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11454发布日期:2022-02-23 20:4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smt行业的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变得小型化、专业化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市场上的常规翻板机很难适应各种各样的产品,在smt行业中多是采用人员加治具辅助的方式进行作业,存在有非封闭式空间作业产品易受损、生产不够稳定、漏失率较高等弊端,加上当代年轻人的思维变化导致的工厂的招工困难,研制适用相应产品的翻板机已是趋势。针对制程中的翻板作业成为我们一致需要研究的课题。
3.现有的自动化设备厂商及smt企业也研发生产了多种翻板机以用于自动翻板,该翻板机具有翻转模组、取料模组、运动模组等组件,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翻板机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翻板机中取料模组会向下运动取料,这时存在着取料模组取料时过压翻转模组,从而使取料模组和翻转模组均存在损坏的风险;
5.2、现有的翻板机中,感应器安装在翻转模组上,使翻转模组上的翻转驱动负荷增大,增加成本、减少使用寿命;
6.3、现有的翻板机中,翻转模组上对载具的夹紧只是使用常规的夹紧板,校正效果不明显,会发生载具脱落的情况,从而降低翻转效率、降低翻转质量。
7.有鉴于此,如何解决现在翻板机存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从而降低翻转效率、翻转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等问题,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其目的是要解决现在翻板机存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从而降低翻转效率、翻转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等问题。
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包括翻转支架、伺服固定座、翻转伺服机构、载具翻转定位板、载具固定定位板、翻转载板;其创新点在于:
10.所述翻转支架安装在翻转载板上,所述翻转支架上安装载具固定定位板和伺服固定座 ,翻转伺服机构固定安装在伺服固定座上,翻转伺服机构的上方设有翻转轴,翻转伺服机构带动翻转轴沿翻转轴的轴线翻转,翻转轴上固定载具翻转定位板,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用于定位安装上料载具;
11.所述载具翻转定位板在翻转轴的翻转带动下具有取料位和放料位;在取料位时,载具翻转定位板与载具固定定位板分开平放呈180
°
位置关系;在放料位时,载具翻转定位板与载具固定定位板叠加呈上下位置关系;
12.所述翻转支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在载具翻转定位板位于取料位时,载具翻转定位板或载具翻转定位板上的上料载具与支撑架相抵,以构成对载具翻转定位板或载具翻
转定位板上的上料载具向下位移的限制;定义载具翻转定位板在放料位时与载具固定定位板相对的那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则为反面,在载具翻转定位板的反面设有感应触发部,对应感应触发部在翻转支架上设置有感应器,在载具翻转定位板位于取料位时,感应触发部与感应器配合工作;
13.所述载具翻转定位板上设置用于夹紧上料载具的载具夹紧机构,所述载具夹紧机构包括固定在载具翻转定位板上的夹紧驱动机构和位于载具翻转定位板两侧的夹紧板,夹紧板由夹紧驱动机构带动以夹紧上料载具,夹紧板沿载具翻转定位板侧边在夹紧板的两翼向外延伸设置校正部,夹紧板在朝向载具翻转定位板反面的方向设置直角挡边。
14.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5.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设计的一款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促使翻板作业更稳定、翻板质量更高,特别是对翻转模组中支撑架、感应触发部和感应器以及载具夹紧机构的设计;其中,设置的支撑架能给翻转模组增加支撑点,能有效防止在取料位时取料模组过压;感应器不是设置在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上而是设置在固定不动的翻转支架上,能够有效减少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的载荷,降低翻转伺服机构的负担;设置用于夹紧上料载具的载具夹紧机构,用以确保载具翻转定位板在翻转时产品能被锁紧,以此来增加稳定性、安全性。
16.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翻转支架安装在翻转载板上,支撑架固定安装在翻转载板上,翻转载板的设置让整个翻转模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又能与其他模组配合使用的模组,安装、调试方便快捷。
17.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应触发部为一感应挡片,感应器上设置有感应敞口,在载具翻转定位板位于取料位时,感应挡片进入到感应敞口中以进行感应触发动作,感应挡片的体积小、重量轻,设置在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上几乎不增加翻转伺服机构的负担。
18.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紧驱动机构采用气缸驱动,工作稳定、高效。
19.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翻转伺服机构还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通过齿条啮合带动翻转轴转动,使用伺服电机翻转快速平稳,对位精确,性能更加稳定。
