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
背景技术:2.传统铜线料盘的上料和下料装置均由多个设备组成,不仅操作复杂,投入成本较大,而且还需人工在旁协助,耗时耗力,增加了劳动成本,降低了加工效率,为此,本领域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解决了传统铜线料盘的上料和下料装置均由多个设备组成,不仅操作复杂,投入成本较大,而且还需人工在旁协助,耗时耗力,增加了劳动成本,降低了加工效率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铜线加工设备上的上料输送带、下料输送带和上下料过渡组件,所述上料输送带和下料输送带为自上而下设置;
5.所述上下料过渡组件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支座,两个所述支座的内部有共同贯穿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端通过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通过挡板固定连接有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的底部通过合页铰接有第二托盘,所述挡板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二托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的内部共同铰接有第二气缸。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下料过渡组件位于上料输送带和下料输送带的一侧,所述上料输送带的下料端固定安装有出料槽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料输送带的进料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槽板,所述出料槽板的出口端呈向下倾斜状,所述进料槽板的进口端呈向上倾斜状。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座的内部且位于支座的上方开设有凹槽孔,所述第一连接板贯穿在凹槽孔的内部,且凹槽孔的底端与进料槽板的进口端相持平。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座的另一侧且位于凹槽孔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滑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后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滑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座滑动连接在滑轨的外部,所述固定座的另一侧且位于滑轨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加强板。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
益效果:
13.1、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通过启动第一气缸,其伸缩端可带动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沿着凹槽孔的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将其移动到上料输送带和下料输送带的位置处,而启动第二气缸,其伸缩端可对第二托盘的角度进行灵活调节,从而可使其与出料槽板和进料槽板的一端贴合,保障了出料和进料的顺畅性和精确性,另外,本结构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不仅实现了铜线料盘的自动上下料的过渡,而且全程自动化操作,更加的省时省力,降低了劳动成本,加快了上下料的速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上下料过渡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上下料过渡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上下料过渡组件的结构前视图。
18.图中:1、上料输送带;2、下料输送带;3、上下料过渡组件;31、固定座;32、支座;33、第一气缸;34、第一连接板;35、第一支撑板;36、挡板;37、第一托盘;38、第二托盘;39、第二连接板;310、第二支撑板;311、第一铰接座;312、第二铰接座;313、第二气缸;314、凹槽孔;315、滑轨;316、滑座;317、加强板;4、出料槽板;5、进料槽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技术方案:一种铜线料盘的上下料过渡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铜线加工设备上的上料输送带1、下料输送带2和上下料过渡组件3,上料输送带1和下料输送带2为自上而下设置,上下料过渡组件3位于上料输送带1和下料输送带2的一侧,上料输送带1的下料端固定安装有出料槽板4,下料输送带2的进料端固定安装有进料槽板5,出料槽板4的出口端呈向下倾斜状,进料槽板5的进口端呈向上倾斜状;
21.请参阅图2-4,上下料过渡组件3包括固定座31,固定座31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支座32,两个支座32的内部有共同贯穿有第一气缸33,第一气缸33的伸缩端通过第一连接板34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35,第一支撑板35的一侧通过挡板36固定连接有第一托盘37,第一托盘37的底部通过合页铰接有第二托盘38,挡板36的底部两端通过第二连接板39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10,第二支撑板310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铰接座311,第二托盘38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铰接座312,第一铰接座311和第二铰接座312的内部共同铰接有第二气缸313,固定座31的内部且位于支座32的上方开设有凹槽孔314,第一连接板34贯穿在凹槽孔314的内部,且凹槽孔314的底端与进料槽板5的进口端相持平,固定座31的另一侧且位于凹槽孔314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滑轨315,第一支撑板35和第二支撑板310的后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滑座316,滑座316滑动连接在滑轨315的外部,固
定座31的另一侧且位于滑轨315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加强板317,通过启动第一气缸33,其伸缩端可带动第一托盘37和第二托盘38沿着凹槽孔314的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将其移动到上料输送带1和下料输送带2的位置处,而启动第二气缸313,其伸缩端可对第二托盘38的角度进行灵活调节,从而可使其与出料槽板4和进料槽板5的一端贴合,保障了出料和进料的顺畅性和精确性,另外,本结构简单易操作,不仅实现了铜线料盘的自动上下料的过渡,而且全程自动化操作,更加的省时省力,降低了劳动成本,加快了上下料的速度。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启动第一气缸33,其伸缩端可对第一连接板34施加一个向上的推力,在第一支撑板35和挡板36的作用下,可带动第一托盘37和第二托盘38沿着凹槽孔314和滑轨315的方向进行直线上升,当与上料输送带1齐平时,启动第二气缸313,其伸缩端可对第二托盘38施加一个向上的推力,待第二托盘38与出料槽板4出口相贴合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时,上料输送带1中未缠绕的铜线料盘可经出料槽板4自动进入到第一托盘37和第二托盘38中,进而完成上料,而当第一气缸33和第二气缸313同时对第一连接板34和第二托盘38施加一个向下的拉力时,可带动第一托盘37和第二托盘38下降到与下料输送带2相齐平处,并令第二托盘38与进料槽板5的进口端相贴合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此时,第一托盘37和第二托盘38中已卷绕完毕的铜线料盘可自动从进料槽板5进入到下料输送带2中,进而完成下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