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

文档序号:32800504发布日期:2023-01-03 23:3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顶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2.新能源电机驱动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是电动汽车行驶中的主要执行结构,其驱动特性决定了汽车行驶的主要性能指标,新能源电机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将电机进行转移到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便于对新能源电机进行装配。
3.专利申请cn209740593u,公开日为20191206,公开了一种顶升装置技术领域的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包括底板、直线轴承、支撑板、导柱、导轨、连接块、斜块、推杆和滑杆,直线轴承的一端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板位于底板的上方并与直线轴承的另一端相连接,导柱位于底板底部并与直线轴承滑动连接,导轨上开设有导轨槽,连接块通过导轨槽与导轨滑动连接,推杆设在连接块一侧,斜块上开设有滑槽,滑杆位于滑槽内,推动推杆,使得推杆带动连接块在导轨上直线滑动,连接块带动斜块同步直线滑动,斜块带动滑杆滑动,滑杆带动支撑板完成顶升运动。该装置能够对新能源电机在不同高度的工作平台进行顶升动作,完成新能源电机的转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小、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省时省力。虽然上述专利能够对电机在不同高度的工作平台上进行顶升,完成对电机转移工作,但是上述专利无法在电机上升时,对电机起到防护的作用,导致电机在上升过程中容易发生倾倒和掉落现象,电机掉落容易对人们造成损伤。
4.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电机上升时,对电机起到防护作用的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专利无法在电机上升时,对电机起到防护的作用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电机上升时,对电机起到防护作用的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
6.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一种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板,支撑板底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底座;第一限位杆,支撑板顶部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共有四个;托板,四个第一限位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托板;电动推杆,支撑板顶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电动推杆,两个电动推杆的伸缩杆与托板连接;第一导向杆,托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杆;升降板,两个第一导向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升降板,用于放置电机,升降板与托板接触;顶起机构,支撑板顶部设有用于辅助升降板进行上升的顶起机构;旋转机构,托板顶部设有用于保护电机上升的旋转机构。
7.可选地,顶起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支撑板顶部中间设有第一支撑座;双向液压缸,第一支撑座内部安装有双向液压缸;牵引杆,双向液压缸的两侧活塞杆上均设有牵引杆;第二导向杆,支撑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杆,两个第二导向杆均与升降板接触,两个牵引杆与同侧的第二导向杆滑动式连接;顶杆,两个第二导向杆内侧面中部均滑动式设有顶杆,两个顶杆与升降板接触;连接杆,两个顶杆与同侧的牵引杆之间均转动式设有两个连接杆。
