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及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0451发布日期:2023-03-29 07:5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及叉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叉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及叉车。


背景技术:

2.随着仓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土地价格日益昂贵的趋势,叉车市场对窄巷道叉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种多功能叉车,驾驶员可以随车上行,驾驶人在驾驶室进行拣选作业,可以使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简化货物搬运、堆垛和拣选的流程,提高工作人员效率。由于窄巷道的尺寸限制,需要驾驶员方便快捷的完成货叉的灵活操作,包括左右侧移、180
°
旋转以及叉车的起升等动作,由此产生此中央集成控制台方案。
3.现有中央集成操作的操作部分主要由左右操作手柄、方向盘、功能切换按钮构成,叉车的行走和货叉对的联动性比较差,功能的切换需要通过功能切换按钮来实现,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在现有技术中,左右手柄主要用来控制货叉的上下左右运动,所以叉车的功能键需要放置在上面,要切换功能时需要腾出一只手来操作功能键,影响驾驶,并且操作台上由于功能按钮占用了一部分位置,所以导致操作台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及叉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包括:
7.面板,所述面板包括面板壳体和固定在面板壳体两侧的连接壳体,连接壳体上固定有操作手柄;
8.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水平设置,所述操作手柄包括左手柄和右手柄,左手柄和右手柄分别对称固定在面板壳体两侧的连接壳体上;
9.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面板壳体的下端;
10.所述左手柄和右手柄上端面均对称设置有拇指滚轮、功能按钮和复合按钮,所述面板壳体上端面的中央安装有车载显示屏,车载显示屏,所述面板壳体上端面还设置有方向盘和急停按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的内部设置有微机设备,所述微机设备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微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有两组,分别固定左手柄和右手柄的表面,分别用于测量左手柄和右手柄表面的压力,所述微控制器和第一继电器组电性连接,微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控制第一继电器组动作,所述第一继电器组的触点串联在拇指滚轮、功能按钮和复合按钮的信号输出回路上。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组设置有两组,触点分别串联在左手柄和右手柄上的拇指滚轮、功能按钮和复合按钮的信号输出回路上,所述微控制器分别根据左手柄和右手柄上的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单独控制两组第一继电器组的动作。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手柄和右手柄上的拇指滚轮、功能按钮和复合按钮的信号输出末端电性连接在接线端子上,所述接线端子固定在面板壳体上。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固定有点火开关,所述面板壳体上端面固定有密码键盘,所述密码键盘和方向盘对称分布在车载显示屏的两侧,所述密码键盘和微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和第二继电器组电性连接,微控制器通过密码键盘的输入信号控制第二继电器组的动作,所述第二继电器组的触点串联在点火开关的信号输出回路上。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手柄和右手柄的下端固定有喇叭按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套在下支架外侧,且下支架贯穿上支架,所述下支架侧面设置有滑动槽,所述上支架侧面设置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滑动卡在滑动槽(),所述上支架侧面设置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和上支架通过螺纹啮合连接,且头部贯穿上支架抵在下支架的侧面。
17.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一种叉车,其中,所述叉车包括叉车本体和控制台,所述控制台采用上述的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所述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通过支架固定在叉车本体上。