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机用振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2.自动化控制的起重机在自动化运行时,需要精确的对起重机进行定位,其定位是靠车轮的转动进行定位的,在转动过程中必然发生振动,因此车轮、减速机、电动机的振动状态以及电气室内温度对起重机的自动化运行非常重要。
3.现有的起重机不具有振动检测功能,因此不能消除因起重机的振动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而无法精准的对起重机进行定位,为了解决现有的起重机不具有振动检测功能的缺陷,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起重机用振动检测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起重机用振动检测系统。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6.一种起重机用振动检测系统,包括起重机车轮振动检测组件、控制器、起重机驱动系统,控制器与起重机驱动系统信号连接,起重机车轮振动检测组件包括车轮本体、驱动齿轮、与车轮本体同轴的轮轴,车轮本体设有用于安装轮轴的安装孔,车轮本体的安装孔内装配有轴承,轴承内圈装配有环形的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车轮本体一侧面安装有与其同轴的驱动齿轮,车轮本体另一侧面以及驱动齿轮与车轮本体相背的侧面设有用于防止灰尘进入到车轮本体内腔的防护结构;轮轴一端穿过驱动齿轮,并伸进安装孔内腔中,轮轴位于安装孔中的轴身与压力传感器内环面固接。
7.优选的,压力传感器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安装孔两端。
8.优选的,防护结构包括防护端盖、环形防护板,车轮本体与驱动齿轮相背的侧面安装有与车轮本体同轴的防护端盖;驱动齿轮与车轮本体相背的侧面安装有环形防护板,且环形防护板套设在轮轴轴身上。
9.优选的,防护端盖与车轮本体之间以及环形防护板与驱动齿轮之间均设有垫片。
10.优选的,环形防护板内环边缘设有环形翻边,该环形翻边内环面安装有与轮轴轴身密封滑动配合的密封套。
11.优选的,密封套为石墨密封套。
12.优选的,密封套内环面设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沟槽。
13.优选的,还包括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包括安装在电动机外壳上的振动传感器,该振动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14.优选的,还包括起重机减速机振动检测组件,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包括用于检测减速机油箱内油位的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15.有益效果在于:
16.1、当车轮本体的正常转动时,压力传感器接收规律的变化的压力,因此可以通过
压力传感器接收的压力是否出现无规律变化,判断车轮本体在转动时是否出现振动;
17.2、当压力传感器接收的压力一直出现无规律变化,还可以判断出,轴承或车轮本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的做出维修;
18.3、防护结构的设置可以保证压力传感器不受灰尘的影响,保证了压力传感器的精度;
19.4、使用时,电气控制系统对压力传感器无规律的变化进行处理,计算出车轮本体振动后的影响,并根据该影响对驱动系统进行控制,用来消除车轮本体振动后带来的影响,因此能够精确定位车轮本体,进而实现对起重机的精确定位。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4.图3是图2中的a
‑
a剖视图;
25.图4是图2中另一实施例的a
‑
a剖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流程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8.1、车轮本体;101、安装孔;2、驱动齿轮;3、压力传感器;4、轮轴;5、防护端盖;6、环形防护板;7、密封套;8、垫片;9、控制器;10、起重机驱动系统;11、振动传感器;12、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实施例一,如图1
‑
5所示,一种起重机用振动检测系统,包括起重机车轮振动检测组件、控制器9、起重机驱动系统10,控制器9与起重机驱动系统10信号连接,起重机车轮振动检测组件包括车轮本体1、驱动齿轮2、与车轮本体1同轴的轮轴4,车轮本体1设有用于安装轮轴4的安装孔101,车轮本体1的安装孔101内装配有轴承,轴承内圈装配有环形的压力传感器3,且压力传感器3与控制器9信号连接,车轮本体1一侧面安装有与其同轴的驱动齿轮2,车轮本体1另一侧面以及驱动齿轮2与车轮本体1相背的侧面设有用于防止灰尘进入到车轮本体1内腔的防护结构;轮轴4一端穿过驱动齿轮2,并伸进安装孔101内腔中,轮轴4位
于安装孔101中的轴身与压力传感器3内环面固接;
