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2.门铃产品、控制器、智能设备等产品中配套使用的电子产品,常常将多种相关的产品配套在同一包装盒内。目前,大多数包装盒中的多个内衬是直接放在包装盒内的,被包装物品直接摆放在内衬上,内衬无法对被包装物品形成约束使得放在内衬中的产品不够稳固。在运输的过程中,被包装产品会上下或左右晃动, 从而容易造成产品损坏,现有的包装盒难以满足这类包装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要求。也有一些厂家将配套产品分成多个包装盒进行包装,但是这样一方面导致包装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使包装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为了解决包装配套产品时现有包装盒的内衬无法对被包装物品形成约束容易导致被包装物品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
5.可打开的外包装盒;以及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内的内衬,所述内衬为双层结构,且其上层设有多个上开口、下层设有多个下开口,所述上开口与所述下开口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供一被包装物品嵌入。
6.优选地,所述内衬边缘设有多道向下折弯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支撑于所述外包装盒底面,以使所述内衬与所述外包装盒底面分离。
7.优选地,各所述支撑板两两相对设置。
8.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形状为梯形。
9.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外包装盒的深度,以使被包装物品上部凸出于所述内衬。
10.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包装盒内壁贴合。
11.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由所述内衬的上边缘向下竖直折弯形成。
12.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形状为梯形。
13.优选地,所述内衬包括上层板、与所述上层板上下相对设置的下层板、以及连接所述上层板和所述下层板同一侧的连接板,所述上开口设置于所述上层板上,所述下开口设置于所述下层板上。
14.优选地,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上层板的边缘并向下延伸。
15.优选地,所述下层板的边缘设有多个弯折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撑板贴合;所述下层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层板的对应边缘,下端支撑于所述外包装盒的底板,以将所述下层板与所述外包装盒的底板相分离,进而在所述外包装盒的底板与所述下层板之间形成隐藏容置空间。
16.优选地,所述上开口的边缘设有多道向下折弯的上抵持板,以抵持被包装物品侧
部。
17.优选地,所述上抵持板的一边通过折缝线与所述上开口边缘连接,其他边通过裁切缝与所述上开口的边缘分离。
18.优选地,各所述上抵持板两两相对设置。
19.优选地,所述上抵持板的形状为梯形。
20.优选地,所述下开口的边缘设有多道向下延伸的下抵持板,以抵持被包装物品侧部。
21.优选地,所述下抵持板的一边通过折缝线与所述下开口边缘连接,其他边通过裁切缝与所述下开口的边缘分离。
22.优选地,各所述下抵持板两两相对设置。
23.优选地,所述下抵持板的形状为梯形。
24.优选地,相对应的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的形状相同或相异。
25.优选地,各所述上开口的形状相同或相异。
26.优选地,各所述下开口的形状相同或相异。
27.优选地,各所述上开口并排排列。
28.优选地,所述上开口的形状与被包装物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29.优选地,所述上开口的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缺口,以与被包装物品侧壁的凸起结构相适配。
30.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为三脚插头或两脚插头。
31.优选地,所述上开口为矩形、梯形或凸字形。
32.优选地,所述下开口为矩形或梯形。
33.优选地,各所述被包装物品之间具有装配关系。
34.优选地,所述上开口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所述上开口与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用于容置门铃产品,另一所述上开口与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用于容置门铃产品的安装件。
35.优选地,各所述被包装物品之间具有通讯连接关系。
36.优选地,所述上开口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所述上开口与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用于容置门铃发射器,另一所述上开口与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用于容置门铃接收器。
37.优选地,所述内衬由一张纸板压折、粘接成型。
38.优选地,还包括外套盒,所述外包装盒容置于所述外套盒内且可推拉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外包装盒与所述外套盒套接或分离。
39.优选地,所述外套盒为相对两端面开口的长方体。
40.优选地,所述外包装盒形状为长方体,其包括平行的前板与后板,平行的顶板与底板,平行的两侧板,其中所述顶板与所述后板连接且可转动,以使所述顶板打开与盖合。
