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检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
背景技术:2.市政建设中井盖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其铺设和后期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而井盖由于设计的需要,其质量和体积较大,且由于常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及车辆碾压,从而容易导致井盖生锈或沉降,进而会降低井盖翘起的效率,在后期进行人为的维护时所耗费的时间较长
3.但现有的井盖开启工具一般需要用到铁钩、大稿、大锤等工具,这种方法一般费时费力,一般单人操作很难安全开启,在对其进行开启时稳定性通常较差,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4.因此,需要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用以解决对市政井盖进行起盖处理时操作不便以及稳定性和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解决了对市政井盖进行起盖处理时操作不便以及稳定性和防护性较差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包括推车,所述推车还包括
7.安装罩,所述安装罩与所述推车的顶面固定,所述安装罩的顶部内壁固定有升降气缸,所述安装罩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所述升降气缸输出端固定的提拉板,所述推车位于提拉板的下方开设有提拉槽,所述推车位于提拉槽的上方设置有夹紧组件,所述提拉板的底面固定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提拉套管,所述提拉套管的底端开设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转动槽,所述提拉套管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限位杆,所述提拉套管的顶部内壁固定有按压套,所述按压套内滑动贯穿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与所述提拉套管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有顶升弹簧,所述按压杆的两侧侧壁与两个所述限位杆之间均铰接有连接杆a;
8.推拉气缸,所述推拉气缸与所述提拉板的底面固定,所述提拉套管位于按压套的上方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与所述按压杆的接触面为相适配的斜面,两个所述推动杆的外端固定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推拉气缸的输出端固定。
9.优选的,所述夹紧组件包括
10.固定套,所述固定套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固定套呈对称分布于所述推车顶面,每个所述固定套的内部滑动贯穿有夹紧杆,每个所述夹紧杆的相对端均固定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与相邻所述固定套之间固定有夹紧弹簧;
11.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夹紧杆的外端固定,所述固定杆与
所述提拉板之间铰接有连接杆b。
12.优选的,所述提拉套管与相邻两个所述夹紧块之间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四个所述夹紧块的相对面均呈弧面设置。
13.优选的,所述提拉槽的侧壁呈弧面设置,所述提拉槽的底面设置有圆角。
14.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顶面设置有平直面,所述转动槽的顶面与所述限位杆的转动面为相适配的弧面。
15.优选的,所述提拉套管的底面固定有按压块,所述按压块呈锥形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提拉套管对井盖上的注水孔进行对齐定位,此时通过升降气缸的作用,使得提拉套管没入至注水孔的内部,通过推拉气缸的驱动,使得四个限位杆在转动槽内同步转动,使得限位杆呈张开状态,此时通过升降气缸对升降板进行反向驱动,通过四个限位杆的作用,形成对井盖底部的支撑,从而对井盖进行提升起盖处理,在井盖完全提升时,井盖逐渐朝提拉槽处靠近,通过提拉槽对井盖的外缘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并且随着提拉板的上升,四个夹紧块同步朝井盖的外缘处运动,形成对井盖外缘的夹紧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井盖起盖处理时的稳定性,此时通过对推车进行往后抽拉,使得井盖与管道入口错位处理,从而使得井盖对管道入口进行完全打开,操作简单,对井盖的稳定性及防护性好。
18.2、本实用新型中安装罩的设置,既可以对井盖进行提升起盖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处理,又可对井盖起盖时进行充分防护,从而有效降低井盖在起盖处理时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的固定杆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的按压块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3中a区域放大图。