32.这样设置,当车轮本体1的正常转动时,压力传感器3接收规律的变化的压力,当压力传感器3接收的压力出现无规律的变化时,压力传感器3把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器9,控制器9对压力传感器3无规律的变化进行处理,计算出车轮本体1振动后的影响,并根据该影响控制起重机驱动系统10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用来消除车轮本体1振动后带来的影响,因此能够精确定位车轮本体1,进而实现对起重机的精确定位。
33.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压力传感器3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安装孔101两端,这样设置可以通过两个压力传感器3对车轮本体1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器9对两个压力传感器3传输的信号进行综合处理,保证处理后的结果更加的准确,还可以完成冗余检测的功能,当一个压力传感器3损坏时,就会出现一个压力传感器3传输的信号规律的变化,另一个压力传感器3传输的信号无规律的变化,可以对传输无规律的变化信号的压力传感器3进行屏蔽,实现冗余检测的功能,保证本装置的可靠性;
34.压力传感器3也可以一个位于驱动齿轮2的内环面上;另一个位于安装孔101远离驱动齿轮2的一端,这样可以通过一个对车轮本体1的振动进行检测,另一个对驱动齿轮2与车轮本体1之间的牢固程度进行检测,防止长时间使用,驱动齿轮2与车轮本体1之间存在活动间隙。
35.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防护结构包括防护端盖5、环形防护板6,车轮本体1与驱动齿轮2相背的侧面安装有与车轮本体1同轴的防护端盖5;驱动齿轮2与车轮本体1相背的侧面安装有环形防护板6,且环形防护板6套设在轮轴4轴身上,这样设置可以通过防护端盖5对车轮本体1内腔一侧进行防护,环形防护板6对车轮本体1内腔另一侧进行防护,进而实现防止灰尘进入到车轮本体1内腔中,进而进入到压力传感器3内部,影响压力传感器3的精度。
36.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防护端盖5与车轮本体1之间以及环形防护板6与驱动齿轮2之间均设有垫片8,这样设置可以增加防护端盖5与车轮本体1之间以及环形防护板6与驱动齿轮2之间的密封性。
37.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环形防护板6内环边缘设有环形翻边,该环形翻边内环面安装有与轮轴4轴身密封滑动配合的密封套7,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密封套7增加环形翻边与轮轴4轴身之间的密封性。
38.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图4所示,密封套7内环面设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沟槽,这样设置保证环形翻边与轮轴4轴身之间的密封性的情况下,还使得密封套7与轮轴4轴身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增加密封套7的使用寿命;
39.密封套7也可以采用石墨密封套,这样也可以达到上述通过传统的密封套7在内环面设有沟槽的效果。
40.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还包括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包括安装在电动机外壳上的振动传感器11,该振动传感器11与控制器9信号连接,这样设置通过电动机上安装的振动传感器11进行检测电动机的振动。同时把振动传感器11接收的信号接入控制器9,由控制器9对振动传感器11的信号进行处理,对其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当超出其规定值时,控制器9发出控制信号给起重机驱动系统10,由起重机驱动系统10对电动机进行控制,满足自动化实际工作的需要。
41.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还包括起重机减速机振动检测组件,起重机电动机振动检测组件包括用于检测减速机油箱内油位的液位传感器12,该液位传感器12与控制器9信号连接,这样设置可以通过减速机油箱内安装的液位传感器12进行检测减速机油箱内液面的变化,进而实现了检测减速机振动的功能。同时把液位传感器12的信号接入控制器9,由控制器9对液位传感器12的信号进行处理,对其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当超出其规定值时,控制器9发出控制信号给起重机驱动系统10,由起重机驱动系统10对电动机进行控制,减少减速机的振动,满足自动化实际工作的需要。
42.上述结构中,使用时,驱动齿轮2传动连接于驱动系统的输出端,压力传感器3信号连接于电气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与驱动系统相连;当车轮本体1的正常转动时,压力传感器3接收的压力,当压力传感器3接收的压力出现无规律的变化时,可知车轮本体1在转动时出现振动,此时电气控制系统对压力传感器3无规律的变化进行处理,计算出车轮本体1振动后的影响,并根据该影响对驱动系统进行控制,用来消除车轮本体1振动后带来的影响,因此能够精确定位车轮本体1,进而实现对起重机的精确定位。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