41.优选地,所述顶板的前部延伸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两端均延伸设置有可转动的插舌,所述延伸板与所述前板贴合、两所述插舌分别插入两所述侧板内侧的插缝,以使所述顶板盖合。
42.优选地,所述外包装盒的表面设有贴签标记。
43.优选地,所述贴签标记设置于所述顶板上。
44.优选地,所述贴签标记为l形,数量为两个,两所述贴签标记相对所述顶板的中分
线对称设置。
45.优选地,所述贴签标记为压痕或裁切缝。
46.优选地,所述贴签标记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均为直线形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长度不相同。
4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通过在外包装盒内双层结构的内衬上设置对应的上开口和下开口,分别对被包装物品上部和下部进行容置及约束,实现对各个被包装物品有效约束,稳定固定,从而使多个被包装物品分别容置于内衬中,防止被包装物品因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晃动而损坏,提高了包装盒的防护性能;另外外包装盒与外套盒采用推拉式的开合方式,便于被包装产品的展示;避免将配套使用的多个产品分开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成本。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1的爆炸图;
51.图3是图1中外包装盒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2.图4是图1中内衬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3.图5是图4中内衬20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6是图4中内衬20展开平面图;
55.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6.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2的爆炸图;
57.图9是图7中内衬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8.图10是图7中内衬20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9.图11是图7中内衬20展开平面图;
60.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3的爆炸图;
61.图13是图12中外包装盒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2.图14是图12中内衬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3.图15是图12中内衬20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4.图16是图12中内衬20展开平面图;
65.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装盒实施例4的爆炸图;
66.图18是图17中内衬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7.图19是图17中内衬20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8.图20是图17中内衬20展开平面图。
69.图中:10-外包装盒、101-顶板、101a-延伸板、101b-插舌、102-底板、103
‑ꢀ
后板、104-前板、105-侧板、20-内衬、201-上层板、202-下层板、203-上开口、 203a-缺口、204-下
开口、205-支撑板、206-连接板、207-加强板、208-上抵持板、209-下抵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7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下面介绍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能实施例中的较优的部分,旨在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基本了解,但并不旨在确认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决定性的要素或限定所要保护的范围。
71.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的是,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可以根据包装盒使用、放置的不同方式而相应地变化,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
72.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部”、“下部”、“上端”、“下端”、“下表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3.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7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5.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6.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77.请参阅图1-图6,基于图1-图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装盒的其中一种实施例1被具体阐释;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用以包装门铃产品,该门铃产品为套装产品,包括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其中,所述门铃接收器具有对外电性连接的插头,可以是两脚插头或者三脚插头,所述门铃接收器通过所述插头插接在插座上,以实现所述门铃接收器的通电;本技术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所述包装盒,包括:可打开的外包装盒10以及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10内的内衬20。
