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9477发布日期:2022-09-03 02:0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扶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


背景技术:

2.自动扶梯是一种现代生活中重要的行人运载设施,其中梯级是自动扶梯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每组自动扶梯都会包含至少数十个梯级。在自动扶梯的生产过程中,多个梯级被单独生产出来,然后运输到需要安装自动扶梯的地点进行组装。然而,梯级的不规则形状造成其很难堆叠运输或存放,若直接将多个梯级上下堆叠起来,梯级之间容易相对滑动,十分不稳定。因此,现有技术中要么将每个梯级单独运输,大大增加占用空间;要么依靠外部工具将多个梯级强行捆绑固定,但仍然存在滑脱、倾倒的风险,且并且也耗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等。此外,梯级的踏板一般会进行喷漆、打磨、炫光等特殊处理,梯级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容易造成踏板磨损,降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梯级,每个所述梯级均包括踏板、踢板、支撑架,所述踏板上具有沿所述梯级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条,所述第一凸条具有沿所述梯级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条,所述踏板的一侧部与所述踢板的一侧部相接,所述支撑架连接在所述踏板的另一侧部与所述踢板的另一侧部之间,每个所述梯级的所述支撑架均包括支架主体、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朝远离所述踏板的方向凸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靠近所述踏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靠近所述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块上开设有凹槽,一个所述梯级的所述第二限位块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另一个所述梯级的所述凹槽中,所述梯级组件还包括隔离条,所述隔离条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的两块挡板,两块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踏板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所述隔离条还具有第二凸条,所述第二凸条沿所述隔离条的轴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凸条具有分设于所述隔离条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两组,每组所述第二凸条均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所述踏板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一凸条之间的间隙中。
6.优选地,当所述踏板朝上设置时,所述凹槽的前侧壁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后侧壁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一个所述梯级的所述第一斜面能够形状配合地抵靠在另一个所述梯级的所述第二斜面上。
7.优选地,在所述隔离条的厚度方向的每一侧上,所述第二凸条具有沿所述隔离条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凸条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相邻两条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隙中。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隔离条由弹性材料制成。
9.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具有分设于所述踏板左右两侧的两组,每组所述支撑架均具有所述限位结构,沿所述梯级的左右方向上,每组所述支撑架的厚度为2~3mm。
10.优选地,两个所述梯级能够沿上下方向堆叠成一个梯级组,其中,位于上方的所述梯级为上梯级,位于下方的所述梯级为下梯级,所述上梯级的所述踏板朝上设置,所述下梯级的所述踏板朝下设置,所述上梯级与所述下梯级的所述踢板分别朝前和朝后设置,所述上梯级的所述第二限位块插设在所述下梯级的所述凹槽中,所述下梯级的所述第二限位块插设在所述上梯级的所述凹槽中。
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梯级组中,所述上梯级的所述踏板与所述下梯级的所述踏板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所述上梯级的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下梯级的所述支架主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12.更进一步优选地,当至少两组所述梯级组沿上下方向堆叠时,所述隔离条设置在上下相邻两组所述梯级组之间,所述隔离条的轴向沿所述梯级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隔离条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且所述隔离条具有沿所述梯级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13.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及其中的梯级和隔离条,能够简便地实现多个梯级的上下多层堆叠,堆叠方式简单且牢靠,大大降低了多个梯级的运输占用空间和难度。同时,隔离条的设置避免了梯级踏板的直接接触,降低了运输过程中梯级磨损损坏的风险概率。并且隔离条可以轻松拆卸、回收再利用,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15.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的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包含两个梯级组;