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手柄的拇指滚轮的信号输出端与叉车本体控制控制驾驶室下降和起升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功能按钮的信号输出端和叉车本体控制货叉的左右侧移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右手柄的拇指滚轮的信号输出端与叉车本体控制叉车的前进和后退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功能按钮的信号输出端和叉车本体控制货叉的左右侧移的信号端电性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发明提供的集成操作台的集成度高,将拇指滚轮、功能按钮和复合按钮等功能键都集成到了操作手柄上,在使用时不需要腾出手来单独操作按键,只要通过双手指尖即可十分方便的按到功能键,能够简单、快速、高效地控制叉车,并且新添加了拇指滚轮,通过拇指滚轮可代替手柄的运动,能够有效的提高作业效率和驾驶的安全性,而且由于功能键不需要单独设置在操作台上,所以操作台的整体尺寸比较小,操作人员的拣选空间更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中左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中右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中压力传感器的工作系统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中左手柄、右手柄的压力传感器独立工作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00面板、110面板壳体、120连接壳体、130车载显示屏、140方向盘、150急停按钮、160密码键盘、170点火开关、200操作手柄、210左手柄、220右手柄、230拇指滚轮、240功能按钮、250复合按钮、260微机设备、261压力传感器、262微控制器、263第一继电器组、264第二继电器组、270接线端子、300支架、310上支架、320下支架、330滑动槽、340固定销、350调节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
31.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32.一种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包括面板100、操作手柄200和支架300,其中:
33.,所述面板100包括面板壳体110和固定在面板壳体110两侧的连接壳体120,连接壳体120上固定有操作手柄200,所述操作手柄200水平设置,所述操作手柄200包括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分别对称固定在面板壳体110两侧的连接壳体120上。
34.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无法进行移动,所述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上端面均对称设置有拇指滚轮230,所述左手柄210上的拇指滚轮230位于其右上角处,方便左手的拇指滚动,右手柄220上的拇指滚轮230位于其左上角处,方便右手的拇指滚动,创造性的增加了拇指滚轮230能够代替原有需要运动的手柄,能够通过拇指滚轮230的运动既能够实现原有需要晃动手柄才能够进行的操作,操作的幅度减小,能够有效的提高作业效率。
35.所述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上端面还均对称设置有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围绕拇指滚轮230进行布置,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相当于现有技术的功能键,将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等功能键都集成到了操作手柄200上,在使用时不需要腾出手来单独操作按键,只要通过双手指尖即可十分方便的按到功能键,能够简单、快速、高效地控制叉车,能够有效的提高作业效率和驾驶的安全性,而且由于功能键不需要单独设置在操作台上,所以操作台的整体尺寸比较小,操作人员的拣选空间更大,提高工作效率。
36.进一步的,所述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上的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的信号输出末端电性连接在接线端子270上,所述接线端子270固定在面板壳体110上,接线端子270方便让操作台连接到叉车的控制系统上。
37.进一步的,所述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的下端固定有喇叭按钮,将喇叭按钮集成在操作手柄200上,在按喇叭时也不需要双手也不需要离开操作手柄200,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特定的紧急情况下,驾驶人员可以直接使用手指按住喇叭按钮提醒其他工作人员,注意避让叉车,避免了叉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驾驶人员需要腾出一只手去按喇叭按钮的情况,提高了安全性,也减小了驾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8.所述面板壳体110上端面的中央安装有车载显示屏130,所述面板壳体110上端面还设置有方向盘140和急停按钮150,车载显示屏130、方向盘140和急停按钮150和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和效果相同。
39.进一步的,所述面板100的内部设置有微机设备260,所述微机设备260包括压力传感器261和微控制器262,所述压力传感器261设置有两组,分别固定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的表面,分别用于测量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表面的压力,所述微控制器262和第一继电器组263电性连接,微控制器262根据压力传感器261测量的压力控制第一继电器组263动作,
所述第一继电器组263的触点串联在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的信号输出回路上。