78.如图3所示,所述外包装盒10包括顶板101、底板102、后板103、前板104和两侧板105。其中所述底板102位于所述外包装盒10底部,所述顶板101 与所述底板102相对设置。所述前板104和后板103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前板 104和所述后板103的底部均与所述底板102连接,两所述侧板105位于所述前板104和所述后板103之间,所述侧板105底部与所述底板102连接、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前板104和所述后板103,进而组成一个可打开的外包装盒10。
79.继续如图3所示,所述底板102、所述前板104、所述后板103和两所述侧板105围成一槽口朝上设置的槽体,所述顶板101后边沿与所述后板103上边沿连接,并且所述顶板101可打开以放入或取出所述内衬板20以及被包装物品。具体的所述顶板101的后边沿与后板103的上边沿重合且为一折缝线1031,所述顶板101可绕该折缝线1031转动。
80.所述顶板101前部延伸设置有延伸板101a,且所述延伸板101a相对所述顶板101折弯,且所述延伸板101a可绕其与所述顶板101的之间的折缝线1011 转动。并且所述延伸板101a的两端均延伸设置有可转动的插舌101b,所述插舌 101b相对所述延伸板101a折弯,且可绕其与所述延伸板101a之间的折缝线 101a1转动。将所述顶板101与所述外包装盒10盒口盖合、所述延伸板101a与所述前板104贴合,然后将两所述插舌101b分别插入两所述侧板105内侧的插缝,这样使所述顶板101盖合,使所述外包装盒10稳定封闭。
81.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具体应用举例中,所述包装盒用于包装门铃产品,从节约体积的角度考虑,将所述外包装盒10形状设计为长方体,所述前板104 与所述后板103平行,所述顶板101与所述底板102平行,两所述侧板105平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时所述外包装盒10在包装时的形状以及尺寸不受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限制,其可以根据其所容纳的被包装物体的形状以及尺寸而调整。
82.如图2和4所示,所述内衬20的形状与所述外包装盒10的盒口形状近似相同或者相匹配,以与所述外包装盒10相适配。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20为双层板体结构,可由所述外包装盒10的盒口放入所述外包装盒10内、以及由所述外包装盒10的盒口取出。在所述内衬20放入所述外包装盒10内时,所述内衬20的边缘与所述外包装盒10的内壁贴合,所述外包装盒10内壁对所述内衬 20的约束作用使所述内衬20稳定固定于所述外包装盒10内,避免所述内衬20 晃动。
83.接着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内衬20的边缘设有多道向下折弯的支撑板205,各所述支撑板205底部支撑于所述外包装盒10的底板102。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205由所述内衬20边沿向下折弯形成,且所述支撑板205可绕其与所述内衬20的折缝线2051转动。各所述支撑板205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102上,使所述内衬20与所述底板102分离,所述内衬20下方与所述底板102之间形成隐藏容置空间,该隐藏容置空间可用于容置所述被包装物品的配件,例如连接线、固定螺钉等零件,如此一来,在打开所述顶板101的时候,用户将只会看到容置在内衬20上方容置空间中的被包装物品的主体部分,并不会看到下方隐藏容置空间中的插头和零配件,使得整体的观感更加的简洁,提升用户体验。同时,由于所述内衬20下方的隐藏容置空间的存在,在所述包装盒跌落时,若所述外包装盒10底部与地面接触受到挤压,所述内衬20下方的隐藏容置空间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以避免被包装物品受到挤压,减少挤压对被包装物品带来的损伤。
84.所述支撑板205的数量和形状可以不做限制,满足支撑所述内衬20和被包装物品即可。为了保证各所述支撑板205具有较好的支承效果,可将各所述支撑板205两两相对设置。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205设置为四道,形状为等腰梯形,其中所述支撑板205两两平行相对设置。
85.所述内衬20为双层结构,且其上层设有多个上开口203、下层设有多个下开口204,所述上开口203与所述下开口204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上开口 203和所述下开口204供一被包装物品嵌入,这样可以使配套的多个被包装物品容置于所述内衬20内。
86.所述上开口203的数量与所述下开口204的数量相同,且二者的数量均与被包装物品的数量相同。对于相对应的一所述上开口203和一所述下开口204 而言,所述上开口203的形状与被包装物品上部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下开口 204与被包装物品下部截面形状相适配,这样使被包装物品可恰好同时嵌入对应的所述上口203和所述下开口204。
