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及编织物卷绕系统。
背景技术:2.经编织物是线圈套线圈结构的一种针织织物,其具有一定延展性。经编织物的坯布的边缘会因织物的组合结构(特别是对于反向垫纱的组织)会出现卷边现象。坯布从经编机上编织下来,卷绕到卷辊上后,其卷边现象更加严重,严重影响布面外观和造成工人操作不便。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压缩空气将坯布的两边吹开,让坯布平整后,再卷绕到卷辊上,这样会消耗大量的压缩空气,成本高且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及编织物卷绕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编织物卷边的平整成本高或操作复杂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其包括:压边组件;
5.所述压边组件包括压合件以及施力件;
6.所述压合件具有压合面,所述压合面用于朝向卷辊,所述压合面呈与卷辊的外周轮廓相适配的弧形,用于压合卷绕于所述卷辊上的编织物;所述压合面具有导引边,所述导引边与所述卷辊的轴向成角度布置,且所述导引边用于迎向所述卷辊的转动方向;所述压合件沿所述卷辊的轴向的位置用于与所述编织物的卷绕边缘相适配,所述导引边的法向用于朝向所述编织物的外部;
7.所述施力件与所述压合件远离所述压合面的一侧连接,所述施力件用于向所述压合件施加朝向所述卷辊的压力。
8.可选的,所述压边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具有两个连接端,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与所述施力件和所述压合件连接;其中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的角度可调节。
9.可选的,所述调节件包括球铰;和/或;所述施力件包括弹簧。
10.可选的,所述压合件为片状件,所述片状件包括不锈钢层、尼龙层、涤纶层、丙纶层以及聚四氟乙烯层中的至少一者。
11.可选的,所述压边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施力件用于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机架连接;所述连接件用于调节所述施力件与所述机架的轴向距离。
12.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母和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施力件连接,所述螺母相对所述螺杆转动驱动所述螺杆沿自身轴向移动,以调节所述施力件与所述机架的轴向距离。
13.可选的,所述导引边与所述卷辊的转动方向的夹角为5
°
~85
°
。
14.可选的,所述压合件还包括沿所述卷辊的转动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导引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边及第二边连接,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
15.可选的,所述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还包括:预撑组件;所述预撑组件用于可拆卸地与机架连接;
16.所述预撑组件沿编织物的移向设置于所述压边组件的上游侧,所述预撑组件用于在所述编织物卷绕于所述卷辊之前对所述编织物的边缘预压。
17.可选的,所述预撑组件包括:预压面及翻边部;
18.所述预压面用于朝向所述编织物,并用于与所述编织物贴合;
19.所述翻边部于所述预压面的边缘朝向远离所述编织物的一侧翻折,所述翻边部与所述预压面的翻折线沿所述编织物的移向布置;所述翻边部用于与所述编织物的边缘平齐设置。
20.可选的,所述预压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卷辊的轴线的水平高度。
2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编织物卷绕系统,其包括:机架、可转动的卷辊以及如上所述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所述压边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22.所述卷辊用于卷绕编织物,所述导引边沿所述编织物的移向具有相对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下游端用于沿所述卷辊的轴向与所述编织物的边缘平齐或超出所述编织物的边缘;所述上游端用于沿所述卷辊的轴向位于所述编织物的边缘内。
