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包装置及分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1601发布日期:2022-01-19 16:49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上包装置及分拣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包装置及分拣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网上购物量的不断增加,物流行业中的包裹,不仅需要准确的分拣和投递,还需要缩短包裹的邮递时间,特别是包裹在分拣中心所占用的时间;在小规模的分拣场所,从物流车上卸下包裹后,使用分拣设备进行包裹分拣,分拣设备通常包括上包装置和分拣装置,上包装置用于获取包裹的重量、尺寸、地址等信息,并将包裹逐一地送给分拣装置(即执行上包作业),分拣装置用于根据包裹投递信息对包裹进行分拣。为了提高上包装置的上包效率,需要提高包裹的传送速度及缩短信息获取时间,然而如果上包装置采用较高的传送速度会影响包裹传送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获取的信息的准确性;而缩短信息获取时间,需要使用快速响应的信息采集传感器,又会明显地增加上包装置的成本。因此,如何保证上包装置的上包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包效率高的上包装置以及分拣设备。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5.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包装置,其包括上包机、第一包裹输送线、第二包裹输送线,以及居中机,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沿第二方向,上包机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的上游,居中机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的下游,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用于接收上包机送来的包裹,居中机用于接收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输送的包裹,第一包裹输送线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装置,第二包裹输送线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二信息获取装置,上包装置还包括分流件,分流件位于上包机与第一包裹输送线、第二包裹输送线三者交汇处,分流件用于将上包机输出的包裹分流至第一包裹输送线或第二包裹输送线,其中,包裹信息包括包裹的投递信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6.进一步地,分流件包括呈锐角连接的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两者的连接尖角朝向上包机,且第一引导面用于引导上包机输出的包裹沿第一路线移向第一包裹输送线,第二引导面用于引导上包机输出的包裹沿第二路线移向第二包裹输送线。
7.进一步地,第一包裹输送线还包括第一理包皮带机,第二包裹输送线还包括第二理包皮带机,沿第二方向,第一理包皮带机位于上包机的下游,用于接收被分流件沿第一路线分流的包裹;第二理包皮带机位于上包机的下游,用于接收被分流件沿第二路线分流的包裹。
8.进一步地,上包装置还包括第一基架和隔离件,第一理包皮带机和第二理包皮带机均安装于第一基架,隔离件连接在第一理包皮带机和第二理包皮带机之间,隔离件的高
度高于第一理包皮带机和第二理包皮带机的输送面,隔离件沿第二方向延伸,分流件与隔离件的靠近上包机的一端连接,分流件包括呈锐角连接的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且第一引导面用于引导上包机输出的包裹沿第一路线移向第一理包皮带机,第二引导面用于引导上包机输出的包裹沿第二路线移向第二理包皮带机。
9.进一步地,第一信息获取装置包括第一动态称和第一扫描器,第一动态称包括用于支撑并输送包裹的第一称重皮带机以及设置于第一称重皮带机底部的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一扫描器位于第一称重皮带机的上方,用于获取位于第一称重皮带机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装置包括第二动态称和第二扫描器,第一动态称和第二动态称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动态称包括用于支撑并输送包裹的第二称重皮带机以及设置于第二称重皮带机底部的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二扫描器位于第二称重皮带机的上方,用于获取位于第二称重皮带机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
10.进一步地,第一扫描器包括第一相机,第二扫描器包括第二相机;上包装置还包括框架和遮光件,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均安装于框架,第一相机与第一称重皮带机的输送面相对,第二相机与第二称重皮带机的输送面相对;遮光件位于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之间,且与框架连接,用于避免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拍照时相互影响。
11.进一步地,第一包裹输送线还包括第一拉包机,沿第二方向,第一拉包机位于第一信息获取装置的上游,用于向第一信息获取装置输送包裹,第一拉包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拉包皮带机,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拉包皮带机之间设有第一检测组件;第二包裹输送线还包括第二拉包机,沿第二方向,第二拉包机位于第二信息获取装置的上游,用于向第二信息获取装置输送包裹,第二拉包机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拉包皮带机,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拉包皮带机之间设有第二检测组件。
12.进一步地,上包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架、中间护板、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一拉包机和第二拉包机沿第一方向间隔地安装于第二基架;中间护板、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三者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三者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三者的高度均高于第一拉包机和第二拉包机的输送面,第一拉包机位于中间护板和第一护板之间,第二拉包机位于中间护板和第二护板之间。
13.进一步地,居中机包括支架以及对称地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辊筒组和第二辊筒组,第一辊筒组和第二辊筒组共同形成居中机的输送面,第一辊筒组和第二辊筒组的输送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第一辊筒组用于接收第一包裹输送线输出的包裹,并在驱动包裹向下游输送的同时驱动包裹向居中机的输送面的中间部分靠拢;第二辊筒组用于接收第二包裹输送线输出的包裹,并在驱动包裹向下游输送的同时向居中机的输送面的中间部分靠拢。