16.附图2为图1中梯级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17.附图3为图2中a局部放大示意图;
18.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个梯级组的立体示意图;
19.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一个梯级组的侧视示意图;
20.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
21.其中:101、梯级组;10、梯级;10a、上梯级;10b、下梯级;1、踏板;11、第一凸条;2、踢板;3、支撑架;31、支架主体;32、限位结构;321、第一限位块;322、第二限位块;4、隔离条;41、挡板;42、第二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23.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可堆叠的自动扶梯梯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梯级10,每个梯级10均包括踏板1、踢板2、支撑架3,踏板1的一侧部与踢板2的一侧部相接,支撑架3连接在踏
板1的另一侧部与踢板2的另一侧部之间。每个梯级10上还包括设置在踏板1上沿梯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条11,第一凸条11具有沿梯级10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条。梯级组件还包括隔离条4,隔离条4具有第二凸条42,第二凸条42沿隔离条4的轴向延伸,第二凸条42具有分设于隔离条4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两组,每组第二凸条42均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踏板1上相邻两条第一凸条11的间隙中。
24.参见图1至图5所示,每个梯级10的支撑架3均包括支架主体31以及设置在支架主体31上的限位结构32,限位结构32朝远离踏板1的方向凸出。限位结构32包括沿支架主体31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块321与第二限位块322,第一限位块321位于靠近踏板1的一侧,第二限位块322位于靠近踢板2的一侧,第一限位块321上开设有凹槽,当堆叠梯级10时,一个梯级10的第二限位块322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另一个梯级10的凹槽中。
25.参见图1、图4所示,踏板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一组支撑架3,每组支撑架3均具有限位结构32,沿梯级10的左右方向上,每组支撑架3的厚度为2~3mm。两个梯级10能够互相通过各自的限位结构32,实现稳定的互相堆叠。堆叠后,两个梯级10的踏板1能够形成平行的水平面。
26.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两个梯级10能够沿上下方向堆叠成一个梯级组101,其中,位于上方的梯级10为上梯级10a,位于下方的梯级10为下梯级10b,上梯级10a的踏板1朝上设置,下梯级10b的踏板1朝下设置,上梯级10a与下梯级10b的踢板2分别朝前和朝后设置。上梯级10a的踏板1与下梯级10b的踏板1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上梯级10a的支架主体31与下梯级10b的支架主体31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27.具体地,参见图2、图3所示,在上梯级10a的踏板1朝上时,第一限位块321上的凹槽的前侧壁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第二限位块322的后侧壁上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当需要将两个梯级10堆叠成一个梯级组101时,向下按压上梯级10a,使得上梯级10a相对下梯级10b滑动,第一斜面形状配合地抵靠在下梯级10b的第二斜面上,上梯级10a的第二斜面形状配合地抵靠在下梯级10b的第一斜面上,从而使得上梯级10a的第二限位块322自动插设在下梯级10b的凹槽中,下梯级10b的第二限位块322自动插设在上梯级10a的凹槽中。
28.参见图1所示,当需要至少两组梯级组101沿上下方向堆叠时,在上下相邻两组梯级组101之间设置隔离条4,沿梯级10的左右方向间隔地设置多个隔离条4,从而可以避免的踏板1之间直接接触,能够有效的保护踏板1的表面特殊处理。隔离条4的轴向沿梯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隔离条4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29.参见图6所示,隔离条4上具有两块挡板41,两块挡板41位于隔离条4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相异两端部,两块挡板4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踏板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在自动扶梯梯级组件堆叠的过程中,两块挡板41挡在踏板1的两端,使得堆叠的梯级组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相对滑动脱离彼此,保证了堆叠梯级运输的安全可靠。
30.具体地,隔离条4的厚度方向的每一侧上均设置有一组第二凸条42,每组第二凸条42具有沿隔离条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条第二凸条42,第一凸条11能够形状配合地插设在相邻两条第二凸条42之间的间隙。在需要运输自动扶梯梯级组件时,将隔离条4上侧的第二凸条42对应插设在上侧的梯级组101中的下梯级10b的相邻两条第一凸条11之间的间隙中,隔离条4下侧的第二凸条对应插设在下侧的梯级组101中的上梯级10a的相邻两
条第一凸条11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完成两组梯级组101的堆叠。隔离条4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在堆叠梯级10多层的同时能够避免踏板1的磨损,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在运输结束后,使用者可以将隔离条4拆卸下来,实现回收重复利用。
31.在需要堆叠三个以上的梯级组101时,操作者只需重复上述操作,将多个梯级组101通过隔离条4堆叠起来。
32.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