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溶液喷头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喷头的螺圈与泵体配合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2.乳液喷头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广泛。
3.例如,申请公开号为cn11310439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全塑料乳液泵头》(申请号:cn202110396973.1)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按头、主柱、泵体、瓶盖、塑料弹簧、活动泵塞,按头、主柱、泵体、瓶盖、塑料弹簧、活动泵塞均为塑料制备而成;瓶盖的上端套设在泵体的顶端;主柱的上端与按头配装,主柱的下端穿过锁盖延伸至泵体内,且主柱可沿锁盖的轴向移动;活动泵塞套接在主柱下端的外侧面,且活动泵塞的外侧面与泵体的内侧面活动连接;其中主柱上端的外侧壁设置一圈位于按头下端的环形凸缘,泵体的内侧面设置有一圈弹簧固定槽;其中所述塑料弹簧套设在主柱的外侧面,且塑料弹簧的上端张顶在环形凸缘,塑料弹簧下端配装在弹簧固定槽内,泵体的下端内设有供液体进入的塑料球体;按头底部设置有按头外套筒以及位于按头外套筒内部的按头内套筒,且瓶盖的顶端设置有瓶盖外套筒以及位于瓶盖外套筒内部的瓶盖内套筒,其中按头外套筒位于瓶盖外套筒以及瓶盖内套筒之间,按头内套筒位于瓶盖内套筒内并与主柱上端配装,且按头内套筒的外侧壁设置有设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导向条,瓶盖内套筒内壁开设有与导向条相配合并供导向条上下活动的导向槽;同时瓶盖内套筒的顶端开设有在按头弹起时供导向条从导向槽中旋转进入从而限制导向条向下运动的挡槽,挡槽中设有用于阻挡导向条退出挡槽的一级卡块。
4.上述结构的泵头中,瓶盖与泵体连接时,泵体顶部的托沿插置在瓶盖中并抵靠在瓶盖的内顶壁上,泵体托沿的底部设置垫片。由于泵体与瓶盖之间没有稳定的限位结构,导致泵体与瓶盖容易相互脱离,连接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连接稳定性好、能有效避免螺圈与泵体脱离的喷头的螺圈与泵体配合改进结构。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喷头的螺圈与泵体配合改进结构,包括螺圈与泵体,所述泵体顶部具有敞口及围绕该敞口边缘向外延伸的托沿,所述螺圈的顶板上开有对应泵体敞口布置的通孔,所述泵体上部自下而上插置在螺圈中,且所述托沿与顶板下壁面相抵,所述顶板的通孔处设置有竖向延伸且至少布局插置在敞口中的内限位边,所述螺圈的内壁上在靠近顶板处设置有能对泵体的托沿进行限位的外限位边,所述内限位边与外限位边共同形成将泵体托沿夹持其中的夹槽。
8.优选地,所述泵体敞口的内边缘处自上而下凹陷形成插槽,所述内限位边的至少下部插置在该插槽中。该结构有利于提高内限位边与泵体的装配紧凑性,进而提高连接稳
定性。
9.优选地,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内限位边的内壁面与泵体内壁面相齐平。由于泵体敞口处需要连接能上下移动的头帽,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对头帽上下移动的导向效果。
10.作为改进,所述插槽的底部形成对应内限位边底部的第一台阶,所述插槽的内壁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形成第一斜壁,相应的,所述内限位边下部的外壁面形成与该第一斜壁相匹配的第二斜壁。在装配时,泵体自下而上插置在螺圈上,上述结构能方便、容易的将泵体与螺圈进行插配。
11.优选地,所述托沿下部的外周壁向内凹陷形成缺口槽,该缺口槽的顶部形成第二台阶,所述外限位边的上端对应第二台阶的外缘布置,所述外限位边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并插置在缺口槽中,所述外限位边的下端与缺口槽中的托沿外壁相抵。该结构便于通过外限位边对泵体托沿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1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螺圈中设置有围绕泵体外周布置的垫片,该垫片顶部与所述托沿下壁面、外限位边的下端相抵。
13.优选地,所述内限位边的上端延伸至顶板上方。由于泵体敞口处需要连接能上下移动的头帽,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对头帽上下移动的导向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螺圈中设置了分别对应托沿内边缘的内限位边、对应托沿外边缘的外限位边,内限位边与外限位边共同形成将泵体托沿夹持其中的夹槽,从而从内外双向上对托沿进行限位,有效避免螺圈与泵体脱离,提高了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圈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0.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喷头的螺圈与泵体配合改进结构包括螺圈1与泵体2,泵体2顶部具有敞口21及围绕该敞口21边缘向外延伸的托沿22,螺圈1的顶板11上开有对应泵体2敞口21布置的通孔12,泵体2上部自下而上插置在螺圈1中,且托沿22与顶板11下壁面相抵。
21.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1的通孔12处设置有竖向延伸且至少布局插置在敞口21中的内限位边13,螺圈1的内壁上在靠近顶板11处设置有能对泵体2的托沿22进行限位的外限位边14,内限位边13与外限位边14共同形成将泵体托沿22夹持其中的夹槽100。
22.具体的,泵体2敞口21的内边缘处自上而下凹陷形成插槽23,内限位边13的下部插置在该插槽23中。该结构有利于提高内限位边13与泵体2的装配紧凑性,进而提高连接稳定性。插槽23的底部形成对应内限位边13底部的第一台阶231,插槽23的内壁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形成第一斜壁232,相应的,内限位边13下部的外壁面形成与该第一斜壁232相匹配
的第二斜壁131。在装配时,泵体2自下而上插置在螺圈1上,上述结构能方便、容易的将泵体2与螺圈1进行插配。
23.上述托沿22下部的外周壁向内凹陷形成缺口槽221,该缺口槽221的顶部形成第二台阶222,外限位边14的上端对应第二台阶222的外缘布置,外限位边14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并插置在缺口槽221中,外限位边14的下端与缺口槽221中的托沿22外壁相抵。该结构便于通过外限位边14对泵体2托沿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24.装配完成状态下,内限位边13的内壁面与泵体2内壁面相齐平,内限位边13的上端延伸至顶板11上方。由于泵体2敞口21处需要连接能上下移动的头帽,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对头帽上下移动的导向效果。
25.在本实施例中,螺圈1中设置有围绕泵体2外周布置的垫片3,该垫片3顶部与托沿22下壁面、外限位边的下端相抵。
26.本实施例在螺圈1中设置了分别对应托沿22内边缘的内限位边13、对应托沿22外边缘的外限位边14,内限位边13与外限位边14共同形成将泵体2托沿22夹持其中的夹槽100,从而从内外双向上对托沿22进行限位,有效避免螺圈1与泵体2脱离,提高了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