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6459发布日期:2022-04-09 10:0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2.堆垛起重机一般分为两种,包括单立柱式和双立柱式,其中双立柱式堆垛起重机是在两个立柱之间滑动连接起升装置从而实现货物的升降,但这种结构往往占地面积较大,在许多仓库中会由于空间的原因而受到限制;单立柱式堆垛起重机则是通过在起重机上设置伸缩式的单立柱并在该单立柱最底端固定连接起升装置,通过伸缩式立柱的升降来带动起升装置的升降,虽然单立柱式堆垛起重机的占地面积有所减小,但是伸缩式的立柱生产工艺复杂,同时,由于该立柱是伸缩式的,因此起升装置上升至顶端时距离起重机的主梁仍然具有较大的间距,使得其难以适用于一些高度较低的仓库。申请人在进行堆垛起重机的研发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刚性导柱式的堆垛起重机,这就避免了伸缩式导柱的问题,但现有的提升装置多是沿着双立柱的轨道或者固定连接在伸缩式立柱底端的,并没有一种能够适应于刚性导柱的提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以解决目前不存在能够适应于刚性导柱的提升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包括框架,框架上安装有至少一组用于导向的导向装置,每组导向装置均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所述的导轮为直角导轮;框架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插臂,插臂顶端通过钢丝绳连接有卷扬机。
5.优选地,所述的直角导轮沿其周向开设有v型设置的轮槽,轮槽两个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δ,δ=90
°

6.优选地,所述的框架包括上套环,上套环的下方设置有与上套环对称设置的下套环,上套环与下套环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杆固定连接,上套环顶部和下套环底部均安装有至少一组用于导向的导向装置。
7.优选地,上套环顶部和下套环底部的导向装置均包括两组,两组导向装置呈交叉设置,即其中一组导向装置中两个导轮的连接线与另一种导向装置中两个导轮的连接线交叉设置。
8.优选地,上套环顶部的导轮通过安装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上套环顶部,下套环底部的导轮也通过安装板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下套环底部。
9.优选地,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条形的安装孔,上套环和下套环上均开设有开孔,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开孔和安装孔并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固定螺栓沿着安装孔滑动连接。
10.优选地,安装板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座,转轴通过安装座安装在上套环上。
11.优选地,安装座上部开设有条形的轴位孔,轴位孔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连接柱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180
°
;转轴位于轴位孔内靠近刚性导柱的一端,安装座上开设有与轴位孔相对应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调节螺栓的端部抵触转轴设置。
12.优选地,安装座的顶部开设有与转轴相适配的贯穿孔,贯穿孔与轴位孔相连通。
13.优选地,安装座顶部设置为斜面,斜面与轴位孔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贯穿孔穿过斜面并与轴位孔相连通;安装座上部靠近调节螺栓一侧为抵触面,抵触面倾斜设置且抵触面与轴位孔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14.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一种带有直角导轮的提升装置,便于该提升装置套设在刚性导柱上并沿着该刚性导柱升降,直角导轮的设置使得上套环上的四个导轮分别抵触刚性导柱的四角,提升装置在升降时避免了该提升装置出现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避免了钢丝绳的绕绳;转轴通过调节螺栓的抵触固定在轴位孔内,便于通过调节螺栓来调节转轴的位置,实现导轮位置的调节,保证导轮能够抵触刚性导柱的四角;同时轴位孔倾斜设置的方式减少了调节螺栓的受力,保证了该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轮与刚性导柱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轮与安装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1;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轮与安装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1.一种堆垛用插臂式提升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该提升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上安装有至少一组用于导向的导向装置,每组导向装置均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导轮2,所述的导轮2为直角导轮2;框架1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插臂3,插臂3顶端通过钢丝绳连接有卷扬机(图中未示出)。使用时,将该框架1套设在刚性导柱5上,刚性导柱5的横截面为矩形,本实施例中刚性导柱5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使用时,导轮2抵触刚性导柱5的角并沿着刚性导柱5的角上下滑动,两个导轮2可以位于刚性导柱5的同一侧,也可以成对角设置。由于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并不等长,这就使得长方形对角线与长边和短边所形成的两个夹角的大小并不相等,因此,为了实现导轮2沿着该刚性导柱5滑动,对刚性导柱5与导轮2之间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为了便于阐述,刚性导柱5横截面的中心点记为点o,刚性导柱5其中一个角记为点a,由此,刚性导柱5其中一条对角线记为oa,靠近点a的转轴13的中心点记为点b,转轴13沿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记为bc,对称轴线bc与对角线oa的延长线相互平行,这样的设置使得四个导轮2均朝向刚性导柱5横截面的中心点设置。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四个导轮2沿着长方体的刚性导柱5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
