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5914发布日期:2022-01-29 14:3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弹簧吊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于动车组组装和检修作业过程中,针对于动车组长编组共有16节车厢,短编组共有8节车厢,每节车厢,共有2个转向架,每个转向架,有2个制动单元,每编组车最多有64个空气弹簧,在动车组整体检修时,需要对空气弹簧进行检修和吊装,每个空气弹簧的重量均大于30kg,并且吊装过程中,不允许磕碰空气弹簧,且空气弹簧的可受力点在其底部,该部件的检修效果涉及到动车组运行过程中整体的安全性。
3.目前,空气弹簧的吊装及搬运,主要采用人为搬运的形式,借助人力进行搬运的方式存在的不足是:(1)采用人为进行搬运或吊带捆绑,由于设备较重,作业强度较高。(2)无专用的辅助安装工装,搬运过程无法固定,不易于操作,吊运过程存在安全隐患。(3)人员占用较多,采用人工的搬运方式,需要2个甚至更多的人配合进行吊装,人员占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该吊运工装结合空气弹簧的结构特性,从而实现空气弹簧高效、安全的搬运;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包括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通过锁扣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均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吊环。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均为半圆形薄板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直径相同。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均设有两个所述吊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完全闭合状态下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吊环之间的间距相等。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均设有三个所述吊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完全闭合状态下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吊环之间的间距相等。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所述锁扣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调节扣和挂钩,所述调节扣的底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挂钩与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固定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的直径均为320
±
3mm。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所述转轴和所述锁扣均由碳钢材料制成。
13.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扣包括转动座、拉杆和拉环,所述转动座的底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前端与所述转动座转动连接,所述拉杆中间位置的底端设有调节销,所述拉环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调节销上的调节孔,所述拉环的两端均设有螺纹,在所述拉环上位于所述调节销的两侧均安装有调节螺母。
14.进一步的,所述吊环的中心分割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环或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切平面,所述吊环的中心分割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环或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切平面的交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环或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通过设置两个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使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与空气弹簧底部轮廓相适配,将空气弹簧底部卡住,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均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吊环,吊装时使吊绳分别连接到若干个吊环上,吊绳之间相互作用抵住空气弹簧,保持空气弹簧吊装时的稳定性,实现了空气弹簧高效、安全的搬运。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空气弹簧卡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环、2-第二连接环、3-空气弹簧、4-吊环、5-调节扣、501-转动座、502-拉杆、503-拉环、504-调节销、505-调节螺母、6-挂钩、7-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1
27.如图1~图4所示,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包括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均为半圆形薄板结构,且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直径相同。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内侧光滑,方便对空气弹簧3底端的外周进行贴合,又不对空气弹簧3造成损伤;第一连接环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环2之间通过转轴7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环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环2之间通过锁扣连接;或者使用卡扣卡接连接。
28.第一连接环1的外侧和第二连接环2的外侧均设有两个均匀布置的吊环4,共四个吊环4,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完全闭合状态下每两个相邻的吊环4之间的间距和夹角均相等,使空气弹簧3吊装使侧面受力均匀,保证空气弹簧3运输时的稳定性。
29.锁扣包括相互配合连接的调节扣5和挂钩6,调节扣5的底端与第一连接环1的外侧焊接连接,挂钩6与第二连接环2的外侧焊接连接。其中调节扣5包括转动座501、拉杆502和拉环503,转动座501的底端与第一连接环1焊接连接,拉杆502的前端与转动座501转动连接,拉杆502中间位置的底端设有调节销504,拉环503的两端分别贯穿调节销504上的调节孔,拉环503的两端均设有同等长度的螺纹,在拉环503上位于调节销504的两侧均安装有调节螺母505,通过调节调节螺母505的位置来限定拉环503的伸出长度,确保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套在空气弹簧3底端后调节扣5与挂钩6始终处于拉紧状态,此外通过调节拉环503的伸出长度,来适应本装置对不同尺寸空气弹簧3的吊装,实现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内径的改变和调整,来适应对不同规格的空气弹簧3的固定。
30.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直径均为320
±
3mm。使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组合与动车组的空气弹簧3的底端圆周尺寸相适配。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连接环1、第二连接环2、转轴7和锁扣均由低碳钢材料制成,低碳钢强度足够吊装使用,而且焊接性能良好,可以很好使调节扣5与第一连接环1以及挂钩6与第二连接环2之间焊接固定。
31.吊环4的中心分割面垂直于第一连接环1或第二连接环2的切平面,吊环4的中心分割面与第一连接环1或第二连接环2的切平面的交线与第一连接环1或第二连接环2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将吊环4的位置限定为上述状态,使空气弹簧3在吊装过程中吊环4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避免将吊环4设置成与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组合形成的圆形底面平行状态,在受拉力过大时容易造成变形或折断,不利于空气弹簧3吊装时的安全性。
32.实施例2
3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环1的外侧和第二连接环2的外侧均设有三个吊环4,共六个吊环4,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完全闭合状态下每两个相邻的吊环4之间的间距及夹角相等,使空气弹簧3吊装使侧面受力均匀,保证空气弹簧3运输时的稳定性。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吊运工装,该吊运工装在使用时,首先使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沿转轴7相对转动而打开,将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组合
卡住对空气弹簧3的底部,转动拉杆502使挂钩6拉住拉环503,按下拉杆502使第一连接环1与第二连接环2拉紧固定,然后将吊绳分别连接到吊环4上,使吊绳对空气弹簧3形成包裹,吊绳之间相互作用抵住空气弹簧3的侧面,使空气弹簧3在吊装时更加稳定。当第一连接环1和第二连接环2的组合小于空气弹簧3的尺寸时,可通过转动调节螺母505,改变拉环503的伸出长度,来适应该吊运工装卡接不同尺寸的空气弹簧3,该新型工装改变了以往的人工作业的方式,操作简便,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吊装效率。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