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8520发布日期:2022-03-20 02:0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玻璃、电子商品、精密仪器等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的震动和冲击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在这些产品的外层包裹保护材料,现有技术是通过一些泡沫塑料作为包裹材料,但是这些包裹材料一般不易降解且易造成污染,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多用可降解的充气式包装取代泡沫塑料作为包装材料,现有的充气包装一般通过进气铜管插入充气包装后进行充气,但是现有的充气包装物品放入后会根据自重沉入底部,在充气后物品全部固定在底部,在运输或者搬运的过程中会发生撞击而造成物品的损坏,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能够实现包装袋对物品的包裹性的同时也能保证物品的安全性。
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具有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外袋体和设置在外袋体内的内袋体,外袋体和内袋体热合固定后,外袋体和内袋体之间形成可充气的充气腔,内袋体内形成用于放置物品的放置腔,充气腔充气后内袋体的下端与外袋体的下端不接触,内袋体在充气腔充气完成后将放置腔内的物品包裹固定。
5.上述外袋体由第一膜层弯折后形成,内袋体由第二膜层弯折后形成,第一膜层上设有第一弯折部、以及两个沿第一弯折部对称设置在第一膜层上的第一热合部,第二膜层上设有第二弯折部、以及两个沿第二弯折部对称设置在第二膜层上的第二热合部,第二膜层沿第二弯折部进行弯折并形成放置腔,第一膜层沿第一弯折部弯折后第一膜层的各个侧边与第二膜层的各个侧边重叠并通过热合固定,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形成充气腔,放置腔的各个侧边上第一膜层的第一热合部与第二膜层的第二热合部热合固定将充气腔密封,并形成与放置腔连通的放置口,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可供充气腔进气的单向阀,充气腔充气后将放置腔内的物品包裹固定。
6.上述第一膜层的长度大于第二膜层的长度。
7.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之间设有一个可供充气腔进气的单向阀,单向阀通过热合固定在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之间,单向阀的充气端位于充气腔的外部,单向阀的出气端位于充气腔内。
8.各个第一热合部和第一弯折部平行设置,各个第二热合部和第二弯折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膜层上还设有两个沿第一弯折部对称设置在第一膜层上的第三热合部,第三热合部与第一热合部平行设置,且第一热合部位于第三热合部和第一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二膜层上还设有两个沿第二弯折部对称设置在第二膜层上的第四热合部,第四热合部与第二热合部平行设置,且第二热合部位于第四热合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放置腔的各个侧边上第一膜层的第一热合部与第二膜层的第二热合部热合固定的同时,各个侧边上的第三热
合部和第四热合部也通过热合固定,并在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之间形成充气通道,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之间设有多个可供充气腔进气的单向阀,各个单向阀的充气端位于充气通道内,各个单向阀的出气端位于充气腔内,放置腔两侧的充气通道通过单向阀与充气腔连通。
9.上述单向阀包括固定在第一热合部上的第一薄膜层、固定在第二热合部上的第二薄膜层、以及可不被热合的第三薄膜层,第一薄膜层和第二薄膜层的侧边热合固定后第一薄膜层和第二薄膜层之间形成进气通道,第三薄膜层固定在第二薄膜层内且位于进气通道内,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热合后,第三薄膜层和第一薄膜层形成与充气腔连通的进气孔。
10.上述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设有可将充气腔内的气排出的排气件。
11.上述第一膜层的两侧均设有第一侧边热合部,所述第二膜层的两侧均设有第二侧边热合部,第一侧边热合部在第一膜层上的第一弯折部弯折后,与经第二弯折部弯折后的第二膜层上的第二侧边热合部热合形成侧边热合部,并将充气腔和放置腔的侧边封闭,侧边热合部上设有易撕的开口,充气腔经开口撕开后进行放气。
12.上述排气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的排气口,所述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设有可控制排气口打开或者关闭的吸附性膜,吸附性膜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吸附性膜通过与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的极性吸附将排气口闭合。
13.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袋体设置成外袋体和内袋体的连接,将内袋体悬浮设置在外袋体内,内袋体形成用于放置物品的放置腔,外袋体和内袋体之间的充气腔在充气的过程中将物品进行包裹定位,充气腔可以帮助物品在转移或者运输的过程中进行减震并且可以防尘防潮,并且悬浮状态的放置腔也可以避免物品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保证了包装的物品在搬运和运输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袋体设置成第一膜层弯曲形成,内袋体设置成第二膜层弯曲形成,通过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的侧边的热合进行固定,放置腔各个侧边的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热合固定后形成封闭的充气腔,并通过单向阀对充气腔进行充气,一方面对放置腔内的物品进行包裹固定,并保证内袋体悬浮设置在外袋体内,另一方面充气腔也能对物品起到减震的作用,安全实用。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膜层的长度大于第二膜层的长度,从而保证内袋体的底部不与外袋体的底部发生接触,进而保证内袋体与外袋体的悬浮关系,保证了物品被包裹住后不会在搬运或者运输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从而很好的保证了物品的安全性。
16.(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三热合部和第四热合部、与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热合之后形成充气通道,并且在第一热合部和第二热合部之间设置多个单向阀,可以加快充气腔的进气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袋体整体的成型速度,高效实用。
17.(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设置排气件来对充气腔进行放气,便于对袋体的收纳和安放,使用时仅需充气即可,便捷实用。
18.(6)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侧边热合部和第二侧边热合部形成侧边热合部,并且在侧边热合部设置易撕的开口便于将充气腔进行放气,袋体在一次使用完成后即可不再使用,便捷实用。
19.(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设置吸附性膜来控制排气口的
开合,在需要放气时仅需将吸附性膜撕开,进行放气即可,在需要使用时对充气腔进行充气并将吸附性膜固定第一膜层和/或第二膜层上将排气口堵住,防止漏气,从而便于对袋体的循环使用,高效便捷。