23.图中:1、推车;2、安装罩;3、升降气缸;4、提拉板;5、提拉槽;6、夹紧组件;61、固定套;62、夹紧杆;63、夹紧块;64、夹紧弹簧;65、固定杆;66、连接杆b;7、提拉套管;8、转动槽;9、限位杆;10、按压套;11、按压杆;12、顶升弹簧;13、连接杆a;14、推拉气缸;15、滑动槽;16、推动杆;17、推拉板;18、按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4,一种管道检修用井盖起盖装置,包括推车1,推车1还包括安装罩2,安装罩2与推车1的顶面固定,安装罩2的顶部内壁固定有升降气缸3,安装罩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与升降气缸3输出端固定的提拉板4,推车1位于提拉板4的下方开设有提拉槽5,推车1位
于提拉槽5的上方设置有夹紧组件6,提拉板4的底面固定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提拉套管7,提拉套管7的底端开设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转动槽8,提拉套管7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限位杆9,提拉套管7的顶部内壁固定有按压套10,按压套10内滑动贯穿有按压杆11,按压杆11与提拉套管7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有顶升弹簧12,按压杆11的两侧侧壁与两个限位杆9之间均铰接有连接杆a13;推拉气缸14,推拉气缸14与提拉板4的底面固定,提拉套管7位于按压套10的上方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推动杆16,推动杆16与按压杆11的接触面为相适配的斜面,两个推动杆16的外端固定有推拉板17,推拉板17与推拉气缸14的输出端固定,具体的,安装罩2的设置,既可以对井盖进行提升起盖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处理,又可对井盖起盖时进行充分防护,从而有效降低井盖在起盖处理时的安全隐患,通过升降气缸3带动提拉板4进行上下移动,即可实现提拉套管7在井盖处的注水孔内进行运动,并通过推拉气缸14实现限位杆9在提拉套管7内进行张开处理,从而对井盖的底端进行限位,即可通过升降气缸3对井盖进行提拉处理。
26.其中夹紧组件6包括固定套61,固定套61设置有四个,四个固定套61呈对称分布于推车1顶面,每个固定套61的内部滑动贯穿有夹紧杆62,每个夹紧杆62的相对端均固定有夹紧块63,夹紧块63与相邻固定套61之间固定有夹紧弹簧64;固定杆65,固定杆65与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夹紧杆62的外端固定,固定杆65与提拉板4之间铰接有连接杆b66,具体的,初始状态下,提拉套管7底端的高度大于推车1的滚轮高度,此时提拉板4位于安装罩2的顶部,通过连接杆b66的作用,使得固定杆65带动夹紧杆62同步朝提拉槽5中心处运动,此时夹紧块63位于提拉槽5的内部,当对井盖进行起盖处理时,此时提拉板4下降,夹紧块63通过连接杆的作用,朝推车1外端滑动,从而便于后续对井盖进行提拉起盖时进行外缘夹紧。
27.提拉套管7与相邻两个夹紧块63之间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四个夹紧块63的相对面均呈弧面设置,具体的,夹紧块63位置分布,配合提拉槽5对井盖的夹紧定位,使得四个夹紧块63对井盖的外缘进行多面夹紧定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提升起盖时的稳定性。
28.提拉槽5的侧壁呈弧面设置,提拉槽5的底面设置有圆角,具体的,提拉槽5圆角的设置,便于井盖提升起盖时通过其圆角的作用更好的进入提拉槽5的内部。
29.限位杆9的顶面设置有平直面,转动槽8的顶面与限位杆9的转动面为相适配的弧面,具体的,限位杆9平直面的设置,便于限位杆9张开处理时增大与井盖底部的接触面积,转动槽8弧面的设置,当推动杆16解除对按压杆11的顶部斜面限位时,即可通过顶升弹簧12的弹力作用,带动按压杆11上升,同时通过连接杆a13的作用,带动限位杆9转动收纳于转动槽8内,从而便于对提拉套管7从井盖的注水孔中取出。
30.提拉套管7的底面固定有按压块18,按压块18呈锥形设置,具体的,按压块18的设置,对井盖的注水孔处进行一定的疏通处理,从而提高其提升起盖时的便利性。
31.工作原理:在对市政管道进行检修处理时,通过将推车1移动至井盖的上方,通过提拉套管7对井盖上的注水孔进行对齐定位,此时通过升降气缸3的作用,带动升降板在安装罩2上滑动,直至提拉套管7没入至注水孔的内部,此时通过推拉气缸14的驱动,通过提拉板4带动两个推动杆16朝滑槽内部运动,通过推动杆16对按压杆11的斜面挤压作用,使得按压杆11在按压套10内向下压缩顶升弹簧12,并且通过连接杆a13的作用,使得四个限位杆9在转动槽8内同步转动,使得限位杆9呈张开状态,此时通过升降气缸3对升降板进行反向驱动,通过四个限位杆9的作用,形成对井盖底部的支撑,从而对井盖进行提升起盖处理,在井
盖完全提升时,井盖逐渐朝提拉槽5处靠近,通过提拉槽5对井盖的外缘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并且随着提拉板4的上升,通过连接杆b66的作用,使得固定杆65带动夹紧杆62在固定套61上朝井盖中心处运动,从而使得四个夹紧块63同步朝井盖的外缘处运动,形成对井盖外缘的夹紧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井盖起盖处理时的稳定性,此时通过对推车1进行往后抽拉,使得井盖与管道入口错位处理,从而使得井盖对管道入口进行完全打开,操作简单,对井盖的稳定性及防护性好;当需要对井盖安装处理时,将井盖与管道入口对其后,通过升降气缸3和推拉气缸14的驱动即可实现对其进行安装处理。
32.升降气缸3和推拉气缸14均可采用市场购置,升降气缸3和推拉气缸14均配有电源,在本领域属于成熟技术,已充分公开,因此说明书中不重复赘述。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