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58822发布日期:2022-07-23 07:35阅读:75来源:国知局
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药品转运领域,具体是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便携式药物箱,申请号为:202020568064.2。该现有技术可通过多个第一隔板将箱体内隔离为第一冷却腔和置药腔,从而可以在第一冷却腔内设置冷源,以及可以在置药腔内设置药箱。
3.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第一隔板被设置为板状,导致第一冷却腔内的冷源与置药腔内的药箱(或药品)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很低,具体是:冷源与第一隔板形成热交换,从而第一隔板的温度降低,再通过第一隔板与药箱(或药品) 形成热交换,使得药箱(或药品)的温度降低。
4.因此,如何提高冷源与药箱(或药品)的热交换效率,成为现有技术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提高冷源与药箱(或药品)的热交换效率,成为现有技术中要解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包括箱盖、箱体、用于隔离药品和冷源的第一隔离部、和用于隔离药品的第二隔离部;
8.所述箱体设置有箱口,所述箱盖可盖合在所述箱口上;
9.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其中,所述第一隔离部上设置有用于贯通所述第一隔离部的第一流通通道,所述第二隔离部上设置有用于贯通所述第二隔离部的第二流通通道。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11.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冷源的冷藏空间;
12.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药品的储存空间;
13.所述冷藏空间和所述储存空间至少通过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相通。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部的数量为两个;
15.两个所述第一隔离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隔离部,其中,任一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所述冷藏空间,任一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分别与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储存空间,所有的所述冷藏空间和所有的所述储存空间通过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通。
16.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支架;
17.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为所述支架的其中一部分;
18.当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时,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用
于容纳所述冷源的冷藏空间,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药品的储存空间,所述冷藏空间和所述储存空间至少通过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相通。
19.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和一个所述第二隔离部;
20.所述第二隔离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隔离部之间,任一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分别与所述箱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所述冷藏空间,任一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分别与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储存空间,所有的所述冷藏空间和所有的所述储存空间通过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通。
2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承接板;
22.所述承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连接,其中,当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时,所述承接板和所述箱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当所述药品被设置于任一个所述储存空间内时,所述承接板可承载所述药品。
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部上的多个第一通孔;
24.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孔方向相同;
25.任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隔离部的表面形成两个口部,两个所述口部分别为接近所述箱体内壁的近端口部、和远离所述箱体内壁的远端口部,所述近端口部的水平轴心线设置在所述远端口部的水平轴心线和所述箱体的底部之间。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部具体为多个条状部件组成的隔离网;
27.多个所述条状部件分组为第一组和第二组,所述第一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二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连接,且所述第一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分别突出于所述第二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离部件上还设置有挡板;
