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05775发布日期:2022-05-18 14:3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导靴是电梯导轨与轿厢之间的可以滑动的尼龙块,叫导靴,它可以将轿厢固定在导轨上,让轿厢只可以上下移动,电梯轿厢是通过轿厢支座与电梯导靴固定的,而电梯轿厢导靴是与电梯导轨相配合的,具体的配合形式如滑动配合或滚动配合,前者主要用于垂直上下行电梯,即电梯轿厢导靴与电梯导轨彼此构成滑动副,后者主要用于斜行电梯,即电梯轿厢导靴与电梯导轨相互构成滚动副。现有滚动导靴虽然有弹簧对尼龙轮进行限位,但因弹簧自身的弹性作用,使得限位不够彻底,即导靴任然能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晃动,并对电梯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现有的电梯导靴没有缓冲减震装置来过滤导靴通过电梯支架对电梯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避免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晃动,从而加剧磨损,使得电梯的使用寿命降低,影响使用,保障了乘坐电梯人员的使用体验。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有两个且对称放置,第一固定件的外侧安装有相连接的自动限位部件和缓冲减震部件,自动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件背部的固定架,固定架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件的侧面和第一固定块的正面均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棘齿,第一通孔内均滑动套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外圈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对称放置有卡块,卡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卡块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棘齿,第二棘齿与第一棘齿相啮合,第一连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轮架,轮架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一连杆外圈的第一弹簧,两侧轮架相互靠近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外圈转动套接有若干尼龙轮。
6.优选的,前述缓冲减震部件包括对称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件背部的若干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外圈滑动连接有限位套和第二固定块,限位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二连杆外圈的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远离限位套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的背部固定连接,一侧第二连杆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同一第二限位块。
7.优选的,前述第二固定块的背部对称固定安装有若干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外圈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三连杆外圈的第四弹簧,第四弹簧远离第二固定件的一端与第二固定块的背部固定连接,第三连杆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同一第三限位块。
8.优选的,前述第一连杆的外圈卡接有卡套,两侧卡套位于第一固定件和第一限位块之间,背部卡套位于第一固定块和第一限位块之间。
9.优选的,前述第二固定块的正面与限位套的背部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位于第二固定块的背部,第三限位块位于第二固定件的背部。
10.优选的,前述第二固定件的竖截面为90度弯折的直角板,第二固定件的夹角处固定安装有加强筋,第二固定件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
11.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当尼龙轮受挤压并通过转轴和轮架将反作用力传给第一连杆时,在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的配合下,第一连杆无法向靠近第一限位块的一侧运动,使得尼龙轮可以实现自动限位,当该装置使用一定时间后,发生磨损的尼龙轮后会再次进行自动限位,始终保持与导轨贴合,避免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晃动,从而加剧磨损,使得电梯的使用寿命降低,影响使用;
13.2、当导轨上有零部件摩擦产生的碎屑时,会对与导轨接触的尼龙轮的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对尼龙轮启间接支撑作用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一固定块发生震动,第一固定件和第一固定块通过第三弹簧将震动产生的动能进行吸收,第三连杆通过第四弹簧对已经减弱后的动能进行二次吸收,进而使得电梯几乎不受震动影响,保障了乘坐电梯人员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限位部件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限位部件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第一固定件;2、固定架;3、第一固定块;4、第一连杆;5、第一限位块;6、第一弹簧;7、轮架;8、转轴;9、尼龙轮;10、卡块;11、第二弹簧;12、第二连杆;13、限位套;14、第三弹簧;15、第二固定块;16、第二限位块;17、第三连杆;18、第四弹簧;19、第二固定件;20、第三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轿厢导靴的缓冲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1,第一固定件1有两个且对称放置,第一固定件1的外侧安装有相连接的自动限位部件和缓冲
减震部件,自动限位部件通过自动限位使该装置与电梯导轨时刻保持贴合,缓冲减震部件用于减小该装置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电梯的影响。
22.自动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件1背部的固定架2,固定架2为第一固定块3提供支撑,固定架2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块3,第一固定件1的侧面和第一固定块3的正面均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棘齿,第一通孔内均滑动套接有第一连杆4,第一连杆4的外圈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对称放置有卡块10,卡块10可在第二通孔内滑动,卡块10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1,卡块10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棘齿,第二棘齿与第一棘齿相啮合,第一连杆4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轮架7,轮架7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一连杆4外圈的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通过弹力对轮架7进行挤压,两侧轮架7相互靠近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轴8,转轴8的外圈转动套接有若干尼龙轮9。
23.缓冲减震部件包括对称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件1背部的若干第二连杆12,第二连杆12的外圈滑动连接有限位套13和第二固定块15,限位套1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二连杆12外圈的第三弹簧14,第三弹簧14对第一固定件1通过第二连杆12传递给第二固定块15的动能进行吸收,第三弹簧14远离限位套13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1的背部固定连接,一侧第二连杆12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同一第二限位块16。
24.第二固定块15的背部对称固定安装有若干第三连杆17,第三连杆17使第二固定块15和第二固定件19保持连接,第三连杆17的外圈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件19,第二固定件19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套设在第三连杆17外圈的第四弹簧18,第四弹簧18远离第二固定件19的一端与第二固定块15的背部固定连接,第三连杆17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同一第三限位块20,第三限位块20使若干第三连杆17保持同步运动,第一连杆4的外圈卡接有卡套,两侧卡套位于第一固定件1和第一限位块5之间,背部卡套位于第一固定块3和第一限位块5之间,第二固定块15的正面与限位套13的背部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16位于第二固定块15的背部,第二限位块16使同侧的第二连杆12保持同步运动。
25.第三限位块20位于第二固定件19的背部,第二固定件19的竖截面为90度弯折的直角板,第二固定件19的夹角处固定安装有加强筋,第二固定件19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可用紧固螺栓通过第三通孔将第二固定件19固定在电梯支架上。
26.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实用新型,下面具体说明其工作过程:
27.用紧固螺栓通过第三通孔将该装置对称安装在电梯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安装时将尼龙轮9相互靠近一侧的间隙对准电梯导轨,需要注意的是,卡套未拆卸之前,第一弹簧6一直被轮架7和第一固定件1挤压,安装完成后,即可拆下卡套,此时在第一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轮架7带动尼龙轮9向远离第一弹簧6的一侧运动,运动后的尼龙轮9对导轨的三面进行挤压,同时轮架7还带动第一连杆4在第一通孔内滑动,当轮架7向远离第一弹簧6的一侧运动时会带动卡块10一起运动,卡块10在第二弹簧11的作用下,向两侧撑开,此时相互配合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不会阻止第一连杆4运动,当尼龙轮9受挤压并通过转轴8和轮架7将反作用力传给第一连杆4时,在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的配合下,第一连杆4无法向靠近第一限位块5的一侧运动,使得尼龙轮9可以实现自动限位,同理,当该装置使用一定时间后,发生磨损的尼龙轮9后会再次进行自动限位,始终保持与导轨贴合,避免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晃动,从而加剧磨损。
28.当导轨上有零部件摩擦产生的碎屑时,会对与导轨接触的尼龙轮9的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得对尼龙轮9启间接支撑作用的第一固定件1和第一固定块3发生震动,第一固定件1和第一固定块3通过第三弹簧14将震动产生的动能进行吸收后通过限位套13和第二固定块15传递给第三连杆17,第三连杆17通过第四弹簧18再进行二次吸收,使得通过第二固定件19与第三连杆17连接的电梯支架和电梯几乎感受不到震动,极大地保障了乘坐电梯人员的使用体验。
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