14.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拣设备,该分拣设备包括分拣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上包装置,沿第二方向,上包装置和分拣装置依次排布。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包装置包括上包机、第一包裹输送线、第二包裹输送线,以及居中机,其中,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并排设置,沿第二方向上包机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的上游,居中机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的下游,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用于接收上包机送来的包裹,居中机用于接收第一
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输送的包裹,第一包裹输送线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装置,第二包裹输送线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二信息获取装置,其中,包裹信息包括包裹的重量数据、尺寸数据、目的地数据中的至少一种,上包装置还包括分流件,分流件位于上包机与第一包裹输送线、第二包裹输送线三者交汇处,分流件用于将上包机输送的包裹分流至第一包裹输送线或第二包裹输送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包装置,当上包机带动多个包裹移动至分流件处时,靠近第一包裹输送线的包裹在分流件的分流下移动至第一包裹输送线,靠近第二包裹输送线的包裹在分流件的分流下移动至第二包裹输送线,第一包裹输送线的第一信息获取装置和第二包裹输送线的第二信息获取装置分别获取各自接收到的包裹的信息,然后分别将包裹送给居中机,最后由居中机将多个包裹送出,完成上包作业。该上包装置采用并排设置的第一包裹输送线和第二包裹输送线分别获取多个包裹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上包装置获取包裹信息的效率,因此提高了上包装置的上包效率。
17.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拣设备包括分拣装置和上述的上包装置,由于上包装置的上包效率高,因此提高了分拣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该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拣设备的俯视图;
20.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俯视图;
21.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24.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26.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居中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的俯视图。
28.图标:
29.010-上包装置;020-分拣装置;100-上包机;101-第一边;103-第二边;105-第一基架;107-隔离件;109-第二竖直面;111-连接面;113-第二斜面;115-框架;117-立柱;119-横梁;121-遮光件;123-第二基架;125-中间护板;127-第一护板;129-第二护板;200-第一包裹输送线;201-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3-第一理包皮带机;205-第一动态称;207-第一扫描器;209-第一称重皮带机;211-第一称重传感器;213-第一拉包机;215-第一拉包皮带机;217-第一检测组件;300-第二包裹输送线;301-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3-第二理包皮带机;305-第二动态称;307-第二扫描器;309-第二称重皮带机;311-第二称重传感器;313-第二拉包机;315-第二拉包皮带机;317-第二检测组件;400-居中机;401-支架;403-第一辊筒组;405-第二辊筒组;500-分流件;501-第一引导面;503-第二引导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本实施例中,除非特别说明,术语“第一方向”为图2中箭头a所示方向,术语“第二方向”为图2中箭头b所示方向。
34.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拣设备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拣设备,该分拣设备包括上包装置010和分拣装置020,上包装置010用于获取包裹的信息,并将包裹送给分拣装置020,分拣装置020用于根据包裹的信息,将包裹送至目标暂存处,完成分拣作业。其中,包裹信息包括包裹的投递信息,还可以包括重量数据或尺寸数据(例如长、宽、高等外形尺寸)。
35.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包装置010包括上包机100、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第二包裹输送线300,以及居中机400,其中,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沿第二方向(即包裹输送方向),上包机100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的上游,居中机400位于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的下游,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用于接收上包机100送来的包裹,居中机400用于接收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输送的包裹,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第二包裹输送线300包括用于获取包裹信息的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上包装置010还包括分流件500,分流件500位于上包机100与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第二包裹输送线300三者交汇处,分流件500用于将上包机100输出的包裹分流至第一包裹输送线200或第二包裹输送线300。
3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之间的夹角为90
°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两者之间的夹角还可以是85
°
、95
°
、100
°
等。优选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沿水平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还可以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例如5
°
、10
°

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
两者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只要不影响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分别输送包裹、获取包裹信息即可,这样使得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整体上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较小,因此能够使得上包机100的输送面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尽可能小,进而减小上包装置010的占地面积。
