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80152发布日期:2022-04-22 12:3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移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2.移载装置用于将第一输送线上的工件转移至第二输送线上。
3.现有移载装置设置有两个驱动设备,一个驱动设备用于顶升工件,另一个驱动设备用于转移工件,两个驱动设备相互配合,以将工件由第一输送线转移至第二输送线。采用两个驱动设备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载装置,减少驱动设备的数量,降低成本。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载装置,用于将第一输送线上的工件转移至第二输送线,移载装置包括转移件、驱动件以及顶升件。转移件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驱动件用于驱动转移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顶升件能够沿第二方向或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顶升件与转移件传动配合,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其中,顶升件用于在沿第二方向移动过程中将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的承载面,转移件用于在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工件运动,以将工件由第一输送线的上方转移至第二输送线的上方,顶升件用于在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将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的承载面。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传动表面和第二传动表面,第一传动表面分别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表面分别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传动表面,第一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具有第二传动表面,第二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一者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导槽,第一导槽的延伸路径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导槽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一传动表面和第二传动表面,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导槽中,与第一导槽滑动或滚动配合。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的一部分为滚动件。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二导槽,第二导槽连接于第一导槽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第二导槽,并与第二导槽滑动或滚动配合。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槽远离第二导槽的一端封闭以形成第一阻挡面,第一阻挡面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相抵触,和/或第二导槽远离第一导槽的一端封闭以形成第二阻挡面,第二阻挡面用于与转移件和顶升件中的另一者相抵触。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移载装置包括中转件。中转件用于在转移件带动工件运动过程中承载工件,以使得工件由顶升件的第一位置转移至中转件后,再由中转件转移至顶升件的第二位置。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移载装置包括支座。转移件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支座,顶升件沿第二方向滑动配合于支座。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表面的数量为多个,和/或第二传动表面的数量为多个。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中,转移件和顶升件传动配合,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顶升件在沿第二方向移动过程中将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的承载面,转移件在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工件运动,以将工件由第一输送线的上方转移至第二输送线的上方,顶升件在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将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的承载面。由此,实现了将工件由第一输送线转移至第二输送线。本技术仅设置一个驱动件,通过传动配合结构,使得驱动件能够分别驱动顶升件和转移件移动,减少了驱动件的数量,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7.图1是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俯视图;
18.图2是本技术移载装置实施例一与第一输送线和第二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所示移载装置的主视图;
20.图4是图2所示移载装置的右视图;
21.图5是图2所示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22.图6是本技术移载装置实施例二中顶升件和转移件传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0转移件,13滚动件,20驱动件,30顶升件,321第一导槽,321a第一传动表面,321b第二传动表面,321c第一阻挡面,322第二导槽,322a第三传动表面,322b第四传动表面,322c第二阻挡面,33第一部分,34第二部分,40第一导向组件,50支座,60第二导向组件,70中转件,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1第一输送线,2第二输送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一:
26.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第一输送线1和第二输送线2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移载装置实施例一与第一输送线1和第二输送线2的结构示意图。
27.第一输送线1和第二输送线2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方向输送工件。移载装置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上的工件转移至第二输送线2。
28.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3至图5分别是图2所示移载装置的主视图、右视图以及俯视图。
29.移载装置包括支座50、转移件10、驱动件20以及顶升件30。
30.支座50用于安装转移件10、驱动件20以及顶升件30。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支座50,而将转移件10、驱动件20以及顶升件30安装于第一输送线1或第二输送线2上。
31.转移件10能够沿第一方向d1或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具体地,转移件10通过第一导向组件40滑动配合于支座50,能够相对支座50往复移动。第一导向组件40可以为滑轨、滑块的组合。
32.驱动件20用于驱动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驱动件20设置于支座50。驱动件20的驱动端与转移件10连接。驱动件20可以为气缸。
33.顶升件30能够沿第二方向d2或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具体地,顶升件30通过第二导向组件60滑动配合于支座50,能够相对支座50往复移动。第二导向组件60可以为滑轨、滑块的组合。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相交。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垂直。
34.顶升件30具有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分别对应第一输送线1和第二输送线2设置。此处对应设置具体指:第一部分33的位置能够使得第一部分33在第二方向d2移动时,将第一输送线1上的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1的承载表面,并能够使得第一部分33在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时,能够将第一部分33上的工件落放于第一输送线1的承载表面。同样地,第二部分34的位置能够使得第二部分34在第二方向d2移动时,将第二输送线2上的工件顶离第二输送线2的承载表面,并能够使得第二部分34在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时,能够将第二部分34上的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2的承载表面。