20.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1.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中心”、“上”、“下”、“轴向”、“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装配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由于上述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23.1.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对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的整体结构设计,使印刷电路板叠加翻转双面快速印刷工艺的实现更为轻松、方便,促使翻板作业更稳定、翻板质量更高,翻转快速平稳,对位精确,性能更加稳定;
24.2.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设置的支撑架能给翻转模组增加支撑点,能有效防止在取料位时取料模组过压,以此来防止取料过程中对取料模组和翻转模组的损坏,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维修成本;
25.3.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感应器不是设置在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上而是设置在固定不动的翻转支架上,能够有效减少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的载荷,降低翻转伺服机构的负担,能够提高翻转伺服机构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26.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所述载具夹紧机构包括固定在载具翻转定位板上的夹紧驱动机构和位于载具翻转定位板两侧的夹紧板,夹紧板由夹紧驱动机构带动以夹紧上料载具,夹紧板沿载具翻转定位板侧边在夹紧板的两翼向外延伸设置校正部,该校正部为夹紧板的两翼向外延伸的板,相当于增加了夹紧边的长度,增大校正效果;夹紧板在朝向载具翻转定位板反面的方向设置直角挡边,该直角挡边可以有效防止在翻转过程中上料载具的掉落。用以确保载具翻转定位板在翻转时产品能被锁紧,以此来增加稳定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27.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模组中的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分开平放呈180
°
位置关系的取料位的立体示意图;
28.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模组中的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分开平放呈180
°
位置关系的取料位的主视图;
29.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模组中的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叠加呈上下位置关系的放料位的立体示意图;
30.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模组中的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叠加呈上下位置关系的放料位的主视图;
31.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模组中的载具翻转定位板和载具固定定位板叠加呈上下位置关系的放料位的俯视图;
32.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紧板的立体示意图;
33.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感应器的立体示意图。
34.以上附图各部位表示如下:
35.1、翻转支架;2、伺服固定座;3、翻转伺服机构;31、翻转轴;32、伺服电机;4、载具翻转定位板;5、载具固定定位板;6、支撑架;71、感应触发部;72、感应器;721、感应敞口;8、载具夹紧机构;81、夹紧驱动机构;82、夹紧板;821、校正部;822、直角挡边;9、翻转载板;
36.10、上料载具。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8.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自动翻板机用翻转模组, 所述翻转模组用来完成上料载具10的翻转作业,翻转模组包括翻转支架1、伺服固定座2、翻转伺
服机构3、载具翻转定位板4、载具固定定位板5、翻转载板9;具体的:
39.所述翻转支架1安装在翻转载板9上,所述翻转支架1上安装载具固定定位板5和伺服固定座2,翻转伺服机构3固定安装在伺服固定座2上,翻转伺服机构3的上方设有翻转轴31,翻转伺服机构3带动翻转轴31沿翻转轴31的轴线翻转,翻转轴31上固定载具翻转定位板4,载具翻转定位板4在翻转轴31的翻转带动下具有与载具固定定位板5分开平放呈180
°
位置关系的取料位(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位置)和与载具固定定位板5叠加呈上下位置关系的放料位(如附图3到附图5所示的位置),载具翻转定位板4和载具固定定位板5用于定位安装上料载具10;翻转支架1上对应载具翻转定位板4和载具固定定位板5,设计有用于穿过载具翻转定位板4和载具固定定位板5后定位两片上料载具10的定位柱(定位柱未在附图中标识出来);
40.所述翻转支架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6,在载具翻转定位板4位于取料位时,载具翻转定位板4或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上料载具10与支撑架6相抵,以构成对载具翻转定位板4或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上料载具10向下位移的限制,即支撑架6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上料载具10上所对应的位置,这两个位置上设置支撑架6均能够防止取料模组过压;
