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蚕桑养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
背景技术:2.在自动化养蚕的过程中,对蚕盘内添加桑叶是通过自动化运输线以及架设于运输线上的添桑装置进行的;例如在公开号为:cn212424345u,专利名称为:《一种自动化小蚕养殖除渣生产线》,就公开了蚕盘的添桑结构以及方式,蚕盘经过传送带,运输至桑叶投料机下方,由桑叶投料机完成桑叶投料;
3.由于桑叶投料机的投料方式为自由下落,而蚕盘经过传送带是存在间隔的,传送带整体一般是使若干定长的子带进行拼接而成(若是使用多辊传输,辊轴之间也会存在间隔),因此,由于自由下落而未掉落在蚕盘上的桑叶以及掉落在传送带上的桑叶就会被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用于收集在掉落在传送带上的桑叶,将其进行回收运输,重新投放在蚕盘上,减少桑叶浪费。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包括:
6.第一输送带,设置于用于运输蚕盘的传送带下方,且运输方向朝向第二输送带;
7.第二输送带,承接第一输送带运输的桑叶,运输方向朝向第三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上设置有抬升段,所述抬升段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8.第三输送带,承接第二输送带运输的桑叶,且末端与传送带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并将桑叶投放至传送带表面;
9.支架,用于安装固定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以及第三输送带。
10.进一步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支架上的第四输送带,用于承接第三输送带运输的桑叶;所述第四输送带设置于传送带上方,并与传送带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相对;所述第四输送带的末端与传送带的运输方向平行。
11.进一步的,第二输送带上还设置有与抬升段一端连接的水平段;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末端搭放于水平段上。
12.进一步的,水平段上设置有进料围板;所述进料围板设置于水平段的边缘处,且与水平段表面垂直。
13.进一步的,在进料围板内间隔的设置有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包括搭架以及挡料棒;所述搭架固定在进料围板上,并架设于水平段表面;所述挡料棒一端固定于搭架上,另一端朝向水平段表面。
14.进一步的,第四输送带上架设有落料斗;所述落料斗为无上下底面的空心结构。
15.进一步的,落料斗为敞口结构。
16.进一步的,在落料斗与第四输送带之间,转动设置有至少一根辊轴;所述辊轴的设
置位置与落料斗在竖直方向上相对。
17.进一步的,辊轴的表面呈圆周阵列式的设置有辊齿。
18.进一步的,第二输送带的表面间隔的设置有条形凸起。
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通过第一输送带,承接添桑机构掉落在传送带上的桑叶,并运输至第二输送带,第二输送带再将桑叶抬升,运送至第三输送带,第三输送带将桑叶重新送入用于运输蚕盘的传送带上,并落入蚕盘内,在实际使用时,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以及第三输送带保持常开状态,传送带上掉落的桑叶就会被不停地运输抬升,直至送回蚕盘内部,避免桑叶浪费。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部分支架);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的俯视图(图中省略部分支架);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的侧视图(图中省略部分支架);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的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以及第三输送带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26.上述附图中:
27.x:传送带;
28.1、第一输送带;
29.2、第二输送带;21、抬升段;22、水平段;221、进料围板;2221、搭架;2222、挡料棒;23、条形凸起;
30.3、第三输送带;
31.4、第四输送带;
32.5、支架;
33.6、落料斗;
34.7、辊轴;71、辊齿。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6.如图1-5所示: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包括:
37.第一输送带1,设置于用于运输蚕盘的传送带x下方,其运输方向朝向第二输送带2;
38.蚕盘经由传送带x依次送至添桑机构的下方,由添桑机构投放桑叶;由于整个传送带x是由一段一段的子带拼接成的,因此第一输送带1最优选的设置位置应该是距离添桑机构最近的,子带拼接处的下方,或者整个传送带x的最末端;
39.当传送带x为传送皮带线(即内部设置有用于承接物料的传输皮带)时:第一输送带1应当设置于两个子带的拼接处,因为拼接处会存在缝隙,桑叶会从缝隙掉落;
40.当传送带x为双轨链式输送带时,例如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中所示的传送带x,
由于双轨中间部分未设置任何承载结构,蚕盘水平放置于双轨上进行运输,因此第一输送带1只需放置在添桑机构的下方就好;
