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0118发布日期:2022-01-19 19:1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容器,特别涉及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包装盒大多由多个纸板通过粘贴方式拼连而成,其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复杂,制作成本较高,而且制成的包装盒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占用较大的空间,增加了储运成本。近年来,折叠盒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折叠盒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具有若干预定折痕的纸板经折叠后,通过纸板相互插接或使用胶水粘贴固定成型,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可展开后叠放,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降低储运成本。然而这种折叠盒采用插接的方式进行拼合时,需对纸板的结构进行设计,才能使折叠盒各部分相互限位,设计和拼合较为繁琐复杂;采用借助胶水粘贴的方式进行拼合,则需要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之前就预先将折叠盒折叠成型并粘好,储存、运输过程中折叠盒容易压坏,而且胶水的使用会影响其卫生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这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制作工艺简单,无需采用插接或粘贴的方式进行拼合,其结构牢固。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包括盒体和盒盖,盒盖盖合在盒体上;盒体包括底板、盒体左侧壁、盒体右侧壁、盒体前侧壁和盒体后侧壁,盒体左侧壁、盒体右侧壁、盒体前侧壁和盒体后侧壁分别与底板的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柔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多个扣合组件;所述盒体左侧壁和所述盒体右侧壁的前边缘分别设有前支撑翻折板,盒体左侧壁和盒体右侧壁的后边缘分别设有后支撑翻折板,所述盒体前侧壁的前边缘设有前贴合翻折板,所述盒体后侧壁的后边缘设有后贴合翻折板;在盒体折叠成型的状态下,两个前支撑翻折板分别与盒体前侧壁和前贴合翻折板通过扣合组件连接,两个后支撑翻折板分别与盒体后侧壁和后贴合翻折板通过扣合组件连接。
6.上述盒体左侧壁上端、盒体右侧壁上端、盒体前侧壁上端和盒体后侧壁上端围成盒体上开口。
7.上述盒体由预制板(通常为纸板)折叠后,通过扣合组件的扣合成型。在折叠成型时,两个前支撑翻折板分别夹设在盒体前侧壁和前贴合翻折板之间,并分别通过扣合组件进行连接固定;两个后支撑翻折板分别夹设在盒体后侧壁和后贴合翻折板之间,并分别通过扣合组件进行连接固定;相对于采用胶水粘合或是依靠折叠时相互插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结合更加牢固,同时盒体相邻的侧壁也能够互相支撑,用于折叠的预制板在制作时也可以制成较厚的厚度,不用担心较厚的壁板会导致折叠后难以稳定,能使盒体具有更好的强度。
8.优选方案中,所述扣合组件包括第一扣合件和第二扣合件,第一扣合件和第二扣合件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所述盒体前侧壁、所述前贴合翻折板和两个所述前支撑翻折
板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前通孔,所述盒体后侧壁、所述后贴合翻折板和两个所述后支撑翻折板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后通孔;在盒体折叠成型的状态下,两个前支撑翻折板分别夹设在盒体前侧壁和前贴合翻折板之间,两个后支撑翻折板分别夹设在盒体后侧壁和后贴合翻折板之间;各个第一扣合件分别穿过各个前通孔和后通孔,并与对应的第二扣合件扣接。
9.一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扣合件为螺栓,所述第二扣合件为螺母。
10.另一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扣合件为母扣,所述第二扣合件为子扣。
11.优选方案中,两个所述前支撑翻折板均与盒体前侧壁的高度一致,两个所述后支撑翻折板均与盒体后侧壁的高度一致。通过这种设置,两个前支撑翻折板的上边缘能够支撑在盒体前侧壁和前贴合翻折板的连接位置处,两个后支撑翻折板的上边缘能够支撑在盒体后侧壁和后贴合翻折板的连接位置处,从而对连接位置进行支撑,使盒体更加稳定,提示牢固程度。
12.优选方案中,所述盒体左侧壁和盒体右侧壁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前支撑翻折板和后支撑翻折板柔性连接;所述盒体前侧壁与所述前贴合翻折板柔性连接;所述盒体后侧壁与所述后贴合翻折板柔性连接。
13.优选方案中,所述盒盖包括盖板、盒盖左侧壁、盒盖右侧壁、盒盖前侧壁和盒盖后侧壁,盒盖左侧壁、盒盖右侧壁、盒盖前侧壁和盒盖后侧壁分别与盖板的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柔性连接。
14.上述盒盖左侧壁下端、盒盖右侧壁下端、盒盖前侧壁下端和盒盖后侧壁下端围成盒盖下开口。
15.上述柔性连接可以为以下两种情况:连在一起的板件为硬质纸板或塑料板时,两者之间的折痕线作为柔性连接;板件为独立的硬质纸板、塑料板、木板、合金板等硬质板材,两块板件的内外表面均贴合有薄膜、布料、塑料网等软质材料,两块板件之间间隙的软质材料构成两者的柔性连接。通过上述柔性连接,使盒体左侧壁、盒体右侧壁、盒体前侧壁和盒体后侧壁可以绕底板的四周边缘进行折合,前支撑翻折板可以绕对应的盒体左侧壁或盒体右侧壁的前边缘进行折合,后支撑翻折板可以绕对应的盒体左侧壁或盒体右侧壁的后边缘进行折合,前贴合翻折板可以绕盒体前侧壁的前边缘进行折合,后贴合翻折板可以绕盒体后侧壁的后边缘进行折合。