8.可选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杆,升降板顶部右侧设有第一固定杆;第二限位杆,托板顶部右侧面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限位杆;滑动杆,两个第二限位杆上均滑动式设有滑动杆,第一固定杆向上侧移动与两个滑动杆接触;第一回力弹簧,两个滑动杆与托板之间均设有第一回力弹簧,两个第一回力弹簧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二限位杆上;第三限位杆,两个滑动杆下部均设有第三限位杆;齿条杆,两个第三限位杆上均滑动式设有齿条杆;第二回力弹簧,两个齿条杆与同侧的滑动杆之间均设有第二回力弹簧,两个第二回力弹簧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三限位杆上;转动轴,托板顶部前后两侧均转动式设有转动轴;转动板,两个转动轴上均设有转动板;齿轮,两个转动轴右侧均设有齿轮,两个齿条杆与同侧的齿轮相啮合。
9.可选地,还包括有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包括:第四限位杆,支撑板中间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限位杆;滑动块,两个第四限位杆上均滑动式设有滑动块;第四回力弹簧,两个滑动块与支撑板之间均设有第四回力弹簧,两个第四回力弹簧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四限位杆上;第二固定杆,两个滑动块顶部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固定杆;压块,两个第二固定杆上部均滑动式设有压块,两个转动板与同侧的压块接触,两个转动板对同侧的压块进行抵住;第三回力弹簧,两个压块与同侧的第二固定杆之间均设有第三回力弹簧;支撑杆,两个第四限位杆外侧均设有支撑杆;拉杆,两个支撑杆上部均滑动式设有拉杆,两个滑动块与同侧的拉杆接触,两个滑动块向外侧移动被拉杆进行卡紧;第五回力弹簧,两个拉杆与同侧的支撑杆之间均设有第五回力弹簧,两个第五回力弹簧分别绕接在同侧的拉杆上。
10.可选地,还包括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升降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撑座;第三导向杆,两个第二支撑座后侧之间设有第三导向杆;
双向螺杆,两个第二支撑座前侧之间转动式设有双向螺杆;夹紧块,第三导向杆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夹紧块,两个夹紧块与双向螺杆螺纹式连接;摇盘,双向螺杆左侧设有摇盘。
11.可选地,还包括有警示机构,警示机构包括:挤压杆,两个牵引杆外侧均设有挤压杆;警示器,支撑板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警示器;警示灯,两个警示器外侧面上部均设有警示灯;接触块,两个警示灯外侧下部均滑动式设有接触块,两个接触块与同侧的警示灯通过电性连接,两个挤压杆向内侧移动对同侧的接触块进行挤压;第六回力弹簧,两个接触块与同侧的警示器之间均设有第六回力弹簧;第四导向杆,两个警示器外侧面下部均设有第四导向杆,两个第四导向杆位于同侧的接触块的前侧,两个挤压杆与同侧的第四导向杆滑动式连接。
12.可选地,还包括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座,两个底座前后两侧均设有安装座;万向轮,四个安装座底部均转动式设有万向轮。
13.可选地,四个万向轮上均设有刹车阀。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双向液压缸作为驱动力,带动牵引杆向内侧移动,牵引杆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顶杆向上侧移动,顶杆挤压升降板向上侧移动,升降板便带动电机向上侧移动升起,如此便可对电机进行上升,完成对电机进行转移的效果;2、通过升降板向上侧移动,使得齿条杆向外侧移动与齿轮接触,齿轮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转动板转动竖起,转动板能够对电机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电机上升时发生倾倒现象;3、转动板转动竖起,压块便向上侧移动与转动板接触,通过拉杆对滑动块进行卡紧,使得压块无法随意移动,压块便能够对转动板进行抵住,使得电机在发生倾倒时与转动板接触,转动板能够对电机进行限位;4、升降板向上侧升起,挤压杆向内侧移动对接触块进行挤压,警示灯发出光亮,警示人们电机正值上升,勿靠近电机上升周边,防止电机上升发生掉落,对人们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顶起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顶起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发明保护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发明保护机构的剖视图。