38.需要说明的是,上包机100可以是皮带机或者辊筒机。在一实施例中,皮带机包括带输送组件和上包电机,带输送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辊轮,以及由两个辊轮支撑的输送带,上包电机与两个辊轮中的一个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该辊轮转动,从而带动输送带移动。此时,上包机100的输送面由输送带形成,包裹放置在输送面上,输送带移动,包裹随之沿第二方向向下游输送;在另一实施例中,辊筒机包括由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辊筒形成,多个辊筒均可绕自身轴线自转,多个辊筒共同形成上包机100的输送面,包裹放置在输送面上,多个辊筒自转,可带动包裹沿第二方向向下游输送。在一实施例中,辊筒机还包括上包电机,上包电机与多个辊筒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多个辊筒自转。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辊筒由高至低地沿第二方向排布,包裹放置在辊筒机的输送面上,在自重的作用下向低处移动,带动多个辊筒自转。
39.本实施例提供的上包装置010在执行上包作业时,当上包机100的输送面带动多个包裹移动至分流件500处时,靠近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的包裹在分流件500的引导下移动至第一包裹输送线200,靠近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的包裹在分流件500的引导下移动至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的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的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分别获取各自接收到的包裹的信息,然后分别将包裹送给居中机400,最后由居中机400将多个包裹送至分拣装置020,本实施例中的上包装置010由于采用并排设置的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分别获取多个包裹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上包装置010获取包裹信息的效率,即提高了上包装置010的上包效率,进而提高了分拣设备的分拣效率,另外,本实施例中使用一个上包机100向两个包裹输送线输送包裹,使用一个居中机400为两个包裹输送线输出包裹,还降低了上包装置010的成本。
40.需要说明的是,上包机100上的多个包裹可以是由运输车一次性地卸载在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也可以是由工作人员手工地将多个包裹一件一件件地放置在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或者是将装在大包装袋中的多个包裹一次性地倾倒在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当一次性地将多个包裹卸在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时,多个包裹不可避免地在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散乱地放置,当上包机100的输送面带动散乱的多个包裹移动至分流件500处时,沿第一方向,上包机100的输送面上的多个包裹中的一部分靠近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另一部分靠近第二包裹输送线300,因此分流件500能够将靠近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的一部分包裹分流至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将靠近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的一部分包裹分流至第二包裹输送线300,保证了上包装置010的上包效率。
41.具体地,分流件500包括呈锐角连接的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两者的连接尖角朝向上包机100,且第一引导面501用于引导上包机100输出的包裹沿第一路线移向第一包裹输送线200,第二引导面503用于引导上包机100输出的包裹沿第二路线移向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由于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两者的连接尖角朝向上包机100,当上包机100驱动包裹移动至分流件500处时,包裹有三种可能状态,第一种是包裹直接与第一引导面501接触,在第一引导面501的引导下包裹移向第一
包裹输送线200,第二种是包裹直接与第二引导面503接触,在第二引导面503的引导下包裹移向第二包裹输送线300,第三种是包裹与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两者的连接尖角接触,此时,在上包机100的驱动下,包裹势必发生倾斜,偏向第一引导面501或者第二引导面503,然后在第一引导面501或第二引导面503的引导下移向对应的第一包裹输送线200或者第二包裹输送线300。本实施例中分流件500只需设置两个呈锐角连接的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即可利用上包机100驱动包裹移动的动力,实现多个包裹的分流,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42.可选地,上包机100的输送面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边101和第二边103,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两者的连接尖角顶点位于第一边101和第二边103两者的宽度中心线上,且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与第二方向的夹角相等。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面501和第二引导面503两者的连接尖角与上包机100的输送面的宽度中心线相对,也即分流件500与上包机100的输送面的宽度中心线相对,因此能够使分流件500引导至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和第二包裹输送线300上的包裹数量大致相等,从而保证上包装置010的信息获取效率。
43.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裹输送线200还包括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第二包裹输送线300还包括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沿第二方向,第一理包皮带机203位于上包机100的下游,用于接收上包机100输送的被分流件500沿第一路线分流的包裹;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位于上包机100的下游,用于接收上包机100输送的并被分流件500沿第二路线分流的包裹。
4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使得在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获取包裹信息之前,多个工作人员可以分别站在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一侧,整理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上的包裹,使包裹的粘贴有地址信息的一面朝向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或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或者使堆叠的包裹平铺在输送面上,以确保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和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能够获取包裹的信息。
45.优选地,沿第二方向,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长度相等,多个工作人员可以站在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相互远离的一侧进行理包操作,便于对上包装置010的功能区进行管理。
