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77463发布日期:2022-01-19 19:0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顶升设备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2.液压顶升装置通过液压泵,以及控制组件和油缸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用实现了顶升操作,通过plc进行控制,这样的操作精度会相对较高,操作过程也会更加的自动化。
3.顶升装置在工作时,有时地面凹凸不平,导致顶升装置放置不水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顶升装置同步顶升的精确度,因此,现在提出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顶升装置在工作时,有时地面凹凸不平,导致顶升装置放置不水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顶升装置同步顶升的精确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包括托板,所述托板上固定连接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远离所述气缸的一端设有顶升板,所述液压杆与所述顶升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右侧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通过油管与所述液压泵连接,所述千斤顶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托盘;
7.所述托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内侧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托板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底部设有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底部螺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中间段上均开设有螺纹,且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上开设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支撑柱和所述第二支撑柱均与所述调节管螺接,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调节管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卡管,所述卡管外表面套设有摇把,摇把与所述卡管可拆卸连接。
8.可选的,所述托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顶端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
9.可选的,所述液压杆分为两节,其中位于底部的一节所述液压杆套设于另一节所述液压杆的外表面,两节所述液压杆之间相互滑动连接。
10.可选的,顶升板呈椭圆形板状结构,所述托盘呈圆板状结构,所述顶升板的顶部高度与所述托盘的顶部高度相齐平。
11.可选的,所述托板其中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把手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并沿所述连接杆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12.可选的,所述万向轮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板,所述万向轮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托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1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4.本技术通过第一支撑柱、调节管、第二支撑柱、卡管和摇把等结构间的配合设置,能够在将托板移动到位后通过转动调节管带动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相向或反向移动,
调节底座的高度,从而使托板上的顶升装置处于水平,而且,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控制方便,避免了地面凹凸不平时,会导致顶升装置放置不水平,极大的影响了顶升装置同步顶升的精确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调节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万向轮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卡管、摇把与调节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1、托板;2、支撑架;3、液压泵;4、气缸;5、液压杆;6、顶升板;7、油管;8、千斤顶;9、托盘;10、连接杆;11、把手;12、万向轮;13、连接板;14、固定踏板;15、第一支撑柱;16、调节管;17、第二支撑柱;18、底座;19、卡管;20、摇把。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请参阅图1-3,一种plc同步顶升装置,包括托板1,托板1上固定连接有液压泵3,设置液压泵3用于提供动力,液压泵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缸4,气缸4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液压杆5,液压杆5远离气缸4的一端设有顶升板6,液压杆5与顶升板6固定连接,使气缸4能够带动液压杆5伸长,从而带动固定连接于液压杆5顶部的顶升板6向上移动,对物体进行顶升作用,气缸4的右侧设有千斤顶8,千斤顶8通过油管7与液压泵3连接,使液压泵3能通过油管7作用在千斤顶8上,带动千斤顶8向上顶升,启动气缸4进行顶升时,同步启动液压泵3,使液压泵3提供动力通过油管7作用在千斤顶8上,使千斤顶8同时进行顶升,从而达到同步顶升的目的,千斤顶8的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托盘9,设置托盘9用于增大千斤顶8顶部与物体之间的受力面积,从而降低压强大小,避免千斤顶8顶端和被顶升的物体受损;