23.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及编织物卷绕系统中,所述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包括:压边组件;所述压边组件包括压合件以及施力件;所述压合件具有压合面,所述压合面用于朝向所述卷辊,所述压合面呈与卷辊的外周轮廓相适配的弧形,用于压合卷绕于所述卷辊上的编织物;所述压合面具有导引边,所述导引边与所述卷辊的轴向成角度布置,且所述导引边用于迎向所述卷辊的转动方向;所述施力件与所述压合件远离所述压合面的一侧连接,所述施力件用于向所述压合件施加朝向所述卷辊的压力。
24.如此配置,压合件的导引边能将编织物的卷边撑开,起到阻挡的作用,压合面则在施力件的配合下起到加压的作用,使得编织物不再往内缩。在连续卷绕时,能够持续撑开编织物的卷边,利于编织物的连续卷绕;该装置结构简单易拆卸,能简化员工的操作而节约人力,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25.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边组件、卷辊及机架的示意图;
28.图3a至图3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撑组件的示意图。
29.附图中:
30.1-压边组件;11-压合件;110-导引边;12-施力件;13-调节件;14-连接件;141-螺母;142-螺杆;
31.2-预撑组件;21-预压面;22-翻边部;23-安装部;
32.3-卷辊;4-编织物;41-卷绕边缘;5-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34.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应做广义理解,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诸如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左、右等的方向术语相对于示例性实施方案如它们在图中所示进行使用,向上或上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顶部,向下或下方向朝向对应附图的底部。
3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及编织物卷绕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编织物卷边的平整成本高或操作复杂的问题。
36.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37.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其包括:压边组件1;所述压边组件1包括压合件11以及施力件12;所述压合件11具有压合面,所述压合面用于朝向所述卷辊3,所述压合面呈与卷辊3的外周轮廓相适配的弧形,用于压合卷绕于所述卷辊3上的编织物4。
38.所述压合件11具有导引边110,所述导引边110与所述卷辊3的轴向(图1和图2中为水平方向)成角度布置,且所述导引边110用于迎向所述卷辊3的转动方向,所述压合件11沿所述卷辊3的轴向的位置用于与所述编织物4的卷绕边缘41相适配,所述导引边110的法向用于朝向所述编织物4的外部。压合件11沿卷辊3的轴向的位置与编织物4的卷绕边缘41相适配是指,压合件11应能压合在卷绕边缘41上,使得导引边110与卷绕边缘41相交。导引边110的法向朝向编织物4的外部是指,压合件11在压合于卷绕边缘41上时,导引边110的法向是由编织物4内朝向编织物4的外侧方向的,具体于图1中左侧的导引边110,其法向是朝向左上方的,而右侧的导引边110,其法向是朝向右上方的。进一步的,所述“成角度布置”是指所述导引边110与所述卷辊3的转动方向a呈锐角,导引边110与卷辊3的转动方向a的夹角可为5
°
~85
°
,优选为20
°
~70
°
,更优选为30
°
~60
°
。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压合件11俯视大致呈梯形或者近似梯形。优选的,顺着所述卷辊3的转动方向,所述压合件11还依次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边(未标示)和第二边112,所述导引边110分别与所述第一边及第二边112连接。在卷辊3工作时,所述编织物4依次经过第一边、导引边110,到达第二边112。第一边的
长度小于第二边112的长度。在另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所述第一边的长度为0,此时所述压合件11俯视大致呈三角形或者扇形。需要说明的,本实施例对第一边、导引边110和第二边112的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制,其并不限于必须为直线形的边,还可以是弧线形的边。特别的,当导引边110为弧线形的边时,其与卷辊3的转动方向a的夹角应理解为导引边110弧线上的切线与卷辊3的转动方向a的夹角。这种设计,可以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将卷边撑开,使得编织物更平整。
39.所述施力件12与所述压合件11远离所述压合面的一侧连接,所述施力件12用于向所述压合件11施加朝向所述卷辊3的压力。