87.相对应的所述上开口203与所述下开口204上下相对设置,以形成配套使用的效果,便于被包装物品放入后被一套上开口203和下开口204进行上下双重限位和包装,达到稳固包装的效果。进一步的,使所述上开口203的面积大于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204的面积,使所述上开口203由上方覆盖其对应的所述下开口204,更是方便被包装物品取放。以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作为被包装物品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用于包装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上开口203的开口形状和尺寸需满足:该上开口203的尺寸需被设置为可供所述门铃发射器贯穿插入,该上开口203的形状需要与所述门铃发射器的外形相适配,以供所述门铃发射器插入后被限位;类似的,用于包装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上开口203的开口形状和尺寸需满足:该上开口203的尺寸需被设置为可供所述门铃接收器贯穿插入,该上开口203的形状需要与所述门铃接收器的外形相适配,以供所述门铃接收器插入后被限位;用于包装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下开口204的开口形状和尺寸需满足:该下开口204的形状需与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下端形状相适配,以供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下端插入后被限位,该下开口204的尺寸需被设置为可供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下端插入,且限制所述门铃发射器的中部穿过,以对所述门铃发射器进行限位,使得门铃发射器不会穿过该下开口204而接触外包装盒10的底板 102;类似的,用于包装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下开口204的开口形状和尺寸需满足:该下开口204的形状需与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下端形状相适配,以供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下端插入后被限位,该下开口204的尺寸需被设置为可供所述门铃发接收器的下端插入,且限制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中部穿过,以对所述门铃接收器进行限位,使得门铃接收器不会穿过该下开口204而接触到外包装盒10的底板 102。
88.各所述上开口203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异。各所述下开口204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异。相对应的所述上开口203和所述下开口204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异。所述上开口203和所述下开口204的形状具体由被包装物品的形状决定。如本实施例中,被包装的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均近似为长方体,因此所述上开口20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所述上开口203设置为矩形,且与其对应的矩形的所述下开口204用于容置门铃发射器;另一所述上开口203设置为类似于“凸”字的形状,且与其对应的矩形的所述下开口204 用于容置门铃接收器。但是在包装其他形状的物品时,所述上开口203和所述下开口204的形状及尺寸不受本实施例中形状限制,可以根据被包装物品的具体形状设置,如设置为梯形等。
89.另外,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开口203的边缘设有向外延伸的缺口 203a,以与被包装物品侧壁的凸起结构(例如门铃发射器的按键或者门铃接收器的插头)相适配。如本实施例中,被包装的门铃接收器具有凸起的两脚插头,容置门铃接收器的上开口203边缘的缺口203a约束所述门铃接收器的两脚插头,使门铃接收器上部被稳定的约束于所述上开口203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凸起结构还可以为三脚插头,所述缺口203a的形状和尺寸根据三脚插头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
90.同时由于门铃接收器的两脚插头距离其上边缘有一定距离,因此设置所述支撑板
205的高度低于所述外包装盒10的深度,以使被门铃接收器上部高于两脚插头的部分凸出于所述内衬20,以便于用户取出内部的被包装物品。
91.更具体的,如图5和6所示,所述内衬20包括上层板201、与所述上层板 201上下相对设置的下层板202、以及连接所述上层板201和所述下层板202同一侧的连接板206。所述上层板201和所述下层板202为形状相同的矩形板,所述上开口203并排设置于所述上层板201上,所述下开口202并排设置于所述下层板204上。
92.继续如图5和6所示,所述上层板201的一边向下竖直折弯形成所述连接板206,其他三边向下竖直折弯形成各个所述支撑板205,所述连接板206再向内水平折弯形成所述下层板202,这样形成中空结构的内衬20。同时所述下层板202的边缘设有多个弯折的加强板207,每一所述加强板207与一所述支撑板 205贴合。通过所述加强板207提高所述支撑板205的强度,以提高所述内衬 20承载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加强板207的上端连接所述下层板202 的边缘,下端支撑于所述外包装盒10的底板102上,以在所述外包装盒10的底板102与所述内衬20的所述下层板202之间形成所述隐藏容置空间。