29.当第一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被设置为平行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时,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组的所有所述条状部件的下部,且所述挡板可接触于所述箱体的底部;
30.或者,当第二组的任一个所述条状部件被设置为平行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时,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组的所有所述条状部件的下部,且所述挡板可接触于所述箱体的底部。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为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部上的多个第二通孔;
32.或者,所述第二隔离部被设置为隔离网。
33.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冷源与药品之间通过第一隔离部相互隔离,冷源所在区域内的空气与药品所在区域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一隔离部上的第一流通通道而形成相互流通,在通过对药品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热交换媒介是空气,由于空气的比热小,使得空气升温/降温的速度比较快,从而提高了冷源与药品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支架的剖视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支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实施例1:
43.现有技术(一种便携式药物箱,申请号为:202020568064.2)中,其冷源与药箱(或药品)的热交换效率比较低,其原因是,冷源所在的第一冷却腔和置药腔之间被第一隔板阻隔,从而第一冷却腔和置药腔之间的空气互不流通,或仅能够从缝隙流通;同时,第一隔板成为热交换的中间介质,冷源只有先将第一隔板进行冷却之后,第一隔板才能对置药腔内的空气和药箱冷却。
44.所以,只要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冷却腔和置药腔设置为空气可以相互流通的方式,就可以提高第一冷却腔内的冷源与药箱(或药品)的热交换效率。
45.本实施例提出如下方案:
46.参见图1或图2或图3,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包括箱盖1、箱体2、用于隔离药品和冷源的第一隔离部001、和用于隔离药品的第二隔离部002;
47.箱体2设置有箱口,箱盖1可盖合在箱口上;
48.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分别设置在箱体2内,其中,第一隔离部001上设置有用于贯通第一隔离部001的第一流通通道003,第二隔离部002 上设置有用于贯通第二隔离部002的第二流通通道004。
49.其中,冷源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多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冰袋、或通电制冷的制冷部件。
50.现有技术中,第一隔板被设置为板状,从而第一隔板阻隔了第一冷却腔和置药腔之间的空气流通;这种设置下,第一隔板本身成为了冷源与置药腔之间的热交换媒介,也就是说,被限制在第一冷却腔内的冷源,分别与第一冷却腔内的空气和第一隔板形成热交换,而第一隔板和置药腔内的空气相对于药箱(或药品)形成热交换。
51.前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离部001(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可与保温层形成第一冷却腔的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003,第二隔离部002(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其余的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通通道004;当药品和冷源实际设置在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内时,冷源被限制在第一隔离部001和箱体 2的内壁之间时,药品被限制在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之间,冷源可将第一隔离部001和箱体2内壁之间的空气(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冷却腔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使得第一隔离部001与箱体2的内壁之间的空气被降温而形成冷空气(相当于被降温的第一冷却腔内的空气);由于第一隔离部001 上设置有第一流通通道003,位于第一隔离部001与第二隔离部002之间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流通通道003与冷空气形成热交换。
52.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冷源与药品之间通过第一隔离部001相互隔离,冷源所在区域内的空气与药品所在区域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一隔离部001上的第一流通通道003而形成相互流通,在通过对药品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热交换媒介
是空气,由于空气的比热小,使得空气升温/ 降温的速度比较快,从而提高了冷源与药品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53.因此,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冷藏药品的转运容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何提高冷源与药箱(或药品)的热交换效率的技术问题。
54.进一步的,在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针对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 如何设置在箱体2内,成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提出如下多种优选方案,具体是:
56.参见图1,优选一: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分别固定设置于箱体2内;
