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33369发布日期:2021-12-01 12:10阅读:8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真空封口机,特指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2.真空封口机安装有真空泵、负压感应器和控制电路,真空泵连接抽真空管道,控制电路分别电连接真空泵,用于对真空泵供电并控制真空泵的电源。
3.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的空气,达到预定真空度后,完成封口工序,可以有以下功能:对包装袋依次进行抽气和封口,从而达到真空封口的效果。
4.然而现有技术不够完善,现有的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采用交流电进行供电,在实际使用中控制芯片采用直流电使用,需要额外配置电池,无法采用市电对整个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进行供电,现有技术亟需开发一款采用一个电源进行供电、工作稳定、故障率低的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加热电路、电源转换电路、抽气电路和开关控制电路;
8.所述加热电路包括交流电插接件、电热丝和可控硅,电热丝和交流电插接件分别连接在可控硅上,可控硅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9.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ac

dc转换芯片、单片机、变压器和稳压器,ac

dc转换芯片还连接在交流电插接件上,变压器还连接在抽气电路上,稳压器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10.所述抽气电路包括真空泵和连接在真空泵上的开关三极管,真空泵连接在第一电源接口上,开关三极管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11.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分别连接在控制芯片上,第一开关用于控制加热电路的工作,第二开关用于控制抽气电路的工作。
12.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芯片具有反馈引脚,可控硅、电热丝和反馈引脚依次连接在一起。
13.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连接在控制芯片上,若电热丝工作时,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点亮。
14.作为优选,所述电热丝和反馈引脚之间连接有降压电阻。
15.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若变压器对控制芯片供电时,第一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一开关闭合时,则第三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二开关闭合时,则第四发光二极管点亮。
16.作为优选,所述开关三极管和控制芯片之间连接有稳压二极管。
17.作为优选,所述真空泵上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对真空泵起到钳位的作用。
18.作为优选,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还包括电解电容。
19.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20.(1)在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中,交流电对加热电路直接供电,交流电通过电源转换电路分别对控制芯片和抽气电路进行供电,无需额外配置电源,单个交流电即可满足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的供电需求,因此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具有单电源供电、工作稳定的优点。
21.(2)在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中,第一开关、第二开关通过控制芯片对加热电路和抽气电路进行控制,实现了弱电控制强电,提高了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22.(3)在本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中,第一触发引脚、可控硅、电热丝和反馈引脚构成闭环电路,控制芯片和加热电路存在反馈联系,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的原理框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芯片的电路原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抽气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信号输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29.图中:1

