡板组件15向对应于排泥口1113的一侧摆动,进泥口1111对应于回泥口1112的部分开度增大,从而使回泥量增大,则进入排泥管14的泥量相对降低。
51.控制模块2根据刮泥机3的扭矩对回泥量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应注意的是,由进泥口1111进入分流模块1内总的泥量由安装于刮泥机3下方的污泥泵参数确定,当污泥泵参数确定时,总的进泥量为定值。
52.为了便于对回泥量和排泥量进行监控,可以在回泥管13和排泥管14上分别设置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控制模块2相连,流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模块2处理后可传输至后台监控设备显示。
53.本技术公开的污泥智能分流装置,能够根据刮泥机3输出的扭矩信号自动控制进入加载池内的回泥量,提高了回泥量的控制精度,自动化程度高;并且,污泥在进泥口1111、回泥口1112和排泥口1113不易发生堵塞,排泥效率高。
[0054] 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