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晶带材卷绕用张力自动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8028发布日期:2022-01-05 12:2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晶带材卷绕用张力自动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晶带材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晶带材卷绕用张力自动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2.纳米晶带材主要由铁、硅、硼、铜、铌等元素组成,在106℃/s的冷却速度下制备,经特定退火工艺处理后,获得具有超细尺寸晶粒软磁合金材料。
3.由于纳米晶带材具有生产制造流程短,一步成型,节约能耗,以及兼备了铁基非晶合金的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钴基非晶合金的高磁导率和低损耗,能够很好地满足高频低损耗的性能要求,被广泛应用于广泛应用在逆变焊机、通信电源、电镀电解电源、感应加热电源、充电电源等领域,用于制作高端共模电感、高频变压器、各类电流互感器以及高端磁放大器等产品。
4.在对生产出来的纳米晶带材进行收卷时候,目前使用的卷绕结构存在很大不足:在卷绕过程中容易出现张力不均衡现象,从而导致纳米晶带材的传送位置出现偏移,卷绕出来的纳米晶带材卷其边缘不齐整,甚至出现折边现象,从而增加了耗损。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晶带材卷绕用张力自动调整结构,解决了纳米晶带材卷绕时候存在的问题。
6.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纳米晶带材卷绕用张力自动调整结构,包括基板、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自动调整结构、传送位置限定结构、第三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自动调整结构、传送位置限定结构、第三导向结构依次设置在基板上;其中,所述传送位置限定结构包括牵引滚轮结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牵引滚轮结构侧边。生产出来的纳米晶带材在传送位置限定结构的牵引滚轮结构的牵引作用下,沿着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被传送到自动调整结构位置处,根据限位结构在牵引滚轮结构位置对纳米晶带传送位置的限定,自动调整结构通过对纳米晶带张力的调整,保证纳米晶带以指定传送位置到达传送到牵引滚轮结构位置处,然后沿着第三导向结构被传送到下一个工序。各个结构协同合作,完成了对纳米晶带材卷绕的张力自动调整工作,从而保证了卷绕出来的纳米晶带材卷边缘齐整。
7.进一步的,所述牵引滚轮结构包括牵引滚轮固定架、牵引滚轮电机、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牵引滚轮、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所述牵引滚轮电机设置在牵引滚轮固定架一端,其轴端通过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和牵引滚轮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并列设置在牵引滚轮固定架上且分别和牵引滚轮端部连接。牵引滚轮电机通过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驱动牵引滚轮在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的支撑下进行转动,从而对纳米晶带材的传送起到牵引作用。
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固定架、限位气缸、限位连接板、第一限位导向
结构、第二限位导向结构、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所述限位气缸设置在限位固定架上,其柱塞端和限位连接板中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第二限位导向结构并列设置在限位连接板上位于限位气缸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并列设置在限位连接板和限位气缸连接面的相对侧。当纳米晶带材在被传送的过程中,限位气缸通过限位连接板驱动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沿着第一限位导向结构、第二限位导向结构向靠近牵引滚轮结构方向移动,对牵引滚轮结构上的纳米晶带材进行压紧限位。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连接板和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的连接面设有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并列设置;所述限位连接板上还设有刻度。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用于对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进行位置调整,从而提高了其移动位置精确性;刻度用于调整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具体相对距离,从而对纳米晶带材的传送位置进行准确限定。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第二限位导向结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包括导杆、导套,所述导杆包括螺纹段、光杆段、限位段,所述螺纹段、光杆段、限位段依次连接,所述导套设置在导杆上光杆段。第一限位导向结构、第二限位导向结构的导杆通过螺纹段固定在限位连接板上,导套固定在限位固定架上,限位气缸驱动限位连接板移动时候,导杆沿着导套移动,从而提高了设置在限位连接板上的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对牵引滚轮压紧时候的位置精确性以及保证了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之间压紧力的平衡。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包括移动板、限位滚轮结构、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限位滚轮结构设置在移动板上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设置在移动板两端位置。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的限位滚轮结构通过移动板移动到指定位置之后,再通过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进行固定,适用于不同宽度的纳米晶带材的限位。
12.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底部设有并列设置的第一燕尾块、第二燕尾块。移动板通过第一燕尾块、第二燕尾块沿着滚轮结构内的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移动,从而保证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中的限位滚轮结构调整位置之后的位置准确性。