控制芯片、2

加热电路、3

电源转换电路、4

抽气电路、5

开关控制电路、zr

反馈引脚、k1

第一开关引脚、k2

第二开关引脚、vcc2

第二电源引脚、in

信号输入端、d1

第一触发引脚、l1

第一输出引脚、l2

第二输出引脚、l3

第四输出引脚、l4

第四输出引脚、m1

第二触发引脚、c6

第六电容、ac1

交流电插接件、q1

可控硅、rl1

电热丝、r8

第八电阻、r9

第九电阻、d1

ac

dc转换芯片、u1

单片机、t1

变压器、vr1

稳压器、c1

第一电容、c3

第三电容、c4

第四电容、m1

真空泵、q2

开关三极管、d4

第四二极管、d3

第三二极管、d2

第二二极管、k1

第一开关、k2

第二开关、ledg1

第一发光二极管、ledg2

第二发光二极管、ledg3

第三发光二极管、ledg4

第四发光二极管、c5

第五电容、airt1

插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1.如图所示,一种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为真空封口机的电路组成部分,其包括:控制芯片、加热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开关控制电路和抽气电路。
32.所述控制芯片具有反馈引脚、第一开关引脚、第二开关引脚、第二电源引脚、接地保护引脚、第一触发引脚、第一输出引脚、第二输出引脚、第三输出引脚、第四输出引脚、第二触发引脚。
33.(参考)控制芯片具有zr引脚、k1引脚、k2引脚、vcc引脚、in引脚、d1引脚、l1引脚、l2引脚、l3引脚、l4引脚和m1引脚。
34.所述加热电路包括交流电插接件、电热丝和可控硅,电热丝和交流电插接件分别连接在可控硅上,可控硅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35.其中,交流电插接件指的是一种电插头,可与连通市电的电插座相适配。若交流电插接件插接在电插座上时,则市电对真空封口机控制电路供电。电热丝指的是电热合金制成的电加热体,电热合金是利用金属的电阻特性制作的电加热体。若交流电插接件对电热丝通电时,则电热丝发热,则可对包装材料进行封口。可控硅为双向可控硅,起到“开关”的作用,若可控硅导通时,交流电插接件导通在电热丝上,若可控硅不导通时,交流电插接件不导通在电热丝上。
36.其中,电热丝和交流电插接件分别连接在可控硅上。可控硅具有第一极、第二极和g极,可控硅的第一极连接在交流电插接件上,可控硅的第二极连接在电热丝上,电热丝还连接在交流电插接件上。可控硅在交流电插接件、可控硅和电热丝构成的电路上起到“开关”的作用。
37.其中,可控硅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可控硅的g极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一触发引脚上。若控制芯片的第一触发引脚发送触发信号至可控硅上时,则可控硅导通。若控制芯片的第一触发引脚不发送触发信号至可控硅上时,则可控硅不导通。其中,触发信号为高电平。
38.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ac

dc转换芯片、单片机、变压器和稳压器,ac

dc转换芯片还连接在交流电插接件上,变压器还连接在抽气电路上,稳压器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39.其中,ac

dc转换芯片指的是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的设备。单片机指的是控制ac

dc转换芯片的输出电压的设备。变压器直流变压器,用于将一种直流电的电压转换为另外多种直流电电压进行输出。稳压器指的是贴片式集成稳压器,使变压器输出电压稳定的设备。
40.其中,ac