57.第一隔离部001与箱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源的冷藏空间80;
58.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药品的储存空间90;
59.冷藏空间80和储存空间90至少通过第一流通通道003相通。
60.采用优选一的方式,将第一隔离部001、第二隔离部002分别与箱体2设置为一体,从而能够减少转运容器的制造工艺步骤,进而降低转运容器的制造成本。
61.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离部001,其主要作用并非是作为热交换的媒介,而是用于将冷源与药品进行隔离,从而,第一隔离部001所占据的空间可以适当的减小,只要保证冷源与药品相互不接触即可。
62.应当理解的是,理论上,可以取消第一隔离部001,使得冷源与药品共同设置在同一个空间内,但是,这种理论上的方案可能带来诸多不良效果,例如:冷源与药品直接接触,从而使得药品被过度的降温,从而超出了药品的保藏温度的要求。又如:空气内含有水蒸气,冷源表面容易产生凝结水,该凝结水容易打湿药品的包装。因此,第一隔离部001的作用,除了前述的将冷源与药品隔离之外,还可以避免冷源对药品过度降温,以及可以避免凝结水打湿药品的包装。
63.在此基础上,可将第一隔离部001、第二隔离部002分别设置为至少一个,从而可将箱体2的内腔分隔为多个空间,多个空间可以是包括至少一个前述的冷藏空间80和至少一个前述的储存空间90。
64.较好的,参见图1,第一隔离部001的数量为两个;
65.两个第一隔离部001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部002,其中,任一个第一隔离部001分别与箱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冷藏空间80,任一个第一隔离部001 分别与第二隔离部002之间形成一个储存空间90,所有的冷藏空间80和所有的储存空间90通过第一流通通道003和第二流通通道004相通。
66.其中,第二隔离部002的数量可设置为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一隔离部001与一个第二隔离部002形成了至少两个用于容纳药品的储存空间 90。
67.在医护人员实际工作中,很少会出现一个转运容器仅仅冷藏保存一种药品的情况发生,这样使用会造成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低;更多的是,医护人员将多种药品共同设置在同一个转运容器内。
68.如果两种以上的药品被设置在转运容器的同一个储存空间90内,一方面,两种以上药品之间可能发生意外(如:碰撞)而导致两种以上药品相互污染;另一方面,两种以上药品的尺寸可能不同,有可能出现尺寸比较大的药品覆盖尺寸比较小的药品,从而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69.因此,通过第二隔离部002将转运容器分隔为至少两个储存空间90,可将不同类型的药品相互隔离开,减少两种以上的药品相互堆叠的情况发生,以及避免两种以上的药品因为意外而相互污染,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70.优选二,参见图2至图7,箱体2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支架3;
71.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分别为支架3的其中一部分;
72.当支架3设置于箱体2内时,第一隔离部001与箱体2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冷源的冷藏空间80,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药品的储存空间90,冷藏空间80和储存空间90至少通过第一流通通道003 相通。
73.采用优选二的方式,支架3本身与箱体2可以相互分离,而第一隔离部001 与第二隔离部002仅仅为支架3的一部分,这样设置更加灵活;在支架3的总体轮廓与箱体2匹配的条件下,可将支架3设计为多种规格,例如:可设置两个第一隔离部001和一个第二隔离部002(该方案与前述的优选一内的方案相似,区别仅仅是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被设置在支架3上,这里不再赘述),第一种规格下,任一个第一隔离部001与第二隔离部002的间距为 s,第二种规格下,可缩小至少一个第一隔离部001与第二隔离部002的间距,缩小后的间距为s1,第三种规格下,可增大其中一个第一隔离部001与第二隔离部002的间距,增大后的间距为s2;这三种规格,除了第一隔离部001与第二隔离部002之间的用于存储药品的储存空间90的容量不同,在三种规格的支架3设置在箱体2内时,三种规格的支架3相对于箱体2的内壁所形成的冷藏空间80的容量也不同,从而,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按照药品的冷藏转运时间而选择支架3、或者按照药品的数量或体积选择不同的支架3。
74.在此基础上,可参照前述的优选一,将优选二的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设置为相同的数量,这里不再赘述。
75.较好的,参见图5或图7,支架3上设置有承接板005;
76.承接板005分别与两个第一隔离部001和第二隔离部002连接,其中,当支架3设置在箱体2内时,承接板005和箱体2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当药品被设置于任一个存储空间内时,承接板005可承载药品。
77.在前述的内容中,以及提及

冷源的表面可产生凝结水’,凝结水可沿着冷源的表面而流动至箱体2内的底面,此时,凝结水有可能从支架3与箱体2 内的底面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从而打湿药品。
78.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支架3上设置的承接板005,可与箱体2内的底面之间形成间距;即便有凝结水从箱体2内的底面流动至储存空间90所在的区域,由于有承接板005和

承接板005与箱体2内的底面之间形成间距’的阻隔,也不会打湿药品。
79.进一步的,在前述所有内容中,如何在第一隔离部001上设置第一流通通道003,可采用如下多种方案实现。
80.方案一:
81.参见图1、图2、图4或图5,第一流通通道003为设置在第一隔离部001 上的多个第一通孔;
82.多个第一通孔的开孔方向相同;
83.任一个第一通孔分别与第一隔离部001的表面形成两个口部,两个口部分别为接近箱体2内壁的近端口部、和远离箱体2内壁的远端口部,近端口部的水平轴心线设置在远
端口部的水平轴心线和箱体2的底部之间。
84.其中,在第一隔离部001上设置多个第一通孔,其方案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且经济成本比较低廉。