40.压合面呈与卷辊3的外周轮廓相适配的弧形,指压合面沿卷辊3径向的横截面为弧形,其半径与卷辊3的半径相适配,可略大于卷辊3的半径,且压合面的弧形的圆心与卷辊3的轴线重合。由此压合面与卷辊3的外周轮廓之间能够供编织物4平顺地通过。
41.卷辊3围绕自身轴线自转,其用于卷绕编织物4。这里导引边110迎向卷辊3的转动方向可结合图1进行理解,在图1示出的示范例中,卷辊3的转动方向为a,导引边110迎向卷辊3的转动方向指卷辊3上的点随转动方向a先经过导引边110,才进入压合面的覆盖范围,进而继续随卷辊3的转动而从压合面下脱出,环绕卷辊3的轴线一周后,重复自导引边110处开始被压合面所覆盖的过程。
42.由于导引边110迎向卷辊3的转动方向,卷辊3在卷绕编织物4时,编织物4的移动时即迎向导引边110而首先会接触导引边110。相对的,导引边110对编织物4的卷边起到阻挡的作用,编织物4的卷边随即能被导引边110撑开。进而编织物4沿自身移向b继续前进,被压合面所覆盖。压合面则在施力件12的配合下起到对编织物4进行加压的作用,使得编织物4不再往内缩,由此即完成了对编织物4卷边的平整。在连续卷绕时,能够持续撑开编织物4的卷边,利于编织物4的连续卷绕;该装置结构简单易拆卸,能简化员工的操作而节约人力,省时省力。
43.可选的,所述压边组件1还包括调节件13;所述调节件13具有两个连接端,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与所述施力件12和所述压合件11连接;其中两个所述连接端之间的角度可调节。调节件13的设置用于调整压合件11的角度,以使压合件11更好地贴合于卷辊3上,能平顺地压合编织物4。
44.在一个可替代的示范例中,所述调节件13包括球铰,球铰如可为相互嵌套的两个球形件,两个球形件同心,可以产生相对转动。外侧的球形件可以是半球形,露出内侧的球形件,内外两个球形件作为两个连接端,分别与施力件12和压合件11连接,由此,施力件12和压合件11之间的角度即可调整。
45.可选的,所述施力件12包括弹簧,其可以通过自身的弹力向压合件11施加朝向卷辊3的弹力。进一步的,所述压边组件1还包括连接件14,所述施力件12用于通过所述连接件14与机架5连接;所述连接件14用于调节所述施力件12与所述机架5的轴向距离。需要说明的,施力件12与机架5的轴向距离是指,施力件12与机架5沿施力件12自身的轴向的间距。一般的,机架5相对于卷辊3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压合件11相对于机架5的位置也是大致确定的,而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其被压缩的程度相关,因此此时弹簧相对于机架5的轴向距离即与弹簧对压合件11所施加的弹力相关。通过调整弹簧相对于机架5的轴向距离,即可调整压合件11对编织物4的压力大小,以实现稳定的卷绕。
46.在一个示范例中,所述连接件14包括螺母141和螺杆142;所述螺杆142与所述施力件12连接,所述螺母141相对所述螺杆142转动驱动所述螺杆142沿自身轴向移动,以调节所述施力件12与所述机架5的轴向距离。螺杆142的下端可与弹簧固定连接,进而螺母141被配置为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5上,螺杆142穿入螺母141中。由此螺母141在转动时,即可驱动螺杆142上升下降,从而调节弹簧的弹力。
47.可选的,所述压合件11为片状件,所述片状件包括不锈钢层、尼龙层、涤纶层、丙纶层以及聚四氟乙烯层中的至少一者。压合件11可以是单一材料的片状件,也可以是若干材料层叠合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若干材料共混后形成的片状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限。可选的,压合件11的厚度为3mm~7mm,调节件13中球铰的外侧球形件的外径为3mm~6mm,施力件12的弹簧为不锈钢弹簧,弹簧的丝径为2mm~5mm,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不受压时)长度为15cm~20cm,螺杆142的直径可与弹簧的丝径保持一致。在一个具体的示范例中,压合件11为不锈钢片,厚度为3mm,弹簧的丝径为4mm,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为15cm,调节件13的外侧球形件的外径为5mm,螺杆142的直径为4mm。
48.优选的,所述导引边110与所述卷辊的轴线的角度为锐角,例如5
°‑
85
°
,优选20
°
~70
°
,再优选30
°‑
60
°
,其可以较好地将编织物4的卷边撑开。
49.可选的,所述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还包括:预撑组件2;所述预撑组件2用于可拆卸地与机架5连接;所述预撑组件2沿编织物4的移向设置于所述压边组件1的上游侧,所述预撑组件2用于在所述编织物4卷绕于所述卷辊3之前对所述编织物4的边缘预压。预撑组件2的设置,使得编织物4在卷绕到卷辊3之前即被消除一定程度的卷边,随后通过压边组件1的再次去除卷边,最终实现坯布的连续卷绕。