附图说明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膜层展开后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23.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膜层展开后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25.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悬空式空气能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27.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第一膜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第二膜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袋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中袋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实施例一)
34.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具有袋体,所述袋体包括外袋体和设置在外袋体内的内袋体,外袋体和内袋体热合固定后,外袋体和内袋体之间形成可充气的充气腔4,内袋体内形成用于放置物品的放置腔3,充气腔4充气后内袋体的下端与外袋体的下端不接触,内袋体在充气腔4充气完成后将放置腔3内的物品包裹固定。
35.所述外袋体由第一膜层1弯折后形成,内袋体由第二膜层2弯折后形成,第一膜层 1上设有第一弯折部11、以及两个沿第一弯折部11对称设置在第一膜层1上的第一热合部12,第二膜层2上设有第二弯折部21、以及两个沿第二弯折部21对称设置在第二膜层2上的第二热合部22,第二膜层2沿第二弯折部21进行弯折并形成放置腔3,第一膜层1沿第一弯折部11弯折后第一膜层1的各个侧边与第二膜层2的各个侧边重叠并通过热合固定,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之间形成充气腔4,放置腔3的各个侧边上第一膜层1的第一热合部12与第二膜层2的第二热合部22热合固定将充气腔4密封,并形成与放置腔3连通的放置口,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可供充气腔4进气的单向阀6,充气腔4充气后将放置腔3内的物品包裹固定。
36.所述第一膜层1的长度大于第二膜层2的长度。
37.各个第一热合部12和第一弯折部11平行设置,各个第二热合部22和第二弯折部 2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膜层1上还设有两个沿第一弯折部11对称设置在第一膜层1上的第三热合部13,第三热合部13与第一热合部12平行设置,且第一热合部12位于第三热合部13和
第一弯折部11之间,所述第二膜层2上还设有两个沿第二弯折部21对称设置在第二膜层2上的第四热合部23,第四热合部23与第二热合部22平行设置,且第二热合部22位于第四热合部23和第二弯折部21之间,放置腔3的各个侧边上第一膜层1的第一热合部12与第二膜层2的第二热合部22热合固定的同时,各个侧边上的第三热合部13和第四热合部23也通过热合固定,并在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之间形成充气通道5,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之间设有多个可供充气腔4 进气的单向阀6,各个单向阀6的充气端位于充气通道5内,各个单向阀6的出气端位于充气腔4内,放置腔3两侧的充气通道5通过单向阀6与充气腔4连通。
38.所述单向阀6包括固定在第一热合部12上的第一薄膜层61、固定在第二热合部22 上的第二薄膜层62、以及可不被热合的第三薄膜层63,第一薄膜层61和第二薄膜层62 的侧边热合固定后第一薄膜层61和第二薄膜层6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64,第三薄膜层 63固定在第二薄膜层62内且位于进气通道64内,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热合后,第三薄膜层63和第一薄膜层61形成与充气腔4连通的进气孔。
39.所述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上设有可将充气腔4内的气排出的排气件。
40.(实施例二)
41.见图8,本实用新型中任一热合的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之间设有一个可供充气腔4进气的单向阀6,单向阀6通过热合固定在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 之间,单向阀6的充气端位于充气腔4的外部,单向阀6的出气端位于充气腔4内;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特征相同。
42.(实施例三)
43.见图9至图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膜层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侧边热合部10,所述第二膜层2的两侧均设有第二侧边热合部20,第一侧边热合部10在第一膜层1上的第一弯折部11弯折后,与经第二弯折部21弯折后的第二膜层2上的第二侧边热合部 20热合形成侧边热合部,并将充气腔4和放置腔3的侧边封闭,侧边热合部上设有易撕的开口7,充气腔4经开口7撕开后进行放气;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特征相同。
44.(实施例四)
45.见图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气件包括设置在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上的排气口8,所述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上设有可控制排气口8打开或者关闭的吸附性膜9,吸附性膜9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上,吸附性膜9通过与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的极性吸附将排气口8闭合;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特征相同。
4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进行使用时,第二膜层2经第二弯折部21 弯折后形成内袋体,并在内袋体内形成放置腔3,第一膜层1经第一弯折部11弯折后第一膜层1和第二膜层2的侧边热合后固定,各个放置腔3两侧的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热合后固定,第三热合部13和第四热合部23热合部后固定并形成充气通道5,第一膜层1和第一膜层1之间形成封闭的充气腔4,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之间设置单向阀6,第一薄膜层61和第二薄膜层62之间的进气通道64连通充气通道5 和充气腔4,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热合时,第三薄膜层63可防止第一薄膜层 61和第二薄膜层62之间发生热合,并在第一热合部12和第二热合部22之间形成进气孔来进行进气通道64内的通气,充气铜管伸入充气通道5并经过进气孔和进气通道64 后将进气腔充满,进气腔在充气的过程中,内袋
体的底部与外袋体的底部不会发生接触,因此内袋体会悬浮设置在外袋体内,第二膜层2将放置腔3内的物品包裹固定住,第一膜层1向外膨胀并且充气腔4可用于物品的减震,在使用完成后通过将开口7撕开或者将第一膜层1和/或第二膜层2上的吸附性膜9撕开口进行放气,并将袋体进行收纳以便循环使用,安全实用。
47.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