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37006发布日期:2022-01-05 10:0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身体保健的关注,希望食品加工中尽量减少化学添加剂。这对从加工产地流通到销售市场的食品储存的安全和质量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出售的食品不但新鲜且容易储存。当前随着加工、运输、贮存一体化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商品的流通扩展到世界各地。而食品包装袋,是包装设计的一种,生活中为了便于保鲜、储存食品,从而产生了产品包装袋。食品包装袋是指直接与食品接触,用于盛装和保护食品的薄膜容器。
3.在现有技术中,包装袋薄膜与食品直接接触,而食品在放置长时间之后,与包装袋薄膜紧密接触会导致食品和包装袋薄膜接触的地方产生发霉的状况,如若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导致食品不能够再进行食用,而如若频繁地更换包装袋薄膜会造成包装袋薄膜的浪费,从而导致薄膜的使用寿命减短。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增加了薄膜本体的透气效果,同时能够将使用较长时间的可拆薄膜一层一层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拆卸下来,进而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包括薄膜本体,所述薄膜本体包括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与第二薄膜紧密贴合,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相背离的一端均可拆卸连接有若干可拆薄膜,若干所述可拆薄膜靠近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一端均设置有拉伸层,若干所述可拆薄膜远离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一防霉层,所述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薄膜本体正常使用时,薄膜本体用于对各类产品进行包装,且在包装食品类的产品时,薄膜本体上可拆卸连接的可拆薄膜会首先与食品接触,同时可拆薄膜带动其他可拆薄膜以及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对食品进行薄膜,而可拆薄膜与食品紧密接触,此时可拆薄膜上的第一防霉层会也会食品紧密接触,防止食品直接与可拆薄膜接触而使得食品产生不透气和易发霉的状况,且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开设的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能够增加为了防止可拆薄膜长时间使用导致食品发霉,在可拆薄膜使用一定的时间之后将使用过的可拆薄膜从拉伸层上拆卸下来,使得新的一张可拆薄膜能够对食品进行薄膜,而食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更换可拆薄膜,能够减少食品发霉的可能性,还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透气孔与第二透气孔相互贯穿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能够相互贯通,实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透气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的透气效果。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防霉层。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气孔和第二透气孔在实现透气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防霉的效果,在食品与可拆薄膜接触的同时,还能够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接触,且能够与第二防霉层接触,实现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防霉的效果。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防霉层的内部填充有若干吸水颗粒和吸臭颗粒。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颗粒可采用吸水树脂,而吸臭颗粒可采用活性炭颗粒,食品产生的较多水分和异味进行吸附,保证食品在包装时食品的表面保持干燥,降低食品产生发霉的状况,增加薄膜本体的实用性。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可拆薄膜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抗菌层。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抗菌层对可拆薄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可拆薄膜不直接与食品接触,同时可拆薄膜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靠近可拆薄膜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抗菌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可拆薄膜全部用完之后,薄膜本体还能够进行使用,同时第二抗菌层与食品接触来防止食品发生细菌的可能,进而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不需要使用者频繁更换薄膜来对食品进行包装。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可拆薄膜靠近拉伸层的一端均设置有易撕线。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易撕线在薄膜本体生产时就已经热压形成,方便使用者将可拆薄膜从拉伸层上撕下来,操作简单。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增加薄膜本体的透气效果,同时能够将使用较长时间的可拆薄膜一层一层从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拆卸下来,防止可拆薄膜使用过程的时间导致食品产生发霉的状况,使得食品在进行包装时均是新的一张可拆薄膜,直至可拆薄膜全部使用完毕,进而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同时实现薄膜本体防霉抗菌的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的内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第一薄膜;2、第二薄膜;3、可拆薄膜;4、拉伸层;5、易撕线;6、第一透气孔;7、第二透气孔;8、第一防霉层;9、第二防霉层;10、第二抗菌层;11、第一抗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置/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7.一种防霉抗菌包装袋薄膜,参照图1,包括薄膜本体,薄膜本体包括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相背离的一端均可拆卸连接有若干可拆薄膜3,可拆薄膜3、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均可为聚乙烯塑料薄膜,在若干可拆薄膜3靠近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的一端均设有拉伸层4,拉伸层4粘接固定在薄膜本体上,且若干可拆薄膜3远离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的一端均热压粘接固定有第一防霉层8,第一薄膜1与第二薄膜2紧密贴合,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第一透气孔6与第二透气孔7相互贯穿设置。
28.在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的内壁上均热压粘接有第二防霉层9,且第二防霉层9的内部填充有若干吸水颗粒和吸臭颗粒,吸水颗粒可采用吸水树脂,而吸臭颗粒可采用活性炭颗粒,食品产生的较多水分和异味进行吸附,保证食品在包装时食品的表面保持干燥,降低食品产生发霉的状况,增加薄膜本体的实用性;而第一防霉层8和第二防霉层9均可采用棉纤维和竹炭纤维混入pvc材料中产生,且棉纤维和竹炭纤维均为吸湿透气效果好的材料,能够实现第一防霉层8和第二防霉层9防霉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的透气效果。
29.若干可拆薄膜3的两端均热压粘接有第一抗菌层11,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靠近可拆薄膜3的一端均热压粘接有第二抗菌层10,第一抗菌层11和第二抗菌层10均为金属离子抗菌层,金属离子可采用抗菌效果较好的银离子;而在若干可拆薄膜3靠近拉伸层4的一端均设有易撕线5,拉伸层4可采用具有拉伸弹性的bopp薄膜制成,且易撕线5在薄膜本体生产时就已经热压形成,方便使用者将可拆薄膜3从拉伸层4上撕下来,操作简单。
30.工作原理:当薄膜本体正常使用时,薄膜本体用于对各类产品进行包装,且在包装食品类的产品时,薄膜本体上可拆卸连接的可拆薄膜3会首先与食品接触,同时可拆薄膜3带动其他可拆薄膜3以及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对食品进行薄膜,而可拆薄膜3与食品紧密接触,此时可拆薄膜3上的第一防霉层8会也会食品紧密接触,防止食品直接与可拆薄膜3接触而使得食品产生不透气和易发霉的状况,且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上开设的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能够增加为了防止可拆薄膜3长时间使用导致食品发霉,在可拆薄膜3使用一定的时间之后将使用过的可拆薄膜3从拉伸层4上拆卸下来,使得新的一张可拆薄膜3能够对食品进行薄膜,而食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更换可拆薄膜3,能够减少食品发霉的可能性,还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
31.同时,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能够相互贯通,实现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透气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3的透气效果,且第一透气孔6和第二透气孔7
在实现透气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防霉的效果,在食品与可拆薄膜3接触的同时,还能够与第一薄膜1和第二薄膜2接触,且能够与第二防霉层9接触,实现薄膜本体和可拆薄膜3防霉的效果。
32.第一抗菌层11对可拆薄膜3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可拆薄膜3不直接与食品接触,同时可拆薄膜3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而当可拆薄膜3全部用完之后,薄膜本体还能够进行使用,同时第二抗菌层10与食品接触来防止食品发生细菌的可能,进而能够增长薄膜本体的使用寿命,不需要使用者频繁更换薄膜来对食品进行包装。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