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

文档序号:32755738发布日期:2022-12-31 03:2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

1.本发明涉及产品搬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


背景技术:

2.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众所周知,智能制造的零件在生产完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堆叠和放置。
3.目前,在对产品进行堆叠和放置过程前需要搬运产品,而产品的堆放杂乱无章,要将产品从杂乱无章到整齐的堆叠放置,目前的装置并不能不能将任意放置的产品堆叠为整齐的放置,因此给生产带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目前的装置并不能不能将任意放置的产品堆叠为整齐的放置的问题。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包括:
6.底座,侧面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
7.导向杆,设于底座的一端;
8.螺杆,设于导向杆的一侧;
9.承载台,与螺杆螺纹匹配、并滑动设于导向杆上,一端设有“u”型开口;
10.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螺杆转动,以使承载台升降;
11.多个传送辊,并列设于承载台的“u”型开口中;
12.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承载台一侧,用于驱动多个传送辊同步转动;
13.两个第二位置传感器,设于承载台的“u”型开口两端;
14.居中调整装置,设于承载台的底部,顶部伸出多个传送辊缝隙,用于调整产品至居中位置。
15.进一步,第一驱动组件包括:
16.第一电机,底部固定设于底座顶面上,输出轴与螺杆一端固定连接。
17.进一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
18.多个皮带轮,分别设于多个传送辊同一侧,多个传送辊中的一个传送辊设有两个皮带轮,多个并排的皮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传动;
19.第二电机,固定设于承载台的侧壁上;
20.驱动轮,与第二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与传送辊上设置的两个皮带轮中的一个皮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传动。
21.进一步,居中调整装置包括:
22.两根导向杆,固定设于承载台的底部两侧;
23.两个滑动块,每个滑动块两端分别滑动设于两根导向杆上;
24.两组拨动杆,底部分别固定设于两个滑动块上,每组多根拨动杆设于多个传送辊之间;
25.双向电机,固定设于承载台的底部;
26.两根螺纹杆,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双向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固定连接,两根螺纹杆两个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滑动块螺纹匹配。
27.进一步,第一位置传感器包括:
28.摄像头,用于检测目标产品所在的货架。
29.进一步,第二位置传感器包括:
30.第一激光采集头,用于检测产品的第一边沿;
31.第二激光采集头,用于检测产品的中线。
32.进一步,底座底部设有行走轮。
33.进一步,还包括:
34.竖板,固定设于承载台顶部靠近螺杆的一侧;
35.电推杆,固定端固定设于竖板的顶部;
36.横板,顶部固定设于电推杆的活动端,底部与承载台顶面平齐。
3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38.利用移动中的摄像头扫描产品所在货架的二维码,识别被搬运货架;
39.利用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产品的上下边沿;
40.调整伸缩杆的位置至最大;
41.根据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产品的下边沿平齐;
42.收缩伸缩杆推动货物至多个传送辊上后复位;
43.根据预定路线控制行走轮移动;
44.摄像头扫描产品堆叠放置的货架的二维码,识别被目标货架;
45.根据第二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调整多个传送辊的中心与中线对准;
46.根据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调整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目标位置的上边沿平齐;
47.利用居中调整装置调整产品使其中心与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重合;
48.多根传送辊推动产品放置到目标位置。
4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如下:
50.本发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取货,第二个阶段是堆叠放置,通过摄像头识别被搬运产品的放置架和堆叠放置产品的放置架,通过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产品的上下边沿,根据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产品的下边沿平齐,利用伸缩杆控制推板将产品推上传送辊,传送使产品完全位于承载台上,堆叠时候根据第二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调整多个传送辊的中心与中线
对准,根据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调整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目标位置的上边沿平齐,利用居中调整装置调整产品使其中心与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重合,多根传送辊推动产品放置到目标位置,通过居中调整装置调整产品使其中心与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重合保证了所有产品都是有整齐的放置。
附图说明
5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结构示意图;
5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居中调整装置;
5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产品放置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5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结构示意图。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包括:
58.底座1,侧面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导向杆2,设于底座1的一端;螺杆3,设于导向杆2的一侧;承载台18,与螺杆3螺纹匹配、并滑动设于导向杆2上,一端设有“u”型开口;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螺杆3转动,以使承载台18升降;多个传送辊,并列设于承载台18的“u”型开口中;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承载台18一侧,用于驱动多个传送辊同步转动;两个第二位置传感器,设于承载台18的“u”型开口两端;居中调整装置9,设于承载台18的底部,顶部伸出多个传送辊8缝隙,用于调整产品至居中位置。
59.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4,底部固定设于底座1顶面上,输出轴与螺杆3一端固定连接。
60.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多个皮带轮8,分别设于多个传送辊同一侧,多个传送辊中的一个传送辊设有两个皮带轮8,多个并排的皮带轮8通过第一皮带10传动;第二电机5,固定设于承载台18的侧壁上;驱动轮6,与第二电机5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与传送辊上设置
的两个皮带轮8中的一个皮带轮8通过第二皮带传动。
61.具体地,居中调整装置9包括:两根导向杆902,固定设于承载台18的底部两侧;两个滑动块901,每个滑动块901两端分别滑动设于两根导向杆902上;两组拨动杆903,底部分别固定设于两个滑动块901上,每组多根拨动杆设于多个传送辊之间;双向电机904,固定设于承载台18的底部;两根螺纹杆905,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双向电机904的两个输出轴固定连接,两根螺纹杆905两个自由端分别与两个滑动块901螺纹匹配。
62.具体地,第一位置传感器包括:第一摄像头,用于检测目标产品所在的货架。
63.具体地,第二位置传感器包括:第一激光采集头,用于检测产品的第一边沿;第二激光采集头,用于检测产品的中线。
64.具体地,底座1底部设有行走轮。
65.具体地,还包括:竖板11,固定设于承载台18顶部靠近螺杆3的一侧;电推杆12,固定端固定设于竖板11的顶部;横板13,顶部固定设于电推杆12的活动端,底部与承载台18顶面平齐。
6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生产用堆叠放置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67.利用移动中的第一摄像头扫描产品所在货架的二维码15,识别被搬运货架14;
68.利用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产品的上下边沿;
69.调整伸缩杆的位置至最大;
70.根据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产品的下边沿平齐;
71.收缩伸缩杆推动货物至多个传送辊上后复位;
72.根据预定路线控制行走轮移动;
73.第一摄像头扫描产品堆叠放置的货架的二维码,识别被目标货架;
74.根据第二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调整多个传送辊的中心与中线对准;
75.根据第一激光采集头采集到的产品的下边沿,调整控制承载台在螺杆上下移动,使承载台上表面边沿与目标位置的上边沿平齐;
76.利用居中调整装置调整产品使其中心与放置产品位置的中线重合;
77.多根传送辊推动产品放置到目标位置。
78.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