46.可选地,上包装置010还包括第一基架105和隔离件107,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均安装于第一基架105,且两者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隔离件107连接在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之间,隔离件107的高度高于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隔离件107沿第二方向延伸,隔离件107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及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长度。本实施例中,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安装于第一基架105上,方便上包装置010运输、包装、安装等操作。隔离件107连接在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之间,增强了上包装置010的结构强度,而且隔离件107还能够防止第一理包皮带机203上的包裹窜到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上或者第二理包皮带机303上的包裹窜到第一理包皮带机203上,保证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可靠地向下游输送包裹。
47.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分流件500与隔离件107的靠近上包机100的一端连接,分流件500的第一引导面501延伸至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第二引导面503延伸至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当包裹与第一引导面501接触且沿第一引导面501移动时,包裹能够沿第一引导面501移上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当包裹与第二引导面503接触且沿第二引导面503移动时,包裹能够沿第二引导面503移上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
48.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隔离件107包括第一竖直面(图未示出)、第二竖直面109、连接面111、第一斜面(图未示出)以及第二斜面113,其中,第一竖直面和第二竖直面109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连接面111连接在第一竖直面和第二竖直面109两者顶端之间,第一斜面与第一竖直面的底端呈夹角地连接,且向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倾斜延伸;第二斜面113与第二竖直面109的底端连接,且向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倾斜延伸;第一引导面501同时与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以及连接面111的端部连接,第二引导面503同时与第二竖直面109、第二斜面113,以及连接面111三者的端部连接。
49.当包裹在第一引导面501的引导下移向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上时,倾斜的第一斜面利于包裹顺畅地移动至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上,而且呈夹角连接的第一竖直面和第一斜面既能防止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窜至第二理包皮带机303,还能扩大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的输送面的上方的空间,使第一理包皮带机203更加顺畅地输送包裹;包裹在第二引导面503的引导下移向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上时,倾斜的第二斜面113利于包裹顺畅地移动至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上,而且呈夹角连接的第二竖直面109和第二斜面113既能防止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窜至第一理包皮带机203,还能扩大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输送面的上方的空间,使第二理包皮带机303更加顺畅地输送包裹。
50.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结构剖面图;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5、图6所示,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包括第一动态称205和第一扫描器207,第一动态称205包括用于支撑并输送包裹的第一称重皮带机209以及设置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底部的第一称重传感器211,当包裹移到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时,第一称重传感器211能对包裹进行称重,获取包裹的重量信息;第一扫描器207位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上方,用于获取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包括第二动态称305和第二扫描器307,第一动态称205和第二动态称305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动态称205和第二动态称305能够分别同时进行称重作业且互不干扰。第二动态称305包括用于支撑并输送包裹的第二称重皮带机309以及设置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底部的第二称重传感器311,当包裹移到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时,第二称重传感器311能够对包裹进行称重,获取包裹的重量信息;第二扫描器307位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上方,用于获取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其中,图像信息包括包裹表面粘贴的地址信息,也可以包括包裹的外形尺寸,例如长、宽、高等信息。
51.可选地,第一扫描器207、第二扫描器307均可以为扫码器、摄像头、相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52.本实施例中,上包装置010还包括框架115,框架115包括呈矩形排布的四个立柱
117,以及连接在四个立柱117之间的多个横梁119,第一动态称205和第二动态称305均位于四个立柱117围成的区域内,框架115能够防止外来因素影响第一动态称205和第二动态称305进行称重作业,起到保护作用。
53.本实施例中,第一扫描器207包括第一相机,第二扫描器307包括第二相机;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均安装于框架115的顶部的横梁119上,第一相机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相对,用于对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进行拍照,从而获取包裹的外形尺寸信息以及包裹表面粘贴的地址信息;第二相机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相对,用于对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进行拍照,从而获取包裹的外形尺寸信息以及包裹表面粘贴的地址信息。