1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滚轮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连接轴、带轴承滚轮、第一固定螺栓、第二固定螺栓,所述连接轴两端分别和并列设置的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连接,并通过第一固定螺栓、第二固定螺栓固定,所述带轴承滚轮设置在上连接轴。带轴承滚轮压紧在通过牵引滚轮牵引的纳米晶带的两侧边缘处,并随着牵引滚轮的转动做相对转动,起到压紧限位作用。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第二定位结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锁紧螺母、定位螺丝,所述定位螺丝设置在锁紧螺母上。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第二限位滚轮结构中的限位滚轮结构调整位置之后,锁紧定位螺丝及锁紧螺母。
15.进一步的,所述自动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固定架、调整电机、连接座、调整连接板、第一弧形导轨、第二弧形导轨、第一调整轴承座、第二调整轴承座、调整滚轮,所述调整电机设置在调整固定架上其轴端通过连接座和调整连接板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导轨、第二弧形导轨相对设置在调整固定架上且和调整连接板底部固定,所述第一调整轴承座、第二调
整轴承座并列设置在调整连接板上方,且和调整滚轮两端连接。调整电机通过连接座驱动调整连接板沿着第一弧形导轨、第二弧形导轨做一定角度的旋转,从而调整设置在第一调整轴承座、第二调整轴承座上的调整滚轮对纳米晶带的传送方向。
16.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自动调整结构和传送位置限定结构,对纳米晶带传送过程中,根据其传送位置对其张力进行自动调整,从而保证卷绕出来的纳米晶带卷边缘齐整,避免出现折边等现象,从而提高了纳米晶带料卷的良品率,降低耗损;2)在限位结构中设置可以调整限位距离的第一限位滚轮结构和第二限位滚轮结构,适用于不同宽度的纳米晶带卷绕时候的张力调整,具有广泛适用性;3)结构简单,便于调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8.图2为牵引滚轮结构的侧视图;
19.图3为限位结构的侧视图;
20.图4为限位连接板的立体图;
21.图5为第一限位导向结构的立体图;
22.图6为的第一限位滚轮结构立体图;
23.图7为自动调整结构的立体图。
24.图中:基板1、第一导向结构2、第二导向结构3、自动调整结构4、调整固定架41、调整电机42、连接座43、调整连接板44、第一弧形导轨45、第二弧形导轨46、第一调整轴承座47、第二调整轴承座48、调整滚轮49、传送位置限定结构5、牵引滚轮结构51、牵引滚轮固定架511、牵引滚轮电机512、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513、牵引滚轮514、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515、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516、限位结构52、限位固定架521、限位气缸522、限位连接板523、第一燕尾槽5231、第二燕尾槽5232、刻度5233、第一限位导向结构524、导杆5241、螺纹段52411、光杆段52412、限位段52413、导套5242、第二限位导向结构525、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移动板5261、第一燕尾块52611、第二燕尾块52612、限位滚轮结构5262、第一固定座52621、第二固定座52622、连接轴52623、带轴承滚轮52624、第一固定螺栓52625、第二固定螺栓52626、第一定位结构5263、锁紧螺母52631、定位螺丝52632、第二定位结构5264、第二限位滚轮结构527、第三导向结构6、纳米晶带7。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包括基板1、第一导向结构2、第二导向结构3、自动调整结构4、传送位置限定结构5、第三导向结构6,所述第一导向结构2、第二导向结构3、自动调整结构4、传送位置限定结构5、第三导向结构6依次设置在基板1上;其中,所述传送位置限定结构5包括牵引滚轮结构51、限位结构52,所述限位结构52设置在牵引滚轮结构51侧边。
32.如图2所示为所述牵引滚轮结构51的侧视图,包括牵引滚轮固定架511、牵引滚轮电机512、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513、牵引滚轮514、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515、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516,所述牵引滚轮电机512设置在牵引滚轮固定架511一端,其轴端通过牵引滚轮同步轮结构513和牵引滚轮514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牵引滚轮轴承座515、第二牵引滚轮轴承座516并列设置在牵引滚轮固定架511上且分别和牵引滚轮514端部连接。
33.如图3所示为所述限位结构52的侧视图,包括限位固定架521、限位气缸522、限位连接板523、第一限位导向结构524、第二限位导向结构525、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第二限位滚轮结构527,所述限位气缸522设置在限位固定架521上,其柱塞端和限位连接板523中间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524、第二限位导向结构525并列设置在限位连接板523上位于限位气缸522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第二限位滚轮结构527并列设置在限位连接板523和限位气缸522连接面的相对侧。
34.如图4所示为所述限位连接板523的立体图,其和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第二限位滚轮结构527的连接面设有第一燕尾槽5231、第二燕尾槽5232,所述第一燕尾槽5231、第二燕尾槽5232并列设置;所述限位连接板523上还设有刻度5233。
35.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524、第二限位导向结构525结构相同,如图5所示为所述第一限位导向结构524的立体图,包括导杆5241、导套5242,所述导杆5241包括螺纹段52411、光杆段52412、限位段52413,所述螺纹段52411、光杆段52412、限位段52413依次连接,所述
导套5242设置在导杆5241上光杆段52412。
36.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第二限位滚轮结构527结构相同,如图6所示为所述第一限位滚轮结构526的立体图,包括移动板5261、限位滚轮结构5262、第一定位结构5263、第二定位结构5264,所述限位滚轮结构5262设置在移动板5261上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定位结构5263、第二定位结构5264设置在移动板5261两端位置。
37.所述移动板5261底部设有并列设置的第一燕尾块52611、第二燕尾块52612。
38.所述限位滚轮结构5262包括第一固定座52621、第二固定座52622、连接轴52623、带轴承滚轮52624、第一固定螺栓52625、第二固定螺栓52626,所述连接轴52623两端分别和并列设置的第一固定座52621、第二固定座52622连接,并通过第一固定螺栓52625、第二固定螺栓52626固定,所述带轴承滚轮52624设置在上连接轴52623。
39.所述第一定位结构5263、第二定位结构5264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定位结构5263包括锁紧螺母52631、定位螺丝52632,所述定位螺丝52632设置在锁紧螺母52631上。
40.如图7所示为所述自动调整结构4的立体图,包括调整固定架41、调整电机42、连接座43、调整连接板44、第一弧形导轨45、第二弧形导轨46、第一调整轴承座47、第二调整轴承座48、调整滚轮49,所述调整电机42设置在调整固定架41上其轴端通过连接座43和调整连接板44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导轨45、第二弧形导轨46相对设置在调整固定架41上且和调整连接板44底部固定,所述第一调整轴承座47、第二调整轴承座48并列设置在调整连接板44上方,且和调整滚轮49两端连接。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