dc转换芯片、单片机、变压器和稳压器依次连接在一起。ac

dc转换芯片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交流电插接件连接在ac

dc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上,单片机连接在ac

dc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上。变压器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抽气电路包括第一电源引脚,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在单片机上,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在稳压器和抽气电路的第一电源引脚上。
41.其中,稳压器还连接在控制芯片上。稳压器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二电源引脚上。
42.所述抽气电路包括真空泵和开关三极管,变压器、真空泵和开关三极管依次连接在一起,开关三极管连接在控制芯片上。
43.其中,真空泵指的是利用机械的方式对包装材料进行抽气获得真空的设备。开关三极管具有基极、集电极和发射极,若开关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时,则开关三极管相当于断开;若开关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时,则开关三极管相当于导通,起到“开关”的作用。
44.其中,变压器、真空泵和开关三极管依次连接在一起,开关三极管连接在控制芯片上。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在真空泵的一端,变压器直接对真空泵进行供电。真空泵的另一端连接在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控制芯片的第二触发引脚连接在开关三极管的基极上,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若控制芯片向第二触发引脚发送触发信号时,则开关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则真空泵开始工作。若控制芯片不向第二触发引脚发送触发信号时,则开关三极
管工作在截止区,则真空泵停止工作。其中,触发信号为高电平。
45.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分别连接在控制芯片上,第一开关用于控制加热电路的工作,第二开关用于控制抽气电路的工作。
46.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指的是机械开关,若按压第一开关或第二开关时,则第一开关或第二开关可闭合或者断开。
47.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分别连接在控制芯片上。第一开关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一开关引脚上,第二开关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二开关引脚上。
48.其中,第一开关用于控制加热电路的工作。若第一开关闭合时,则第一开关引脚产生开关信号,则第一触发引脚产生触发信号。若第一开关断开时,则第一开关停止产生开关信号,则第一触发引脚停止产生触发信号。第二开关用于控制抽气电路的工作。若第二开关闭合时,则第二开关引脚产生开关信号,则第二触发引脚产生触发信号。若第二开关断开时,则第二开关停止产生开关信号,则第二触发引脚停止产生触发信号。
49.所述控制芯片具有反馈引脚,可控硅、电热丝和反馈引脚依次连接在一起。若可控硅导通时,则反馈引脚产生反馈信号至控制芯片。若可控硅断开时,则反馈引脚停止产生反馈信号至控制芯片。第一触发引脚、可控硅、电热丝和反馈引脚构成闭环电路,控制芯片和加热电路存在反馈联系,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可靠的优点。
50.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连接在控制芯片上,若电热丝工作时,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点亮。
51.其中,第二发光二极管指的是一种指示灯,使用者通过观察第二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则可以判断发热电路是否正常工作。第二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
52.其中,若电热丝工作时,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点亮。若反馈引脚产生反馈信号至控制芯片时,控制芯片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二发光二极管,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电热丝不工作时,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熄灭。若反馈引脚不产生反馈信号至控制芯片时,控制芯片不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二发光二极管,则第二发光二极管熄灭。
53.所述电热丝和反馈引脚之间连接有降压电阻。
54.其中,降压电阻起到分压的作用,避免过大的电压损坏控制芯片。具体地,降压电阻包括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电热丝、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反馈引脚依次串联在一起。
55.所述开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若变压器对控制芯片供电时,第一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一开关闭合时,则第三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二开关闭合时,则第四发光二极管点亮。
56.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和第四发光二极管均为指示灯,使用者通过观察第一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则可以判断变压器是否对控制芯片进行供电。使用者通过观察第三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则可以判断第一开关是否闭合。使用者通过观察第四发光二极管是否点亮,则可以判断第二开关是否闭合。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上,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若变压器对控制芯片的第一电源引脚供电时,则控制芯片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一发光二极管,则第一发光二极管点亮。若变压器不对控制芯片的第一电源引脚供电时,则控制芯片不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一发光二极管,则第一发光二极管熄灭。第三
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上,第三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若第一开关闭合时,则控制芯片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三发光二极管,则第三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一开关断开时,则控制芯片不产生发光信号至第三发光二极管,则第三发光二极管熄灭。第四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在控制芯片的第四输出引脚上,第四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若第二开关闭合时,则控制芯片产生发光信号至第四发光二极管,则第四发光二极管点亮。若第二开关断开时,则控制芯片不产生发光信号至第四发光二极管,则第四发光二极管熄灭。
58.所述开关三极管和控制芯片之间连接有稳压二极管。
59.其中,稳压二极管连接在开关三极管的基极上,起到基极保护的作用,避免干扰输入的高压脉冲击穿开关三极管的基极而造成损坏。具体地,稳压二极管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控制芯片的第二触发引脚、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极依次串联在一起。
60.所述真空泵上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对真空泵起到钳位的作用。
61.其中,真空泵上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反相并联在真空泵上。第四二极管对真空泵起到钳位的作用指的是,第四二极管限制了真空泵上的电位的作用,避免真空泵导通时过大的瞬态电压造成真空泵的损坏。
62.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电解电容。
63.其中,电解电容指的是一端呈正极、另一端呈负极的电介质。电解电容在电源转换电路中起到电源滤波、消除噪音的作用。具体地,电解电容包括第一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在ac

dc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上,第三电容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变压器的输出端上,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稳压器上,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64.交流电插接件连接在ac

dc转换芯片的输入端上,单片机连接在ac

dc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上。ac

dc转换芯片指的是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的设备。ac

dc转换芯片通过单片机对变压器进行供电,单片机起到控制输出电压的作用。变压器指的是直流变压器,将一种直流电的电压转换为另外多种直流电电压。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在单片机上,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在抽气电路和稳压器上。稳压器指的是贴片式集成稳压器,使变压器输出电压稳定的设备。若变压器在转换电压时,变压器对抽气电路直接供电,变压器还通过稳压器对控制芯片进行供电。
65.所述信号输入电路包括第五电容以及与m1引脚连接的airt1插接口,第五电容与airt1插接口并联,且airt1插接口一端与信号输入端连接,airt1插接口另一端接地,该结构有利于抑制直流信号或低频信号的通过,而使得交流信号或高频信号可以顺利的通过。
66.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