26.图12为本发明保护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3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4为本发明警示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5为本发明警示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6为本发明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_底座,2_支撑板,3_第一限位杆,4_电动推杆,5_托板,6_升降板,7_第一导向杆,8_顶起机构,80_第一支撑座,81_双向液压缸,82_牵引杆,83_第二导向杆,84_连接杆,85_顶杆,9_旋转机构,90_第一固定杆,91_第二限位杆,92_滑动杆,93_第一回力弹簧,94_第三限位杆,95_齿条杆,96_第二回力弹簧,97_转动轴,98_齿轮,99_转动板,10_保护机构,100_第四限位杆,101_滑动块,102_第二固定杆,103_压块,104_第三回力弹簧,105_支撑杆,106_第四回力弹簧,107_拉杆,108_第五回力弹簧,11_限位机构,110_第二支撑座,111_第三导向杆,112_双向螺杆,113_摇盘,114_夹紧块,12_警示机构,120_挤压杆,121_警示器,122_警示灯,123_第四导向杆,124_接触块,125_第六回力弹簧,13_移动机构,130_安装座,131_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3.实施例1一种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如图1-图9所示,包括有底座1、支撑板2、第一限位杆3、电动推杆4、托板5、升降板6、第一导向杆7、顶起机构8和旋转机构9,支撑板2底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安装有底座1,支撑板2顶部左右两侧均前后对称设有第一限位杆3,第一限位杆3共有四个,四个第一限位杆3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托板5,支撑板2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安装有电动推杆4,两个电动推杆4的伸缩杆与托板5连接,托板5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导向杆7,两个第一导向杆7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升降板6,用于放置电机,升降板6与托板5接触,支撑板2顶部设有顶起机构8,用于辅助升降板6进行上升,托板5顶部设有旋转机构9,用于保护电机上升。
34.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顶起机构8包括有第一支撑座80、双向液压缸81、牵引杆82、第二导向杆83、连接杆84和顶杆85,支撑板2顶部中间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支撑座80,第一支撑座80内部安装有双向液压缸81,双向液压缸81的两侧活塞杆上均设有牵引杆82,支撑板2顶部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二导向杆83,两个第二导向杆83均与升降板6接触,两个牵引杆82与同侧的第二导向杆83滑动式连接,两个第二导向杆83内侧面中部均滑动式设有顶杆85,两个顶杆85与升降板6接触,两个顶杆85与同侧的第二导向杆83之间有阻尼,使得顶杆85无法随意移动,两个顶杆85与同侧的牵引杆82之间均转动式设有两个连接杆84。
35.如图1、图2、图7、图8和图9所示,旋转机构9包括有第一固定杆90、第二限位杆91、滑动杆92、第一回力弹簧93、第三限位杆94、齿条杆95、第二回力弹簧96、转动轴97、齿轮98和转动板99,升降板6顶部右侧设有第一固定杆90,托板5顶部右侧面的前后两侧均设有第
二限位杆91,两个第二限位杆91上均滑动式设有滑动杆92,两个滑动杆92与托板5之间均设有第一回力弹簧93,两个第一回力弹簧93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二限位杆91上,第一固定杆90向上侧移动与两个滑动杆92接触,两个滑动杆92下部均设有第三限位杆94,两个第三限位杆94上均滑动式设有齿条杆95,两个齿条杆95与同侧的滑动杆92之间均设有第二回力弹簧96,两个第二回力弹簧96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三限位杆94上,托板5顶部前后两侧均转动式设有转动轴97,两个转动轴97上均设有转动板99,两个转动轴97右侧均通过键连接有齿轮98,两个齿条杆95与同侧的齿轮98相啮合。