16.上述各部件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方向位置,是以在折叠成型后(即盒体左侧壁、盒体右侧壁、盒体前侧壁和盒体后侧壁竖直翻起的情况下)作为参照的。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这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可由一形成有若干折痕的预制板(通常为纸板)折叠而成,折叠后无需插接或使用胶水粘贴固定,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可展开后叠放,占用空间较小,储运成本低。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纽扣式折叠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盒体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盒体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扣合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4.如图1-5所示的一种纽扣式折叠包装盒,包括盒体1和盒盖2,盒盖2盖合在盒体1上;盒体1包括底板101、盒体左侧壁102、盒体右侧壁103、盒体前侧壁104、盒体后侧壁105和多个扣合组件106,盒体左侧壁102、盒体右侧壁103、盒体前侧壁104和盒体后侧壁105分别与底板101的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柔性连接,扣合组件106包括第一扣合件1061和第二扣合件1062,第一扣合件1061和第二扣合件1062数量相同并且一一对应;盒体左侧壁102的前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盒体右侧壁103的前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和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均与盒体前侧壁104的高度一致;盒体左侧壁102的后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盒体右侧壁103的后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和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均与盒体后侧壁105的高度一致;盒体前侧壁104的前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前贴合翻折板1041,盒体后侧壁105的后边缘设有柔性连接的后贴合翻折板1051;盒体前侧壁104和前贴合翻折板1041的左端以及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左前通孔1042,盒体前侧壁104和前贴合翻折板1041的右端以及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右前通孔1043;盒体后侧壁105和后贴合翻折板1051的左端以及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左后通孔1052,盒体后侧壁105和后贴合翻折板1051的右端以及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右后通孔1053;在盒体左侧壁102、盒体右侧壁103、盒体前侧壁104和盒体后侧壁105竖直翻起的情况下,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和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分别夹设在盒体前侧壁104和前贴合翻折板1041之间,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和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分别夹设在盒体后侧壁105和后贴合翻折板1051之间;各个第一扣合件1061分别穿过左前通孔1042、右前通孔1043、左后通孔1052和右后通孔1053,并与对应的第二扣合件1062扣接。
25.上述盒体1由预制板折叠后,通过扣合组件106的扣合成型。在折叠成型时,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和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分别夹设在盒体前侧壁104和前贴合翻折板1041之间,左前支撑翻折板1021和右前支撑翻折板1031的上边缘能够支撑在盒体前侧壁104和前贴合翻折板1041的连接位置处,并分别通过扣合组件106进行连接固定;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和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分别夹设在盒体后侧壁105和后贴合翻折板1051之间,左后支撑翻折板1022和右后支撑翻折板1032的上边缘能够支撑在盒体后侧壁105和后贴合翻折板1051的连接位置处,并分别通过扣合组件106进行连接固定;相对于采用胶水粘合或是依靠折叠时相互插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结合更加牢固,同时盒体1相邻的侧壁也能够互相支撑,从而对连接位置进行支撑,使盒体1更加稳定,提示牢固程度,用于折叠的预制板在制作时也可以制成较厚的厚度,不用担心较厚的壁板会导致折叠后难以稳定,能进一步提高盒体1强度。
26.第一扣合件1061为螺栓,第二扣合件1062为螺母。
27.盒盖2包括盖板201、盒盖左侧壁202、盒盖右侧壁(图中看不见)、盒盖前侧壁(图中看不见)和盒盖后侧壁203,盒盖左侧壁202、盒盖右侧壁、盒盖前侧壁和盒盖后侧壁203分别
设于盖板201的左边缘、右边缘、前边缘和后边缘。
28.上述盒体左侧壁102上端、盒体右侧壁103上端、盒体前侧壁104上端和盒体后侧壁105上端围成盒体1上开口。上述盒盖左侧壁202下端、盒盖右侧壁下端、盒盖前侧壁下端和盒盖后侧壁203下端围成盒盖2下开口。
29.上述柔性连接采用在两块板件的内外表面均贴合有薄膜、布料、塑料网等软质材料,两块板件之间间隙的软质材料构成两者的柔性连接。
30.上述各部件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方向位置,是以在折叠成型后(即盒体左侧壁102、盒体右侧壁103、盒体前侧壁104和盒体后侧壁105竖直翻起的情况下)作为参照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