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辊子清胶工具。
背景技术:2.目前,将卡车送来的轮胎输送到安装工位时,采用的车间轮胎输送线是用40个辊床组成,每个辊床分为上下两层,每层30根辊子,因此,整条车间轮胎输送线一共由2400根辊子组成。车间轮胎输送线长时间运输轮胎,会造成辊子表面粘有一层轮胎黑胶,如果不及时清理,会越粘越厚,从而影响正常轮胎传输。当前为了清理辊子上的黑胶采用壁纸刀或者薄钢片,使用壁纸刀铲除辊子上的黑胶,全部清理一次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采用薄钢片铲除辊子上的黑胶,铲除效率比壁纸刀虽有小幅提升,但是由于薄钢片太软不好控制形状,不能完全贴合辊子表面,效果依旧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辊子清胶工具,包括铲刀和刀柄,铲刀的底面为圆弧面,铲刀沿着z向的截面底端为圆弧线,所有圆弧线的圆心位于与y向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且其半径相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本技术中的清胶工具清理辊子上的黑胶时,铲刀的底面可以完全与辊子贴合,便于清理辊子上的黑胶,并且铲刀的底面设计成圆弧面,有利于增加铲刀与辊子的接触面积,使得在清理黑胶时更加快捷,有助于提高清理辊子上黑胶的工作效率。
4.优选地,所述铲刀远离刀柄的一侧设置为第一斜面,第一斜面的底端与铲刀的底面相交,第一斜面与xy平面成30度至80度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铲刀的前端部设置为第一斜面,优选第一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40度至60度角,使得铲刀的前端部从顶端至底端的厚度逐渐减小,有利于铲刀前端部更加锋利,由此更容易清理辊子上的黑胶。
5.优选地,所述铲刀沿着x向的两侧从刀柄端开始在y向上长度不相等。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铲刀的前端部设计为不对称型,可以增加铲刀锋利段的长度,当清理辊子上的黑胶时,慢速转动辊子,铲刀的锋利段与辊子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理辊子黑胶的工作效率。
6.优选地,所述铲刀y向较长的一侧顶面设置为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xy平面成30度至60度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铲刀的前端部设计为不对称型时,铲刀沿着y向较长一侧的立面会较高,使得黑胶堆积在铲刀的刃口处,不利于清理黑胶,因此,设置第二斜面,优选第二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40度至50度角,可以减小立面高度,更有利于清理辊子上的黑胶,从而增加清理黑胶的工作效率。
7.优选地,所述铲刀远离刀柄一侧沿着x向的两端均设置为第三斜面,第三斜面与xy平面成20度至90度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铲刀前端部比较尖锐,存在铲刀伤人的潜在隐患,因此,将铲刀前端部设置成两个第三斜面,优选第三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30度至60度角,更有助于提高铲刀的安全性。
8.优选地,所述铲刀靠近刀柄的一侧沿着x向的两端均设置为第四斜面,第四斜面与xy平面成50度至80度角。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铲刀靠近刀柄的一侧沿x向的两端设置为第四斜面,是为了减小铲刀的整体重量,使得铲刀在使用时更加轻巧。
9.优选地,两个所述第四斜面关于刀柄对称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第四斜面关于刀柄对称设置,有助于铲刀整体的美观性。
10.优选地,所述铲刀靠近刀柄的一侧设置为第五斜面,第五斜面与xy平面成50度至70度角,刀柄与第五斜面垂直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刀柄与铲刀连接处的斜面设置为50度至70度角,使得刀柄与y向呈20度至40度角,优选第五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60度角,此时刀柄与y向成30度角,更有助于对铲刀施力,推动铲刀在辊子上快速清理黑胶,更加省时省力。
11.优选地,所述第五斜面上开设有螺纹孔,刀柄的一端上开设有外螺纹,并穿设在螺纹孔内,与铲刀螺纹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刀柄与铲刀通过螺纹配合固定连接,使得刀柄与铲刀安装方便。
12.优选地,所述刀柄开设有外螺纹的一端表面上涂有螺纹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刀柄的一端涂上螺纹胶后再与铲刀安装,有利于提高刀柄与铲刀连接的稳固性。
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辊子清胶工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将铲刀的底面设置为圆弧面,使得铲刀的底面完全与辊子贴合,增加了铲刀与辊子的接触面积,便于清理辊子上的黑胶,从而提高清理辊子上黑胶的工作效率。
15.(2)将铲刀远离刀柄的一侧设计成第一斜面,并且将铲刀沿着x向的两侧从刀柄端开始在y向上设计为长度不相等,有助于提高铲刀前端的锋利度,以及增加铲刀锋利段的长度,使得铲刀更容易清理辊子上的黑胶,从而进一步提高清理辊子黑胶的工作效率。