36.当人们需要使用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时,首先人们将电机放置在升降板6上方,接着人们启动电动推杆4,控制电动推杆4的伸缩杆伸长,电动推杆4的伸缩杆伸长带动托板5向上侧移动,托板5沿第一限位杆3向上侧移动,托板5带动第一导向杆7与升降板6向上侧移动,同时人们启动双向液压缸81,控制双向液压缸81的两侧活塞杆缩短,双向液压缸81的两侧活塞杆带动牵引杆82向内侧移动,牵引杆82沿第二导向杆83向内侧移动,牵引杆82向内侧移动过程中带动连接杆84转动,连接杆84转动带动顶杆85沿第二导向杆83向上侧移动,顶杆85向上侧移动过程中挤压升降板6向上侧移动,升降板6沿第一导向杆7向上侧移动,升降板6便带动电机向上侧移动升起,同时升降板6带动第一固定杆90向上侧移动,第一固定杆90向上侧移动与滑动杆92接触,滑动杆92沿第二限位杆91向外侧移动,第一回力弹簧93被压缩,滑动杆92带动第三限位杆94向外侧移动,第三限位杆94带动齿条杆95向外侧移动,齿条杆95向外侧移动与齿轮98接触,从而带动齿轮98转动,齿轮98带动转动轴97转动,转动轴97带动转动板99转动,转动板99便可对电机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电机发生倾倒现象,电机在升起时,容易受力不均发生倾倒,电机倾倒与转动板99接触,转动板99受到压力后,转动板99带动转动轴97反向转动,转动轴97带动齿轮98反向转动,齿轮98反转与齿条杆95接触,进而齿条杆95沿第三限位杆94向内侧移动,第二回力弹簧96被拉伸,电机通过两侧转动板99使得自身扶正,转动板99在没有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在第二回力弹簧96的复位作用下,齿条杆95沿第三限位杆94向外侧移动,齿条杆95与齿轮98接触,齿轮98带动转动轴97转动,转动轴97带动转动板99转动竖起,这时转动板99能够对电机起到防护的作用,当需要对电机进行下降时,控制电动推杆4的伸缩杆缩短,电动推杆4的伸缩杆带动托板5向下侧移动,托板5带动第一导向杆7向下侧移动,接着人们控制双向液压缸81的活塞杆伸长,双向液压缸81活塞杆带动牵引杆82向外侧移动,牵引杆82沿第二导向杆83向外侧移动,使得牵引杆82向外侧移动过程中带动连接杆84反转,连接杆84反转带动顶杆85向下侧移动,顶杆85与升降板6脱离接触,通过电机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升降板6沿第一导向杆7向下侧移动复位,同时升降板6带动第一固定杆90向下侧移动,第一固定杆90与滑动杆92脱离接触,在第一回力弹簧93的复位作用下,滑动杆92沿第二限位杆91向内侧移动,滑动杆92带动第三限位杆94向内侧移动复位,第三限位杆94带动齿条杆95向内侧移动复位,齿条杆95与齿轮98接触,从而带动齿轮98反向转动,齿轮98带动转动轴97反转,转动轴97带动转动板99反向转动收起,接着人们便对升降板6上的电机进行取下,最终便可实现对电机进行上升,便于在电机进行装配过程中,将电机从一个工作平台上转移到另一较高的工作平台上,减少人工对电机进行搬运,给人们带来便利,操作结束后,关闭电动推杆4,然后关闭双向液压缸81即可。
37.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2、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还包括有保护机构10,
保护机构10包括有第四限位杆100、滑动块101、第二固定杆102、压块103、第三回力弹簧104、支撑杆105、第四回力弹簧106、拉杆107和第五回力弹簧108,支撑板2中间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限位杆100,两个第四限位杆100上均滑动式设有滑动块101,两个滑动块101与支撑板2之间均设有第四回力弹簧106,两个第四回力弹簧106分别绕接在同侧的第四限位杆100上,两个滑动块101顶部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固定杆102,两个第二固定杆102上部均滑动式设有压块103,两个转动板99与同侧的压块103接触,两个转动板99对同侧的压块103进行抵住,两个压块103与同侧的第二固定杆102之间均设有第三回力弹簧104,两个第四限位杆100外侧均设有支撑杆105,两个支撑杆105上部均滑动式设有拉杆107,两个滑动块101上均开有卡孔,两个滑动块101与同侧的拉杆107接触,两个拉杆107与同侧的支撑杆105之间均设有第五回力弹簧108,两个第五回力弹簧108分别绕接在同侧的拉杆107上。