93.如图3所示,针对所述外包装盒10的贴签问题,所述外包装盒10的表面设有贴签标记1012,所述贴签标记1012可以设置于所述外包装盒10表面的任意一面。本实施例中所述贴签标记1012设置于所述顶板101上,且本实施例中所述贴签标记1012被设置为l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贴签标记1012为l 形所要表征的意思是:所述贴签标记1012的形状为类似于大写字母l的形状,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贴签标记1012包括第一定位部10121和第二定位部 10122;其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012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0122均被设置为直线形的压痕或者裁切缝,且所述第一定位部101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0122 的一端相连且垂直设置,另外,所述第一定位部10121和所述第二定位部10122 的长度不相同,如本实施例图示举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0121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0122的长度,使得所述贴签标记1012整体上行程一个类似于“l”的形状,在贴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该特征进行防呆,以防止贴签时标签贴反,进而,所述贴签标记1012可利用所述第一定位部10121和所述第二定位10122 部所述形成的类似于“l”形状的直角特征进行定位,利用l形的两条边长度不同的特征实现防呆;本实施例中,所述贴签标记1012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贴签标记1012相对所述顶板101的中分线对称设置。在被包装物品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10内后,利用贴签机通过两所述贴签标记1012进行定位贴签,从而将被包装产品相关的文字图案等信息内容正面直观地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一般的,所述贴签标记1012为压痕或裁切缝。以上技术方案中,通过贴签标记1012的设置,使得包装盒在贴标签的过程中更容易对标签进行定位校准,防止标签贴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贴签标记1012的形状、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针对所述贴签标记1012的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其他具备定位效果的形状;针对所述贴签标记1012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例如另一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贴签标记1012,在贴签时,将该贴签标记 1012作为中心点进行定位即可;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设置有3个贴签标记 1012,其中一个贴签标记1012设置在顶板101的中心位置,另外两个贴签标记 1012相对所述顶板101的中分线对称设置,且三个贴签标记101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在贴签时,将中间的贴签标记1012作为中心点进行主要定位,将两边的贴签标记1012作为辅助定位,使得定位更加准确。当然,以上的三种贴签标记 1012的形状、数量和设置位置的实施方式仅为举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9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20可由如图6所示的单张纸板压折裁切后一体成型,以节省生产加工的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95.请参阅图7-图11,基于图7-图11,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的结构被具体阐释;具体地,请参考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 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用以包装门铃产品,该门铃产品包括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所述包装盒包括可打开的外包装盒10以及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10内的内衬20。
96.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外包装盒与实施例1中外包装盒形状基本相同,也包括平行的前板与后板,平行的顶板与底板,平行的两侧板,其中所述顶板与所述后板连接且可转动,所述顶板的前部设有插板,所述插板插入前板上部内侧,以使所述外包装盒闭合。
9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包装盒与实施例1中的包装盒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内衬20。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内衬20上层设有两上开口203,其中一所述上开口203用于嵌入门铃接收器、另一所述上开口203 用于嵌入门铃发射器。两所述上开口203边缘均设有上抵持板208,通过所述上抵持板208对被包装物品上部进行抵持,以实现对被包装物品上部的侧面进行约束。
9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20可由如图11所示的单张纸板压折、裁切一体成型。所述上抵持板208由所述上开口203边缘向下弯折形成,所述上抵持板208的一边通过折缝线与所述上开口203边缘连接,且可绕该折缝线转动,所述上抵持板208的其他边通过裁切缝与所述上开口203的边缘分离,以更好的对被包装物表面接触抵持,并在所述被包装物品侧面形成缓冲限位作用,进而能够在侧面形成一圈由所述上抵持板208组成的缓冲屏障,使得在产品运输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被包装物品剧烈晃动或者跌落所造成的损坏;优选的所述上抵持板208两两相对设置,这样通过相对的所述上抵持板208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被包装物品具有较好的抵持效果。所述上抵持板208的数量及形状均可根据被包装物品。如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抵持板208设置为四道,形状为等腰梯形和三角形,其中所述上抵持板208两两平行相对设置。