50.请参考图3a至图3c,其中图3a为预撑组件2的主视图,图3b为预撑组件2的俯视图,图3c为预撑组件2的左视图。优选的,所述预撑组件2包括:预压面21及翻边部22;所述预压面21用于朝向所述编织物4,并用于与所述编织物4贴合;所述翻边部22于所述预压面21的边缘朝向远离所述编织物4的一侧翻折,所述翻边部22与所述预压面21的翻折线(即图3a的左下角)沿所述编织物4的移向布置;所述翻边部22用于与所述编织物4的边缘平齐设置。
51.可选的,预撑组件2为一平板件,预压面21为该平板件的底面,其优选为一平面。翻边部22向上翻折90
°
。可选的,预撑组件2还包括翻折形成的安装部23,安装部23如可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5上,其位于压边组件1沿编织物4移向的上游侧,即编织物4被卷辊3卷绕而移动时,先经过预撑组件2,而后到达卷辊3而被压边组件1压合。
52.可选的,预撑组件2的材料为不锈钢,尼龙,涤纶,丙纶,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由于预撑组件2为平板件,其可以是单种材料制成的平板,也可以是若干种材料层的叠合件,或者是若干种材料共混后形成的平板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限。优选的,预撑组件2的预压面21为矩形或正方形,其长宽为10cm~20cm,厚度为1mm~3mm,安装部23的高度为10cm~15cm。在一个示范例中,预撑组件2由尼龙制成,其表面光滑,长宽均为15cm,厚度为2mm,翻边部22的翻折高度为8mm,安装部23的高度为10cm。
53.在装配时,所述预撑组件2装配在图2所示的卷辊3的前端,亦即先经过预撑组件2,再进入卷辊3。所述预压面21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卷辊3的轴线的水平高度,优选地,所述预压面21与所述卷辊3的轴线的竖向的垂直距离为50~100mm。由此,经过预撑组件2后,编织物4顺着卷辊3的表面弧度进入压合件11下方。需要说明的,这里的水平高度是指相对于同
一水平参考面的竖向距离。优选的,所述预撑组件2通过安装部23安装在图2的机架5上。
54.可选的,所述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边组件1,其沿卷辊3的轴向分别设置在编织物4的两个边缘处。可选的,所述编织物4卷边平整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预撑组件2,其沿卷辊3的轴向分别设置在编织物4的两个边缘处。
55.基于如上所述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编织物卷绕系统,其包括:机架5、可转动的卷辊3以及如上所述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所述压边组件1设置于所述机架5上;所述卷辊3用于卷绕编织物4,所述导引边110沿所述编织物4的移向具有相对的上游端和下游端,所述下游端用于沿所述卷辊3的轴向与所述编织物4的边缘平齐或超出所述编织物4的边缘;所述上游端用于沿所述卷辊3的轴向位于所述编织物4的边缘内。
56.具体而言,导引边110应当与编织物4的边缘相交,且至少留有一定距离的导引边110在编织物4的边缘的内侧,如此才能利用导引边110对编织物4的边缘进行阻挡。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导引边110的下游端(图2中两个导引边110的最下段)与编织物4的边缘平齐的方案。其它实施例中,导引边110的下游端还可以略微向卷辊3的两侧超出编织物4的边缘,本实施例对此不限。
57.可选的,机架5的轴向平行于卷辊3,所述编织物卷绕系统包括两个所述压边组件1,两个所述压边组件1沿机架5的轴向位置可调节,以适配于不同宽度的编织物4。进一步的,所述编织物卷绕系统包括两个预撑组件2,两个所述预撑组件2沿机架5的轴向位置可调节,以适配于不同宽度的编织物4。
58.可选的,压边组件1和/或预撑组件2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机架5上,压边组件1和/或预撑组件2在卷绕完成后可从机架5上拆除。
59.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及编织物卷绕系统中,所述编织物卷边平整装置包括:压边组件;所述压边组件包括压合件以及施力件;所述压合件具有压合面,所述压合面用于朝向卷辊,所述压合面呈与卷辊的外周轮廓相适配的弧形,用于压合卷绕于所述卷辊上的编织物;所述压合面具有导引边,所述导引边与所述卷辊的轴向成角度布置,且所述导引边用于迎向所述卷辊的转动方向;所述施力件与所述压合件远离所述压合面的一侧连接,所述施力件用于向所述压合件施加朝向所述卷辊的压力。如此配置,压合件的导引边能将编织物的卷边撑开,起到阻挡的作用,压合面则在施力件的配合下起到加压的作用,使得编织物不再往内缩。在连续卷绕时,能够持续撑开编织物的卷边,利于编织物的连续卷绕;该装置结构简单易拆卸,能简化员工的操作而节约人力,省时省力。
60.需要说明的,上述若干实施例之间可相互组合。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