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键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键盘生产线用的抓料装置。
背景技术:2.键盘是用于操作设备运行的一种指令和数据输入装置,也指经过系统安排操作一台机器或设备的一组功能键,键盘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可以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向计算机发出命令、输入数据等,电脑键盘由打字机键盘发展而来,依照键盘上的按键数,可分为101键,104键和87键等多种类型。
3.键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在生产键盘时,往往会需要一种抓料装置,而传统的夹料装置大多没有设置储存装置,在使用时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键盘生产线用的抓料装置,解决了大多没有设置储存装置,在使用时不太方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键盘生产线用的抓料装置,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置有行驶履带,所述连接板内部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的另一端连接有箱体,所述连接板、箱体的顶部均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环形滑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箱体的表面设置有储物装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箱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自动伸缩杆,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自动伸缩杆,所述第二自动伸缩杆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的输出端与连接块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顶部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马达。
6.优选的,所述第一自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盒,所述连接盒一侧的两端设置有第三马达,所述第三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夹持钳。
7.优选的,所述第一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轴与连接盒连接,所述连接盒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一端设置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夹持钳。
8.优选的,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通过转动轴连接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箱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箱体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盘的表面与第一支撑柱连接。
9.优选的,所述储物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箱体内部的两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通过滑块连接有储物盒,所述箱体底部的两端开设有出口,所述储物盒的一侧设置有齿轮条,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连接有齿轮柱,所述齿轮柱的一端与
齿轮条啮合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在使用时,第二夹持钳夹持后的料可放置在箱体内部的储物盒内,进行储存,在储存时,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齿轮柱进行旋转,齿轮柱转动可通过齿轮条带动储物盒进行移动,储物盒可通过滑块在滑槽内进行移动,当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储物盒向外排出时,可将蝶夹持钳夹持到的料放置在储物盒内,从而继续夹持其他的料,当需要取用时,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储物盒进行移动,从箱体两端的出口向外移动,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取用,方便了工作人员进行使用,有效的增加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立体结构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储物盒的立体结构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展示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盒的立体结构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a的展示图。
19.图中:1箱体;2第一电机;3储物盒;4行驶履带;5环形滑槽;6连接板;7第二电机;8旋转柱;9第一支撑杆;10第一支撑柱;11第三电机;12第一连接柱;13第一自动伸缩杆;14第四电机;15第二自动伸缩杆;16第二支撑柱;17连接块;18第五电机;19第二连接柱;20第一马达;21连接盘;22第二支撑杆;23齿轮条;24齿轮柱;25连接盒;26主动轮;27第一夹持钳;28第二马达;29转动齿轮;30第二夹持钳;31第三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键盘生产线用的抓料装置,包括连接板6,连接板6的底部设置有行驶履带4,连接板6内部的底端设置有第二电机7,第二电机7的输出端连接有旋转柱8,旋转柱8的另一端连接有箱体1,连接板6、箱体1的顶部均开设有环形滑槽5,环形滑槽5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9,箱体1的表面设置有储物装置,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四电机14,箱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柱10,第一支撑柱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电机11,第三电机11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块17,连接块17的顶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12,第一连接柱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自动伸缩杆13,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自动伸缩杆15,第二自动伸缩杆15的顶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柱16,第二支撑柱16的顶部设置有第五电机18,第五电机18的输出端与连接块17连接,连接块1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9,第二连接柱19的顶部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马达20,在使用时,行驶履带4可带动
本装置进行移动,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夹料,在夹料时,可通过第二电机7带动旋转柱8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箱体1进行旋转,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夹料与取料,第一支撑杆9可对箱体1进行支撑,在箱体1进行转动时,第一支撑杆9可在环形滑槽5内进行转动,从而在支撑箱体1的同时也不影响箱体1的旋转,方便了工作人员进行使用。
22.具体的,第一自动伸缩杆13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盒25,连接盒25一侧的两端设置有第三马达31,第三马达31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齿轮29,转动齿轮29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夹持钳30,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二夹持钳30进行夹料,在夹料时,可通过第三电机11带动连接块17转动,连接块17可带动第一连接柱12进行上下或向下伸展,方便了工作人员进行夹料,第一自动伸缩杆13可带动连接盒25进行伸缩,从而方便进行夹料,在夹料时,可通过第三马达31带动转动齿轮29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钳30活动,对料进行夹持运输。
23.具体的,第一马达20的输出端通过转动轴与连接盒25连接,连接盒2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马达28,第二马达28的输出端连接有主动轮26,主动轮26的一端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26与从动轮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夹持钳27,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一夹持钳27夹持上方的料,在使用时,第二自动伸缩杆15可带动第一夹持钳27进行上下伸缩,从而方便对料进行夹持,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五电机18带动连接块17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柱19进行活动,方便进行夹料工作,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一马达20与转动轴带动连接盒25进行旋转,在夹料时,可通过第二马达28带动主动轮26进行转动,主动轮26可带动从动轮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钳27活动,进行夹料工作。
24.具体的,第四电机14的输出端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通过转动轴连接有连接盘21,连接盘21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2的另一端与箱体1的底部连接,箱体1的一端开设有凹槽,连接盘21的表面与第一支撑柱10连接,在使用时,可通过箱体1顶部的第四电机14与转动轴带动连接盘21进行旋转,连接盘21底部的第二支撑杆22可对连接盘21进行支撑,在连接盘21转动时,可带动第一支撑柱10进行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钳30进行移动,方便对料进行夹持,箱体1,四个面之中的两个面开设有贯穿凹槽,第一支撑柱10可在贯穿凹槽内进行活动。
25.具体的,储物装置包括第一电机2,箱体1内部的两端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通过滑块连接有储物盒3,箱体1底部的两端开设有出口,储物盒3的一侧设置有齿轮条23,第一电机2的输出端延伸至箱体1的内部连接有齿轮柱24,齿轮柱24的一端与齿轮条23啮合连接,在使用时,第二夹持钳30夹持后的料可放置在箱体1内部的储物盒3内,进行储存,在储存时,可通过第一电机2带动齿轮柱24进行旋转,齿轮柱24转动可通过齿轮条23带动储物盒3进行移动,储物盒3可通过滑块在滑槽内进行移动,当通过第一电机2带动储物盒3向外排出时,可将蝶夹持钳30夹持到的料放置在储物盒3内,从而继续夹持其他的料,当需要取用时,可通过第一电机2带动储物盒3进行移动,从箱体1两端的出口向外移动,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取用,方便了工作人员进行使用,有效的增加了工作效率。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行驶履带4、连接板6、旋转柱8、环形滑槽5、第一支撑杆9、第二电机7可带动箱体1进行转动,第一支撑柱10、第三电机11、连接块17、第一连接柱12、第一自动伸缩杆13、第二夹持钳30、第三马达31、转动齿轮29、第二支撑杆22、连接盘21、第四电机14可进行夹料,第二自动伸缩杆15、第五电机18、第二连接柱19、第一马达20、第二马达28、连接盒25、主动轮26、第一夹持钳27也可进行
夹料,储物盒3、齿轮条23、齿轮柱24、第一电机2可进行储料,本装置中所有用电设备均通过内置电源进行供电。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