40.在操作人员正常握住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时,会对压力传感器261施加压力,压力传感器261产生压力信号并发送至微控制器262,微控制器262根据测量的压力信号与内部设置的阈值相比较,若大于设定的阈值,则判断操作人员正常握持,控制第一继电器组263的触点闭合,此时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的信号能够正常输出,若小于设定的阈值,则判断操作人员未在握持,控制第一继电器组263的触点断开,此时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的信号无法输出,避免操作人员的误操作,提高了整车操作安全性。
41.可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261采用型号为spl06-001的数字式压力传感器,所述微控制器262基于stm32芯片构成。。
4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继电器组263设置有两组,触点分别串联在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上的拇指滚轮230、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的信号输出回路上,所述微控制器262分别根据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上的压力传感器261测量的压力单独控制两组第一继电器组263的动作。
43.左手柄210和右手柄220的误操作装置和系统相互独立,分别采用两组第一继电器组263进行控制输出,二者不会相互影响,一个手柄处于防误操作的状态下,另一个手柄能够正常的工作。
44.进一步的,所述支架300上固定有点火开关170,所述面板壳体110上端面固定有密码键盘160,所述密码键盘160和方向盘140对称分布在车载显示屏130的两侧,所述密码键盘160和微控制器262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器262和第二继电器组264电性连接,微控制器262通过密码键盘160的输入信号控制第二继电器组264的动作,所述第二继电器组264的触点串联在点火开关170的信号输出回路上。
45.通过在密码键盘160输入密码,并将密码信号发送至微控制器262,微控制器262根据密码信号与内部预设的密码相比较,若正确,则控制第二继电器组264的触点闭合,此时点火开关170的点火信号正常输出,若密码错误,则控制第二继电器组264的触点断开,此时点火开关170的点火信号无法正常输出,即使启动点火开关,也无法启动叉车,防止没有权限的人恶意的启动叉车,保证安全。
46.所述支架300固定在面板壳体110的下端,支架300用于将整个操作台固定在叉车上。
47.进一步的,所述支架300包括上支架310和下支架320,所述上支架310套在下支架320外侧,且下支架320贯穿上支架310,所述面板壳体110固定在上支架310的上端,下支架320下端固定在叉车上。
48.所述下支架320侧面设置有滑动槽330,所述上支架310侧面设置有固定销340,所述固定销340滑动卡在滑动槽330,上支架310能够沿着滑动槽330进行滑动,从而调整整个支架300的高度,可以调节整个操作台的高度,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提高了整车的操作舒适性,而且固定销340能够在滑动槽330内进行转动,从而调整上支架310的倾斜角度,让操作台的角度能够进行调整,以便适用于站驾或者座驾的操作方式。
49.所述上支架310侧面设置有调节螺杆350,所述调节螺杆350和上支架310通过螺纹
啮合连接,且头部贯穿上支架310抵在下支架320的侧面,上支架310在调节螺杆350贯穿处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调节螺杆350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当调节螺杆350拧紧时,调节螺杆350的头部牢固的抵在下支架320的侧面上,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上支架310能够进行固定,不会发生移动。
50.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一种叉车,其中,所述叉车包括叉车本体和控制台,所述控制台采用上述的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所述叉车中央集成操作台通过支架300固定在叉车本体上。
51.进一步的,所述左手柄210的拇指滚轮230的信号输出端与叉车本体控制控制驾驶室下降和起升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功能按钮240的信号输出端和叉车本体控制货叉的左右侧移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右手柄220的拇指滚轮230的信号输出端与叉车本体控制叉车的前进和后退的信号端电性连接,功能按钮240的信号输出端和叉车本体控制货叉的左右侧移的信号端电性连接。
52.通过左手柄210的拇指滚轮230可以控制驾驶室的下降和起升,功能按钮240控制货叉的左右侧移,右手柄220的拇指滚轮230控制叉车的前进和后退,同时操作方向盘140可以实现叉车行驶过程中控制叉车的方向,驾驶人员可以通过操作左手柄210、右手柄220和方向盘实现叉车的各种动作,提高工作效率。
53.进一步的,左手柄210多余的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用于控制货叉的一键联动,包括货叉架的侧移、起升和下降。
54.进一步的,右手柄220的功能按钮240和复合按钮250用于控制叉车的货叉的旋转和副门架的起升下降。
55.本发明的使用原理:操作台固定在叉车上后,将接线端子270和叉车内部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车载显示屏130、方向盘140、急停按钮150和点火开关170等也和叉车相应的电气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56.松动调节螺杆350,让上支架310能够进行升降和转动,调节整个操作台的高度,适应相应身高的操作人员,调整操作台的角度能够,使其适应站驾或者座驾的操作方式,高度和角度调节完成后,拧紧调节螺杆350固定上支架;
57.在密码键盘160输入对应的启动密码,密码正确后通过点火开关170启动叉车,然后左手握住左手柄210,右手握住右手柄220对叉车进行操作。
5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