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4274发布日期:2022-09-02 23:13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


背景技术:

2.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长期供给不足以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普通工业及民用建筑供应的巨大的缺口。因此,建筑业至今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建筑的巨大需求为主。
3.形成产值的建筑产品中,技术含量较低,建筑行业的发展创新较少,整个建筑行业处于匮乏阶段,因此建筑行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箍筋的存放,现阶段施工现场加工完成的钢筋箍筋,成堆竖直堆放,极易因碰撞振动等原因造成箍筋倾倒,给周圈施工人员造成伤害,造成箍筋变形、散乱,对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脏乱差。同时也不方便箍筋的吊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又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目前大多数施工现场直接在地面上摆放,箍筋因天气下雨、潮湿等因素生锈,后期在使用时需要除锈,造成现场人工及经济成本加大。在主体结构(包括基础)施工中,特别是梁、柱施工时,需要的箍筋较多,且规格各不相同。由于箍筋摆放很占地方,在现场尽可能通过增加叠放高度提高储存用量,而箍筋摆放越高,倒塌或滑落的危险就越大。因此需要不同规格的箍筋能各自摆放而不滑落的摆放台。解决现场因箍筋型号种类较多且在使用中提取不方便,以及使用中塔吊调取不方便,堆码使用容易倒塌,箍筋堆放高度受限等情况。
4.公告号为cn21015229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移动二次结构拉结筋和构造柱箍筋堆放与吊装工具,包括底板、若干吊运柱、若干立杆以及位于立杆上的箍筋挂钩;底板为长方形结构,底板上表面的四角上分别固定有吊运柱,吊运柱与底板垂直连接,吊运柱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环,对角设置两固定环之间分别安装有吊绳,底板沿其长边方向的一侧均匀设置有垂直的立杆,立杆上设置有若干箍筋挂钩;底板沿其四周边缘均安装有拉结筋档坎,拉结筋放置于拉结筋档坎之间的底板上。该箍筋堆放、吊装工具的结构固定,不能根据箍筋的尺寸作相应的调整,同时堆放、吊装尺寸各异的箍筋时造成空间利用率较低,堆放不稳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箍筋堆放架、吊装架,能够增加各种型号的箍筋存放数量,使现场箍筋堆放区整洁、整齐,在使用中方便提取,箍筋整体吊装时稳定性好。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包括箍筋托盘和多根立杆,箍筋托盘上分布有从上向下插入的插孔,多根立杆一一对应的插于插孔内,立杆与插孔之间的限制结构阻止立杆从箍筋托盘的底面冒出,若干根立杆组成支架,支架中的每一立杆均内撑于同一型号的箍筋的一个弯折角,变换支架中立杆的数目和/或插装孔位以适应不同型号的箍筋,箍筋托盘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吊运设备连接的吊点。
7.进一步地,箍筋托盘包括至少两条连接梁和支撑梁,连接梁之间平行设置,若干根支撑梁与连接梁垂直排布在连接梁之间,插孔分布在支撑梁上。
8.进一步地,箍筋托盘为上下重叠的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通过连接梁端部的支柱连接,上层的支撑梁的插孔通孔,下层的支撑梁的插孔封底。
9.进一步地,支撑梁的间距相等。
10.进一步地,插孔按多行多列矩阵分布。
11.进一步地,还包括吊筋,吊筋的中部弯折形成一个吊点、两端固定在连接梁的梁端。
12.进一步地,连接梁和支撑梁为方管。
13.进一步地,立杆为方管,插孔为与之配套的方孔。
14.进一步地,插孔横向、竖向的孔间距为15c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箍筋托盘上的立杆可变换插装孔位任意组合,当有不同形状或不同规格的箍筋需要堆放时,只需适当调整就能适合不同形状或不同规格的箍筋叠放。自由配置,能够增加各种型号的箍筋存放数量,使现场箍筋堆放区整洁、整齐,在使用中方便提取,箍筋整体吊装时稳定性好。解决现场箍筋叠放高度高,存在倒塌或滑落的危险。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箍筋托盘的平面视图。
19.图中:1-箍筋托盘;1.1-支撑梁;1.2-连接梁;2-插孔;3-立杆;4-吊筋。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如图1所示;一种可堆放及吊装箍筋的工具,包括箍筋托盘1和多根立杆3,箍筋托盘1上分布有从上向下插入的插孔2,多根立杆3一一对应的插于插孔2内,立杆3与插孔2之间的限制结构阻止立杆3从箍筋托盘1的底面冒出,防止立杆3从箍筋托盘1上脱落,若干根立杆3组成支架,支架中的每一立杆3均内撑于同一型号的箍筋的一个弯折角,在吊装箍筋时,使箍筋稳定,不晃动,变换支架中立杆3的数目和/或插装孔位以适应不同型号的箍筋,适合不同形状或不同规格的箍筋叠放而不会倒塌或滑落,箍筋托盘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用于与吊运设备连接的吊点。
22.如图2所示;箍筋托盘1包括至少两条连接梁1.2和支撑梁1.1,连接梁1.2之间平行设置,若干根支撑梁1.1与连接梁1.2垂直排布在连接梁1.2之间,插孔2分布在支撑梁1.1上。
23.箍筋托盘1为上下重叠的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通过连接梁1.2端部的支柱连接,
上层的支撑梁1.1的插孔通孔,下层的支撑梁1.1的插孔封底,立杆3穿过上层的支撑梁1.1,底部落在下层的支撑梁1.1内。上下两排支撑梁1.1扶持立杆3,提高立杆3水平向的抗屈曲能力。
24.支撑梁1.1的间距相等,插孔2按多行多列矩阵分布,插孔2横向、竖向的孔间距为15cm。
25.还包括吊筋4,吊筋4的中部弯折形成一个吊点、两端固定在连接梁1.2的梁端。吊装方便、工作效率高,保证吊装安全性。
26.连接梁1.2和支撑梁1.1为方管。立杆3为2cm*2cm*120cm方管,插孔2为与之配套的方孔,开孔尺寸为2cm*2cm。
27.使用说明:
28.1、箍筋制作完成后,放置箍筋托盘1,插好立杆3,根据箍筋大小决定立杆3的插装间距及位置,放于平整场地处,保持整齐。
29.2、制作完成的箍筋现场必须采用防雨布覆盖。
30.3、吊装前,检查箍筋是否固定到位。
31.箍筋托盘在使用期间可循环利用,节约成本,增加现场循环使用率;使用该工具存放箍筋数量比传统的地面堆放和木托盘存放数量增加,减少现场占地面积,创造现场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形象;便于区分不同型号箍筋,在施工过程中便于取用;现场堆放箍筋整齐牢靠,不会给现场造成安全隐患;不会因碰撞振动等原因造成箍筋倾倒,给周圈施工人员造成安全伤害。
3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