16.(3)将铲刀靠近刀柄的一侧沿着x向的两端对称设计成第四斜面,有利于减小铲刀的整体重量和提高铲刀整体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辊子清胶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辊子清胶工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辊子清胶工具的铲刀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铲刀;11、第一斜面;12、第二斜面;13、第三斜面;14、第四斜面;15、第五斜面;2、刀柄;21、连接杆;22、过渡杆;23、拿持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
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4.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25.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潜在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辊子清胶工具,包括铲刀1和刀柄2,铲刀1的底面为圆弧面,铲刀1沿着z向的截面底端为圆弧线,所有圆弧线的圆心位于与y向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且其半径相同。
26.具体地,如图1所示,铲刀1整体为不规则形状,铲刀1底面的轴线与辊子的轴线重合,铲刀1底面的圆弧面占为辊子圆周面的1/3,当使用清胶工具清理辊子上的黑胶时,铲刀1的底面与辊子的表面完全贴合,增加铲刀1与辊子的接触面积,并且只需推动铲刀1三次,就可以完成对辊子上黑胶的清理,操作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清理辊子上黑胶的工作效率。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铲刀1远离刀柄2的一侧设置为第一斜面11,第一斜面11与xy平面成30度至80度角,优选第一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40度至60度角,第一斜面11为平直面,第一斜面11贯穿铲刀1的顶面和底面,有利于增加铲刀1的锋利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铲刀1沿着x向的两侧从刀柄2端开始在y向上长度不相等,第一斜面11偏向辊子转动的反方向,使得铲刀1远离刀柄2的一端沿着y向为不对称型,增加了铲刀1锋利段的长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理辊子黑胶的工作效率。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铲刀1y向较长的一侧顶面设置为第二斜面12,第二斜面12与xy平面成50度至80度角,优选第二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40度至50度角,第二斜面12为平直面,第二斜面12贯穿铲刀1的顶面和铲刀1y向较长一侧的侧面,有利于减小立面高度,更有利于辊子慢速转动时,铲刀1清理辊子上的黑胶。
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铲刀1远离刀柄2一侧沿着x向的两端均设置为第三斜面13,第三斜面13与xy平面成20度至90度角,优选第三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30度至60度角,第三斜面13为平直面,第三斜面13贯穿铲刀1远离刀柄2一端的侧面和铲刀1的底面,有助于提高铲刀1的安全性。
3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铲刀1靠近刀柄2的一侧沿着x向的两端均设置为第四斜面14,第四斜面14与xy平面成50度至80度角,第四斜面14贯穿铲刀1的顶面和铲刀1的底面,有利于减小铲刀1的重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四斜面14关于刀柄2对称设置,有助于铲刀1整体的美观性。
31.在一些实施例中,铲刀1靠近刀柄2的一侧设置为第五斜面15,第五斜面15与xy平面成50度至70度角,优选第五斜面设计为与xy平面成60度角,刀柄2与第五斜面15垂直连接。
32.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五斜面15为平直面,刀柄2包括连接杆21、过渡杆22和拿持杆23,连接杆21、过渡杆22和拿持杆23均为圆柱状,连接杆21的轴线、过渡杆22的轴线
和拿持杆23的轴线均重合,拿持杆23的直径大于连接杆21的直径,过渡杆22位于连接杆21和拿持杆23之间,过渡杆22的一端与连接杆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拿持杆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1的表面上开设有外螺纹,第五斜面15上开设有螺纹孔,连接杆21穿设在螺纹孔内,并与铲刀1螺纹连接,刀柄2与铲刀1设计为螺纹连接,便于安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1的表面上涂有螺纹胶,在刀柄2的一端涂上螺纹胶后再与铲刀1安装,有利于提高刀柄2与铲刀1连接的稳固性。
33.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