38.初始时,转动板99是对压块103进行抵住的,使得压块103无法随意移动,第三回力弹簧104的初始状态呈压缩状态,当转动板99转动竖起时,在第三回力弹簧104的复位作用下,压块103沿第二固定杆102向上侧移动,压块103向上侧移动对转动板99进行抵住,电机在升起时,容易受力不均发生倾倒,电机倾倒与转动板99接触,转动板99受到压力后发生轻微反向转动,转动板99轻微反向转动与压块103接触,压块103便带动第二固定杆102通过滑动块101向外侧移动,滑动块101沿第四限位杆100向外侧移动,第四回力弹簧106被拉伸,滑动块101向外侧移动使卡孔与拉杆107对应,第五回力弹簧108初始状态呈拉伸状态,在第五回力弹簧108的复位作用下,拉杆107沿支撑杆105向下侧移动,拉杆107对滑动块101上的卡孔进行卡紧,使得滑动块101无法随意移动,同时压块103也无法随意移动,这时压块103对转动板99进行抵住,使得转动板99无法随意转动,转动板99便能够更加稳固的抵住电机,增强抵抗力,当需要对升降板6上的电机进行取下时,人们拉动拉杆107沿支撑杆105向上侧移动,第五回力弹簧108被拉伸,拉杆107不再对滑动块101上的卡孔进行卡紧,随之在第四回力弹簧106的复位作用下,滑动块101沿第四限位杆100向内侧移动复位,滑动块101带动第二固定杆102向内侧移动复位,第二固定杆102带动压块103向内侧移动复位,接着转动板99反向转动复位,转动板99对压块103进行挤压,压块103沿第二固定杆102向下侧移动,第三回力弹簧104被压缩,转动板99对压块103进行压紧,这时人们便可将电机进行取下,如此便可在电机上升时,对电机加强稳固,防止电机倾倒掉落。
39.如图1、图2和图13所示,还包括有限位机构11,限位机构11包括有第二支撑座110、第三导向杆111、双向螺杆112、摇盘113和夹紧块114,升降板6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支撑座110,两个第二支撑座110后侧之间设有第三导向杆111,两个第二支撑座110前侧之间转动式设有双向螺杆112,第三导向杆111左右两侧均滑动式设有夹紧块114,用于对电机进行夹紧,两个夹紧块114与双向螺杆112螺纹式连接,双向螺杆112左侧设有摇盘113,摇盘113上设有防滑手套,用于人们对摇盘113施加工作时,防滑手套能够起到防滑的作用。
40.当需要对电机进行限位时,首先人们先将电机搬运到升降板6上方,接着人们转动摇盘113,摇盘113带动双向螺杆112转动,双向螺杆112转动使得夹紧块114向内侧移动,夹紧块114沿第三导向杆111向内侧移动,第三导向杆111对夹紧块114起到导向的作用,夹紧块114向内侧移动与电机接触,从而夹紧块114对电机进行夹紧,防止电机随意晃动,当需要对电机进行取下时,人们反向转动摇盘113,摇盘113带动双向螺杆112反转,从而夹紧块114
沿第三导向杆111向外侧移动,夹紧块114与电机脱离接触,人们便将电机进行取下,最终便可实现对电机进行限位,防止电机在上升过程中,发生晃动倾倒,使得电机能够更加稳固的进行上升。
41.如图1、图2、图14和图15所示,还包括有警示机构12,警示机构12包括有挤压杆120、警示器121、警示灯122、第四导向杆123、接触块124和第六回力弹簧125,两个牵引杆82外侧均设有挤压杆120,支撑板2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有警示器121,两个警示器121外侧面上部均设有警示灯122,两个警示灯122外侧下部均滑动式设有接触块124,两个接触块124与同侧的警示灯122通过电性连接,两个挤压杆120向内侧移动对同侧的接触块124进行挤压,两个接触块124与同侧的警示器121之间均设有第六回力弹簧125,两个警示器121外侧面下部均设有第四导向杆123,两个第四导向杆123位于同侧的接触块124的前侧,两个挤压杆120与同侧的第四导向杆123滑动式连接。
42.且在牵引杆82向内侧移动,牵引杆82带动挤压杆120沿第四导向杆123向内侧移动,挤压杆120移动对接触块124进行挤压,第六回力弹簧125被压缩,接触块124持续被挤压,使得警示灯122发出光亮,人们通过警示灯122的光亮从而知晓电机正值上升,人们勿靠近本装置周边,防止电机掉落对人们造成损伤,当牵引杆82带动挤压杆120向外侧移动,挤压杆120沿第四导向杆123向外侧移动与接触块124脱离接触,在第六回力弹簧125的复位作用下,接触块124向外侧移动复位,这时警示灯122便停止发出光亮,人们便知晓电机正值下降,人们可以对电机进行取下,最终便可实现电机上升时,警示人们勿靠近本装置周边,防止电机掉落对人们造成损伤,同时在电机下降时,提醒人们电机正值下降,人们可以对电机进行取下。
43.如图1、图2和图16所示,还包括有移动机构13,移动机构13包括有安装座130和万向轮131,两个底座1前后两侧均设有安装座130,四个安装座130底部均转动式设有万向轮131,四个万向轮131上均设有刹车阀,用于控制万向轮131停止移动。
44.当需要对新能源电机顶升装置进行移动时,人们推动底座1带动安装座130通过万向轮131在地面上进行移动,从而将本装置移动至需要使用的位置后,人们便按压万向轮131上的刹车阀,进而控制万向轮131停止移动,这时人们便可以将电机搬运到升降板6上方,最终便可实现辅助本装置进行移动,便于使用的目的。
45.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