41.定义载具翻转定位板4在放料位时与载具固定定位板5相对的那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则为反面,在载具翻转定位板4的反面设有感应触发部71,对应感应触发部71在翻转支架1上设置有感应器72,在载具翻转定位板4位于取料位时,感应触发部71与感应器72配合工作,以此来感应载具翻转定位板4被翻转伺服机构3带动翻转到取料位,感应器72触发信号再与其他机构联动;
42.所述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设置用于夹紧上料载具10的载具夹紧机构8,用以确保载具翻转定位板4在翻转时产品能被锁紧,以此来增加稳定性、安全性;所述载具夹紧机构8包括固定在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夹紧驱动机构81和位于载具翻转定位板4两侧的夹紧板82,夹紧板82由夹紧驱动机构81带动以夹紧上料载具10,如附图6所示,夹紧板82沿载具翻转定位板4侧边在夹紧板82的两翼向外延伸设置校正部821,该校正部821为夹紧板82的两翼向外延伸的板,相当于增加了夹紧边的长度,增大校正效果;夹紧板82在朝向载具翻转定位板4反面的方向设置直角挡边822,校正部用于限制上料载具的侧边,直角挡边用于限制上料载具的表面,该直角挡边可以有效防止在翻转过程中上料载具10的掉落。
43.通过上述实施例的实施,通过对翻转模组中支撑架6、感应触发部71和感应器72以及载具夹紧机构8的设计,促使翻板作业更稳定、翻板质量更高。其中,设置的支撑架6能给翻转模组增加支撑点,能有效防止在取料位时取料模组过压;感应器72不是设置在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而是设置在固定不动的翻转支架1上,能够有效减少需要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4的载荷,降低翻转伺服机构3的负担;设置用于夹紧上料载具10的载具夹紧机构8,用以确保载具翻转定位板4在翻转时产品能被锁紧,以此来增加稳定性、安全性。
44.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支撑架6固定安装在翻转载板9上,翻转载板9的设置让整个翻转模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功能又能与其他模组配合使用的模组,安装、调试方便快捷。
45.在上述的翻转模组中,所述感应触发部71为一感应挡片,如附图7所示,感应器72上设置有感应敞口721,在载具翻转定位板4位于取料位时,感应挡片进入到感应敞口721中以进行感应触发动作,感应挡片的体积小、重量轻,设置在翻转的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几乎
不增加翻转伺服机构3的负担。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可参考如下:
47.1、取料模组取料后将上料载具10放置在翻转模组取料位的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
48.2、载具夹紧机构8夹紧上料载具10,翻转模组将载具翻转定位板4翻转至放料位,通过取料模组的辅助使该上料载具10与预先放置在载具固定定位板5上空的上料载具10经定位柱重合;
49.3、在取料模组的辅助下使产品从上方的上料载具10移到下方的上料载具10后,柱塞下压使产品完全移栽;
50.4、翻转模组工作再将上方的上料载具10翻转到取料位,以此重复循环各步骤以完成自动翻板作业。
51.还应说明的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感应器72、各模块的控制等均属于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晓其原理和结构,这些技术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所在,因此在此不对此部分做过多描述。
52.针对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能产生的变化描述如下:
53.1、在上述实施例中,夹紧驱动机构81中的直线驱动机构,均可采用以下机构之一:
54.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作为直线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55.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转子作为直线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56.控制电机与丝杠机构的组合,其中控制电机为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32,丝杠螺母机构由丝杠与螺母配合构成螺旋副,控制电机与丝杠传动连接,螺母作为直线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57.控制电机与皮带轮机构组合,其中,控制电机为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32,所述皮带轮机构由皮带轮和皮带配合构成直线运动副,控制电机通过轮组与皮带连接,皮带作为直线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58.2、在上述实施例中,翻转伺服机构3采用以下机构之一:
59.旋转气缸,旋转气缸的活塞杆作为旋转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60.控制电机,控制电机的转子作为旋转驱动机构的作用端。
61.3、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架6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上料载具10上所对应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设置可以在支撑架6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上的上料载具10上所对应的位置以及在与载具翻转定位板4对应的位置各设置一个支撑架6也是可以的。
62.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