22.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的直角导轮2沿其周向开设有v型设置的轮槽6,轮槽6两个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δ,δ=90
°
。对称轴线bc与轮槽6两侧之间的夹角分别为β和γ,β与
γ之间的关系为:β≠γ且β+γ=δ=90
°
。即轮槽6为直角的,直角轮槽6的设置使得轮槽6的两个内侧壁均与刚性导柱5相贴合,增加了轮槽6与刚性导柱5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滑框沿着刚性导柱5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3.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框架1包括上套环7,上套环7的下方设置有与上套环7对称设置的下套环8,上套环7与下套环8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连接杆9固定连接,上套环7顶部和下套环8底部均安装有至少一组用于导向的导向装置。通过在上套环7和下套环8上均安装导向装置,便于增大框架1与刚性导柱5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提升的稳定性。
24.具体地,如图1所示,上套环7顶部和下套环8底部的导向装置均包括两组,两组导向装置呈交叉设置,即其中一组导向装置中两个导轮2的连接线与另一种导向装置中两个导轮2的连接线交叉设置。也就是说再安装时,每组导向装置中的两个导轮2成对角设置,两组导向装置的设置则使得上套环7和下套环8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导轮2,这就进一步增大了框架1与刚性导柱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保证了提升装置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2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套环7顶部的导轮2通过安装板10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上套环7顶部,下套环8底部的导轮2也通过安装板10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下套环8底部。可拆卸的设置方式便于对导轮2进行更换,延长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26.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安装板10上开设有多个条形的安装孔11,上套环7和下套环8上均开设有开孔,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开孔和安装孔11并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固定螺栓沿着安装孔11滑动连接。由于安装孔11为条形设置的,因此松动固定螺栓后,可调整安装板10的位置使得固定螺栓沿着安装孔11滑动,从而对安装板10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导轮2位置的调节。
2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安装板10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座12,转轴13通过安装座12安装在上套环7上。转轴13可固定连接在安装座12上也可采用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方式与安装座12相连接,此处不作具体限制。具体地,安装座12上部开设有条形的轴位孔14,轴位孔14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连接杆9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180
°
,α可为直角、锐角或钝角,在此处不对其进行具体的限制。转轴13位于轴位孔14内靠近刚性导柱5的一端,安装座12上开设有与轴位孔14相对应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15,调节螺栓15的端部抵触转轴13设置。通过调节螺栓15来调节转轴13的位置,使得导轮2与刚性导柱5之间的间距得以调节,进而得以调节各个轮槽6与刚性导柱5四角之间的间距,使得刚性导柱5的四角均恰好位于滑槽内,保证框架1能够沿着刚性导柱5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较优地,90
°
<α<180
°
,这样的设置使得转轴13的力更多地作用在轴位孔14上,减小了调节螺栓15的承受力,进而保证了导轮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α=120
°
,此时,调节螺栓15和轴位孔14的受力均在较为理想的范围内,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28.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安装座12的顶部开设有与转轴13相适配的贯穿孔16,贯穿孔16与轴位孔14相连通。通过设置贯穿孔16,工作人员可以将转轴13依次穿过贯穿孔16、轴位孔14并将其放在轴位孔14内,接着通过调节螺栓15来对转轴13的位置进行固定,这样的设置便于对导轮2进行更换,进一步延长了该设备的使用寿命。
2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安装座12顶部设置为斜面,斜面与轴位孔14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贯穿孔16穿过斜面并与轴位孔14相连通。通过斜面的设置便于减少安
装座12的耗材,从而便于对轴位孔14进行加工。
3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安装座12上部靠近调节螺栓15一侧为抵触面17,抵触面17倾斜设置且抵触面17与轴位孔14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垂直。通过设置抵触面17,便于增大调节螺栓15的调节范围,使得调节螺栓15的安装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节省了安装座12的耗材。
31.可选地,如图5所示,由于刚性导柱5相邻的两个侧面之间设置有过渡圆角,轮槽6与过渡圆角相抵触的一面则设置有与过渡圆角相适配的弧形部18,这就增大了轮槽6与弧形部18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该提升装置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32.可选地,如图2所示,上套环7顶部和下套环8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件19,缓冲件19的材质可选自聚氨酯、橡胶等,在框架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缓冲件19抵触刚性导柱上的限位板(图中未示出),减少限位板对框架的震动,从而保证插臂上货物的稳定性。
33.上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