85.应当注意的是,在实际将具有多个第一通孔的第一隔离部001设置在箱体 2内时,冷源可能贴合在第一隔离部001的其中一个表面,从而,冷源表面形成的凝结水可能流入其中一个第一通孔,并从该第一通孔而流动至储存空间90 内,从而产生凝结水打湿药品的负面效果。为避免这种负面效果的出现,将所有的第一通孔分别设置为

倾斜孔’,使得前述的近端口部(相对接近冷源) 的轴心线,低于前述的远端口部(相对远离冷源)的轴心线,使得任一个第一通孔的孔壁形成了向冷源倾斜的

滑道’,这种设置下,即便有凝结水流入至其中一个第一通孔内,在重力和

滑道’的作用下,第一通孔内的凝结水仅能够沿着远端口部至近端口部的方向,向冷源所在的冷藏空间80内流动,而不会出现凝结水通过第一通孔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的负面效果。
86.方案二,参见图3、图6或图7,第一隔离部001具体为多个条状部件组成的隔离网;
87.多个条状部件分组为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分别与第二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连接,且第一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分别突出于第二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
88.其中,第一隔离部001被设置为隔离网,隔离网是由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条状部件组成的;如果,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则,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或者,如果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则,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或者,如果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设置于同一个竖直平面,但第一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分别倾斜于水平面,则,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设置于另一个竖直平面,且分别倾斜于水平面。
89.以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分别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二组的所有的条状部件分别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为例;第一组内,相邻的两个条状部件之间留有间距,在相邻的三个条状部件中,其中的第一个条状部件与第二个条状部件之间的间距,可以等于或不等于第二个条状部件与第三个条状部件之间的间距。
90.同理,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可分别按照前述的第一组的条状部件设置即可,这里不在赘述。
91.在实际使用前述的隔离网(第一隔离部001件)时,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相对于冷源远离,而第二组的所有的条状部件相对于冷源接近或可接触;这种设置中,如果冷源接触在隔离网上时,冷源表面仅能够接触到第二组的至少一个条状部件,而不能接触到第一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同时,如果冷源表面产生凝结水,由于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的阻隔,凝结水仅能够沿着第二组的至少之一的条状部件向箱体2的底部流动,而不能够沿着第二组至第一组的方向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
92.方案二相对于前述的方案一,其优点包括:隔离网的网孔(由四个条状部件围成)面积比较大,更加有利于空气的相互流通,并且,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与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虽然相互连接、但其中一组的条状部件可以相对于冷源和另一组条状部件形成隔离。与之对应的是,虽然可以将前述的方案一的第一通孔设置的比较大,但是,冷源的某一部分有可能沿着冷藏空间80至储存空间90的方向而凸出至储存空间90内,进而造成冷源表面的一部分凝结水可滴落或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造成打湿药品的负面效果。
93.进一步的,在前述的

方案二’中,冷源表面的凝结水可沿着隔离网流动至位于冷藏空间80轮廓内的箱体2内的底面,由于隔离网采用了条状部件设置而成,从而隔离网的底部与箱体2内的底面之间可形成间隙,有可能造成凝结水沿着箱体2的底面、并通过该间隙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进而造成打湿药品的负面效果。
9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
95.参见图6或图7,第一隔离部001件上还设置有挡板006;
96.当第一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被设置为平行于箱体2的底部时,挡板006设置在第一组的所有条状部件的下部,且挡板006可接触于箱体2的底部;
97.或者,当第二组的任一个条状部件被设置为平行于箱体2的底部时,挡板 006设置在第二组的所有条状部件的下部,且挡板006可接触于箱体2的底部。
98.应当理解的是,隔板应当与前述的承接板005相互连接,并且隔板与承接板005的连接处形成密封,从而,凝结水流动至该连接处时被隔板或隔板与承接板005的连接处阻挡,使得凝结水不能够流动至储存空间90内。
99.进一步的,在前述的所有内容中,第二流通通道004为设置在第二隔离部 002上的多个第二通孔(参见图1或图2);
100.或者,第二隔离部002被设置为隔离网(参见图3)。
101.第二流通通道004被设置为多个第二通孔,其目的与前述的第一流通通道 003的目的相似,是为了便于被第二流通通道004隔离开来的两个储存空间90 之间的空气相互流通;
102.或者,第二流通通道004被设置为隔离网,隔离网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的第一隔离部001被设置为隔离网的具体结构,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被设置为隔离网的第二流通通道004的目的,与前述的被设置为隔离网的第一流通通道003的目的相似,是为了便于被第二流通通道004隔离开来的两个储存空间90之间的空气相互流通,这里不再赘述。
10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