99.请参阅图12-图16,基于图12-图16,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的结构被具体阐释;具体地,请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用以包装门铃产品,该门铃产品包括门铃接收器和安装件。
100.所述包装盒包括可打开的外包装盒10、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10内的内衬 20、以及外套盒30。
101.其中所述外包装盒10与实施例2中外包装盒10结构相同。如图13所示,也是包括平行的前板104与后板103,平行的顶板101与底板102,平行的两侧板105,其中所述顶板101与所述后板103连接且可转动,所述顶板101的前部设有插板,所述插板插入前板102上部内侧,以使所述外包装盒10闭合。
102.如图14所示的内衬20可由如图16所示的单张纸板压折、裁切后一体成型。所述内衬20与实施例2中的内衬区别仅仅在于所述上开口203及其周围上抵持板208的布置方式。由于被包装物品上部截面形状的不同,所述上开口203的形状做了调整,其中一所述上开口203形状为凸字形,用于容置门铃接收器;另一所述上开口203形状为矩形,用于容置所述门铃接收器的安装件,安装件包括但不限于胶条、安装板等。
103.如图14和15所示,由于所述门铃接收器和其安装件上部形状不同的,所述凸字形
的上开口203边缘仅仅三个侧面设有上抵持板208,而所述矩形的下开口203边缘全部布满所述上抵持板208。
104.如图12所示,所述外套盒30与所述外包装盒10采用抽拉的组装方式,也就说所述外包装盒10容置于所述外套盒30内且可推拉相对移动,进而使所述外包装盒10闭合或打开。
105.所述外套盒30为相对两端面开口的长方体,所述外套盒30由单张矩形纸板进行四次折弯,然后粘接形成两侧面开口的长方体,其内部形状矩形的容置空间。
106.继续如图12所示,所述外包装盒10为矩形盒体,其截面形状与所述外套盒30的截面形状近似相同,进而与所述外套盒30相适配。所述外包装盒10可由所述外套盒30开口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套盒30内,进而推入所述外套盒30内被容置,以使所述外包装盒10容置于所述外套盒30内。同时还可抽拉所述外包装盒10使其与所述外套盒30相对移动、甚至分离,以使所述外包装盒10与所述外套盒30套接,以及使所述外包装盒10由所述外套盒30内取出及打开。
107.请参阅图17-图20,基于图17-图20,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的结构被具体阐释;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用以包装门铃产品,该门铃产品包括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
108.请参考图17,所述包装盒包括可打开的外包装盒10、容置于所述外包装盒 10内的内衬20、以及外套30。其中所述外包装盒10、所述外套盒30与实施例 3中外包装盒10和外套盒30结构相同。
10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包装盒与实施例3中的包装盒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内衬20。具体而言,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内衬20的上层板201 设有两上开口203,所述内衬的下层板202设有两下开口204,其中一所述上开口203用于嵌入门铃接收器、另一所述上开口203用于嵌入门铃发射器。两所述上开口203均未设置上抵持板,且两所述下开口204边缘均设有下抵持板209。通过所述下抵持板209对被包装物品下部进行抵持,以实现对被包装物品下部的侧面进行约束。
110.如图18所示的内衬20可由如图20所示的单张纸板压折、粘接或者裁切后一体成型。
111.更具体的,如图18和19所示,所述下抵持板209由所述下开口204边缘向下弯折形成,所述下抵持板209的一边通过折缝线与所述下开口204边缘连接,且可绕该折缝线转动,所述下抵持板209的其他边通过裁切缝与所述下开口204的边缘分离,从而对被包装物下部侧面接触抵持,以更好的对被包装物表面接触抵持,并在所述被包装物品侧面形成缓冲限位作用,进而能够在侧面形成一圈由所述下抵持板209组成的缓冲屏障,使得在产品运输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被包装物品剧烈晃动或者跌落所造成的损坏。优选的所述下抵持板209两两相对设置,这样通过相对的所述下抵持板209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被包装物品具有较好的抵持效果。所述下抵持板209的数量及形状均可根据被包装物品。如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下开口204边缘的所述下抵持板209设置为两道,形状为等腰梯形,其中所述下抵持板209平行相对设置。
11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包装盒可以用于包装各种各样的配套产品,配套产品一般由多个存在关联关系的多个被包装物品,各所述被包装物品之间具有通讯连
接关系,如实施例1、2和4中的门铃发射器和门铃接收器;各所述被包装物品之间具有装配关系,如实施例3中的门铃接收器及其安装件。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包装盒可包装的产品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门铃产品,可以被包装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码产品、塑料、陶瓷、生物化工产品、食品医药等。
11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一种举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1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