54.可选地,上包装置010还包括遮光件121,遮光件121位于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之间,用于避免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拍照时相互影响。具体地,遮光件121的上端与位于框架115顶部的横梁119连接,下端向第一称重皮带机209和第二称重皮带机309延伸。优选地,遮光件121为遮光布。进一步优选地,框架115的四个立柱117之间均连接有遮光布,以避免外界光线影响第一相机和第二相机的拍照效果。
55.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裹输送线200还包括第一拉包机213,沿第二方向,第一拉包机213位于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的上游,用于向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的第一动态称205输送包裹,第一拉包机213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拉包皮带机215,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拉包皮带机215之间设有第一检测组件217,第一检测组件217用于检测第一拉包机213输送的相邻两个包裹之间沿第二方向的间距,当检测到该间距小于预定距离时,则控制对应的第一拉包皮带机215的速度,以拉开该间距,确保第一拉包机213向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的第一动态称205输送单件包裹,从而使第一动态称205能够精确地测量该包裹的重量。
56.第二包裹输送线300还包括第二拉包机313,沿第二方向,第二拉包机313位于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的上游,用于向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的第二动态称305输送包裹,第二拉包机313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拉包皮带机315,且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拉包皮带机315之间设有第二检测组件317,第二检测组件317用于检测第二拉包机313输送的相邻两个包裹沿第二方向的间距,当检测到该间距小于预定距离时,则控制对应的第二拉包皮带机315的速度,以拉开该距离,从而确保第二拉包机313向第二动态称305输送单件包裹,使第二动态称305能够精确地测量该包裹的重量。
57.可选地,上包装置010还包括第二基架123、中间护板125、第一护板127和第二护板129,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沿第一方向间隔地安装于第二基架123上;中间护板125、第一护板127和第二护板129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于第二基架123,三者的高度均高于第一拉包机213的输送面和第二拉包机313的输送面,三者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拉包机213位于中间护板125和第一护板127之间,第二拉包机313位于中间护板125和第二护板129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安装于第二基架123上,方便运输、包装、发货、安装。位于第一拉包机213两侧的第一护板127和中间护板125能够保证第一拉包机213输送的的包裹始终沿第二方向移动,直至稳定地输送至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位于第二拉包机313两侧的中间护板125和第二护板129能够保证第二拉包机313输送
的包裹始终沿第二方向移动,直至稳定地输送至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
58.进一步地,中间护板125同时与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连接,以提高上包装置010的结构稳定性。
59.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居中机4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居中机400包括支架401以及对称设置在支架401上的第一辊筒组403和第二辊筒组405,第一辊筒组403和第二辊筒组405共同形成居中机400的输送面,第一辊筒组403的输送方向和第二辊筒组405的输送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第一辊筒组403用于接收第一包裹输送线200输出的包裹,并在驱动包裹向下游输送的同时驱动包裹向居中机400的输送面的中间部分靠拢;第二辊筒组405用于接收第二包裹输送线300输出的包裹,并在驱动包裹向下游输送的同时向居中机400的输送面的中间部分靠拢。
60.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上包装置010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裹输送线200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理包皮带机203、第一拉包机213、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第二包裹输送线300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第二拉包机313、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两者均能够接收上包机100输送的包裹,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两者分别接收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输送的包裹,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的第一称重皮带机209和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的第二称重皮带机309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两者分别接收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输送的包裹,并均能够将包裹输送至居中机400,其中,第一信息获取装置201的第一称重传感器211设置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底部,用于测量位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重量,第一扫描器207设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上方,用于获取位于第一称重皮带机2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装置301的第二称重传感器311设置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底部,用于测量位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重量,第二扫描器设置于第一称重皮带机309的上方,用于获取位于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输送面上的包裹的图像信息。
61.优选地,第一理包皮带机203和第二理包皮带机303的结构相同,第一拉包机213和第二拉包机313的结构相同,第一称重皮带机209和第二称重皮带机309的结构相同。如此设置能够减少零件种类,使上包装置010的结构更加紧凑,且便于上包装置010进行功能区管理。
6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各种皮带机均由输送带形成包裹的输送面,各种皮带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同相关技术中的皮带机,在此不再赘述。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