4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带1为传送皮带线,在中间有用于承载桑叶的传输皮带;在实际使用时,传输皮带的设置宽度应当大于添桑机构投料口的宽度(或大于两个子带拼接处的缝隙宽度),才能保证使桑叶尽量掉落在第一输送带1(的传输皮带)上,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输送带2、第三输送带3以及第四输送带4的结构与第一输送带1相同。
42.第二输送带2,设置于第一输送带1旁,用于承接第一输送带1运输的桑叶,并将桑叶运输至第三输送带3;在第二输送段上设置有抬升段21,所述抬升段2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向上,抬升段21的目的是带动桑叶上升,上升高度高于传送带x,而后由第三输送带3进行运输,投放在传送带x(运输的蚕盘)上(内);
43.第三输送带3,承接第二输送带2运输的桑叶,设置于抬升段21末端的下方,第三输送带3的末端与传送带x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并将桑叶投放至传送带x表面(的蚕盘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输送带3与第一输送带1平行设置,这样可以缩短桑叶的运输行程;
44.实际上,第三输送带3除了与传送带x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还可以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添桑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由于添桑机构就是架设在传送带x上,因此与传送带x相对也包括了与添桑机构相对的情况),将掉落的桑叶重新运回添桑机构,再由添桑机构进行添桑。
45.支架5,用于安装固定第一输送带1、第二输送带2以及第三输送带3,本实施例中,支架5由横撑以及纵撑组合拼接而成,形成框架结构。
46.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桑叶回添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支架5上的第四输送带4,用于承接第三输送带3运输的桑叶;所述第四输送带4设置于传送带x上方,并位于第三输送带3的下方,并与传送带x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相对;所述第四输送带4的末端与传送带x的运输方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将第四输送带4整体设置为与传送带x平行,设置第四输送带4且第四输送带4的末端与传送带x平行的目的是:使运输的桑叶换向,这样掉落的桑叶可以平铺在蚕盘内,投放更均匀,便于蚕食用。
47.以上涉及第一输送带1、第二输送带2、第三输送带3以及第四输送带4所指的“末端”,在本实施例中的解释为:在各输送带沿上,桑叶运输方向,靠近且包括(桑叶)输送终点的部分(一段);
48.所述第二输送带2上还设置有与抬升段21一端连接的水平段22;所述第一输送带1的末端搭放于水平段22上,水平段22便于更轻松的承接第一输送带1运输来的桑叶,水平段22与第一输送带1均为水平设置,这样便于二者连接安装。
49.所述水平段22的一端上设置有整体结构呈“u”形的进料围板221;所述进料围板221设置于水平段22的边缘处,且与水平段22表面垂直;这里就可以说明,第二输送带2以及第三输送带3(还可以包括第四输送带4)还能够实现背景技术中说到的添桑机构的作用,用于向传送带x上的蚕盘内进行添桑,进料围板221的作用是可以在添桑时起到阻挡桑叶的作用,防止桑叶从水平段22上掉落。
50.在所述进料围板221内间隔的设置有挡料机构;所述挡料机构包括搭架2221以及挡料棒2222;所述搭架2221固定在进料围板221上,并架设于水平段22表面;所述挡料棒2222一端固定于搭架2221上,另一端朝向水平段22表面,挡料机构配合进料围板221,在本
实用新型实现添桑作业时,限制桑叶的输送量,搭架2221用于限定输送高度,挡料棒2222用于将成团的桑叶簇进行分割。
51.所述第四输送带4上架设有落料斗6,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输送带4的两端设置有挡板,落料斗6就架设于挡板上;所述落料斗6为无上下底面的空心结构,上方承接桑叶,下方用于让桑叶掉入第四输送带4上。
52.所述落料斗6为敞口结构,顶部宽大,并逐渐朝向底部收束,便于收集桑叶。
53.在所述落料斗6与第四输送带4之间,转动设置有至少一根辊轴7,在本实施例中,辊轴7也转动设置于第四输送带4的挡板上,设置数量为一根;所述辊轴7的设置位置与落料斗6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这样经过落料斗6的桑叶就会被转动的辊轴7再次打散,更加均匀的落在第四输送带4的表面。
54.所述辊轴7的表面呈圆周阵列式的设置有辊齿71,辊齿71与辊轴7表面的切线方向垂直,辊齿71的作用是提升打散桑叶的效率,增加辊轴7与桑叶接触的受力点。
55.从落料斗6、辊轴7、辊齿71以及水平段22、进料围板221等结构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除了桑叶回收运输以外,还能发挥并替代背景技术中心提到的添桑机构的作用,在进行添桑工作时,直接将桑叶放置于进料围板221限定的水平段22上的区域内,桑叶经由抬升段21运输至第三输送带3,再掉落于落料斗6内,经过辊轴7以及辊齿71的打散均匀,直接投放在传送带x的蚕盘上;掉落的桑叶会经过第一输送带1的运输,再次回到水平段22,实现桑叶的添桑以及回循环。
56.所述第二输送带2的表面间隔的设置有条形凸起23,在水平段22以及抬升段21的表面,间隔的设置有条形凸起23,条形凸起23的作用是增大第二输送带2表面与桑叶的摩擦力,便于带动桑叶运输以及抬升。
5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