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

文档序号:28549619发布日期:2022-01-19 15:2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标签贴合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2.标签,是对事物所额外加上的识别用资讯纸卡或牌子。在档案上贴标签则是为了更好的将学生的档案进行区分,以便于对档案进行管理。
3.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在贴完标签后,标签未能压实,导致后续标签风干后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其具有便于对贴完后的标签进行压实与刮平,保障标签与档案袋、档案盒之间贴合紧密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包括u型架,所述u型架内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设有压实端与刮平端,所述u型架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顶端固定连接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顶端设有握把,所述u型架外侧由上到下开设有若干插接孔,若干所述插接孔位于同一直线,所述u型架外侧套设有滑套且两者滑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插接孔内插设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贯穿所述滑套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钮,所述插接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套、所述控制钮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板,便于将压实端与刮平端进行连接;通过设置u型架,便于连接板能够通过转动,调整压实端与刮平端两者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滑套,便于通过滑套将连接板与u型架之间的转动进行固定,使压实过程与刮平过程更为稳定;通过设置插接孔、插接杆,便于对滑套与u型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增加滑套在u 型架上滑动过程的稳定性;第一弹簧的设计便于将插接杆始终与插接孔处于插接状态,表面插接杆意外脱离插接孔;通过设置控制钮,便于控制插接杆与插接孔的插接状态,以便于通过滑套调节连接板上的压实端与刮平端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弹性组件,便于压实端或刮平端收到较大外力时,弹性组件能够吸收部分外力,使压实端及刮平端在工作时不会将标签损坏。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导杆,所述导杆底端与所述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导杆顶端插设于所述握把内,所述导杆、限位块均与所述握把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导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块、所述握把内侧壁固定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计便于导杆在握把为滑动时不会滑脱握把,保障导杆能够始终处于握把内;第二弹簧的设计便于在握把受到较大外力时,通过限位块拉伸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能够通过形变对外力进行缓冲吸收,使标签不会被刮平端与压实
端损坏。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压实端为圆柱,且所述圆柱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刮平端为楔形块,且所述楔形块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实端为圆柱,便于压实端在标签上移动的过程中对标签进行压实,使标签与档案袋贴合紧密,降低标签在风干后脱落的风险;刮平端为楔形块,便于利用楔形块对标签未能贴平处进行刮动,使表平更为平整,便于压实过程的进行。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握把顶端固定连接于挂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挂环,使得装置在不使用后,便于挂起收纳,节约空间。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握把横截面为正六边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握把横截面设置为为正六边形的截面,便于使握把便于使用,避免在使用握把过程中握把发生旋转。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7.1.通过设置连接板,便于将压实端与刮平端进行连接;通过设置u型架,便于连接板能够通过转动,调整压实端与刮平端两者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滑套,便于通过滑套将连接板与u型架之间的转动进行固定,使压实过程与刮平过程更为稳定;通过设置插接孔、插接杆,便于对滑套与u型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增加滑套在u型架上滑动过程的稳定性;第一弹簧的设计便于将插接杆始终与插接孔处于插接状态,表面插接杆意外脱离插接孔;通过设置控制钮,便于控制插接杆与插接孔的插接状态,以便于通过滑套调节连接板上的压实端与刮平端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弹性组件,便于压实端或刮平端收到较大外力时,弹性组件能够吸收部分外力,使压实端及刮平端在工作时不会将标签损坏;