22.托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2,万向轮12内侧设有第一支撑柱15,第一支撑柱15的顶端与托板1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15底部设有调节管16,调节管16的底部螺接有第二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的中间段上均开设有螺纹,且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上开设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均与调节管16螺接,第二支撑柱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8,调节管16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卡管19,卡管19外表面套设有摇把20,摇把20与卡管19可拆卸连接。
23.托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2,设置万向轮12用于带动托板1移动,将托板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使用户在移动顶升装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万向轮12内侧设有第一支撑柱15,第一支撑柱15的顶端与托板1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15底部设有调节管16,调节管16的底部螺接有第二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的中间段上均开设有螺纹,且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上开设的螺纹方向相反,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均与调节管16螺接,第二支撑柱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18,设置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用于对托板1进行支撑作用,将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与调节管16螺接,使用户可以通过转动调节管16转动,使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向调节管16内部或外部螺动,调节底座18的高度,调节管16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卡管19,卡管19外表面套设有摇把
20,摇把20与卡管19可拆卸连接,设置卡管19使摇把20套设在卡管19外表面时,摇把20转动不会与调节管16出现相对滑动,从而便于通过摇把20带动调节管16转动;
24.参照图1,托板1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顶端开设有两个矩形通孔,两个矩形通孔对称分布,且两个矩形通孔的内腔大小与气缸4大小相适配,液压泵3位于支撑架2底部,并与托板1固定连接,气缸4底部与液压泵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气缸4固定连接于支撑架2的矩形通孔处,液压杆5固定连接于气缸4的输出端上,液压杆5分为两节,其中位于底部的一节液压杆5套设于另一节液压杆5的外表面,两节液压杆5之间相互滑动连接,液压杆5顶部固定连接有顶升板6,顶升板6呈椭圆形板状结构,托盘9呈圆板状结构,顶升板6的顶部高度与托盘9的顶部高度相齐平,液压泵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千斤顶8,千斤顶8通过油管7与液压泵3连接,当气缸4工作带动液压杆5进行顶升时,同步开启液压泵3,通过液压泵3向千斤顶8提供动力,带动千斤顶8与液压杆5同步顶升。
25.参照图1和2,托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支撑柱15,四个第一支撑柱15分别位于托板1的四个转角处,四个第一支撑柱15底部均与调节管16螺接,调节管16底部与第二支撑柱17螺接,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均呈圆柱形,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的中间段上均开设有螺纹,且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上开设的螺纹方向相反,使用户能够螺动调节管16,带动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同步向调节管16内部或调节管16外端移动,从而调节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柱17底部的底座18的高度,通过调节底座18的高度,使托板1处于水平状态,避免由于地面凹凸不平,导致顶升装置放置不水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顶升装置同步顶升的精确度的问题。
26.参照图1和3,托板1底部设有万向轮12,万向轮12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3,万向轮12通过连接板13与托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万向轮12上还转动连接有固定踏板14,通过下压固定踏板14,使固定踏板14底部与万向轮12的滚轮摩擦,使万向轮12制动,托板1其中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与托板1固定连接,连接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11,把手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把手11分别位于连接杆10的两侧,并沿连接杆10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当工作人员需要对顶升装置进行转移时,可通过推动把手11,带动万向轮12滚动,带动托板1移动,十分快捷方便和省力。
27.参照图2和图4,调节管16上套设有卡管19,卡管19于调节管16固定连接,卡管19外表面呈棱柱状,摇把20的中间开设有套设孔,套设孔的内腔与卡管19的大小相适配,当需要对调节底座18的高度时,可将摇把20套设在卡管19的外表面,然后转动摇把20带动卡管19转动,从而带动与卡管19固定连接的调节管16转动,调节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之间的间距,从而调节底座18的高度。
28.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通过托板1侧壁上固定连接的连接杆10上安装的把手11推动托板1,使固定连接于托板1底部的万向轮12转动,将托板1移动至预定位置,然后将摇把20分别套设在四个卡管19上,并转动摇把20,使调节管16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柱15和第二支撑柱17反向移动,至完全将托板1顶起,然后根据地势转动调节管16,使调节管16顶部的托板1呈水平状态,即可通过液压泵3带动气缸4顶部的液压杆5和千斤顶8同步进行顶升工作,通过第一支撑柱15、调节管16和第二支撑柱17对托板1上的顶升装置进行调平,避免了由于地面凹凸不平,导致顶升装置放置不水平,极大的影响了顶升装置同步顶升的精确度的问题。
2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