35.顶升件30与转移件10传动配合,以使得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移动,并使得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第一部分33用于在沿第二方向d2移动过程中托举工件以将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1的承载面。转移件10用于在沿第一方向d1移动过程中带动工件运动,以将工件由第一部分33转移至第二部分34,从而使得工件由第一输送线1的上方转移至第二输送线2的上方。具体地,转移件10推抵工件,以使得工件由第一部分33转移至第二部分34。当然,转移件10也可以采用拉拽的方式或其它方式带动工件运动。第二部分34用于在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过程中托举工件以将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2的承载面。
36.下面具体描述转移件10和顶升件30的传动配合结构。
37.顶升件30具有第一导槽321和第二导槽322。第一导槽321的延伸路径相对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一导槽321同时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的反向延伸。第二导槽322连接于第一导槽321的延伸末端,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导槽321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一传动表面321a和第二传动表面321b。第二导槽322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三传动表面322a和第四传动表面322b。第一导槽321远离第二导槽322的一端封闭以形成第一阻挡面321c。第二导槽322远离第一导槽321的一端封闭以形成第二阻挡面322c。
38.转移件10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导槽321或第二导槽322中,与第一导槽321或第二导槽322滑动或滚动配合。具体地,以顶升件30为参照物,转移件10相对顶升件30移动过程中,转移件10的一部分能够沿第一导槽321的延伸路径移动,当转移件10的一部分移动至第一导槽321的延伸末端时,能够进入第二导槽322中,并沿第二导槽322的延伸路径移动。
39.为减小相对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转移件10容置于第一导槽321中的部分为滚动件13。滚动件13可以为滚轮。
40.工作过程:
41.驱动件20驱动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先在第一导槽321内移动,再在第二导槽322内移动。滚动件13在第一导槽321内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与第一传动表面321a相抵触,使得转移件10带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移动。顶升件30的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同步地沿第二方向d2移动,其中,第一部分33将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1的承载面。滚动件13在第二导槽322内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与第三传动表面322a相抵触,顶升件30在第二方向d2不移动。转移件10带动第一部分33上的工件运动至第二部分34上。当滚动件13与第二阻挡面322c相抵触时,转移件10停止移动。
42.驱动件20驱动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先在第二导槽322内移动,再在第一导槽321内移动。滚动件13在第二导槽322内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与第三传动表面322a相抵触,顶升件30在第二方向d2不移动。滚动件13在第一导槽321内移动过程中,滚动件13与第二传动表面321b相抵触,转移件10带动顶升件30在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顶升件30的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同步地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第二部分34将其上的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2的承载面。滚动件13与第一阻挡面321c相抵触时,转移件10停止移动。
43.本实施例仅设置一个驱动件20,通过传动配合结构,使得驱动件20能够分别驱动顶升件30和转移件10移动,减少了驱动件20的数量,降低了成本。
44.在一些应用场景中,顶升件30的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在第一方向d1的间距较大,无法直接将工件由第一部分33转移至第二部分34。为此,移载装置还包括中转件70。中转件70用于在转移件10带动工件运动过程中承载工件,以使得工件由顶升件30的第一位置转移至中转件70后,再由中转件70转移至顶升件30的第二位置。具体地,中转件70沿第一方向d1设置于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之间,转移件10将工件由第一部分33转移至中转件70上,再由中转件70转移至第二部分34上。中转件7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图2中为一个),多个中转件70沿第一方向d1间隔地设置于第一部分33和第二部分34之间。
45.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槽321的数量为多个(图示中为两个)。各第一导槽321均连接有一个第二导槽322。对应地,滚动件13的数量为多个,滚动件13与第一导槽321数量相等,
且一一对应。多个第一导槽321在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由此,使得顶升件30和转移件10传动配合地更稳定。
46.上述实施例中,转移件10在顶升件30静止状态下将工件由顶升件30的第一部分33转移至第二部分34。在别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导槽322。驱动件20同步地驱动顶升件30和转移件10移动。
47.驱动件20驱动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移动,同时,转移件10带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移动。待顶升件30的第一部分33将工件顶离第一输送线1的承载面后,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移动过程中,转移件10将工件由第一部分33移动至第二部分34。驱动件20驱动转移件10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移动,同时,转移件10带动顶升件30沿第二方向d2的反向移动。顶升件30的第二部分34将其上的工件落放于第二输送线2的承载面。在未设置第二导槽322的情况下,转移件10是在顶升件30移动过程中转移工件,可以提高效率。
48.实施例二:
49.实施例二提供了另外一种转移件和顶升件的传动配合结构。实施例二仅介绍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其余部分请参照实施例一。
50.请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移载装置实施例二中转移件80和顶升件90传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51.转移件80具有第一导槽81和第二导槽82。第一导槽81的延伸路径相对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一导槽81同时沿第二方向d2和第一方向d1的反向延伸。第二导槽82连接于第一导槽81的延伸末端,沿第一方向d1的反向延伸。第一导槽81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一传动表面811和第二传动表面812。第二导槽82的一对侧壁形成第三传动表面821和第四传动表面822。
52.顶升件90具有滚动件91。滚动件91容置于第一导槽81或第二导槽82中,与第一导槽81或第二导槽82滚动配合。
53.实施例三:
54.在上述实施例一、二中,第一传动表面和第二传动表面设置于转移件或顶升件中的一者。实施例三中,第一传动表面和第二传动表面分别设置于顶升件和转移件。
55.一个具体方案中:转移件具有第一传动表面。顶升件具有第二传动表面。第一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顶升件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
56.另一个具体方案中:顶升件具有第一传动表面。转移件具有第二传动表面。第一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转移件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传动表面相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用于与顶升件相抵触,以使得转移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过程中,带动顶升件沿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
57.具体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