18.2.限位块的设计便于导杆在握把为滑动时不会滑脱握把,保障导杆能够始终处于握把内;第二弹簧的设计便于在握把受到较大外力时,通过限位块拉伸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能够通过形变对外力进行缓冲吸收,使标签不会被刮平端与压实端损坏;
19.3.压实端为圆柱,便于压实端在标签上移动的过程中对标签进行压实,使标签与档案袋贴合紧密,降低标签在风干后脱落的风险;刮平端为楔形块,便于利用楔形块对标签未能贴平处进行刮动,使表平更为平整,便于压实过程的进行。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u型架;2、连接板;3、压实端;4、刮平端;5、限位板;6、弹性组件;61、导杆;62、第二弹簧;63、限位块;7、握把;8、挂环;9、插接孔;10、滑套; 11、插接杆;12、控制钮。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一种高校档案标签贴合装置,包括u型架 1,通过设置u型架1,便于连接板2能够通过转动,调整压实端3与刮平端4两者的相对位置;u型架1内转动连接有连接板2,通过设置连接板2,便于将压实端3与刮平端4进行连接;连接
板2两端分别设有压实端3与刮平端4,u型架1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限位板5便于对滑套10在u型架1上的滑动位置进行限定,限位板5顶端固定连接有弹性组件6,通过设置弹性组件6,便于压实端3或刮平端4收到较大外力时,弹性组件6 能够吸收部分外力,使压实端3及刮平端4在工作时不会将标签损坏;弹性组件6顶端设有握把7,u型架1外侧由上到下开设有若干插接孔9,若干插接孔9位于同一直线,u型架1外侧套设有滑套10且两者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套10,便于通过滑套10将连接板2 与u型架1之间的转动进行固定,使压实过程与刮平过程更为稳定;其中一个插接孔9内插设有插接杆11,通过设置插接孔9、插接杆11,便于对滑套10与u型架1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增加滑套10在u型架1上滑动过程的稳定性;插接杆11贯穿滑套10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钮12,通过设置控制钮12,便于控制插接杆11与插接孔9的插接状态,以便于通过滑套10调节连接板2上的压实端3与刮平端4的相对位置插接杆11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滑套10、控制钮12固定连接,控制钮12未受外力时,第一弹簧处于未伸长状态,第一弹簧的设计便于将插接杆11始终与插接孔9处于插接状态,表面插接杆11意外脱离插接孔9。
25.如图1所示,弹性组件6包括导杆61,导杆61底端与限位板5固定连接,导杆61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3,限位块63的设计便于导杆61在握把7为滑动时不会滑脱握把7,保障导杆61能够始终处于握把7内;导杆61顶端插设于握把7内,导杆61、限位块63 均与握把7内侧壁滑动连接,导杆61上套设有第二弹簧62,第二弹簧62两端分别与限位块63、握把7内侧壁固定连接,握把7未受外力时,第二弹簧62处于未伸长状态,第二弹簧62的设计便于在握把7受到较大外力时,通过限位块63拉伸第二弹簧62,第二弹簧 62能够通过形变对外力进行缓冲吸收,使标签不会被刮平端4与压实端3损坏。
26.如图1所示,压实端3为圆柱,且圆柱与连接板2转动连接,压实端3为圆柱,便于压实端3在标签上移动的过程中对标签进行压实,使标签与档案袋贴合紧密,降低标签在风干后脱落的风险;刮平端4为楔形块,且楔形块与连接板2固定连接,刮平端4为楔形块,便于利用楔形块对标签未能贴平处进行刮动,使表平更为平整,便于压实过程的进行。
27.如图1所示,握把7顶端固定连接于挂环8,通过设置挂环8,使得装置在不使用后,便于挂起收纳,节约空间。
28.如图1所示,握把7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握把7横截面还可以为椭圆形、正八边形等,只要不是圆形即可,通过将握把7横截面设置为为正六边形的截面,便于使握把7便于使用,避免在使用握把7过程中握把7发生旋转。
29.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拉动控制钮12,将插接杆11拔出u型架1的插接孔9内,滑动滑套10,使连接板2能够在u型架1内转动,转动连接板 2使刮平端4朝下,滑动滑套10,使插接杆11在第一弹簧的恢复力下重新插入u型架1 的插接孔9内,且此时连接板2在u型架1内不能够发生转动,通过移动握把7,通过刮平端4对标签进行刮平,当在刮平过程中,使用力度较大时,导杆61楔形块在握把7内拉伸第二弹簧62并在握把7内滑动,对标签受到的力进行缓冲,避免在刮平过程中使标签破损;当需要对标签进行压实时,拉动控制钮12,将插接杆11拔出u型架1的插接孔 9内,滑动滑套10,使连接板2能够在u型架1内转动,转动连接板2使压实端3朝下,滑动滑套10,使插接杆11在第一弹簧的恢复力下重新插入u型架1的插接孔9内,且此时连接板2在u型架1内不能够发生转动,通过移动握把7,通过压实端3对标签进行压实,当在压实过程中,使用力度较大时,导杆61限位块63在
握把7内拉伸第二弹簧62 并在握把7内滑动,对标签受到的力进行缓冲,避免在压实过程中使标签破损。
30.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